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古代畫家曾通過繪制文人讀書圖等藝術(shù)形式,倡導(dǎo)以詩書為友、耕讀傳家的人文底蘊(yùn),反映開卷讀書的高貴和風(fēng)雅。因而可以通過流傳于世的畫作,探析融繪畫與讀書為一體的高雅生活方式,及其所蘊(yùn)含的思想情感底蘊(yùn)。文章以明代著名畫家項圣謨及其《秋林讀書圖》為例,試圖探析文人讀書圖之美所體現(xiàn)出的書卷雅趣和讀書美德等底蘊(yùn)。
關(guān)鍵詞 項圣謨;《秋林讀書圖》;文人畫家;書卷雅趣;讀書美德
分類號 G256.4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5.04.002
Abstract Painters of ancient China advocate reflecting the nobility and elegance of reading books through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being friends with poetry-books and the farming-reading tradition by painting literati reading pictures. We can analyze the noble lifestyle of reading and painting and the underlying ideological and emotional connotations by the paintings that have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the ages. This paper taking Xiang Sheng-mu and Reading in Autumn Forest as an example analyzes scroll charm and reading virtue being reflected by the beauty of literati reading pictures.
Keywords Xiang Shengmu. Reading in Autumn Forest. Literati painters. Scroll charm. Reading virtue.
0 引言
數(shù)千年前,往圣先賢以甲骨、青銅、玉石、竹木、布帛為書寫載體,記載了歷史,傳承了文化。由隋、唐開始的科舉制度,鼓勵由讀書人承擔(dān)各級官府的管理工作,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創(chuàng)舉。宋代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公薦制,大幅增加錄取名額。從此,“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成為國人的勸學(xué)名言,“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成為世家的勵志家訓(xùn)。
與此同時,古代知名畫家還曾通過繪制文人讀書圖,反映開卷讀書的風(fēng)雅,倡導(dǎo)以詩書為友的美學(xué)底蘊(yùn)。也正因為如此,今人足以在那些畫家的生活及其作品中,探析到融繪畫與讀書為一體的高雅生活方式,及其所蘊(yùn)含的讀書美德。而“書卷氣”,也相應(yīng)成為一種評價尺度,常指在說話、作文、書寫、繪畫等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讀書人的書香內(nèi)涵和氣度品格。
