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從“‘以知識與技能為本’向‘以學生發(fā)展為本’轉變倡導將教師動作示范講解與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有機結合,將集體學練、小組學習與個人學練有機結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與技能,提高解決體育與健康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體育與健康課程應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體現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引導教師進一步轉變育人理念、育人方式,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中國學校體育》雜志“案例研析”欄目總第62期話題研討以水平三(五年級)《側手翻,大風車,轉溜溜》一課為例,圍繞體育與健康課程有效學習方式的特征與要求、全人教育視角下有效的學習方式、對案例中學習方式的意見和建議等探討全人教育視角下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方式的創(chuàng)新變革,以期激發(fā)一線體育教師進一步轉變育人理念、育人方式,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案例研析
一、學習方式及體育學習力
1.學習方式的定義
美國學者紐曼(Newman,P.M.)認為:“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方式,包括學生的行為參與、情感參與和認知參與?!睂W習方式是學生為完成學習任務而采用的策略和手段,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經常的或偏愛的基本行為和認知取向,是學生連續(xù)一貫表現出來的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2在當前的AI時代背景下,人的學習內容、方式和理念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包括“人一技術一機”三位一體的學習新樣態(tài)等?;诖?,AI時代的體育學習方式應該是學習者在智能學習場域中通過“身體—數據一環(huán)境”的深度交互,以主體性覺醒為動力源,以具身認知為內核機制,在體育學習實踐中達成學習力進階、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價值觀形塑與生命健康素養(yǎng)整合的進化型學習范式,包含學習主體性、學練場域交互性、智能技術與數據、體育學習力和價值觀五個核心要素。
2.核心素養(yǎng)語境下的體育學習力
人的學習力是人在學習活動中起作用的、由心理結構和身心能量組成的一種個性心理品質。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日積月累所形成的與學習相關的綜合素養(yǎng)水平,包括學習認知、學習動力、學習方法選擇、學習專注與持久力、學習監(jiān)測與評價等均屬于體育學習力的范疇。體育學習力既是學習過程中歷練形成的基本素養(yǎng),也是體育學習質量水平的相關指標。
體育學習力具有雙向遷移性。人的學習是一次類似于“滾雪球”式的終身累積的過程,人在學習時會匯聚所有的素養(yǎng)投入當下的學習任務中,直至達成既定學習目標。人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會本能地動員自身現有的知識、技能、智慧與情感,即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此時的核心素養(yǎng)是不會標識獲得這種素養(yǎng)的出處的,也就是沒有特別的學科和時間等背景信息。體育學習中就需要學生最大限度調動自身的學習力,全身心融入當下的體育學習中,因此,理論上講,會學習的人是沒有明顯的學科領域的顯著性差異的,也就是說學習力是人的通識素養(yǎng),是人的一切活動中的共享資源庫。誠然,體育學習力不僅是體育學習領域的學習力,也可以遷移到人的其他方面,共同構成人的核心素養(yǎng)綜合體。無論是運動技能、健康行為,還是體育品德,都必須通過體育學習才能獲得。有了較好的體育學習力,就可以更好地獲得運動技能、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
二、體育學習方式轉變的基本方向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要注重教學方式改革,強調從“以知識與技能為本”向“以學生發(fā)展為本”轉變,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提倡將教師的動作示范、重點講解與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有機結合。倡導每節(jié)課創(chuàng)設不同的教學情境或運動情境,以創(chuàng)設復雜、真實的情境為主,更有助于學生知識和技能的運用,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chuàng)新意識和想象力。要改變教師示范講解、學生模仿練習的單一教學方式,鼓勵采用多樣化教學方式,同時注重教學組織形式靈活多樣,促進學生積極學習、主動思考、合作探究。4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提倡和發(fā)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要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斷得到發(fā)展,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5體育學習方式的轉變須緊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同時深刻把握好學科特性與時代賦予學生發(fā)展的新要求,從體育學習的基點定位、目標聚焦、內涵重構和評價升級等方面進行優(yōu)化。
