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7(b)-0151-05
On the Chinese Nation's View of Family and Country under the Culture of Family Letters
ZHANG Hongye
(School ofMarxism,Dongbei Universityof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 Liaoning,116O25,China)
Abstract:Letersfromhome,asavitalandinfectiousmediumofinformationexchange,haveplayedanimportantroleinChinese history.ThepatriotismpresetedintefamilyleterhasinspiredgenerationaftergenerationofoutstandingChinesechildrenwithidealsandbliefsFromtheleterstofamilyoecanfeelthemotionalidentificationofbenevolentindividualswith\"family\",\"couy, and\"people\",efltigtesepeoplesoioalachenttoeirilyanndometotingtiraroia tionalsalvationdatioalejuvenatio,ndmbodingteoceptofputingtepoplattecenter.Asaniporantcoont ofexcelenttradiionalCineseculture,teculureoffamilyleterscaifiestedevelopmentofCinsecivilzationadintpetste patriotismofknowledgeableindividualswhohaveaglobalperspective,startingfromthefamily,takingthecountryasthefoudation, andputingthepeopleatthecenter.Thisarticleprovidesanewreflectionontheconnotationoffamilyleterculureandprovides spiritual guidance for those who aspire to serve the country in later generations.
Key Words: Family letter culture; Chinese nation; Family view; Family; Country; People
家書是家人之間傳遞信息、交流情感的信物。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家書承載了親情、家教等多重內(nèi)涵,是維系家庭關(guān)系,傳承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媒介。家書彰顯一個家庭的家風,對營造社會風氣具有重要的意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道的:“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從“結(jié)繩而治\"的實物信物到數(shù)字時代的融媒體技術(shù),家書始終是傳承中華民族歷史,把握文化發(fā)展脈搏的重要載體。為了弘揚新時代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有必要對家書文化的內(nèi)涵進行新的思考。
1以“家”為起點,將家人、家族、家鄉(xiāng)作為寄托
家書,最直接的意義就是表現(xiàn)對家人、家族及家鄉(xiāng)厚重的情感。家人間濃厚的親情往往是家書行文的重要基礎。歷史上,由于家庭成員異地任職、科舉趕考、外出經(jīng)商等情況,不可避免會出現(xiàn)父母與孩子、妻子與丈夫、兄弟姊妹的分離。史書上一個個人物形象因?qū)业臒釔鄱兊酶鼮榱Ⅲw、豐滿。這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相親相愛、和和美美的家庭觀
1.1對家人的牽掛與教育
家書一個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表達對親人的愛。偉大的民族英雄林則徐在《復鄭夫人書》中寫道:“前據(jù)促常表兄來信,知夫人近患腳腫,何來信絕未提及?想已全愈矣!甚念家中用途如何?可省則省,不可省處,亦不必過事儉嗇。\"在信中可以感受到林則徐對妻幾濃濃的愛意,即使遠在伊犁,也心念家庭。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軍事家左權(quán)曾給妻子劉志蘭寫信道:“今冬怎樣?手腳沒有凍壞吧?前寄的小棉衣能穿嗎?經(jīng)常希望著你及北北都能很好,經(jīng)常希望著知道你及北北的一切。\"鄧穎超擔心忙于工作的周總理,在家書中寫道:“知你昨夜睡眠好,不曾受日間多人談話的影響,懸念著的心,如一釋重負.\"俞秀松掛念家庭,致書于父親,在家書中寫道:“許久沒有接到家信,難道我從前寄家寄縣的信都沒有寄到么?在我長期間沒有接到家信,母親及諸弟妹都平安如常嗎?自是十分記念。\"家書的字里行間透露出的溫情,為忙于工作的人提供了力量。這種內(nèi)在的精神力量,指引著人們奮勇拼搏,勇毅前行。對家人的掛念,也展現(xiàn)出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睦、仁愛思想。
