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大學生勞動教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抓手與載體,正火熱開展。勞動實踐教育作為勞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顯著的實踐性、體驗性與創(chuàng)造性。將勞動實踐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不僅能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勞動實踐能力,更能幫助其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資助育人是高校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促進了面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助困\"與“扶智”\"扶志\"的深度融合。文章通過分析資助育人及勞動實踐教育的內涵與價值,探討以勞促德、以勞育人的理念,旨在結合當前高校實踐經驗,探索大學生資助育人與勞動實踐教育創(chuàng)新融合發(fā)展的路徑,以更好地實現勞動實踐教育賦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提出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有效開展勞動教育,強化實踐體驗,對學生成長意義重大。資助育人以人才培養(yǎng)為核心,兼顧物質保障與精神培育,助力困難學生全面發(fā)展。以勞促德、以勞育人,推動資助育人與勞動實踐教育融合,助力學生成長,是重要的實踐創(chuàng)新。
盡管大學生勞動教育取得一定成果,但問題仍不容忽視。何萍、田婉瑩在相關文章中指出,大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存在缺乏系統(tǒng)性與針對性、深度不足、實效性欠佳、個性化缺失等問題。郭云珠、薛偉也表示,勞動教育對大學生意義重大,但當前高校勞動教育存在地位虛化、重視不足、內容空泛、資源開發(fā)利用不充分等情況。
一、高校勞動實踐教育的開展現狀
自2020年《意見》發(fā)布,高校勞動實踐教育成為熱點,內涵持續(xù)豐富。高校將日常生活勞動、專業(yè)勞動與社會服務勞動有機融合,構建起特色勞動教育體系。
部分高校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把勞動實踐和專業(yè)實習、志愿服務相結合。課程內容豐富,既包含日常生活勞動,又有專業(yè)勞動(如專業(yè)技能訓練、創(chuàng)新實踐)和社會服務勞動(如志愿服務、社區(qū)幫扶)。實踐中,一些高校借助校企合作平臺,建立勞動實踐基地,組織學生開展生產性勞動。同時,建立跨領域、跨專業(yè)的勞動教育資源共享機制,整合校內外資源,實現優(yōu)化配置與高效利用。此外,高校結合第二課堂活動和社會實踐,鼓勵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和創(chuàng)業(yè)實訓,拓寬了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涵邊界。
二、高校勞動實踐教育的價值
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強調勞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勞動教育承擔著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戰(zhàn)略使命。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勞動實踐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高校而言,勞動實踐教育不僅是對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革新突破,更是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一)價值觀塑造
孫倩茹在《新時代勞動教育視域下高校資助育人路徑探析》一文中指出:“勞動教育在高校貧困大學生成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是勞動教育有助于貧困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二是勞動教育有助于貧困大學生生成幸福感;三是勞動教育有助于貧困大學生全面發(fā)展。\"勞動教育是塑造個體道德素養(yǎng)的關鍵途徑。勞動者在實踐活動中不僅構建了行業(yè)價值準則,更通過職業(yè)規(guī)范實現了自我提升與完善。勞動實踐教育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勞動認知,養(yǎng)成珍視勞動成果、主動參與勞動的行為自覺。勞動實踐教育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重構價值認知體系。根據調查發(fā)現,在開展的“耕讀小園\"勞動實踐活動中,參與田間勞作的學生對“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認同度提升幅度超過 50% 。這種認知轉化源于勞動過程中的真實體驗,學生通過參與播種、施肥、收獲等全過程,感悟勞動對生命的意義,他們對“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理解超越了抽象概念,轉化為具象化的價值判斷。