近年來,古代讀書圖研究成為“讀圖時代”興起的圖像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選擇項圣謨(1597—1658年)及其《秋林讀書圖》作為研究對象,緣起于大英博物館在Facebook上發(fā)布3D視頻造成的廣泛影響。通過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秋林讀書圖》之美與其創(chuàng)作者的美學(xué)趣味和讀書美德有關(guān)。探尋項圣謨和他的《秋林讀書圖》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系,可以揭示中國古代讀書圖與文人畫家之間的關(guān)系,有助于推進(jìn)圖像文化與閱讀文化研究之間的關(guān)系深化。
1 項圣謨及其代表作《秋林讀書圖》探微
《秋林讀書圖》是項圣謨27歲時從白岳(安徽齊云山)游覽歸來所作,畫面寫實與抒情一體,勾線與皴染并用,虛實有度,氣韻生動,是項圣謨青年時代的代表作。現(xiàn)在,這幅畫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館中。2018年,大英博物館在Facebook上發(fā)布3D視頻,用三維動畫呈現(xiàn)了它,在海外很有影響。
1.1 大英博物館3D還原中國古代文人讀書場景
從大英博物館發(fā)布的這段3D視頻來看,一幅中國山水立軸從上到下展開,然后從下面的近景樹石徐徐推向上面的遠(yuǎn)山,中間經(jīng)過林泉,其中隱藏著讀書人的小屋和屋里的讀書人,一群小鳥在林間飛過,樹葉從樹上緩緩飄落,山林間有樵夫背柴下山,還有隱于溪水中騎著水牛的老者……接著,在遠(yuǎn)山之外出現(xiàn)了“秋林讀書”四個古漢字,最后,畫面上方的題款顯示出來。在整個3D視頻中,一幅中國山水畫,一層層地躍出紙面,成為令觀者可以身臨其境的中國山水。為什么大英博物館選擇了項圣謨的《秋林讀書圖》?明代著名畫家、藝術(shù)評論家李日華在《項孔彰游草題辭》中所描寫的可見一斑:
趙令穰、王晉卿,每有所制,蘇、米必笑之曰,朝陵回耶?蓋謂守宗禁,耳目狹耳。余友項孔彰,于子京先生諸孫中楚楚秀異,心靈筆妙獨(dú)紹畫之一脈,于諸家法灑灑出之,無不奪古人之席。然其嗜山水已入骨髓,不獨(dú)畫也。又為清婉淡泊之音,如三謝(靈運(yùn)、惠連、朓)、陶(潛)、韋(應(yīng)物),以詠歌之,不獨(dú)詩也。又為麗詞妙語,酈(道元)善長、段(成式)柯古以點(diǎn)綴之。夫韻而詩,不韻而文,皆畫神也。孔彰悉擅之矣。崇禎之元,余以使還北上,與孔彰以三月渡江浦,走二千余里至京師,孔彰于籃輿中咿唔自得,遇老樹奇石、岡巒綿邈處,輒跳而下,以盡其變。軒軒然如掠波之鶴,余不能從也。至暮則必倒囊出其草相示。既抵京,又疋馬馳盧龍塞下,巖關(guān)貔虎,低草牛羊,又添物色矣。此雖孔彰一臠乎,然動天下人食指,不知幾何。顧余意則益欲恣取其畫,孔彰勿靳也。[1]
李日華對朋友項圣謨的繪畫欣賞到“益欲恣取”的地步,不僅是因為項圣謨超群的才情文筆,也是因為其善于寫生的畫家本性。正是基于這種寫生觀念,項圣謨的山水畫才被西方博物館爭相收藏,并有了大英博物館對《秋林讀書圖》的3D化。當(dāng)然,以讀書為題的繪畫是人類文明的共同喜好,也必然是大英博物館的喜好。
1.2 出生于書香門第、墨香世家的項圣謨
項圣謨,是明代著名畫家和收藏家項元汴之孫。字孔彰,別字逸,號易庵、子璋、江左布衣、古胥山樵人、狂吟客、醉瘋?cè)?、不夜樓中士、林泉肆志、寫我心曲、蓮塘居士、存存居士、天籟閣中文孫、煙波釣徒、松濤散仙等。浙江嘉興人。著有《朗云堂集》《清河草堂集》《疑雨齋詩集》《墨君題語》《歷代畫家姓氏考》。
