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開堯
2002年1月8日,新疆諸家媒體同時發(fā)布"懸賞100萬尋找新疆虎"的消息,沸沸揚揚鬧騰了4個月后,宣布無果而終。某些粗心的媒體事后發(fā)現(xiàn),被他們大肆炒作并聲名遠播的"新疆探險旅游公司",實際上是拿不出100萬元卻懸100萬元的賞,并且是在已知找虎幾率微乎其微的前提下把"寶"押在找虎上的。找虎之舉意不在找虎,該公司不得不承認是想借機宣傳自己,帶動旅游業(yè)務。諸多媒體后悔被此公司的一條妙計狠狠地"耍"了一回。2002年4月,廣東東莞市金娃食品工業(yè)有限公司宣布將在全國尋找《金娃娃》這首童謠的作者,一經(jīng)權(quán)威公證證實,即付其20萬元酬金。消息一出,全國許多新聞媒體爭相傳播,一時間如此一條消息竟成了國內(nèi)媒體的一大賣點。細心的人們想一想,流傳民間的童謠實際上是群眾的口頭創(chuàng)作。要想尋找到這首自20世紀60年代流行的民間童謠的詞作者,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退一步想,即使找到作者,兌現(xiàn)20萬元,大批新聞媒體為此公司付出的廣告版面又值多少個"20萬"!令人不得不佩服聰明的商家巧借記者之手樹己形象的手腕。
現(xiàn)代經(jīng)濟的縱深發(fā)展,使越來越多的商家意識到"名氣"與"形象"的含金量,因而特別看重新聞報道對催生商機的有利作用。他們懂得,借記者之筆宣傳的效果,遠遠勝過自賣自夸的廣告。記者的職責是報道新聞,深諳此道的商家確實有點"新聞眼"。因為他們熟知,能夠炒起來的新聞總有一些賣點,諸如"一分錢彩電"、"一元錢空調(diào)"的新聞等等,否則吊不起記者的胃口。所以,在商業(yè)策劃上盡可能弄出一些"人咬狗"的奇招怪術(shù),吸引大眾目光,使它既成為記者感興趣的"新聞",又緊密地與商業(yè)行為相結(jié)合,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特別是某些企業(yè)深知"正面事跡"最容易感動記者,為樹自身形象,打著"義捐"、"義賣"等善舉的招牌,讓新聞媒體大吹大擂地宣傳后,所作"承諾"統(tǒng)統(tǒng)成了"空頭支票"。不可否認的是,有些精明的商家千方百計結(jié)交新聞界朋友,而有些新聞從業(yè)人員經(jīng)不起誘惑,"吃了人家的口軟,拿了人家的手短",喪失新聞工作者的良知與責任,幫助商家出點子、造"新聞",使商家的商業(yè)行為如愿以償。
與商業(yè)有關(guān)的"新聞炒作"是商家求之不得的好事,但其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它違背了新聞真實性原則和新聞職業(yè)道德,耗費了采編人員的精力,白白奉送了版面,引起讀者的反感。尤其是對報紙眾多忠實的廣告客戶最不公平。倘若"花錢打廣告"比"不花錢搞新聞炒作"效果還差的話,客觀上就會縱容更多的商家策劃不良的"新聞炒作",新聞媒體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所以,新聞記者要警惕商家利用"新聞炒作"的用心,不可輕易充當商家的"義務槍手"。在誘惑面前須特別清醒,要出于公心,恪守新聞職業(yè)道德,不為利誘所動。
對于一些商家舉行的記者招待會、策劃的商業(yè)活動、推出的經(jīng)營新點子,要理智地用新聞的標準加以辨別,不能報道的則堅決予以拒絕。新聞媒體要重視對記者人品、文品的教育,從宏觀上把好版面關(guān),不使自己的報紙盲目跟風炒作,不做既賠版面又愧對讀者的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