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钡嬲斫膺@一特點并不容易。
工具性的錯位
20世紀40年代,葉圣陶先生提出語文是一種工具,后來又將“語文”定義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既然語文就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可見語文就具有工具性,而以教會學生使用這種工具為目的的語文課程具有工具性,亦是毋庸置疑的。
隨后由于歷史原因,對語文課程的定性又經(jīng)歷了許多變化。重新將語文課程定性為工具性課程,始于20世紀60年代,針對當時將語文課當做文學課或政治課兩種傾向,再次將語文課程定性為工具性課程,其意在強調(diào)要抓語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訓練,是有積極意義的。
但由于對語文工具性的認識模糊,語文課程在訓練學生掌握這個工具時出現(xiàn)了偏差。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尤其是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課程越來越向著實證性和功利性方向發(fā)展,幾乎成了脫離主觀世界的“純客觀”、“純理性”的課程。這種現(xiàn)象表現(xiàn)在語文教學中不只是強化、深化語音、文字、詞匯、語法等與語言物質外殼相關的理性內(nèi)容,甚至將一些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非理性的內(nèi)容如閱讀理解、寫作等理性化。這樣做,表面上看語文課程教學似乎有了一個客觀而公正的標準,但其中卻隱藏著巨大的危機,那就是在語文課程中,情感、精神、信仰、美感等將不復存在,幾乎使人淪為工具的奴隸。這種工具性其實是一種制約人的思想的強權的體現(xiàn)。這不僅是對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否定,也是對其工具性的歪曲,是語文課程工具性的錯位。這也正是語文課程工具性遭到前所未有的非難的原因之一。
為工具性正名
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是指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熟練地運用語言工具,并能順利地參與交際活動。幫助學生熟練地掌握和準確地運用這個工具是語文課程賁無旁貸的任務。但是需要把握好一個“尺度”,這個“尺度”就是:訓練目的必須明確,語文課程是訓練學生學會正確使用語言工具,而不是將學生訓練成語文工具,更不是將學生訓練成應試的工具;訓練內(nèi)容應該是高質量的,訓練學生掌握這個工具的知識必須是高質量的,能夠體現(xiàn)人類文明的精華的知識;訓練的手段應該是人性化的,以尊重學生的個性、尊嚴為前提,而不是以泯滅學生的個性、損害學生的尊嚴、妨礙學生自由發(fā)展為代價。
人文性的失落
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失落除了與應試教育、工具性錯位等因素有關外,還與我們對語文課程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內(nèi)的作用及人文性的內(nèi)涵認識模糊有很大關系。
一方面,長期以來,語文課程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擔負了太沉重的、也不該擔負的責任,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把精神訓練的一切責任都擔在自己的肩膀上”,反而使我們忽視了語文課程最基本的任務——作為人文學科,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作為語言學科,對學生進行語言素質教育;作為文學學科,對學生進行文學、文化熏陶。
另一方面,又對西方及我國悠久歷史文明中所孕育的人文精神缺乏深刻的認識,把那種“為堅持某種價值原則或人生準則而重義輕利甚至舍生取義等超越物質需要與個人生命的精神品質”等同于人文精神,由此引起或是選文標準有失偏頗,或將前人的文章隨意增刪,或任意附會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這樣做,既褻瀆了作者,叉貽誤了學生,更無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同時也使語文課程在對學生進行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教育時,一直處于一種不切實際,而且搖擺不定的狀況中。
重新認識人文性
所謂人文,一是源自西方文化的“人文”,其內(nèi)涵為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以人為關懷對象,以人為中心的思想,比較突出人的個性、尊嚴、自由、平等、人自身價值的實現(xiàn)等,即珍視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二是源自中國文化的“人文”,其內(nèi)涵為“人類世界區(qū)別干自然世界的法則與秩序”,以倫理、道德為軸心,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義務等。
語文課程的^文性可理解為語文課程具有人文屬性。作為語文課程所傳授的對象,漢語言的“人文性表現(xiàn)尤為突出,它體現(xiàn)一種人文精神,即不把語言僅僅看做一個客觀、靜止、孤立、冷峻、在形式上自足的對象,而把語言看做一個人參與其中的、與人文環(huán)境互為觀照的、動態(tài)的、內(nèi)容上自足的表達與音釋過程”。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一方面表現(xiàn)在其傳授的知識上,另一方面表現(xiàn)在課程目的和傳授知識的方法上。
從《語文課程標準》及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內(nèi)容分析,語文課程的人文內(nèi)涵綜合了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中的人文思想的內(nèi)容,既突出了對生命的尊重,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對理想、信念的追求,對自然的熱愛……如人教社新出版的話文》七年級上冊共六個單元,按“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扳塊組織單元;也反映了尊重人的個性、尊嚴、自由、平等等內(nèi)容。如語文課程標準》第三部分“實施建議”的教學建議”(一)中說:“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薄敖虒W建議”(二)中強調(diào),飼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而在評價建議”中指出,“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共舞
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既不是互相排斥的,也不是各自獨立地處于“并重”的地位的,而是有機的統(tǒng)一體。作為工具性課程,要繞開語言反映的人文性的思想內(nèi)容是不可能的,也是危險的。這可能會造成學生有知識,無文化;懂科學,無思想。
但工具性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的,人文性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礎上的,它們能和諧地統(tǒng)一在一起嗎?答案是肯定的。
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追求惟一正確性,但不是以強權的方式迫使學生對一種結果的絕對盲從,更不能培養(yǎng)學生對“權威”結論頂禮膜拜的奴性;追求共性只應該體現(xiàn)在對人類語言共同規(guī)則的遵守上,涉及人的情感、精神、信仰、美感等人文領域則絕不能追求“惟一正確性”和“共同標準性”,否則將會鉗制人的思想,貽害無窮。真正地、理性地讓學生掌握這個工具,一方面是在掌握這個工具的同時獲得一種科學的精神,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一種敢于懷疑、敢于探索的精神,這些精神本身就具有很強的人文色彩。
另一方面,漢語言是一個動態(tài)的符號系統(tǒng),語言知識的傳授必定離不開語言所生成的歷史的、社會的背景,要對語言進行正確的解讀,光靠“語、修、邏、文”是不行的。
語文的人文性也不是如有人所說的那樣撇開語言的規(guī)則,一味地強調(diào)讓學生去“悟”,過分強調(diào)“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使語文幾近于玄學。這種完全脫離理性思考的感性認識是不可靠的,也不利于學生掌握和正確地使用語文這個工具。
只有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了,學生學到的語文才是全面的、豐富的,而不是偏頗的、呆板的;才是靈活的、動態(tài)的,而不是強制的、機械的;才是自主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而不是被動的、應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