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4年9月,人教版義務教育初中音樂教材出版并正式投入使用,教材在課程編排設計和教學方法等方面較以往教材有較大轉變。在“三新”背景下探索新教材項目式學習和跨學科融合的設計意圖,具有重要價值。本文以政策為綱領,以問題為導向,深入教材編排、教材使用體驗、課程綜合、案例分析等方面進行梳理和探討。
[關鍵詞]人教版初中音樂教材;核心素養(yǎng);跨界融合;音樂學科教學
[中圖分類號] J60-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8-0-03
一、回眸課程改革,錨定課程標準
(一)課程改革的歷史演變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潤心、以美培元的宗旨,聚焦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創(chuàng)意實踐和文化理解,明確藝術課程要培養(yǎng)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價值觀念,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參與藝術活動的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這些指導思想旨在提升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課程改革概述
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縱觀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變化與發(fā)展軌跡,從“雙基”的學科本位到“三維目標”的教書走向育人,再到“核心素養(yǎng)”的獨特育人價值,充分體現(xiàn)出教育課程改革在不斷地完善與更新。本次藝術課程改革增強了課程的綜合性,促進跨學科融合,強調藝術實踐,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推動項目式學習和探究式教學,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提升學生藝術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及革命文化。這些措施旨在全面提升藝術教育的質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二)課程標準的精準定位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能幫助學生表達內心的豐富情感,提升情感認同,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激發(fā)情感表現(xiàn),培養(yǎng)高尚道德情操,增強社會責任感,傳遞正能量。
以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活中的音樂”學習項目三歌曲《如愿》為例,它不僅是一首動人的歌曲,還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價值。通過結合歷史事件進行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家國情懷的文化根基,增強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最后設計即興編創(chuàng)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創(chuàng)作“時代心愿卡”,將個人理想與家國理想結合起來,強化責任意識,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歌曲的教學不僅是音樂技能的傳授,還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徑,讓學生深刻感悟歌曲傳遞的精神內核,實現(xiàn)藝術審美與思政育人深度融合。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尤為強調音樂核心素養(yǎng)導向,增強學生對各學科橫縱向知識的深層次聯(lián)覺思維,彰顯美育功能,創(chuàng)五育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理念。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培養(yǎng)和課堂教學的實踐性體驗,實現(xiàn)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
以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國音樂的歷史進程”中的學習項目二“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風云錄”為例,在教學《游擊隊歌》時,教師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這首歌曲背后的歷史背景及其藝術價值。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制作一段視頻,呈現(xiàn)出當代少年與賀綠汀先生跨越時空的對話,講述《游擊隊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故事。這種方式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情感表達和歷史意義。
在學唱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歌曲的結構和情感變化。A段展現(xiàn)了游擊隊員靈活機動、神出鬼沒的形象,而B段則表現(xiàn)了他們在艱苦環(huán)境中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增強課堂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和角色扮演。讓學生分組討論并設計歌曲的藝術表現(xiàn)處理方式,嘗試加入不同的肢體律動或道具來烘托氣氛。在拓展欣賞環(huán)節(jié),教師播放大型音樂情景劇版本的《游擊隊歌》,讓學生感受不同形式的藝術表現(xiàn)力。最后結合小軍鼓等簡單的打擊樂器,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xiàn)力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不僅能傳承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還能培養(yǎng)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新一代。
二、矚目新教材,美育浸潤心
(一)新教材的創(chuàng)新性呈現(xiàn)
教材在編寫上融入了項目式學習的理念和方法,每個單元圍繞特定的主題或任務展開。每個單元設有明確的探索性學習任務,例如,探索空間:音樂在生活中的作用?造成不同地區(qū)音樂風格巨大差異原因?音樂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聲音的四大屬性?單元曲目編排緊緊圍繞標題所傳達的內在意蘊展開。