他能詩能文,善書善畫,其畫取法于宋,取韻于元,寫意工筆皆能,山水、人物、花鳥皆精。室名朗云堂,其精深的藝術(shù)修養(yǎng)熏陶,當(dāng)來自其家的豐富藏品。
嘉興項氏,是一個祖先來自北方的大家族。項圣謨有一方印章刻著“大宋南渡以來遼西郡人”,說明項氏的先祖來自遼西,是在北宋滅亡時隨著宋朝廷南渡來到嘉興的。項圣謨的五世祖項忠是明正統(tǒng)時的進(jìn)士,官至兵部尚書。伯祖父項篤壽是嘉靖時的進(jìn)士,官至兵部郎中。祖父項元汴能書善畫,是當(dāng)時最著名的書畫、文物收藏家和鑒賞家。
項元汴,字子京,號墨林山人,一生淡泊于功名,獨(dú)嗜好古代的文物和字畫。他所收藏的古代文物和書法名畫數(shù)量之多,質(zhì)量之高,在古代私人收藏家中無人能與之相匹敵。從現(xiàn)在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的許多著名書畫中,我們還能看到項元汴的收藏印記。例如,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唐?。?、韓滉的《五牛圖》、閻立本的《豳風(fēng)圖》、王維的《江山圖》、韓幹的《照夜白圖》、盧鴻的《草堂十志圖》、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王蒙的《青卞隱居圖》等古代傳世名畫,都是經(jīng)他手收藏過的絕世無價之寶。
項圣謨出生時,他的爺爺項元汴已經(jīng)去世八年。因為項元汴生前所收藏的古代文物和書畫被分給了六個兒子,項圣謨的父親也自然傳承了一份。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長大,項圣謨從小就耳濡目染地喜愛上了書畫藝術(shù)。他在三十三歲時畫的《松濤散仙圖卷》中自識道:“余髫年便喜弄柔翰,先君子責(zé)以制舉之業(yè),日無暇刻,夜必篝燈,著意摹寫,昆蟲草木,翎毛花竹,無物不備,必至肖形而止。忽一夕夢筆立如柱,直干云漢,上有層級如梯,長可一二丈許,余登而據(jù)其毫端,鼓掌談笑。嗣后師法古人,往往自得。每欲別置草堂于山水之間,以寄我神情,恨未能得一勝處。”[2]這就是項圣謨少年時代的寫照。
項圣謨出身于書香世家。這個書香世家也是畫香世家,家中往來無白丁,總會有很多學(xué)者型士人文人前來探訪,其中就包括當(dāng)時文壇頗負(fù)盛名的董其昌、陳繼儒、李日華等名士碩儒。
2 兼具“技”“道”與“美”“真”的佳作
中國繪畫史上記載的,以及幸存于世的讀書圖很多,但有《秋林讀書圖》那樣長篇題跋者實屬鳳毛麟角,這與項圣謨的家藏和家學(xué)熏染有密切關(guān)系。他曾自述道:“余自髫年學(xué)畫,始便見吾祖君所藏舊人臨盧鴻《草堂圖》,用筆周密。今五十有三,自覺聰明不及,依稀記此?!盵3]又云:“家藏黃鶴山樵(王蒙)畫頗多,余自幼摹仿,后學(xué)大癡(黃公望),久不作想,茲以其筆意寫此小景,自喜未忘其本來面目也?!盵4]可見項圣謨之所以能夠在明代畫家中獨(dú)樹一幟,其祖上遺留的先賢珍品功不可沒。
2.1 師法前賢,貴在“尤饒吟情”
董其昌(1555—1636)比項圣謨大42歲,是其祖父項元汴(1525—1590)的好友。他在游覽嘉興期間,得以盡睹項家所藏前人繪畫“真跡”[5],從而開闊了鑒賞眼界,才有可能提出風(fēng)靡畫壇的“南、北宗”之說。
還不到而立之年,項圣謨就幸運(yùn)地獲得董其昌的欣賞。在為項氏所作《畫圣冊》題跋中,董其昌寫道:“古人論畫,以取物無疑為一合,非十三科全備,未能至此。范寬山水神品,猶借名手為人物,故知兼長之難。項孔彰此冊,乃眾美畢臻,樹石屋宇,皆與宋人血戰(zhàn),就中山水,又兼元人氣韻,雖其天骨自合,要亦工力至深,所謂士氣作家俱備。項子京有此文孫,不負(fù)好古鑒賞百年食報之勝事矣?!盵3]3-4
