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平遙古城旅游,一種現(xiàn)場烤制的食物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它整體呈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布滿均勻分布的凹凸不平的印痕。印痕連成獨特的波浪形紋理,類似“石頭烙印”,表面帶有微焦的燒烤痕跡。導游告訴我這就是山西石頭餅。
石頭餅又稱石子饃、沙子饃、干餅。唐朝時稱石鏊餅,明、清朝稱天然餅。它是流行于山西地區(qū)的一種傳統(tǒng)烙制面食,在山西各地有不同的叫法:在運城和忻州叫石頭餅;在永濟叫鶯鶯餅或沙子餅;在臨汾一帶叫堯王餅或餑餑;翼城人稱為圪烙饦;在太谷叫疤片子;在繁峙則叫疤餅。
石頭餅被史學家稱為華夏面食的活化石。據(jù)文獻記載,石頭餅在帝堯時代就已經(jīng)非常盛行了,其制作采用的“石烹法”,是我們祖先最早發(fā)明的熟食方法之一,這種技法一直流傳至今。石烹法的出現(xiàn),與人類食用谷、麥等顆粒狀的食物有一定關系?!栋谆⑼ā吩疲骸肮胖私允城莴F肉,至于神農(nóng),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nóng)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勞作。”然而谷物顆粒不適宜放到火上直接燒烤,先民就發(fā)明了“石上燔(“燔”意為烤)谷”之法?!抖Y記》也有相關的記錄:先民發(fā)現(xiàn)火的用途后,“修之以利、以炮、以燔,以亨(烹)以為醴酪”。
在山西地區(qū)流傳著一個與堯有關的傳奇故事?!睹娴辣驹础份d,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面食流芳”的說法。人類經(jīng)過炎帝嘗百草,后稷教民稼穡,已經(jīng)進入農(nóng)耕時代,但人類吃五谷仍是與樹葉一起或煮或烤著吃,還沒有出現(xiàn)像今天這樣的面食。
有一天,堯的糧倉受到大雨襲擊而坍塌,墻倒下后把五谷壓碎了,有不少甚至被壓成了粉末,雨水將壓碎的五谷變成了谷漿。谷粒遭到破壞又混入了雨水,應該扔掉。但是堯一向儉樸慣了,他把谷漿一把一把地捧到光滑的石板上,想曬干后繼續(xù)收藏。
沒想到雨后的太陽如烈火,把石板曬得滾燙,使得石板上的谷漿成了又干又黃的谷片,并散發(fā)出奇異的香味。堯拿來一塊放在嘴里咀嚼,沒想到口感非常好。于是堯便召集百姓,教他們用石頭將谷物砸碎,然后用水、樹葉和成面漿,鋪在石板上,并在青石板下燃起火,將面漿烤熟食用。從此,堯利用石板傳熱制成的餅就出現(xiàn)了。
《元和郡縣志》有明確記錄,唐代元和年間,同州府(今陜西省大荔縣)曾將此餅作為貢品,當時人們把這種餅稱為石鏊餅。在《資暇錄》里還記載了石頭餅是打官司的“儲備糧”。“石鏊餅曰唼餅?!敝杂羞@個叫法是因為“同州人好相唼”(唼,意思是粗魯、剛強),每當遇到口角相爭但又無法爭出輸贏的時候,就要到官府去投狀打官司。雙方都害怕,萬一官司打輸了就要坐牢挨餓,所以“必懷此餅而去,用備狴牢之糧”,所以稱為“唼餅”。
有趣的是,在唐代山西永濟地區(qū),石頭餅有了新名字。據(jù)《名食掌故》記載,傳說崔鶯鶯被流氓騷擾而被迫暫住普救寺,機緣巧合之下與張生相遇、相識、相愛,但老夫人棒打鴛鴦。無奈,鶯鶯只能委托紅娘每日買石頭餅送給張生,以慰相思之情。因此,永濟人就將這種石頭餅稱為“鶯鶯餅”。
