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071(2025)03-0075-09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南京雨花臺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人和愛國志士最集中的殉難地,其中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江蘇時指出:“雨花英烈的事跡,展示了共產(chǎn)黨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為民犧牲的大無畏精神。要注意用好用活豐富的黨史資源,使之成為激勵人民不斷開拓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1]弘揚雨花英烈革命精神,需要厘清革命精神的生成邏輯,把握生成的內(nèi)在規(guī)律,方能樹立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精神血脈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生成之根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和精神命脈。雨花英烈的革命精神從哪里來,首先要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里面找根由。中華民族有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源遠流長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形成了獨特的價值體系,植根在中國人內(nèi)心,成為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基因,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從歷史來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通過私塾等傳統(tǒng)教育方式以及科舉等人才選拔方式,實現(xiàn)了穩(wěn)定的歷史傳承,直至1904年清朝頒行了癸卯學制,舊式教育才逐漸被廢止,新的近代學校制度逐步建立,開始了新式教育。雨花英烈是中國近代以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為了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犧牲在南京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和愛國志士。從雨花英烈的成長歷程看,他們中相當一部分出生于1900年左右,普遍受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熏陶。可以說,正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孕育雨花英烈革命精神提供了深厚土壤和豐厚滋養(yǎng)。
(一)天下大同理想為雨花英烈生成崇高理想信念奠定了價值根基
重視此岸人生、追求現(xiàn)世幸福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特點和精神追求。早在反映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社會面貌的《詩經(jīng)》中《詩經(jīng)·大雅·民勞》就提出了勞動人民的愿望:“民亦勞止,泛可小康?;荽酥袊?,以綏四方。”[2]332 當然,古人此時追求的小康社會還存在著社會等級,而不是人人平等。故,戰(zhàn)國末年秦漢之際《禮記·禮運》發(fā)展了社會理想,提出了大同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盵3]419 大同理想,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對社會關系、社會治理、社會狀態(tài)的理想化訴求,由此,大同社會理想成了中國歷代志士仁人的價值追求,得以不斷傳承發(fā)展。如,孟子繼承了這一理念,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4]525,主張重民本,推行王道仁政。東晉詩人、散文家陶淵明通過文學手法,在《桃花源記》中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差別、自給自足的和諧社會,表達了他的社會理想。唐代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渴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家張載追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反映了知識分子的理想志向。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則嘗試實踐人人平等思想理念,在《天朝田畝制度》中提出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思想家康有為在《大同書》中則系統(tǒng)闡述了近代的大同思想,描繪了“大同之世,天下為公,無有階級,一切平等”的人類社會愿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qū)孫中山則將天下為公的思想納入三民主義,提出“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理想,力圖以政治革命實現(xiàn)公平社會,等等。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天下大同理想自然也深深影響了中國近代遭受列強人侵、積貧積弱時代情勢下出生和成長起來的雨花英烈群體。如,江蘇婦女運動的先驅(qū)張應春因母親生女孩備受歧視,產(chǎn)生了對封建思想的仇恨,在家鄉(xiāng)黎里女校時就對同學說:“要爭女權,一以天下為己任?!盵5]17 李得釗指出:“勞動人民一輩窮,為牛為馬不由衷。疲于奔命腹司令,不見人間誰秉公?!盵5]437陳景星在寫給母親的信中說:“我常想,我若是讀了很多書,不能為社會上被踐踏的人類謀些幸福,那我怎能對得起母親呢,怎能對得起母親疼兒一場呢?!盵5]177 侯紹裘在面對青年的演講中認為:“我們第一須先確立我們的人生觀,要使我們的人生觀是社會的而非個人的,要認定一個人不是為一己而生,是為社會為人類而生,以最大多數(shù)之最大幸福為人生的最終目的最大責任,而以盡此責任為樂。”[6]33面對民族災難的日益深重,為拯救中華,惲代英確立了“學一門認識世界、改造社會的學問,以盡我人子之勞”[5]33的想法,認為人生之目的在于“利社會、利國家、利天下”。清華最早的共產(chǎn)黨員施滉面對國家的內(nèi)憂外患,在上學期間確立了“本互助和奮斗的精神,研究學術,改良社會,以求人類底真幸?!盵5]9]。黃祥賓面對饑寒交迫的老百姓,憤慨地對同學說:“當今時代,非要有個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可!”并在作文中表達了消滅社會貧富差距的思想,老師批道:“作者具有共產(chǎn)主義思想乎.?\"[5]16.·-雨花英烈在青少年時期所接受的教育、所確立的人生理想均體現(xiàn)了對中華民族天下大同理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二)崇德向善的修養(yǎng)觀念為雨花英烈生成高尚道德情操提供了道德滋養(yǎng)