可見在董氏的評價里,項圣謨兼長了宋代大畫家難得的繪人物和畫山水的能力。這無疑是由慧根、功夫及學(xué)養(yǎng)、眼界等因素共同造就。如果說前兩者是項圣謨自己的事情,那么其學(xué)養(yǎng)和眼界,自然得益于其祖父的藝術(shù)富藏和家學(xué)淵源了。
項圣謨早年學(xué)畫,曾師法文徵明(1470—1559),因此其不少繪作有“吳門畫派”的影子。但《秋林讀書圖》的藝術(shù)造詣,則其筆法和構(gòu)圖已經(jīng)有了突破。正如項圣謨夫人的伯父李日華(1565—1635),在《項孔彰南游草序》中所云:“余友項孔彰畫道成就,與文(征明)、沈(周)、唐(寅)肩背相踵,尤饒吟情?!盵1]642這種在“詩意”上的超越,大抵來自于他對前人名畫真跡的心追手摩,以及對山水造化的心領(lǐng)神會。
李日華是嘉興人,他還曾評論項圣謨《招隱圖卷》說:“其筆法一本鴻乙《草堂》、摩詰(王維)《輞川》、關(guān)仝《雪?!?、營丘(李成)《寒林》諸跡?!盵6]則其所言必基于所見,也就是說,項圣謨一定大量臨摹過唐、宋、元名家諸跡,從中吸取了“吳門畫派”所沒有的藝術(shù)營養(yǎng)。
陳繼儒(1558—1639)云:“子京先生家藏盧鴻《草堂圖》為名畫第一??渍寐涔P極得其奇險位置處,不愿與勝國之賢摩壘相角也?!盵7]陳繼儒是與董其昌齊名的文人書畫家,其言“子京先生家藏盧鴻《草堂圖》為名畫第一”,既是對《草堂圖》的評價,也舉證了《草堂圖》這一唐代珍跡,是“子京先生家藏”。
項元汴曾得一張古琴,上面刻有“天籟”二字,因此自名其收藏處所為“天籟閣”。項圣謨則鐫刻有一方印章,印文是“天籟閣中文孫”,可見其敬仰祖父家傳的心跡。
2.2 窮盡造化之變,士氣、作家俱備
古代文人講究“左圖右史”,“書”“畫”同源,因此觀畫亦如讀書。文人畫家都是讀書人,有的還是藏書家。書香世家出身的畫家項圣謨,能詩,擅書,善畫,既有畫家的妙思精技,又有文人學(xué)士的底蘊(yùn)學(xué)養(yǎng)。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張璪語)。大抵元代以前的畫家沒有程式可循,只能直接向大自然學(xué)習(xí)并領(lǐng)悟。明、清時期的畫家,則往往多有師承,從繪畫程式起步。董其昌之所以盛贊項氏“士氣作家俱備”,就是因為項氏不僅繪畫技藝能巧奪造化,其文學(xué)修養(yǎng)亦出群拔萃。從項圣謨《秋林讀書圖》的題款就能看出,他不僅文采飛揚(yáng),能盡情抒寫胸底詩情和眼中畫意,而且境界高妙,深得老莊之道。
在明代畫壇,“士氣”是與“匠氣”相對的一個概念。文人學(xué)士畫畫多有其“士氣”(后世或稱“書卷氣”),卻往往存在繪畫專業(yè)技巧有限的問題。項氏之所以能夠超越師承,就是因為他寫生能師造化,悟道能窮造化之變。如前文述及,李日華《項孔彰游草題辭》云:“與孔彰以三月渡江浦,走二千余里至京師??渍糜诨@輿中咿唔自得,遇老樹奇石岡巒綿邈處,輒跳而下以盡其變,軒軒然如掠波之鶴,余不能從也。至暮,則必倒囊出其草相示?!盵1]724-725
南朝文人畫家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說:“山水以形媚道?!惫糯娜水嫾叶紩炎x書場景置于山水林泉的環(huán)境之中,如五代衛(wèi)賢的《高士圖》、元代王蒙的《春山讀書圖》、明代徐賁的《廬山讀書圖》、明代文徵明的《治平讀書圖》等等。從畫面整體來看,它們都屬于山水畫的大范疇。須知中國山水畫初創(chuàng)之時,是以“臥游”為目的的。如《宋書·隱逸傳》所說,宗炳“好山水,愛遠(yuǎn)游……有疾,還江陵,嘆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當(dāng)澄懷觀道,臥以游之?!迸P游山水,可以澄懷觀道,追求的正是一種老莊境界。
