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河北省的“非遺”傳統(tǒng)技藝,你會想到什么?是傳承不息的千年窯火,是雕刻時光的絕美“絲路”,是金絲銀縷中的方寸錦繡…是一代又一代“守藝人\"擇一事、終一生的執(zhí)著。那些日復一日的堅持,守護著河北非遺技藝綿延不絕,璀璨了中華文明的歷史星河。
一、土與火的傳奇
陶瓷,生于泥土,煉就于生活,承載著我們的三餐四季、煙火日常。自夏商時期起就一直燃燒,歷經(jīng)千年不熄的窯火,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最溫暖的饋贈。
磁州窯白地褐彩“康熙八年”文字缸
磁州窯紅綠彩鴨塘紋碗(現(xiàn)收藏于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在磁州窯器物上,你可以著到山川流水、花鳥魚蟲、珍禽瑞獸,可以欣賞楷書、隸書、篆書、行草,可以感受先人釣魚、趕鴨、觀雜劇之樂仿佛閱讀一部用泥與火寫就的民俗史。
生活的滋養(yǎng)為磁州窯帶來不竭的靈感,新時代的“守藝人”在傳承中不斷創(chuàng)新,讓磁州窯煥發(fā)出新的光彩。
1.磁州窯燒制技藝:刻人基因的“親民”記憶(2006年人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磁州窯是我國古代最大的瓷窯體系,也是著名的民間瓷窯。邯鄲市峰峰礦區(qū)的彭城鎮(zhèn),是磁州窯的主要產(chǎn)區(qū)。磁州窯創(chuàng)燒自北朝,宋元時期達到鼎盛,歷明清至今,千年不衰。
作為自帶“親民”屬性的瓷窯,百姓需要什么,磁州窯就生產(chǎn)什么,從盆盤碟碗到鳥食小罐、枕頭玩具應有盡有。磁州窯以白釉黑彩瓷器著稱于世,而最令人稱道的,是它對藝術的自由表達,為器物賦予了灑脫恣肆的蓬勃之美。
磁州窯鏤空燈飾
隋代蘇統(tǒng)師墓出土的透影白瓷杯(現(xiàn)存于陜西考古博物館)
直到北朝晚期,經(jīng)過無數(shù)匠人不斷嘗試,邢州天地(今河北內(nèi)丘、臨城一帶)的窯火中終于燒出人們夢寐以求的白瓷。而后橫空出世的透影白瓷,釉色皎潔勝雪、器壁薄潤如玉、叩擊清泠有聲,更是成為邢白瓷的巔峰之作。
2.邢窯陶瓷燒制技藝:天下白瓷出邢州(2014年人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夏商以降,一直都是青瓷的天下。白色,是最純粹的顏色,也是1500多年前的陶瓷匠人們苦苦追尋而不得的色彩。
邢窯白釉鳳首蓋貼花皮囊壺
邢窯既是官窯,又是民窯。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白瓷從此與青瓷并駕齊驅(qū),后世的青花瓷、彩瓷,以及瓷器上的刻花、描摹,無不以白瓷為基礎。白色,從此成為中國瓷器的底色。
邢窯在元代逐漸沒落消失,蹤跡難覓。直到1980年,在河北臨城發(fā)現(xiàn)的三處窯址,揭開了邢窯遺址之謎,對邢窯的復燒工作也于此后開始。不遠千里考證器形,在廢棄窯址收集瓷土,跨越高溫等一道道技術難關,在臨城縣邢瓷研制小組的不懈努力下,1987年邢白瓷重現(xiàn)世間。
位于河北內(nèi)丘的邢窯遺址博物館內(nèi)部
邢臺學院瓷樂團的瓷編鐘
今天的邢白瓷,在邢臺學院瓷樂團的編鐘上,在百姓的餐桌茶臺上,在汽車的配色里,都散發(fā)出別樣的光彩。
3.定瓷燒制技藝:爐火重燃昔日御瓷走人民間(2008年人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2003年,在印度尼西亞井里汶海域,一艘北宋沉船被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海水千年浸泡,船上的越窯青瓷(包括秘色瓷)已面目全非,而定瓷器物卻光彩依舊。
定窯創(chuàng)燒于唐代,興盛于宋金,因燒造地曲陽古屬定州而得名。定窯是我國歷史上貢御最久的窯口,以質(zhì)薄有光、溫潤純凈、造型典雅聞名于世。其最早用覆燒法燒制瓷器,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的創(chuàng)舉。晚唐五代,定窯逐漸取代邢窯,并在宋時成為“天下第一”名品,定窯對裝飾技法的探索,達到登峰造極的高度。
北宋定窯鴛鴦鈕蓮座帶蓋香熏
陳文增定瓷作品四海呈祥
由于戰(zhàn)亂等原因,定瓷燒制工藝一度失傳800余年。20世紀70年代以來,瓷器匠人經(jīng)過40余年千萬次研發(fā)試制,終于使定瓷燒制技藝重返人間,曾經(jīng)的御用瓷器從此走入尋常百姓家。
定州莼絲中的珍品—宋代沈子蕃絆絲梅鵲圖軸(故宮博物院藏)
二、指尖芳華
從古至今,能工巧匠們將精妙的“手藝活兒”,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無論是一絲一線、一刻一畫,還是一錘一打,都獨具匠心,凝聚著工匠們的智慧與巧思。