中國自古以來就極為重視教育。傳授知識的方式很多,家庭教育是傳授知識的重要方式之一。許多家庭教育的智慧是以家書形式呈現(xiàn)的。漢高祖劉邦在病危時給自己的嫡長子劉盈寫了一封家書,其中寫道:“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作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這段話中,劉邦先對自己早年間對讀書的看法做出了檢討,認為自己當時疏于讀書,疏于學習,等意識到讀書重要性的時候,已經(jīng)太晚了。緊接著又寫道:“吾生不學書,但讀書問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辭解。今視汝書,猶不如吾。汝可勤學習。每上疏,宜自書,勿使人也。\"意味深長地叮囑自己的兒子劉盈要吸取父親的教訓,認真學習,認真讀書,做一個合格的皇帝。劉邦的這封家書彰顯了父子情深,在冰冷的封建等級制度中注入了溫情。西漢著名經(jīng)學家劉向在看到自己的小兒子劉歆少年得志后憂心忡忡,怕兒子驕傲自滿、迷失自我,寫了《誡子歆書》,以告誡自己的兒子,其寫道:“今若年少,得黃門侍郎,要顯處也。新拜皆謝,貴人叩頭,謹戰(zhàn)戰(zhàn)栗栗,乃可必免\"。字里行間流露出劉向?qū)鹤拥膼郏约皩鹤忧巴久\的擔憂。劉向明確告訴兒子要低調(diào)做人,秉持正義之心,踏踏實實做事??上㈧]有領(lǐng)會家書中父親的一片苦心,最后沒有堅守本心,誤入歧途,自殺身亡,令人嘆息。
1.2對家族的關(guān)心與教誨
家族是中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長的歷史中,家族對于維系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家族內(nèi)部中親戚間的交流提高整個家族的凝聚力。晚清著名軍事家、文學家曾國藩的家書為宗族子弟指明了道路,曾國藩在書中語重心長地寫道:“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在曾國藩看來,讀書在于明事理、修德行、培養(yǎng)內(nèi)在品質(zhì),反對把仕途作為讀書的終極目標。在治家方面,“家勤則興,人勤則儉,永不貧賤”,“家中無論老少男婦,總以習勤勞為第一義,謙謹為第二義”。勤儉是家族興旺的根基,勤勞能創(chuàng)造財富,節(jié)儉可保持清醒,二者結(jié)合方能推動家族走向輝煌。在治學方面,\"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人之氣質(zhì),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zhì)。\"曾國藩將“有志、有識、有恒\"作為讀書的訣竅,強調(diào)立志需高遠,見識需廣博,恒心需持久。同時,他認為讀書不僅是獲取知識的途徑,更是塑造人格的關(guān)鍵。通過長期浸潤經(jīng)典,可潛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內(nèi)在修養(yǎng),甚至改變外在氣質(zhì)。同時,曾國藩以身作則,“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以自身經(jīng)歷告誡子弟,即便身居高位,仍需堅守寒素家風,不可因富貴而忘本。這種“身教\"成為曾氏家族久盛不衰的核心力量。東漢著名軍事家馬援在行軍途中得知自己的侄兒馬嚴、馬敦喜歡評議別人的是非,對此深表擔心,因此為侄兒寫了家書:“寧死,不愿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jié)螭,申父母之,欲使汝曹不忘之耳!\"在信中馬援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苦口婆心地勸導侄兒們要戒驕戒躁、謙虛謹慎,家書語言懇切,言語之間飽含長輩對晚輩的深切關(guān)懷和殷殷期待。
1.3對家鄉(xiāng)的思念與關(guān)切