項氏《秋林讀書圖》也是一幅山水畫,其藝術(shù)內(nèi)涵與以往文人畫家讀書圖的共同之處在于,都是在追慕老莊境界。但《秋林讀書圖》也有與以往文人畫家筆下的讀書圖不同之處,即以漁樵耕讀的田園生活為基礎(chǔ),追求自然造化之真與美,及讀書環(huán)境之真與美。因此,其畫面寫實性更強(qiáng),更為生動有趣,在構(gòu)圖和造型上也更接近唐、宋人畫風(fēng)。
李日華在項氏所畫《松萱圖》上題辭曰:“松兮萱兮樂且壽,此筆已奪造化權(quán)?!盵8]他還在《題項孔彰寫生冊》中,盛贊項氏畫作可抵半部《爾雅》:“《爾雅》箋蟲魚,古人以為非壯夫事,又謂摘剔刻削,窮物情狀,恐犯造化之忌。夫技至犯造化,亦不可謂非壯矣。孔彰此冊,可抵半部《爾雅》?!盵6]1388可見,他對項圣謨繪畫所達(dá)到的筆墨技藝,贊賞至極。
2.3 “秋林讀書”——“從吾所好”
《秋林讀書圖》題款,首先是四字篆書題“秋林讀書”,后面行楷題跋計有305字。全文引述如下:
余游白岳,時值秋杪。沿途山色,溪聲繞匝。白云紅樹,野炊樵徑。村落茅堂,或遇杖引僧歸,或見童驅(qū)犢返。每得句,便下溪濡墨書之。及歸,自梅口放舟至淛,面面皆山,翠如流而欲滴。空巗飛雨,溪石巉喦。巨細(xì)合流,危灘奔激。天邊落碧,屋底蒸云。黃葉滿江,青煙斷岸。變幻萬狀,一時無能作收拾法,以盡歸紙筆間。徒有抱恨已耳。茲偶坐疑雨齋中,朔風(fēng)短晷,壺酒爐香。閱圖史以閑情,據(jù)琴書而興感。援豪作此,聊以適意。得如此一室讀書于中,吾愿足矣!何必日營營于塵市間而自苦為也。嗟嗟!人亦畏矣,將誰與偕?吾將與牧童、樵叟、漁父、老僧,笑傲煙水,怡情物外。薄酒浩歌,烹茶清話。採松楸而煙露濕衣,聞鐘磬而晨昏悟道。柳堤花渚,坐垂無餌之鉤;高閣小舟,眠聽無腔之笛。當(dāng)斯時也,吾以不知作何等狀以副之,若而人肯我許否,世有聞此言而不樂從者乎?我不敢必,亦不敢期,從吾所好。時天啟癸亥閏十月既望漫識,煙波釣徒項圣謨。
題跋可分為兩個部分:從“余游白岳”至“抱恨已耳”,是畫家的游記。從“茲偶坐”至“從吾所好”,表達(dá)了隱逸生活的樂與憂。其中“茲偶坐疑雨齋中,朔風(fēng)短晷,壺酒爐香,閱圖史以閑情,據(jù)琴書而興感,援豪作此,聊以適意,得如此一室讀書于中,吾愿足矣。何必日營營于塵市間而自苦為也”是對畫家作此畫時超然心境的生動寫照。在項圣謨那里,閱圖、讀書、弄琴與援豪作畫是同一件事,一樣能夠怡情自足。
“披圖心自遠(yuǎn),神氣滿毫端?!保検ブ儭端蓾⑾蓤D》跋)[2]這種對開卷披圖時的悅納心情,表達(dá)出讀書人開卷看書時的心靈通感。項氏“披圖”,就能夠在心靈上穿越時空,感受陶淵明“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心境,“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的勤勉,領(lǐng)悟到“心遠(yuǎn)地自偏”及“悠然見南山”的高蹈境界??梢姡咕砼麍D也是一種重要的閱讀和欣賞方式,同開卷觀書同樣有益。
項圣謨自己亦甚欣賞筆下這幅《秋林讀書圖》,但因轉(zhuǎn)入他人之手,次年又回歸家中。因此,他又補(bǔ)題跋文云:“此畫余亦甚愛,不意失而得、得而復(fù)失者數(shù)數(shù),今又為祖洲弟得之,可保無虞矣。甲子正月重題”。近四百年后,大英博物館對《秋林讀書圖》的3D化,讓全世界的欣賞者都可欣賞到項氏原作的魅力,產(chǎn)生藝術(shù)的共鳴。
李日華在題項孔彰梅竹圖時說:“內(nèi)家環(huán)珮相聞處,只有詞臣住玉堂。”[1]491李日華還說:“吾友項孔彰,以妙年名裔讀書之余,篤意此道?!盵6]這表明項圣謨首先是讀書人,讀書之余才是畫家。