(二)責任心培養(yǎng)
勞動實踐教育作為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具體勞動實踐,促進知識向行動轉化,并在這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塑造責任意識。注重勞動實踐環(huán)節(jié)設計,結合工程類專業(yè)特色,與紡織企業(yè)、科技園區(qū)合作,開展生產實習、技術攻關等勞動實踐。例如,組織學生參與服裝生產線操作,學生親歷每個工序的質量把控,這種直接的責任關聯促使學生建立“工匠精神\"的深層認知,在勞動實踐中強化責任意識。
(三)抗壓力鍛造
勞動實踐教育通過具身化的實踐方式,正在重構大學生應對壓力的價值坐標系,使其形成獨特的抗壓機制,在培養(yǎng)學生抗壓能力方面具有獨特價值。,學校通過系統(tǒng)化的勞動教育體系,將體力勞動與心智成長相結合,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心理韌性。學校設置“勞動教育 +, 通識課程群,理論課時與實踐學分占比達1:2,與企業(yè)共建\"勞動教育工坊”,學生參與一線專業(yè)領域勞動實踐。問卷結果顯示,約 75% 參與學生表示其應對復雜任務的能力顯著提升。
(四)能力提升
作為人類認知活動的基礎載體,勞動實踐不僅是知識生成的本源,更是構建知行轉化機制的核心路徑。從技能習得維度分析,勞動實踐活動為操作能力提升搭建了實踐場域,勞動者在具體情境中通過技術應用和經驗積累,逐步掌握行業(yè)規(guī)律并優(yōu)化操作范式。學生通過參與多樣化勞動實踐,能夠系統(tǒng)化完善其職業(yè)能力體系,實現服務效能與專業(yè)素養(yǎng)的持續(xù)提升。
三、資助育人和勞動實踐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資助育人與勞動實踐教育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化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高校資助育人體系建設的核心任務。資助育人機制的本質在于\"育人\"導向,旨在通過實踐路徑幫助經濟困難學生構建正向的價值認知體系。勞動教育作為德育實踐的重要載體,與資助育人工作形成深層次嵌合,呈現出深度融合的必然趨勢。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形式疊加,而是對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革新,在物質幫扶與精神塑造之間架設了育人橋梁。
(一)改善資助育人模式的現實困境
當前高校資助體系存在明顯的工具化傾向,超過50% 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將資助視為單純的經濟援助,缺乏對資助育人內涵的深刻認知。勞動教育則陷入形式化泥淖,部分高校勞動課程停留在衛(wèi)生打掃等簡單勞動層面,缺乏系統(tǒng)性設計。這種割裂導致受助群體中普遍存在\"等靠要\"的心理依賴,也使得勞動教育淪為學分獲取工具,背離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二)順應融合發(fā)展的邏輯必然
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強調勞動是人的本質存在方式。資助育人本質上是對教育公平的物質保障,勞動實踐則是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二者在促進教育公平、培養(yǎng)健全人格方面具有天然的同構性。通過勞動實踐,受助學生可以真切體會勞動價值,消除依賴心理;資助體系則為勞動教育提供實踐平臺,形成良性互動。教育現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現代化。資助育人與勞動教育的深度融合,本質上是對教育本質的回歸與超越。這種融合破解了傳統(tǒng)育人模式的碎片化困境,更構建起“物質幫扶一勞動實踐一精神成長\"的完整育人鏈條。這種教育范式的革新,必將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fā)展注人新的活力。
(三)強化大學生感恩意識
當前高校學生資助體系雖為家庭經濟困難學子完成學業(yè)提供了基本保障,但部分受助者將國家政策視作理所當然的福利供給,存在感恩意識薄弱、社會責任感欠缺、主動擔當不足等問題。經濟幫扶僅是資助工作的基礎性手段,其核心價值在于培育學生自立自強的精神品格。通過構建勞動教育與資助育人的協同機制,高校能夠有效實現從“輸血式\"資助向“造血式\"育人的轉變。這種融合教育模式既能強化“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認知,更能激發(fā)學生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命運的內生動力,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感知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深刻內涵。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過程,得以深刻理解國家資助背后凝聚的社會關懷,破除“等靠要\"的依賴心理,進而將感恩意識轉化為服務社會的實際行動,最終實現物質幫扶與精神塑造的有機統(tǒng)一。
四、資助育人和勞動實踐教育創(chuàng)新融合的路徑