新教材第一單元以“生活中的音樂”為開篇,通過音樂在不同場景中的運用,理解不同藝術形式音樂在其中的作用,將核心知識的教學內容,不同維度的音樂要素和音樂情感進行由淺入深的精心編排。強調音樂學科的實踐性,以問題為導向,以任務為驅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總結規(guī)律、反思提升。
翻閱每個單元有作品賞析、成長訓練營、創(chuàng)意工作坊、音樂知多少、樂·讀、探索空間等諸多創(chuàng)新性編排,無不體現(xiàn)了統(tǒng)籌知識與技能,強調藝術學習的獨特性,突出實踐性教學,呈現(xiàn)出與新課標高度的適配性。
新教材在編寫上貫徹了項目式學習的核心理念,即以學生為中心,注重探究與合作,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根據(jù)不同學段和教學內容的特點,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旨在全面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通過這樣的編寫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使其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教育需求。
2024年人教版音樂新教材給予了教師與學生別樣的體驗性革新。第一,簡、線兩種樂譜識讀。識讀樂譜不僅是學習音樂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還是學生建立起與樂音“靈魂”交流互動的重要載體。新教材靈活運用簡線對照方法,循序漸進的將簡線譜互譯,融通至樂譜識讀,并融合音樂要素等基礎知識的學習,達成學生雙樂譜皆能流利識讀的目標,形成學習音樂必備的基礎能力。第二,鍛煉學生聽覺體驗。這是培育學生音高記憶的環(huán)節(jié),積累學生音高感和音調感的體驗,校準學生唱歌音不準的共性問題。第三,分學段采用針對性更優(yōu)的育人策略。更多的偏向直面精神境界和真善美的心靈共振,并在課后編入思考與談論,讓師生更加明確學習方向。
以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西方音樂發(fā)展史掠影”學習項目一“從古希臘到古典主義”中歌曲《渴望春天》為例,通過歌詞引導學生思考自然與人類的關系,滲透生態(tài)文明理念。對比中西方“春天”主題音樂,傳遞“音樂無國界,文化共交融”的開放態(tài)度,讓學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音樂表達的異同點,即學習了西方古典音樂的獨特魅力,并將其與中國民族音樂進行比較,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文化視角,增強和拓寬他們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體會作為人類共同語言的音樂傳播真、善、美的藝術魅力,增強和拓寬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全球視野并理解“困境中堅守希望”的價值觀。
(二)美育浸潤的守正創(chuàng)新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作為教育教學理念第一要位的權威性指導文件,以《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標尺,縱觀歷年課標的要求,即可一目了然的教育部層面對于優(yōu)秀精華理念的守正之處。
從課程目標的演變過程來看,20世紀80年代的大綱以“樂理”為主線編寫教材,課程內容有唱歌、樂理、欣賞三個部分組成。20世紀90年代的大綱以“識譜能力和樂理”輔以“歌唱的要求”為主線編寫教材,課程內容包含唱歌(唱游)、欣賞、音樂常識、器樂四個部分組成?!读x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生活經(jīng)驗”為單元,以“音樂要素”為主線編寫教材,課程內容由感受與欣賞、表現(xiàn)、創(chuàng)造、音樂與相關文化四個部分組成。從育人方式的變革來看,20世紀80年代的大綱以單一傳授為主,強調單純的技能和技巧訓練,注重“識譜和樂理”的學習。20世紀90年代的大綱以綜合訓練為主,強調在音樂欣賞、唱歌、器樂學習中掌握“識譜和發(fā)聲”訓練?!读x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自主學習為主,強調參與、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以“音樂要素”的感知覺為主。從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變化中可以看出對育人本心的守正。在學科教學中傳承前人優(yōu)秀的教學成果基礎上,博采眾長也是對學科教學育人的一種守正。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強化思想性與藝術性、實踐性與創(chuàng)新性、民族性與世界性等的有機統(tǒng)一?!眲?chuàng)新在于勇于探索,別開生面,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學科思維應當立足于音樂學科體系,選用綜合性問題為任務驅動。在多視角、多聯(lián)動的要素挖掘中,點亮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課程目標革新在育人方式的變革上,以學科實踐為主,強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靈活運用學科知識通過整合跨學科的認知過程,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以“音樂的學科思維”學習“音樂的學科知識”,從而形成藝術的核心素養(yǎng)。音樂學科教學應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發(fā)展,應立足音樂文本,守土有責。許多老教師思想陳舊,無法以宏觀的視角看待課改的嘗試,缺乏探索與創(chuàng)新。筆者認為在此方面,應當秉承二元不對立的原則,做到喜新不厭舊,在尊重前人的教學經(jīng)驗與理念的同時,接納新的教學手段與前沿教學理念,先立后破,穩(wěn)中求進。守正與創(chuàng)新不僅是繼承性與發(fā)展性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還是音樂教學不斷向前邁進的內核動力,時刻告誡我們不忘來時路,走好現(xiàn)在的路。
三、立足新教材,探索新教學
(一)跨界:教材知識的相互關聯(lián)