項圣謨曾臨摹韓滉《五牛圖》,李日華在《題項孔彰五牛圖》中寫道:“唐德宗時關(guān)中饑?yán)?,韓晉公滉節(jié)鎮(zhèn)東南,運(yùn)江淮米十萬斛以濟(jì),德宗甚德之。其翰墨游戲,每喜畫牛,是亦渤海賣刀賣劍之意,非徒然也。吾友項孔彰臨《五牛圖》毫末畢肖,深足尚也。顧孔彰名家子銛材偉度,出而宣力國家,為天子繪九章法服,斟酌楷定太常禮器,乃所優(yōu)為,是荒陂斷隴中物,何足留意哉!”[6]1384-1385李日華的題記,首先說明了韓滉畫牛的意義“非徒然也”,但卻對項圣謨臨《五牛圖》似有意見,覺得畫牛不如“宣力國家”意義重大。
其實,項圣謨臨摹《五牛圖》,正是在向韓滉致敬。從這件事更能看出項圣謨像韓滉一樣心系社稷,對土地和耕牛心存敬畏,不僅僅把繪畫當(dāng)作“翰墨游戲”,更是把繪畫當(dāng)作“立德立功立言”之舉。
明天啟年間,皇帝昏庸,宦官把持朝政,世間無道,一時士人崇尚隱逸?!肚锪肿x書圖》畫于天啟三年(1623年),從畫的題跋中看,項氏時有“怡情物外”的隱士情結(jié)。天啟四年江南水災(zāi),項圣謨畫了《甲子夏水圖》。次年又不幸大旱,他又畫了《乙丑秋旱圖》。今天這兩幅畫雖然早已失傳,但從董其昌、陳繼儒的題跋中,還可以看到項圣謨的憂世情懷。董氏題曰:“水、旱二圖,有藿衣蒿目之憂,更進(jìn)于畫,所謂山林經(jīng)濟(jì),使伯時見此,必點(diǎn)頭道好。”[3]7陳繼儒題曰:“披水、旱二圖,使人欲涕,此鄭俠流民之遺意也。圖中賑饑使者何在,請質(zhì)之畫諫孔彰?!盵3]7
且當(dāng)國破家亡的至暗時刻,真正的士氣必然會有彰顯。當(dāng)甲申之變后,清兵入山海關(guān),項圣謨聞訊悲憤痛哭。他在《三招隱圖》及三十首隱居詩自題序中自問:“豈真隱之可招邪?豈真應(yīng)招者之能終隱邪?抑又招者之真能忘世邪?”[9]
由上述種種,可見項氏憂國憂民的情懷底色。
2.4 “詩書繼世”與“林泉高致”
所謂“詩書繼世”的人文理念,是因為先賢往圣的價值觀,重視讀《詩經(jīng)》《尚書》等儒家文化源頭之書,進(jìn)而推而廣之,熟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書籍。自隋、唐以至清末,總有士人讀書成才,登上“天子堂”,得以參與“治國平天下”;但更多的人,則難登科舉金榜,不得不為塾師,做鄉(xiāng)紳,自命“笑傲煙水,怡情物外”的所謂“林泉高致”。
《秋林讀書圖》,雖然沒有直接表現(xiàn)農(nóng)夫和農(nóng)田,似無勞力之耕者,但就藝術(shù)表現(xiàn)而言,則其畫外畫,一頭水牛就隱喻著一片稻田,而茅屋讀書人的形象,就是表現(xiàn)了“晴耕雨讀”的主題。既然是晚明時代文人的“林泉高致”,則大有可能開卷所讀是“書外書”,即不是儒生苦讀,以求金榜題名的“四書五經(jīng)”之類,而是佛家、道家之書。
因為中國古代繪畫中的“漁樵耕讀圖”,往往體現(xiàn)著儒、釋、道三家文化的內(nèi)蘊(yùn)。在莊子和屈原那里都有一個漁父的形象,所以“漁”代表“道家”;禪宗六祖慧能出家以前是個樵夫,所以“樵”有禪的寓意,代表“佛家”;諸葛亮出仕之前躬耕壟畝,隱居讀書,所以“耕讀”往往代表著“儒家”。項氏在這幅畫作里,因有儒家之“耕讀”,也有佛家之“樵”,看似沒有道家之“漁”,但其款識“煙波釣徒項圣謨”,早就寓有其認(rèn)同“漁夫”的道家情懷了。
“風(fēng)號大樹中天立,日薄西山四海孤。短策且隨時旦莫,不堪回首望菰蒲?!盵10]據(jù)《歷代畫史匯傳》記述,項圣謨晚年“家貧志潔,鬻畫自給。”[11]家貧的原因,當(dāng)是因為明亡清興的世亂所致。他無法接受這個異族建立的新朝,因此,其畫作從此不再落款題寫朝代紀(jì)年,改用干支紀(jì)年。
2.5 “繪林正脈”與“讀書行路”
