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又稱中風、腦血管意外,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是由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包括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腦卒中具有發(fā)病突然、死亡率高和致殘率高的特點, 75% 的腦卒中患者在急性期過后,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語言功能障礙、軀體感覺及運動功能障礙、吞咽功能障礙等問題。也就是說,在疾病初期,多數(shù)患者需要在醫(yī)院度過危險期,危險期過后,患者可能會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如偏癱、植物生存狀態(tài)等,這類患者出院后需要居家照護。偏癱、感覺障礙患者容易發(fā)生以下幾種并發(fā)癥。一是軀體移動障礙、感覺障礙導致壓力性損傷的風險(俗稱\"褥瘡”)。二是深靜脈血栓。深靜脈血栓會導致肢體腫脹、臟器栓塞,嚴重者甚至會因肺栓塞而危及生命。三是肢體肌肉萎縮、關節(jié)僵硬所致失用綜合征。四是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誤吸等。上述并發(fā)癥不僅影響患者康復期的功能訓練,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因此,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需做好以下護理工作。
早期康復干預
早期康復訓練能夠預防并發(fā)癥,促進康復,減輕致殘程度和提高生活質量,使患者盡早回歸家庭和社會。腦卒中患者因為發(fā)病突然、病情嚴重,所以多數(shù)患者發(fā)病后會在醫(yī)院的重癥監(jiān)護室進行7\\~14天的急救和護理。在重癥監(jiān)護室監(jiān)護期間,應先保證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通常在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24小時),請康復醫(yī)護團隊為患者提供早期的康復訓練。例如:通過針灸、艾灸、穴位貼敷等措施,幫助患者恢復感覺和認知功能;通過肢體功能訓練防止患者肌肉萎縮、關節(jié)僵硬,為患者下床活動做準備;對意識清楚伴有失語的患者進行語言訓練等系統(tǒng)康復,使患者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出院后,為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往往需要延續(xù)住院期間的康復訓練,特別是患病后3個月內是康復的最佳時間。
居家康復訓練的內容
(一)正確體位擺放
臥床患者的良肢位擺放是腦卒中康復護理的基礎和康復介人的重要方面,正確的臥位姿勢可以減輕患肢的痙攣水腫,增加舒適感。 ① 患側臥位:所有體位中最重要的體位。家屬可協(xié)助患者將肩關節(jié)向前伸展并外旋,肘關節(jié)伸展,前臂旋前,手掌向上放在最高處,患腿伸展、膝關節(jié)輕度屈曲,使肢體處于功能位,雙足可穿丁字鞋,禁止放置堅硬的物體,防正足下垂。雙膝之間放一軟枕,后背放置三角形的軟墊支撐患者保持患側臥位的姿勢,患者蓋的被子不可過厚、過重、過緊,影響患者的舒適度。 ② 仰臥位:過渡性體位,應盡可能少用。 ③ 健側臥位:該體位可適當使用。
(二)重視患側刺激
第一,偏癱患者的患側聽覺、知覺和體表感覺減弱,因此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引導患者使用患側手,與患者握手時要有意識地去握患側手,也可讓患者經(jīng)常性用健側手握患側手。第二,通過合理的房間設計和布置,增加對患側的刺激。患者房間的床應盡可能放在光線充足的地方,最好使患側朝向自然光線好的一邊,這樣,當太陽光進入房間以后,患者能夠通過轉頭看太陽使頭轉向患側;與患者說話時,也盡量處于患側位置,引導偏癱患者頭轉向患側。
(三)床上運動訓練
當偏癱患者患側的肌力處于0~1級時,主要依靠訓練者幫助完成訓練,此訓練又稱為被動運動療法。訓練方法:訓練者用手觸摸患側肌肉,使患者精力集中在訓練部位,可用被動運動方式誘發(fā)患者的隨意運動,讓患者能夠體會到運動的感覺,反復訓練。2級肌力訓練時,訓練者用手或沙袋將患者主動肌的起點處固定,扶持肢體遠端,令患肢在平面上做滑動運動。當肌力達到3級時,每天可進行2~3次的等長收縮訓練。訓練方法:患者處于平臥位,將患側腳尖勾起至少6秒,可反復多次訓練,每次5~10分鐘為宜。訓練后,再協(xié)助患者抬高臀部,使骨盆呈水平位,同時下壓患側膝關節(jié),輕拍患側臀部,刺激其活動,幫助伸展患側髖部,為坐起和下床做準備。