人們對家鄉(xiāng)深邃的情感源于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思想。中華兒女將家鄉(xiāng)視為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港灣,思鄉(xiāng)之情往往扣人心弦。明代著名詩人袁凱在失意時收到了家書,內(nèi)心頗為感慨,當即以二十字作為回書:“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xiāng)\"8。在家書中能深切地感受出袁凱對家鄉(xiāng)深深的思念,以及對于早日歸鄉(xiāng),與家人團聚的迫切感。遠行的人在看到自然景觀時,往往會觸景生情,扣動內(nèi)心思想的弦。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曾在家書中以詩文的形式寫道:“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受盡苦難,滿懷對家鄉(xiāng)的思念,無時無刻不在渴望與妻兒老小團聚。在近現(xiàn)代,思鄉(xiāng)之情同樣是人們無法割舍的執(zhí)念。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政治家任弼時曾在家書中生動地描述了家鄉(xiāng)的景色:“鮮紅的野花,活潑的飛鳥,何等的有趣!\"[0]謝絕哉在家書中暢想未來的家鄉(xiāng)定會:“家家流水,戶戶垂楊;社糧滿倉,豬牛滿圈。\"除了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人們對家鄉(xiāng)的建設往往也極為關(guān)注。革命烈士熊雄在看到家鄉(xiāng)農(nóng)業(yè)發(fā)展停滯、教育水平落后,孩子們無法完成學業(yè)的情況下,囑咐兄長要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及教育事業(yè):“兄對鄉(xiāng)邑盡可盡力創(chuàng)設農(nóng)會,兼辦教育也”。聶榮臻曾寫道:“又聞川戰(zhàn)復起,兵自增,而匪復猖,水深火熱之家鄉(xiāng)!父老之苦困也何堪?\"2遠行的人們極為關(guān)注家鄉(xiāng)的發(fā)展,即使遠離家鄉(xiāng),仍將家鄉(xiāng)的繁榮富足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中華兒女的思鄉(xiāng)之情與對家鄉(xiāng)發(fā)展的關(guān)切高度統(tǒng)一,生動地彰顯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大義觀,將個人價值融入家鄉(xiāng)的發(fā)展建設之中。
2 以“國”為根本,以愛國、救國、興國為重任的情懷
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都將家國情懷融入書信之中,字里行間無一不透露著對國家的熱愛之情。從對國家的熱愛,到國家有難時的挺身而出,再到振興國家的擔當與實踐,中華民族的血脈中始終流淌著家國情懷,將個人理想融于國家的前途命運,以“小我”成就\"大我”。
2.1 對國家的熱愛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仁人志士輩出的民族,他們以國家和民族的榮譽為最高的奮斗目標,并為之不懈努力。南宋名臣文天祥堅持抗元,用實際行動來維護自己的國家。即使被俘后,也依然堅貞不屈,堅守自己的理念。元朝統(tǒng)治者愛惜文天祥的才華與品德,多次招降文天祥,但都被文天祥拒絕了。文天祥在家書中寫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達了自己的愛國之情。雖然身在獄中,但仍然心念國家。在家書中,文天祥深切囑咐自己的兒子文升要好好學習,發(fā)揚父親的優(yōu)良品質(zhì),憑借自己的學識保家衛(wèi)國、光宗耀祖。南宋愛國詩人陸游,一生致力于北伐,將收復失地作為自己最大的政治愿望。在彌留之際,為兒子留下一封家書,其中寫道:“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3]。陸游將個人生死與國家命運高度綁定,他對國家高度熱愛,同時也對國家的前途命運充滿信心,勉勵后人繼續(xù)奮斗,為國家的發(fā)展貢獻力量。歷史長河中這些偉大的愛國人士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堅定為國家奮斗的決心。
2.2挺身而出,立志救國
當國家有難時,總會有一些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以自己的力量來拯救國家。明代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教育自己的兒子時,寫道:“倭寇不滅,何以為家?\"在信中,戚繼光詳細指導兒子學習兵法、火器,并告誡兒子,要為了國家利益不斷拼搏,誓將倭寇逐出國境。著名音樂家冼星海在延安創(chuàng)作《黃河大合唱》期間,給母親的家書中強調(diào)了自己誓死抗日的決心,“母親,我在此用音符作刀槍,若您聽到《黃河》的怒吼,便是兒子在為祖國戰(zhàn)斗!\"洗星海以音樂為武器,將家書的情感融人其民族救亡的創(chuàng)作之中,以自己的力量來踐行家國情懷。愛國將領(lǐng)張自忠,在棗宜會戰(zhàn)前夕,留下了一份家書,字里行間表達了他誓死抗戰(zhàn)的決心,他寫道:“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這番慷慨凜然的救國壯志,生動彰顯了作為一名軍人的堅決斗爭決心,以及作為中華兒女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高度擔當??