重視人文,不重視神文,注重道德修養(yǎng),強調(diào)“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推崇個人的責任意識,追求內(nèi)圣外王,始終高揚著強烈的道德主體意識,這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質(zhì)。歷史地看,傳統(tǒng)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主流。作為儒家文化的經(jīng)典,《大學》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4]5如何至善?提出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4]6。這是作為中華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主張的三綱領、八條目。對此實現(xiàn)的可能性,孔子認為:“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4]191,“我欲仁,斯仁至矣。”[4]143 孟子提出“萬物皆備于我矣”[4]501;對此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性,孔子提出要摒棄物質(zhì)享受,重視精神幸福,提出“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4]100。主張“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4]72,推崇“君子憂道不憂貧”[4]244的精神生活。主張“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4]102“見利思義”[4]221“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4]138的義利觀。強調(diào)自省功夫,主張“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4]67孟子則強調(diào)要培養(yǎng)“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38] 的大丈夫人格,主張要“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4]38]。此后,在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道德修養(yǎng)實踐凝聚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如,西漢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與抱負。南宋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明朝顧憲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清朝鄭板橋“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懷,形成了中華文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兼善天下”“利濟蒼生”的責任擔當和價值關懷。雨花英烈生前所寫的文章、書信、詩詞等,充分反映了以德潤身、修身為本的對雨花英烈的影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他們的成長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有力形塑了個體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如,楊峻德原名楊克寬,之所以改名,便是受《尚書》“克明峻德,以親九族”思想的影響,表達追求道德完善、兼濟天下的高尚情操。胡秉鐸在學生時代就把“齊家治國平天下,由吾輩擔當!\"作為座右銘。7]57成貽賓在給未婚妻的信中說:“一個新生,一定有果敢的毅力。要咬緊牙關,不屈不撓地,和黑暗的阻挫斗爭。”“一個新生,一定有高尚的品格。不欺騙人,同時也不欺騙自己?!盵8]185惲代英6歲人家塾,學習蒙學讀物與“四書”等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從青少年起就注重以寫日記、記功過格的方式進行自省、自律,不斷促進道德完善,1917年他在日記中寫道,“曾子三省其身,至死而曰:吾知免夫,可知省身之要。吾等每有立志,故不知三省,則久之而此志若存若忘矣。吾認定祈禱之效益,一半為迷信之力,一半為自省之力。其自省方面,吾決仿曾子三省吾身之法,務以省察切記易犯之病為主”[9]139。孫曉梅在忠孝難以兩全的情勢下,堅持把忠于國家放在第一位,在給母親的信中說:“國不保,家何能存?在此民族生死關頭,望母親能以國家為主,民族至上,莫以區(qū)區(qū)兒女情,而埋沒子孫的前途。梅等雖非岳飛以及其他人可比擬,且亦無岳飛之時機、境遇,然古人之精神,堪為梅等學習,想姨母及母親亦必同情也?!盵8]127 譚壽林說:“昔馬燧有言曰:天下有事,丈夫當以功濟四海。壯哉斯言!”[6]73-74
(三)守死善道的精神追求為雨花英烈生成大無畏犧牲精神灌注了精神基因
在生死觀問題上,中華文化采取了辯證的態(tài)度。一方面,中華文化重生不重死,奉行樂生的人生態(tài)度。如,孔子說過“未知生,焉知死?”[4]182 孟子也講\"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4]500。但儒家重生,主要的不是在于保持肉體生命的長久、追求物質(zhì)的享受和感官的快樂,而在于生命存在時要重視聞道、行道、立德、立言、立功,反對無意義無價值的人生。另一方面,當聞道、行道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時,儒家思想毫不猶豫地主張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如,孔子講:“朝聞道,夕死可矣?!币小叭娍蓨Z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4]165的氣概。推崇“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4]149的君子人格。主張“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4]23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4]150追求“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盵4]166“篤信好學,守死善道”。[4]152儒家蹈仁而死的思想深深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死抉擇。西漢司馬遷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10]1004,認為要死得其所。三國曹植說:“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北彼翁K軾提出:“殺身固有道,大節(jié)要不虧。君為社稷死,我則同其歸。”南宋文天祥用行動表達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家國情懷。明代于謙堅守高尚品格,留下了“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詩句。晚清維新志士譚嗣同視死如歸,在獄中題壁: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守死善道的精神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fā)展中一以貫之,不斷賡續(xù),也深深影響了雨花英烈。陳原道在中學期間的作文中寫道:“身可殺,而愛國熱血不可消;頭可斷,而救國苦衷不可滅?!盵11]26李德釗作詩說:“燈蛾撲火似無成,是是非非評不清。我說燈蛾死可貴,粉身碎骨向光明?!盵12]106趙良璋作詩說:“假如我為真理而犧牲,我海誓山盟的人:你用不著痛苦,更不必殉情?!弊T壽林說:“夫吾國人民,號稱四百兆,豈四百兆中,皆婦人女子,而無堂堂七尺之丈夫乎。既以丈夫自任,則當多事之秋,即宜毅然出而任事,勿畏難,勿偷安,勿事徘徊,勿相推諉,熱誠以保國家。”[6]74