(一)基點定位:回歸具身學習的學科特性
體育學習方式應更注重學生身體參與與情境體驗的深度融合,打破機械化練習模式,回歸具身學習的學科特性,并借助AI賦能高質量的體育學習?!读x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身體活動發(fā)展身體素養(yǎng)”,這從政策層面確立了身體活動在體育學習中的本體地位。體育學習是身心聯動的復雜學習活動,要注重身體練習與思維及情感活動的緊密結合,實現學習方式從機械練習到身心交互的范式轉換,打破“離身認知”的桎梏,使運動技能習得從“大腦指揮身體”轉向“身體建構認知”,形成“體感一體知一體悟”的深度學習閉環(huán)。具身認知理論揭示了體育學習本質是“身體一環(huán)境一認知”三元交互的動態(tài)實踐系統,這種“身體即媒介、身體即內容”的屬性,使體育教育成為最具原初教育特質的實踐領域。
如今的人工智能時代,當技術不斷突破人類認知邊界時,情感聯結、身心健康、創(chuàng)造性思維等人類特質反而成為核心競爭力。體育課程通過構建“錯誤一修正”的動態(tài)學習機制,在運動情境中培育成長型思維,這種基于具身經驗的韌性培養(yǎng),恰是應對AI時代職業(yè)不確定性的關鍵路徑。如,借助AR可視化原理讓學生對動作技術的認知更加直觀,降低動作學習的錯誤率,縮短動作技能學習過程,為體育學習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與此同時,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也會得到有效培養(yǎng)。因此,體育學習應以“全人”為基點,構建“多元立體”的發(fā)展框架,在認知維度融合AI技術等構建個性化學習系統,在情感維度創(chuàng)設沉浸式運動體驗場景,在社會維度搭建協同育人共同體。這種立體化育人方式,既傳承“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教育理念,又回應智能時代對人機協同素養(yǎng)的新要求,最終形成貫穿全生命周期的體育價值生態(tài)鏈。
(二)目標聚焦:回歸學生體育學習力培養(yǎng)
以“體育學習力”培養(yǎng)為目標,涵蓋了認知力、行動力、情感力與創(chuàng)造力,促進學生深度學習。AI時代背景下,體育學習方式的轉變,本質是通過技術增能重構學習生態(tài)、通過任務進階激活主體意識、通過評價轉型實現認知迭代,最終使體育學習力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建構”,為“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四位一體學校體育目標提供可操作的實踐范式?;诖?,可以構建技術融合的玩中學、玩中練、玩中創(chuàng)“三玩”體育學習生態(tài),搭建“身體一智能”交互式學習場景,讓“玩”有科技感和高級感。第一,通過即時場景復盤讓學生反思自身策略選擇(如傳球時機的判斷),提升對運動規(guī)律的抽象概括能力;第二,通過數據驅動精準認知,借助運動手環(huán)、AI姿態(tài)分析等技術,實時捕捉學生運動軌跡、心率等數據,通過可視化反饋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動作認知,突破傳統教學中“模糊模仿”的局限;第三,通過智能設備和大數據等功能及時留存“學、練、賽”視頻并傳播展示,優(yōu)化體育學習文化生態(tài)。
此外,還可以重構從“知識與技能習得”轉向“問題解決”的跨學科任務。改變單個運動技能和碎片化知識學習的弊端,采用項目式學習激活綜合素養(yǎng)。如,可以通過設計真實任務鏈(如設計“校園‘定向越野’淘寶”實施方案等),讓學生在跨學科和團隊協作中整合地理、物理、心理學等知識,同步發(fā)展策略選擇、資源分配、行為堅持能力(長期目標管理)。同時,還可以根據學生體質差異設置動態(tài)目標,通過分層挑戰(zhàn)任務激發(fā)內驅力(如跳繩設定“基礎一進階一突破”三階標準),通過“自主選擇一漸進突破一成就認證”機制,強化學習動力系統的自我激勵機制。
(三)內涵重構:回歸“三玩”體育學習生態(tài)
通過構建“玩中學、玩中練、玩中創(chuàng)”的“三玩”學習生態(tài),并通過借助AI的游戲化、項目化設計激發(fā)學生內驅力,實現體育學習生態(tài)的重建。
1.巧妙將“自主、合作與探究”外化為“玩”
自主、合作與探究是學習方式的基本指向,使其在體育學習活動中落地,“玩學合一”是有效路徑。皮亞杰在《兒童智慧的起源》中首次提出了“玩中學、學中玩”的概念?!巴妗迸c“游戲”在一定語境下可以視為等同的概念,游戲化活動能促進多巴胺分泌,有利于激活學生學習動機。“玩”契合體育學科本質屬性—身體實踐性,因此,“玩”與體育學習具有強的親緣性?!巴妗备哂凶园l(fā)性、游戲性和弱目的性,在低齡階段和學習起始階段有其顯著的激發(fā)作用。
2.構建“玩”的體育學習生態(tài),共 建師生“精神家園”