因石頭餅有凹凸疤痕,人們又稱之為“疤餅”。《繁峙縣志》提及明代正德年間,明武宗朱厚照曾出京巡視,特地去品嘗疤餅,吃完后贊不絕口。到了清代,石頭餅有了“萬德昌”“三和堂”等專業(yè)作坊經(jīng)營,并流傳至大江南北。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其專著《隨園食單》里稱石頭餅為“天然餅”,并對其用料、做法、特點做了詳細記載:“涇陽(今陜西省涇陽縣)張荷塘明府,家制天然餅,用上白飛面,加微糖及脂油為酥,隨意搦成餅樣,如碗大,不拘方圓,厚二分許。用潔凈小鵝子石,襯而熯(“熯”意為燒或烤)之,隨其自為凹凸,色半黃便起,松美異常?;蛴名}亦可?!边@段記述和今天石頭餅的用料、工序、口感等十分吻合。
從以上文獻資料可以得知,石頭餅利用石頭傳熱快、散熱慢、受熱均勻的特性,將面餅放于指甲蓋大小的石子中焙烤至熟,因此面餅上那些坑坑洼洼就是石子的烙印。
導游向我介紹道,山西人民在空閑時間里經(jīng)常到河灘上去尋找一些表面光滑的鵝卵石,拿回家洗凈備用。長期使用的鵝卵石經(jīng)油煙熏染會逐漸變得油光锃亮、黢黑潤澤。
制作石頭餅的第一步是準備好餅坯。餅坯的原料通常包括面粉、水、油和少量的鹽。將這些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揉成光滑的面團,再分成一個個大小適中的小團子。這些小團子就是餅坯的雛形,它們會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醒發(fā),變得更加松軟而富有彈性。醒好后的餅坯被搟成薄厚適中的圓形。
緊接著把淘洗干凈的石子兒倒入砂鏊或鐵鍋中,給鵝卵石褒一圈油,這樣做是為了防止石子粘牢在面餅上,再放置于燒得很旺的爐火上,對石子進行預熱。其間還要反復攪動,確保石子持續(xù)升溫而且均勻受熱,再鏟出一半待用。
第三步,將烘熱的石子向鏊(鍋)子的四周鋪開,把制好的圓形餅坯整齊放入石子鏊內(nèi),再將剛剛鏟出來待用的滾燙石子均勻地覆蓋其上,組合成一個看起來類似“三明治”的造型。餅坯就在上下石子的貼心保護下開啟烘焙之旅了。烘烤過程中,制作者需要憑借豐富的經(jīng)驗,精準控制火候和時間。火勢過猛,餅容易烤焦;火力不足,餅就會失去酥脆感。只需靜待一段時間,面餅烤至兩面微黃即可出爐。剛烤熟的石子餅表皮金光燦爛,香味濃郁誘人;咬上一口,先是餅皮的酥脆聲在耳畔雀躍歡呼,尾隨而來的軟糯濃香在舌尖上快樂起舞。我不由得贊嘆道:“好一個油酥焦香、脆利爽口!”
前幾年的古裝懸疑熱播劇《唐朝詭事錄》里有一個情節(jié)。因為要出遠門,郁弟特地訂購了大量石頭餅。費雞師一行五人分享石頭餅時,邊吃邊贊嘆“挺好吃”“是個好東西,可百日不腐”,讓人們對石頭餅有了更多的認識。
除了營養(yǎng)美味,石頭餅還有一定的食療作用。鵝卵石中所含的鈣、鐵等多種微量元素隨著高溫加熱滲入餅中,能調(diào)養(yǎng)身體。同時,石頭餅表面有一層糊化層,這層物質(zh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中和胃酸,抑制胃酸分泌;加之餅身較硬脆,食用時需細嚼慢咽,有利于胃腸的消化吸收。因此,石頭餅在古代被認為具有養(yǎng)胃的功效,是一種調(diào)理胃病的食品。
石頭餅味道醇香、耐貯易帶,是山西人饋贈親友、招待嘉賓、出外旅行的必備佳點。2022年,石頭餅制作技藝被列入晉中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無數(shù)個動人的傳說典故與“石烹文化”在我的腦海里不斷回放。仔細凝望手中這塊薄脆酥香的餅,我感慨萬分:石頭餅僅僅是一塊餅嗎?不,它是谷粒與石頭共舞的優(yōu)美華爾茲,也是山西人念念不忘的家鄉(xiāng)味道,更是對華夏面食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編輯|龍軻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