谷沼⑿圳w一曼在東北地區(qū)堅持抗日,在不幸被捕時,為兒子寧幾留下了一封家書,其中寫道:“母親不用千言方語來教育你,就用實(際)行(動)來教育你希望你長大后,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4趙一曼烈士用生命來踐行中華兒女矢志報國的愛國情懷,這一精神指引著后人為國家而奮斗。在救國之路上,會遇到很多阻礙,家人的不理解是很大的問題,但這無法阻擋仁人志士的報國熱忱。冷少農(nóng)在面對母親的不理解時耐心勸導:“您老人家和家庭中一切人,過去和現(xiàn)在的苦痛,我是知道的,但是無論怎樣的苦,總不會比較那些挑抬的和那些討田耕種的、討飯的、小偷們、土匪們苦痛我想使他們個個都有飯吃,都有衣穿。\"5仁人志士堅守救國初心,從現(xiàn)實出發(fā),向家人詳細解釋自己的救國熱忱,并鼓勵家人支持并參與救國的事業(yè)。這展現(xiàn)了中華兒女在國難當頭堅守初心、奮勇當先的愛國壯志。
2.3 身體力行,振興國家
國家富強,人民才會更具自豪感。為了國家的繁榮昌盛,一代代中華兒女積極投身到國家的建設當中。民族英雄左宗棠面對晚清國家危機時,廣閱群書以尋求興國之道,同時又身體力行,將理論付諸實踐。左宗棠尤為重視中國的邊塞和海防,堅持維護國家領(lǐng)土的完整。晚清新疆地區(qū)領(lǐng)土危機時,左宗棠毅然決然地踏上征程,在家書中他表示:“西事艱阻萬分,然國家疆土,尺寸不可讓人”。并抬棺出征,其堅決的態(tài)度令朝廷大加贊賞。左宗棠將個人的榮辱安危與國家領(lǐng)土的完整相融合,以實踐來踐行振興國家的理念。詹天佑在主持京張鐵路的修建時,在家書中寫道:“中國已經(jīng)逐漸覺醒,而且急需鐵路?,F(xiàn)在全國各地都在征求中國工程師,中國要用自己的資金來筑建中國自己的鐵路”。他認為,鐵路的修建事關(guān)國家榮譽,國家也可以通過鐵路來發(fā)展經(jīng)濟,提升國力。如果失敗了,不僅是自己的不幸,也是全體工程師和中華兒女的不幸。這種崇高的使命感促使他不斷攻堅克難,最終取得成功,用實際行動捍衛(wèi)了中華民族的榮譽。近代著名實業(yè)家張謇在家書中將振興國家的理念融入家庭教育,他要求兒子“每日上課外,真能有兩三小時安心用功,不愁不長進”,并強調(diào)“兒能做者,須自己做,切勿習懶”,培養(yǎng)其自立品格。
同時在信中鼓勵兒子繼承“父教育而母實業(yè)”的事業(yè),將大生紗廠的經(jīng)營與教育相結(jié)合,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發(fā)展。家書的興國作用還體現(xiàn)在以大局為重、順應國家的發(fā)展上,郭永懷在家書中勸導女兒:“你們這次到邊疆去是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的戰(zhàn)略部署的一部分。對于你們的這個革命行動的深遠意義要有充分認識。\"劉少奇在給兒子的家書中寫道:“你現(xiàn)在正在學習技術(shù),也就是準備學會一門本領(lǐng),以便為祖國服務。\"8將自身的熱情融入國家的建設中,從大局出發(fā),以國家利益為重,這充分反映了中華兒女為國家著想,以興國安邦為己任的博大胸懷。
3以“人民\"為中心,將人民幸福作為奮斗目標
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中華兒女始終將人民安居樂業(yè)視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家國大義是中華兒女難以割舍的情懷。家國情懷的中心就是人民,實踐方向也是人民。在成千上萬封家書中可以明確感受到愛國之士那造福人民的情懷。
歷代仁人志士都時刻關(guān)注著人民的生活。當人民安居樂業(yè)、豐衣足食時,他們由衷地感到開心;當人民顛沛流離、生活難以為繼時,他們充滿了悲苦,立志為百姓尋求出路。清朝乾隆年間,聶繼模的兒子聶燾在鎮(zhèn)安當縣令,為了讓兒子能夠熟知民間疾苦,他給兒子寄了一封家書,首先便告知兒子由于山路崎嶇,書信無法及時送達,讓兒子不要掛念家里,要一心為民。并教導兒子:“知縣是親民官,小邑知縣更好親民。做得一事,民間就沾一事之惠。\"聶燾牢記父親的教誨,在任期間深入民間,妥善安置流民,積極開墾荒田,興修水利,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將鎮(zhèn)安治理得井井有條,踐行了身為縣令的使命。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尤為重視民生,在家書中告誡做官的家族子弟,只有官員以身作則,人民才能安居樂業(yè)。故向后輩們提出了許多道德規(guī)范,要求家人即使清貧,也不能欺民,要秉持一顆清廉的心,不能為了私利而違背初心,要時刻體察百姓的艱難。清代鄭板橋在任職縣令時,與弟弟在家書中探討為政之道,“天地間第一等人,只有農(nóng)夫…苦其身,勤其力,以養(yǎng)天下之人”。在信中,鄭板橋極力贊頌農(nóng)民的勤勞,重視底層人民的勞動成果。