從以上方面可以看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雨花英烈人生成長的影響是全面的、系統(tǒng)的、整體的,培育了健全的人格、積極的人生、高尚的情操、崇高的追求,成為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生成的根柢。
二、馬克思主義: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生成之魂
源于西方的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在中國能夠生根發(fā)芽,根本在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內(nèi)在契合性,應該看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chǎn)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xiàn),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13]16。正是具備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的可能性與現(xiàn)實性,中國共產(chǎn)黨才應運而生,催生了雨花英烈并形成了雨花英烈革命精神,馬克思主義則是形塑雨花英烈革命精神之魂。
(一)馬克思主義賦予天下大同理想以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根據(jù),夯實了雨花英烈崇高理想信念的科學性
中華天下大同理想,主要源于中國人民對貴賤有別、貧富有差社會的不滿,并由此產(chǎn)生了對大同理想社會的向往和追求,但是這種愿望并非基于對社會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的把握和運用,是純粹基于道德的理想愿景和主觀的美好設計,在實踐中難以實現(xiàn)。歷史上農(nóng)民起義多以“等貴賤均貧富”及其類似口號相感召,往往以失敗而告終,就反映了這一點。馬克思有兩大發(fā)現(xiàn):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這為人類揭示了社會發(fā)展的總規(guī)律、總趨勢。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這個規(guī)律就體現(xiàn)為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系、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這個矛盾構(gòu)成了支配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矛盾,它規(guī)約著社會發(fā)展中的其他矛盾,正是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推動著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的漸次邁進。這個基本矛盾運動所彰顯的規(guī)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人們只能認識它、把握它、運用它,而不能違背它。剩余價值學說則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chǎn)主義必然實現(xiàn)的歷史趨勢?;诖?,雨花英烈所追求的天下大同理想,不僅占據(jù)了道義的制高點,而且具備了實現(xiàn)的必然性,從而堅定了雨花英烈馬克思主義信仰和追求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的信念信心。如,張熾在給妻子的家信中說:“失敗與小挫是我的事業(yè)成就的母親!只要我們肯努力奮斗,我相信,十分相信,是終有一日會償了我們的夙愿的?!盵11]47朱務平對難友說:“共產(chǎn)黨是殺不盡、斬不絕的。勝利一定屬于我們無產(chǎn)階級!”[7]109-110石璞說:“工農(nóng)痛苦實在深,資本家剝削,豪紳又欺凌,國民黨、改組派,壓榨實在兇,打倒國民黨,驅(qū)逐美日英,建立蘇維埃,紅旗照日月,工人解放,農(nóng)民翻身,大家慶升平?!崩渖俎r(nóng)為鼓勵好友繼續(xù)革命寫道:“人們究竟怎樣劃算?我們只要手段不亂,精神一貫,前途雖是茫茫,自然會有光明的一天?!盵12]52謝文錦則堅定寫下“欲安天下蒼生,端賴同志齊心,依照馬列主義發(fā)動群眾斗爭,打倒列強軍閥,好教宇宙重生”[14]的革命誓言。
(二)馬克思主義賦予崇德向善的觀念以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價值觀支撐,夯實了雨花英烈涵養(yǎng)道德情操的自覺性
馬克思本可以過上自己的幸福生活,但面對世間的苦難他沒有勇氣背過身去,經(jīng)過理論研究和實踐斗爭,創(chuàng)立了為了人民、屬于人民,致力于為人民謀幸福、為人類謀解放的馬克思主義。就向善而言,馬克思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人類解放事業(yè),這與中華文化推崇的修齊治平的價值取向相契合。但要看到,儒家的崇德向善這些帶有道德精英主義色彩,往往以“舍我其誰”高居于勞動人民之上的拯救心態(tài)作為修身養(yǎng)性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這恰恰違背了歷史唯物主義所揭示的客觀事實。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15]525。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所以要自覺地樹立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價值觀,把自己當作群眾中的一員,即由個體性的“小我\"轉(zhuǎn)變?yōu)榧w性的“大我”。因此,馬克思主義要求高尚道德情操的養(yǎng)成,不是脫離群眾、脫離社會,閉門修煉,而是走近群眾,融入群眾,開展斗爭,在社會中革命性地鍛造自己的精神品格、道德人格。惲代英在日記中寫道:“到現(xiàn)在想,恐怕最重要的還是能有犧牲自己去踐履道德的勇心。他能夠做犧牲自己的事,去踐履道德,那不消犧牲自己的道德,自然更容易踐履了。”[6]57再如,在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下,還是北大學生的鄧中夏,利用假期走出校門主動來到唐山礦區(qū),與工人接觸,深入了解了礦工所受的壓迫和悲慘的境遇,在思想上、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震動,由此進一步激發(fā)了解放勞苦大眾的強烈意愿。而且,為了喚醒更多的青年學子走進社會,他還通過詩歌表達了自己的道德意愿、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青年們,醒來喲!誰在你們的四圍,虎視鷹鱗的?磨牙吮血的?