(四)坐位和站立訓練
完成上述訓練后,可以開始對患者進行坐位和站立訓練。坐位訓練時,要讓患者的身體坐直,防止軀干后仰(必要時可用大枕頭支撐背部),胸前放一軟枕,將兩手放在軟枕上。當患者身體向健側偏移時,要及時扶正并用手拍打患側臀部、腰部,刺激肌肉收縮和感知覺。站立訓練時,可將一面特制的帶有底座的鏡子(非玻璃鏡)放在患者前面。訓練者將患者扶起,讓患者整個足底接觸地面,髖關節(jié)伸展,讓患者用健側手握住患側手平行頂在鏡子上,身體站直并用手拍打患側臀部,此姿勢保持30秒或更長時間,可反復多次進行,每天訓練至少2次,每次20\\~30分鐘。當患者肌力達到4級時可以進行抗阻訓練,為患者走路做準備。開始訓練時,可先讓患者平臥,患側膝關節(jié)下墊一直徑約25厘米的圓形枕頭,令患者抬起下肢,同時給予適當?shù)牧α肯聣合リP節(jié),直至患者疲勞為止,可反復多次進行?;颊哌M行移步訓練前,可對患者的關節(jié)進行主動或被動運動,以維持關節(jié)活動度,預防關節(jié)僵硬和肢體攣縮畸形。如果患者能夠耐受以上訓練,就可以做移步訓練,要循序漸進,不可急于求成。
(五)上下床轉移訓練
從床上向輪椅上移動的訓練前,要先訓練患者健側肢體的臂力,當患者健側肢體的臂力能夠支撐患者上半身重量時,再進行該項訓練。訓練方法:先協(xié)助患者從患側翻身起坐,坐穩(wěn)后,將輪椅靠近患者健側并將輪椅的剎車按下,鼓勵并協(xié)助患者將健側手掌扶在輪椅的座位上,同時將健側腿用力移向輪椅。從輪椅移向床上時,將靠近健側的輪椅與床平行放置,按下剎車,固定輪椅,健側手扶在床上后移動健側腿用力移向床上,患者在身體條件允許的前提下應盡早離床。進行此類訓練時應增加照護人員,避免發(fā)生墜床和跌倒事件。
預防深靜脈血栓
深靜脈血栓和與之相關的并發(fā)癥肺栓塞,是腦卒中后數(shù)周內非常嚴重的危險狀況。深靜脈血栓的具體預防措施如下。第一,堅持規(guī)律的康復訓練,避免長期臥床不動導致血流緩慢引發(fā)的深靜脈血栓。第二,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可使用低分子量肝素等抗凝劑或者直接口服抗凝劑。服用抗凝藥的患者需遵醫(yī)囑定時復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或國際標準化比值,同時應注意是否有出血傾向,如牙齦出血、皮膚出血點、黑便等,但多數(shù)情況下不會造成嚴重后果,患者不應隨意停用。如果出現(xiàn)牙齦出血、尿血等情況,應立即到醫(yī)院復診。第三,使用間歇性氣動加壓襪預防深靜脈血栓。間歇性氣動加壓襪用一個氣泵使塑料護腿反復充、放氣。護腿可擠壓小腿減少靜脈淤滯,防正血凝塊形成。第四,合理飲食,保持排便通暢,在確認沒有發(fā)生深靜脈血栓時,可每天按摩雙下肢,用熱水泡腳,促進血液循環(huán),每天至少2次。
預防壓力性損傷
臥床及癱瘓患者應保持床單整潔、十燥、無渣屑,減少對皮膚的機械性刺激;用氣墊床或按摩床抬高患肢并協(xié)助被動運動,必要時對骶尾部及足跟等部位給予減壓貼保護,預防壓力性損傷;幫助患者建立舒適臥位,協(xié)助其定時翻身、拍背,每2小時1次;患者需在床上大、小便時,教會患者學會和配合使用便器,使用時注意勿拖拉和用力過猛,以免損傷皮膚;鼓勵和幫助患者攝取充足的水分和均衡的飲食,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便秘者可適當運動和按摩下腹部,促進腸蠕動,保持大便通暢。
預防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誤吸
(一)預防墜積性肺炎的措施
抬高床頭30度,手指并攏呈勺狀叩擊背部2~3次,每次10\\~15分鐘,教會患者做深呼吸、有效咳嗽,每天口腔護理2~3次,保持口腔清潔,增進舒適感和食欲。
(二)預防泌尿系感染的措施
保持會陰部清潔,每天用溫水沖洗會陰,盡量不導尿或減少留置尿管的時間,鼓勵患者適量飲水,通過增加排尿次數(shù)達到?jīng)_洗尿道、預防感染的目的。
(三)防止誤吸發(fā)生的措施
進食時保持上半身直立、微低頭的姿勢,當因臥床等原因無法保持上半身直立位時,可采取半臥位,床頭抬高30\\~45度,預防誤吸,進食后保持30~60分鐘再變換體位;避免咀嚼吞咽時說話,避免一邊進食一邊觀看電視、玩手機等,做到專注進食;每口進食的量不要過大,流質食物20毫升以內為宜,糊狀食物3\\~5毫升為宜,肉團2毫升為宜。一口吞咽完后再吃下一口;食物質地應均勻柔軟、黏度適當、性狀均勻,不宜食用易松散、易成團,通過咽部時爽滑易變形且易殘留的食物(如糯米、餅干、堅果等),避免食用過稀或過干、過熱或過冷的食物,以防刺激咽部發(fā)生誤吸。
編輯:臺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