1.革絲織造技藝(定州革絲織造技藝):“一寸絲一寸金”(2021年人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說起絲綢,你也許并不知道,河北曾是“衣被天下”的絲織品產(chǎn)地。被譽為“織中圣品”的絲,這門以梭代筆畫丹青,至今無法為機器取代的絲織工藝,就源自古城定州。絲,以生蠶絲為經(jīng)線,彩色熟絲為緯線,采用“通經(jīng)斷緯”的特有技法,其織物花紋近看猶如刻鏤而成,又被稱為“刻絲”。定州絲興盛于宋代,是皇家御用的傳統(tǒng)手工藝。
絲織造如建高樓,一絲一絲累積而上,將數(shù)千萬個細如毛發(fā)的彩絲精心布局勾畫,融合色彩于常人不可辨析的微處。絲織造過程繁復、耗時巨大,且作品不可復刻,存世精品尤為稀少,因此有“一寸絲一寸金”的說法。
絲團扇
在定州思本堂莼絲藝術館,絲藝人正在創(chuàng)作
花絲鑲嵌技藝歷來為皇家御用,如明萬歷皇帝帝冠、孝端皇后鳳冠就采用了這種工藝,因此很多人稱之為“秒殺一切奢侈品的皇家高定”。
花絲鑲嵌又稱細金工藝,主要使用金銀花絲,通過堆、壘、編、織、掐、填、攢、焊八大工藝,鑲嵌珠寶、編織造型。明清時期,河北大廠花絲鑲嵌,因其技藝精湛、造型優(yōu)美,成為引領風尚的“皇家高定”。
今天的絲傳承者,將時代元素融入古老技藝,織就精美的絲宮扇、飾品、手包…終于讓這種古老的奢侈品,穿越千年時光,走進人們的生活。
2.花絲鑲嵌制作技藝:驚艷時光的“皇家高定”(2008年人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采金為絲,妙手編結,嵌玉綴翠,雍容華貴。花絲鑲嵌,這項傳承久遠的手工技藝源于春秋,興于元明清,在兩千余年的時光里雕刻了璀璨的奢華印記。
明孝端皇后鳳冠局部(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鎏金點翠嵌寶“誥命”龍鳳冠(定州博物館藏)
花絲鑲嵌作品
花絲鑲嵌技藝傳承人將這項傳統(tǒng)技藝與現(xiàn)代技術相融合,創(chuàng)作出鳳冠、簪子、擺件等精美飾品。傳承千年的“奢侈工藝”,成為“國風”愛好者的心頭好。
三、金石華章
金與石,厚重堅硬,最難雕琢,唯經(jīng)千錘百煉、萬般磨礪,方見絕代風華。
1.景泰藍制作技藝:銅與火的藝術(2014年人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一張紫銅片、一根扁銅絲、數(shù)十碟釉料,百余道工序、上百次打磨當景泰藍窯爐打開的剎那,紅光滿室、光彩奪目。隨著溫度逐漸下降,仿佛流傳千年的魔法,耀目的紅如潮水般退去,銅胎瓶露出絢爛華美的真容。
精美典雅的景泰藍作品
正在制作中的景泰藍作品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瑯”,興起于元代,明景泰年間達到巔峰。其工藝融合繪畫、金屬雕、寶石鑲嵌、冶金鍛造等技術為一體,是我國三大工藝美術珍寶之一。景泰藍古樸典雅、精美華貴,自誕生起便是宮廷御用珍玩,其中不少制作者就是來自廊坊大廠的能工巧匠。
從昔日的宮廷珍藏到如今的頂級國禮,景泰藍的每一次華麗轉(zhuǎn)身,都生動詮釋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
2.硯臺制作技藝:方寸之間有乾坤(2008年人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易水硯,中國名硯之一,因產(chǎn)于河北易縣的易水
雕刻精美大氣的易水硯
河畔而得名。相傳其制作始于戰(zhàn)國,盛于唐宋。千百年來,易水硯見證了文人墨客的筆走龍蛇、肆意揮毫,也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白洗涫薄坝聍焓钡葦?shù)億年前的太行山水成巖,在一次次磨礪與雕琢中被賦予了新的生命。易水硯雕工精細、造型古樸,匠人們因材施藝,采用陽雕、浮雕、平雕、透雕、立雕等手法,恢宏天氣的名山天川、精致小巧的亭臺樓榭,那些歷史中流轉(zhuǎn)的風華韻味就這樣被刻人一方世界。
易水硯不僅美觀,而且實用,因發(fā)墨快、不傷毫、墨汁細潤不易蒸發(fā),被歷代文人墨客視若珍寶。今天的易硯匠人汲古潤今、不斷創(chuàng)新,石板畫、茶海、石質(zhì)加濕器更多功能承載于一方美石之上,易水硯這方古硯也散發(fā)出更多的光彩。
河北非遺技藝因為一代又一代人的加人,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賡續(xù)綿延。它們在博物館里,在展會上,在我們的煙火日常中和更久遠的時間長河里熠熠生輝。
(轉(zhuǎn)載自河北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