傳統(tǒng)的音樂教育往往局限于單一學科的知識傳授,而現(xiàn)代教育理念強調打破學科界限,促進多學科知識的串聯(lián)與聯(lián)覺思維。這種跨學科融合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理解音樂,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教材體現(xiàn)了跨學科融合,鼓勵學生在項目中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如結合地理、物理、歷史等學科知識。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多彩的音樂風格”,引領學生感受我國不同地區(qū)的音樂風格的巨大差異,并了解形成差異的原因,探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意義。七年級上冊第三、四單元“中國音樂的歷史進程”、“西方音樂發(fā)展史掠影”,通過音樂視野的拓寬與前后知識的串聯(lián),培育聯(lián)接不同學科知識的開闊思維,能解決更為復復雜的問題。
以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國音樂的歷史進程”,學習項目二“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風云錄”探索空間中的學堂樂歌為例,教材通過項目式學習,讓學生自主搜集資料,了解學堂樂歌產(chǎn)生的背景,并探討音樂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這種設計不僅讓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還鍛煉了他們的信息檢索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教師創(chuàng)建作曲家沈心工、李叔同的智能體,學生實時與這些歷史人物進行交流,這不僅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還鼓勵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學堂樂歌的歷史背景和發(fā)展脈絡,讓學生建立更廣泛的知識網(wǎng)絡,增強對復雜問題的理解。通過對學堂樂歌的起源與發(fā)展進行探究,不僅可以了解學堂樂歌音樂本身的特點,還可以深入了解百年前歷史背景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
20世紀初的新式學堂,承載著救亡圖存的時代使命,這讓學生認識到音樂不僅是藝術形式,還是反映社會變遷的重要載體。學堂樂歌中的作品不僅具有獨特的音樂風格,還反映了當時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和社會需求。教師在“AI助力‘新學堂歌’”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使用現(xiàn)成的曲調填上新詞,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新學堂歌。借助Suno AI平臺,學生可以根據(jù)關鍵詞選擇喜歡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音色,這不僅提升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能力,還讓他們體驗到了現(xiàn)代科技帶來的便捷和樂趣。
(二)融合:文化底蘊的相互滲透
融合旨在將來自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整合,產(chǎn)生新的理論框架、方法和應用。促使教學內容不再單一,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音樂有界,也無界”的高度認知下,牽引出音樂的背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作支撐,強調學科間需相互關聯(lián)。在討論聲學原理時,教師可以通過實驗演示不同材質樂器的聲音特性,解釋聲音的頻率、波長等物理概念。這不僅能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音樂中的科學原理,還能激發(fā)他們對物理學的興趣。音樂不僅是藝術表現(xiàn)的形式,還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每一首音樂作品都承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社會風貌和民族精神。通過深入挖掘音樂背后的文化內涵,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音樂作品,增強文化自信。
以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國音樂的歷史進程”,學習項目一“中國音樂考古博物館”成長訓練營中《陽關三疊》為例,通過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古琴曲的基本旋律和演奏技巧,還深入理解了這首詩的情感內涵,通過對唐代邊塞文化的介紹,感悟背后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意義,增強對作品的情感共鳴。模仿古琴吟唱的“依字行腔”特點,幫助學生體會古琴音樂的獨特韻味。通過填寫“詩—樂—情”分析表,闡述“以樂載道”的美學特征,培養(yǎng)他們對傳統(tǒng)音樂美學的理解能力。對比鋼琴版《陽關三疊》與古琴版的不同,感受樂器音色特性,理解聲音的頻率、波長等物理概念。制作“古今對話”視頻,左側畫面為古琴演奏,右側為鋼琴創(chuàng)作,形成“古今同屏”效果,這種視覺呈現(xiàn)方式不僅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西音樂文化的交融,也可以促進學生對中西音樂風格差異的理解。這種跨學科、跨文化的融合不僅豐富了學生視野,還增強了學科融合。
結 語
通過對《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及教材的全面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當前音樂教育在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方面有顯著進步?!读x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注重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強調創(chuàng)新性和實踐性,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實踐教學中,應提倡項目式學習和跨學科融合的教學模式,以豐富實踐活動內涵,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促進他們在音樂及其他學科領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4-4-3].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125/content_5721685htm.
[2] 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20-10-15)[2023-3-7].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4] 彭敬慈.香港教育之高階思維的培養(yǎng)[J].中國教師,2015(13):74-77.
(責任編輯:李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