吳宗熿
財富揭密之五:企業(yè)管理好不好 滿足需求是標準
任何單位都要發(fā)揮一定的職能以取得某種效果,要發(fā)揮其職能,就必需進行管理。企業(yè)是單位,所以企業(yè)的管理也不可缺少。企業(yè)應該如何管理?我們應該要弄清什么是管理。管理是手段,效果是目的,不同的單位,有不同的職能,通過不同的管理,以達到不同的目的。企業(yè)的目的是取得良好的效益,效益是滿足社會的需求。衡量企業(yè)管理的好與差,只有一個標準,就是看能否滿足社會的需求,創(chuàng)造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
很多企業(yè)領導到海爾去參觀,他們了解到海爾職工上班按時,列隊入場;車間門口地面上都畫有一對腳印,每人要依次立在腳印上,上班時嚴肅慎重地講自己今天應該做什么、怎樣做;下班時,要講今天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成績,有什么不足和失誤。企業(yè)紀律嚴明,責任到人,賞罰分明,因而成效顯著。參觀者對此贊不絕口,并以為取到了“真經”,表示回去以后,一定要整頓紀律,改變作風,使本單位來個舊貌換新顏。
據說,許多企業(yè)領導的確十分“虔誠”地把學到的這套“真經”,帶回單位認認真真地貫徹起來。不久,單位風氣果然大變,今非昔比。然而,當他們陶醉之時,似乎萌發(fā)了一種“失落感”。最后,卻發(fā)現(xiàn)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因為這樣改變,產品仍賣不出去。產品沒銷路,企業(yè)沒效益,無法繼續(xù)生存。結果,這就好像是玩了一場“游戲”,沒有實效。
誠然,從管理的意義上講,對于任何單位、部門要取得較好的成效,紀律性、責任心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這些只能是屬于輔助的因素。關鍵在哪里呢?其實,海爾在關鍵問題上,有很多超群的地方。比如,業(yè)務劃分為三個部分:一是銷售,二是科技,三是生產。傳統(tǒng)企業(yè)人員的分布,生產部門的比例是最大的。海爾卻很反常,萬余名職工,銷售部門占50%??萍疾块T占30%,生產部門只占20%。難道賣貨比生產還復雜,需要加倍投入勞力嗎?這其中到底有什么奧秘?
海爾的銷售人員的主要職責不是賣貨。他們在賣貨過程中,主要是廣泛、深入地全面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是無時無刻地都在“捕捉商機”。當發(fā)現(xiàn)了消費者有新的需求或對產品有哪些不滿,銷售人員就會將獲得的新信息,迅速反饋到廠內的科技部門??萍疾块T視此為命令,只能堅決服從,只要條件具備,就立即搞出新的設計。隨即又迅速將新的設計傳遞給生產部門,生產部門同樣視此為命令而堅決執(zhí)行。當生產出新的產品之后,就將新產品發(fā)送給銷售部門。這就是海爾管理上的成功程序。那么這種管理程序有什么特色呢?一句話,就是從生產到銷售,整個過程都體現(xiàn)了一個原則,就是要“跟著需求走”。正因為如此,所以海爾能夠實現(xiàn)“零庫存”。
零庫存,不但說明產品都能按合理的價格賣出去,而且沒有積壓,所以成本不高,從而能夠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這就是企業(yè)管理的關鍵所在。通過管理,能夠形成需求決定供給,供給從屬需求的程序,企業(yè)就越搞越活,這才是海爾管理上的“真經”。在海爾的管理中,還有許多獨特的地方,如看市場,定生產,要“避免打死靶,應善于打飛靶”。這就是說,不要人家生產什么,自己跟著生產什么,應該做到哪種產品賺錢,就生產那種產品。今天賺錢,今天就生產;明天不賺錢了,就停止生產,而繼續(xù)尋找賺錢的產品進行生產。
關于海爾的管理經驗,首先肯定海爾在管理上能夠符合經濟規(guī)律,擺正了供求關系,做到“有的放矢”。再像“多品種,少批量”的提法,就符合“需求定律”中的“質無限,量有限”的要求。在海爾大學的標語口號中,他們抓住了最關鍵的一條,就是“創(chuàng)新的實質是為了換取有價值的訂單”?!按蝻w靶”還很不夠,最好能夠善于“打潛靶”,這就更勝人一籌了。因為任何一種需求,開始都是處于潛在的狀態(tài),最后希望海爾理念能夠完全上升到“需求定律”的高度,用需求定律來指導企業(yè)管理,那么就會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永遠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