到了近現(xiàn)代,中國共產(chǎn)黨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發(fā)揚光大。中國共產(chǎn)黨人心系人民大眾,將民生問題視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董必武在家書中向家人表示:“我現(xiàn)在應當忙的,不是單想著我們自己家中怎樣生活的問題,而是怎樣組織全國工農(nóng)軍民人等生產(chǎn)的問題;是怎樣解決幾十萬幾百萬災民的生活問題。\"吳玉章在家書中告誡后輩要多多關(guān)注民生疾苦,時刻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同時,中國共產(chǎn)黨緊緊依靠人民。栗政通在家書中寫道:“因為共產(chǎn)黨同廣大群眾有密切的關(guān)系,困不死,餓不死。\"嚴熹秉持著人民至上的觀念,在信中表示:“絕非單只發(fā)動軍隊力量即能成事,一定須有強大之民眾力量作后盾才能有效。\"20毛澤東主席在《論持久戰(zhàn)》中也提到:“戰(zhàn)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歷史上無數(shù)優(yōu)秀的中華兒女為了人民的幸福事業(yè)而不斷奮斗,這種崇高的品質(zhì)豐富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
4結(jié)束語
家書作為親人間交流情感的工具,在中華民族的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家書中,可以感受到家的溫馨、國的偉大,以及人民事業(yè)的崇高。一代代優(yōu)秀的中華兒女胸懷家國大義,在家書中以“家”為起點、以“國\"為根本、以“人民\"為中心,在“家\"“國\"“人民\"之間構(gòu)建了一條清晰的邏輯鏈條,實現(xiàn)了政治、文化、社會等領(lǐng)域的有機統(tǒng)一。傳承好家書文化,就是在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更是在踐行時代賦予公民的使命與責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J].奮斗,2025(3):4-7.
[2]我倆的心緊緊地靠攏在一起:左權(quán)寫給妻子劉志蘭的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5):65.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鄧穎超通信選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4]中華書局編輯部.百年革命家書[M].北京:中華書局,2023.
[5]嚴可均,任雪芳.全漢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6]曾國藩.曾國藩家書[M].檀作文,譯.北京:中華書局,2017.
[7]鐘基,李先銀,王身剛.古文觀止[M].北京:中華書局,2014.
[8]袁凱.海叟集[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9]張忠綱.杜甫詩選[M].北京:中華書局,2023.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任弼時書信選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11]謝飛.謝覺哉家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
[12]本書編寫組.紅色家書[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
[13]張永鑫,劉桂秋.陸游集[M].南京:江蘇鳳凰出版社,2020.
[14]趙一曼:英雄母親最后的囑托[J].黨的生活(黑龍江),2015(8):9.
[15]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雨花英烈家書[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7:46.
[16]孫占元.論左宗棠的文化思想[J].近代史研究,1994(3):237-252.
[17]中華書局編輯部.百年革命家書[M].北京:中華書局,2023.
[18]紅色家書[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218.
[19]董紹壬.董必武家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6:134.
[20]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傳教育局.百年革命家書[M].北京:中華書局,2021.
[2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