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酥是閩南人家都會制作的一種美食。做好的口酥像金元寶,逢年過節(jié)拿來祈福,寓意著來年五谷豐登,金銀滿缽。
兒時家里并不是經(jīng)常做口酥,只有在重要的節(jié)日大人才會做。先把花生去殼炒出香味,接下來的活就會交給孩子們來完成?;ㄉ旁诖蟮钠矫嬷耋突j里晾涼,孩子們拿著空的洗干凈的啤酒瓶把花生壓碎,干活之前先挑兩個放嘴里,嘴里得到滿足干活也就更賣力了。花生不能壓得太細碎,有點顆粒感最好,加上白糖、黑芝麻、些許蒜蓉,口酥的餡料就做好了?!爸赜椭靥恰笔俏镔Y匱乏年代制作美食的法寶之一。
面粉里加少許水,加上花生油和豬油把面揉好,搟成餃子皮大小,面皮里放上餡料,捏住中間,兩邊對齊,從右邊往左邊捏出好看的波浪褶子,這樣一個口酥就做好了。包法類似北方的餃子,只是北方的餃子餡主咸,南方的口酥餡主甜。另一邊,油鍋也開始熱了,將捏好的口酥下鍋炸至金黃。
孩子們總是等不及口酥晾涼一點,一口咬下,外皮層層疊疊,外酥里甜,白糖沒有化開,和著花生碎還有芝麻,在牙齒的碾壓之下,暖暖的、甜甜的滋味在嘴里蕩漾開來,此時焦香、油香還有甜香在嘴里毫無保留地釋放,雖難免被燙到,但美食的誘惑早已超越一切。
炸好的口酥,大人總會先留下祈福用的,剩下的才讓孩子們大快朵頤。但口酥不宜多吃,容易上火,吃多了也容易膩。祈福后的口酥,講究點的,可以放在米粉上,吸油還不容易潮濕,或者收在玻璃瓶里,偶爾來不及做飯,可以當個墊肚子的小點心。我先生曾經(jīng)說過,讀書的時候,夏天傍晚回家,最享受的就是喝一杯水,吃兩個口酥。
口酥放久了,容易有哈喇味,甚至發(fā)霉。小的時候,哪怕口酥有哈喇味了,我的奶奶也舍不得丟掉。奶奶沒牙齒,她用開水把口酥泡軟,做成一碗“口酥糊”,拿著湯匙舀著吃。
總以為奶奶牙口不好便會與很多美食失之交臂,也因此少了很多生活的樂趣。但真的就是“智慧在民間”, 也許是牙口的原因,也許是在食物匱乏的年代,人總要“與天斗,與地斗”。很早就要借助假牙的奶奶在不富裕的年代里“發(fā)明”了很多獨有的處理食物的方法。她會把花生糖放在開水里泡成花生糖水,把隔夜的干飯加水加地瓜粉,撒點鹽巴,滴兩滴香油做成咸香可口的“稀粥芡”……她在與食物的“斗智斗勇”中安然度過了八十多年的光陰。
我如今已到“吃糖不再甜”的年紀,很多重油重糖的食物已極少被問津,但“口酥”是個例外,它總能讓人想起兒時那段甜蜜的時光。
編輯|龍軻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