新時代背景下,勞動實踐作為最鮮活的教育載體,能夠有效破解資助育人的現實困境,在實踐層面重塑育人格局。以勞動教育為抓手推進資助育人工作,能夠有效破解單純經濟幫扶帶來的“福利依賴”困境,構建起“解困一育人一成才一回饋\"的良性循環(huán)機制。
(一)以勞動實踐教育為橋梁,建立科學的價值引導框架
高??梢酝ㄟ^開展社區(qū)公益服務,引導受助學生運用專業(yè)技能反哺社會,在勞動奉獻中培育家國情懷。在“資助 + 勞動\"的育人模式下,將經濟支持轉化為成長動能,幫助學生樹立自立自強的奮斗精神。實施過程中應注重建立激勵機制,將勞動表現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對積極參與勞動實踐的學生給予榮譽獎勵和優(yōu)先發(fā)展機會。同時搭建勞動成果展示平臺,通過“勞動之星”評選等活動,營造崇尚勞動的價值導向,使學生在實踐中真正體悟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奮斗成就人生的深刻哲理,實現物質幫扶與精神引領的有機統(tǒng)一。
(二)以勞動實踐教育為目標,提升資助育人的實踐成效
高校通過設立校內勞動實踐基地,構建“勞動一資助一成長\"的閉環(huán)機制,組織學生在圖書管理、校園服務等崗位上獲得鍛煉和一定經濟支持的同時,培育其責任意識,構建起資助育人的長效機制。勞動過程創(chuàng)造的獲得感,遠比金錢資助更能激發(fā)內生動力。
當勞動實踐與資助體系深度嵌合,教育便超越了簡單的經濟幫扶,轉向人的全面發(fā)展。這種轉變不僅回應了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更在實踐層面開創(chuàng)了資助育人的新境界,提升了資助育人的實踐成效,為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了現實路徑。
(三)以勞動實踐教育為依托,構建可持續(xù)發(fā)展資助育人模式
高校資助工作正面臨從“輸血式\"救濟向\"造血式\"培育的轉型需求。將勞動教育融入資助體系,構建起立體化、可持續(xù)的發(fā)展型資助模式,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搭建起全方位成長平臺。
勞動實踐教育為資助工作注人育人新動能。高校通過組織受助學生參與實驗室管理、圖書整理等專業(yè)輔助勤工助學崗位勞動,幫助學生既獲得勞動報酬又提升專業(yè)技能,使學生在參與校園治理的過程中建立責任意識,形成“受助一自助一助人\"的良性循環(huán)。勞動教育與資助工作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高校育人生態(tài)。這種創(chuàng)新實踐不僅破解了傳統(tǒng)資助的路徑依賴,更重要的是培育了學生自立自強的精神品格。當勞動成為成長的階梯,資助工作就完成了從經濟幫扶到人生領航的質變,真正實現了教育公平與育人質量的有機統(tǒng)一。
五、結語
在新時代高等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征程中,大學生資助育人與勞動實踐教育的創(chuàng)新融合發(fā)展意義深遠且刻不容緩。二者在育人目標、價值導向等方面高度契合,具有天然的融合優(yōu)勢,其融合既是改善當前資助育人模式困境、順應教育現代化發(fā)展邏輯的必然要求,也是強化大學生感恩意識、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關鍵舉措。
等高校在探索融合路徑上已取得積極成效,通過以勞動實踐教育為橋梁、目標和依托,構建起科學的價值引導框架、提升資助育人實踐成效、打造可持續(xù)發(fā)展資助育人模式,為受助學生搭建起全方位成長平臺,實現了物質幫扶與精神引領的有機統(tǒng)一。
未來,高校應持續(xù)深化對資助育人與勞動實踐教育融合的研究與實踐,立足自身特色,不斷創(chuàng)新融合方式、拓展融合領域,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讓更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成長成才,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出更多德才兼?zhèn)?、自立自強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吳瓊.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yè)大學,2022.
[2]王曉南.勞動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20.
[3]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J].黨建,2018(10):4-6.
[4]何萍,田婉瑩.“三全育人\"視角下大學生勞動教育實踐路徑探析[N].河南經濟報,2025-01-04(012).
[5]郭云珠,薛偉.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16):48-50.
[6」孫倩茹.新時代勞動教育視域下高校資助育人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09):85-88.
[7]張威.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及實踐路徑研究:基于立德樹人的視角[J].科教文匯,2022(06):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