李日華在《題項孔彰招隱圖卷》中寫道:“勝國諸公繪事得董(源)巨(然)心印,縱橫涂抹,皆有神韻。獨(dú)于作圖,僅黃(公望)王(蒙)有之,亦不多見。蓋繪事之有圖,猶文之有賦,非包絡(luò)山川、吞吐日月、浩然獨(dú)行之胸次而出之”;“今天下畫習(xí)日繆,率多荒穢空疏,恍惚怪幻,乃至作樹無復(fù)行次,寫石不分背面,動以元格自掩曰:我存逸氣耳。相師成風(fēng),不復(fù)可挽”;忽一日,“示及此卷,精工美麗,雄渾岞崿,山態(tài)水情,段段轉(zhuǎn)換,長幾三四丈……無一毫落南宋蹊徑,而生動之趣未嘗不在,此繪林正脈也。”[6]1383-1384
這并不只是虛夸晚輩之辭,而是深入分析了項氏繪畫之所以獨(dú)特的背景和原因:南宋繪畫已經(jīng)不及唐、五代至北宋繪畫構(gòu)圖嚴(yán)謹(jǐn)、用筆周密,元代繪畫則更走向重神韻而輕寫生的一路。明代畫壇也是逸氣成風(fēng),唯有項氏能堅持傳承唐、宋繪道正脈。
吳山濤在題項氏《秋聲圖軸》中說:“孔彰先生為予老友,作畫必凝神定志,一筆不茍,予常嗤其太勞。君曰:我輩筆墨,欲流傳千百世,豈可草草乎?旨哉其言也?!盵3]41在這里,項氏對自己的筆墨作品的苛求,可以視作其作品至今仍受到世人贊賞的根本原因。
項圣謨在《松濤散仙圖》卷后自題跋說自己曾“經(jīng)齊魯,出長城,歷燕山,游媯川,又入長安,凡九閱月?!盵2]117這是他行萬里路的一次記載。須知,項氏許多作品,都是在出游途中觀景寫生之后,再行繪作的。
李日華在《項孔彰游草題辭》中言:“古人云,不讀萬卷書,不行萬里路,不堪作畫祖?!盵1]724董其昌也說:“畫家六法,一曰氣韻生動。氣韻不可學(xué),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學(xué)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nèi)營,立成鄄鄂。”[12]
項圣謨的畫之所以能有“氣韻生動”的氣象,乃是其善讀“萬卷書”,能行“萬里路”的結(jié)果。
2.6 “圣人立象以盡意”
如今回望過去,正是因為項氏所繪《秋林讀書圖》,能承“繪林正脈”,汲取造化精神,不受逸風(fēng)時俗所左右,因此被大英博物館藝術(shù)家們所青睞。
項圣謨的名與字來自長輩的儒家意愿,但其自取的眾多別號,卻盡顯本人之道骨仙風(fēng)。如逸叟、狂吟客、醉瘋?cè)?、煙波釣徒、松濤散仙等,乃是道家隱士形象;胥山樵、古胥山樵人、蓮塘居士等,則是對禪家的敬意;子璋、天籟閣中文孫、江左布衣等是對儒家傳統(tǒng)的珍視。明亡以后,不忘國恨家仇的士氣更令項圣謨新增了大宋南渡以來遼西郡人、皇明世胄之中嘉禾處士等別號,也算是回歸了父輩為他取名字的儒家初心。
在項圣謨諸多別號中,唯“存存居士”最難理解,后世的書畫家很難自取這樣的號。所謂“存存”,究系何意?《易·系辭上》云:“天地設(shè)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盵13]孔穎達(dá)(574—648)疏曰:“此明易道既在天地之中,能成其萬物之性,使萬物不失其性,存其萬物之存,使物得其存成也。性謂稟其始也,存謂保其終也。”[14]
“書”畫載道,“書”與畫同行。項氏用“存存”二字為號,旨在自勵精進(jìn),是自許“繪林正脈”之道,是對古賢往哲的致敬,是對傳統(tǒng)藝術(shù)的尊重,他終不負(fù)中國古代文人畫家的藝術(shù)使命。
3 結(jié)語
由項圣謨及其代表作《秋林讀書圖》,可以窺知古代文人讀書圖作者與開卷讀書所形成的學(xué)養(yǎng)之間的關(guān)系。這些作者不僅是畫家,首先是個讀書人。正是因為他們崇尚開卷,與書為友,并多與文人學(xué)士交往,才會有此類作品的問世。其畫作之美,實則體現(xiàn)的,是其讀書底蘊(yùn)和美學(xué)追求。項圣謨之所以能超越同時代畫家,還是在于善讀萬卷書,能行萬里路,實地發(fā)現(xiàn)和體驗造化自然之美。“與牧童、樵叟、漁父、老僧,笑傲煙水,怡情物外”,在對古書的鐘情,對藝術(shù)的追求之外,真誠地與有緣人士交往等等,都成為其畫作“書卷氣”風(fēng)格的源頭活水。