生態(tài)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huán)境下生存和發(fā)展的狀態(tài),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體育學習生態(tài)是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核心要素、相互作用及運行的動態(tài)系統。學習生態(tài)的構成包括主體要素、環(huán)境要素、互動關系。學習生態(tài)系統具有開放性、關聯性、生成性和自調節(jié)性。“玩中學、玩中練、玩中創(chuàng)”的“三玩”體育學習生態(tài)創(chuàng)生是一個從理念到行動,從內在元素到外在要素的全方位、立體動態(tài)的過程。不同課堂的生態(tài)創(chuàng)生具有差異性、多樣性和主體性,其創(chuàng)生過程需要學生與教師共同經營。
在教學中,要將“玩”的體育學習理念貫穿在學習目標與過程中,圍繞學生核心素養(yǎng)目標,將“玩”作為內核,根據學情和學習內容,精準設定體育學習目標,從知識與技能主導的教轉向學習者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學,將教師主導的教授轉向學生主體的“玩”。通過比賽、跨學科主題學習、游戲化活動等,實現全人體育、立德樹人的目標。
3.打造“三玩”學習生態(tài)閉環(huán)
“玩中學、玩中練、玩中創(chuàng)”的“三玩”體育學習生態(tài)閉環(huán)由內圈和外圈構成,內圈是“玩”,外圈是學習生態(tài)的外顯樣態(tài),內圈與外圈構成“三玩”學習生態(tài)結構。內圈是體育學習“內芯”—“玩”,由內而外依次由“玩心、玩術和玩道”組成;外圈由教師、學生和AI場域形成沉浸式體育學習場景(表1),賦予“玩”豐富的內涵和張力,讓“玩”成為學生體育學習的“催化劑”,讓每名學生在體驗體育快樂的過程中實現“全人”成長目標。
(四)評價升級:回歸學生終身體育素養(yǎng)培育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的“更加注重全面發(fā)展、面向人人、終身學習”理念,為構建體育教育評價指明了方向。體育學習評價要突破單一量化評價,轉向終身體育素養(yǎng)和體育學習力導向的多元綜合評價體系,關注學生健康行為、運動品格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注重全員的過程性和增值性評價,尤其是要聚焦到學生終身體育的培育上。如,將“三玩”體育學習生態(tài)轉化為可觀測、可量化、可干預的評價維度,明確“三玩”對應的指標并將其整合到現有的評價體系中,并利用技術手段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破解以往體育學習方式與評價方式割裂的現象。如,通過智能設備追蹤學生自主決策頻次和學練負荷、借助AI分析體育學習日志等,生成學生體育愉悅性成長指數,量化學習主權行使水平。通過技術融合深度構建“技術使用一數據解讀一策略創(chuàng)新”三維評價框架。
基于學生通過“玩”習得核心素養(yǎng)的評價體系要緊扣“玩”的核心內容,尤其是要關注“玩”的進階和創(chuàng)造性,并且要關注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獲得的體驗和情趣等。如,評估跨項目戰(zhàn)術遷移成功率和運動問題原創(chuàng)解決方案生成量,對接核心素養(yǎng),持續(xù)創(chuàng)新發(fā)展性等,讓每名學生在每次體育學習中都玩會、會玩,避免“重復的低級玩”“假玩”,體育學習過程的優(yōu)化彰顯每名學生玩的潛質和品質,引導學生轉向深度玩學、創(chuàng)造地玩、個性化地學。
體育學習效果輸出與存儲是對學生學習強化的主要方式,由此可以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向學生學習力培育的深度地學。在不同學習時間單元中,及時留存學習成果并通過合理的方式展示分享,強化學生體育學習的專注、堅毅、創(chuàng)新等積極行為,也有助于“玩”的體育學習生態(tài)。玩是一種多樣的、積極的具身活動,但是人們在信息化時代不斷被碎片化信息裹挾,身心與情智被撕裂,要避免“玩”被異化為一種低效、簡單重復、情感錯位的簡單活動。讓“玩”回歸教育,回歸體育課堂,復蘇學生的“玩商”,讓師生重溫久違的體育學習的快樂與成就感。玩出快樂、玩出健康、玩出學習力、玩出核心素養(yǎng),讓每名學生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人”。
參考文獻:
[1]Newman.F.M.(1991).Studentengagementinacademicwork:Expandingthe perspectiveonsecondary school effectiveness.InH.C.Wax man(Ed.).EffectiveTeaching:current research.58-75.Berkeley:McCutchan publishingcorporation.
[2]周興國.反思“轉變學習方式”說[J].課程.教材.教法.2006(7).22-25.
[3]谷力.學習力:個體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產物[J].上海教育科研.2009(7):66-67.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8
[5]孔企平.論學習方式的轉變[J].全球教育展望.2001(8):19-23.
[6]皮亞杰.兒童智慧的起源(英文版)[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表1“三玩”體育學習生態(tài)階段與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