“書籍是人類進(jìn)步的階梯?!鼻О倌陙淼拈喿x,形成并積累了內(nèi)涵豐盛的閱讀文化,吸引了若干專家學(xué)者開展以讀書為主題的圖像閱讀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展望未來,對古代文人讀書圖的研究,似乎不能僅限于研究畫家創(chuàng)作背景及其作品藝術(shù)細(xì)節(jié)本身,還應(yīng)該拓寬視野,深入探析文人畫家這一群體的文藝思維狀態(tài),以及其個體的美學(xué)理念,須知每一幅讀書圖背后,都有一個文人畫家的思想境界在支撐著。惟其如此,以中國古代文人讀書圖為主題的圖像閱讀現(xiàn)象研究,才能在閱讀文化學(xué)的寬廣時空中取得新的突破。
參考文獻(xiàn)
李日華.恬致堂集(中)[M].趙杏根,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724-725.
封治國.“六大房物”(下):關(guān)于項元汴的六個兒子[J].榮寶齋, 2013(4):106-119.
楊新.項圣謨[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2:43.
陶亞萍.熔古鑄今:項圣謨畫風(fēng)成因分析[J].
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美術(shù)與設(shè)計版), 2008(3):
144-145.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M].屠友祥,校注.上海:上海遠(yuǎn)東出版社, 1999:19-48.
李日華.恬致堂集(下)[M].趙杏根,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1384.
李鑄晉.項圣謨之招隱詩畫[J].香港中文大學(xué)中國文化研究所學(xué)報, 1976(2):533-538.
李日華.恬致堂集(上)[M].趙杏根,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63.
卜登科.項圣謨年譜資料簡編[J].新美術(shù),2013,
34(3):55-72.
楊新.項圣謨的《大樹風(fēng)號圖》[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0(1):64-66,70,101.
陳艷.探項圣謨的逸氣與家風(fēng):兼論項元汴子
孫的精神訴求[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 2013
(4):87-109.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畫訣)[M].周遠(yuǎn)斌,校注.濟(jì)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7:5.
郭彧.周易[M].北京:中華書局, 2010:292.
王弼,韓康伯.周易正義[M].孔穎達(dá),疏.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 2008:64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