你們是處在一種什么環(huán)境?你們是負了一種什么責任?春花般的青年們喲!朝暾般的青年們喲!烈火般的青年們喲!新中國的改造只仗你們了,卻不是仗你們幾首新詩,青年們醒來喲!”[5]85呂惠生在刑場上慨然朗誦道:“忍看山河碎?愿將赤血流!煙塵開敵后,擾攘展民猷。八載堅心志,忠貞為國酬。且喜天破曉,竟死我何求!”[12]115 高波在獄中寫道:“本為民除害,哪怕狼與狗;身既陷圖圖,當歌漢蘇武?!盵12]119任天石在獄中作詩說:“慘淡燈光照監(jiān)房,堅壁重門意不撓,百般磨難非人受,自古暴政系回光?!盵12]118,均表達了雨花英烈在“大我”的火熱斗爭中所鍛造的高尚道德情操
(三)馬克思主義賦予守死善道的精神以為民犧牲的精神,夯實了犧牲精神的指向性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推崇孝治,主張忠孝兩全,“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在家為孝、在國為忠,在忠孝難以兩全的情形下,推崇精忠報國。因此,在傳統(tǒng)社會,守死善道的精神往往就表現(xiàn)為忠君愛國的精神。作為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馬克思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目睹了資本的貪婪,看到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包括童工在內(nèi)的無產(chǎn)階級所遭受的殘酷剝削,立志為人民解放而奮斗,改變?nèi)嗣袷軇兿?、受壓迫的命運?!榜R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為人類求解放。在馬克思之前,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理論都是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馬克思主義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場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學的理論為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指明了方向?!盵16]424 因此,深受中華守死善道精神涵育的雨花英烈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所彰顯的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精神的價值指向必然是人民,包括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并賦予守死善道以新的時代內(nèi)涵,實現(xiàn)了革命年代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史硯芬在獄中寫給弟弟妹妹的信中說:“我的死是為著社會、國家和人類,是光榮的,是必要的。”[8]8石俊烈士說:“革命不可能沒有犧牲,死是為了人民更好地生活,共產(chǎn)黨員為革命而死是光榮的!”[5]160洪靈菲給母親說:“母親,流血呀,犧牲呀,自然是一件最可痛心的事情,但為著大多數(shù)人幸福的緣故而流血,而犧牲,這是十二分值得的啊!”[5]294朱克靖在獄中留下詩作:“此身早許國,被賣作楚囚。壯士非無淚,不為斷頭流!一顆為民心,萬古終不泯。身心獻黨國,一死何足愁!”[12]17高波在給妻子的信中說:“我和你及安莉女兒永訣了。我的死是為著人類的解放事業(yè),是光榮的?!盵5]315以上均體現(xiàn)了雨花英烈為了人民解放、人民幸福而甘愿拋棄個人和家庭幸福、舍棄個人寶貴生命的大無畏犧牲精神。
三、英勇的革命斗爭實踐: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生成之基
偉大的事業(yè)孕育偉大的精神。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jié)合而成的雨花英烈革命精神必須在也只能在革命斗爭實踐中孕育生成。
(一)傳統(tǒng)教育與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從歷史來看,中國近代仁人志士救亡圖存,經(jīng)歷了器物、制度、思想三個層面的遞進式實踐探索。雨花英烈群體青少年時期基本處于近代中國從思想文化層面尋求救亡圖存道路的努力階段,作為關心家國大事的學生,他們既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又受到陳獨秀等人以《新青年》雜志為重要傳播載體開展“反傳統(tǒng)、反孔教、反文言”,提倡民主與科學思想啟蒙運動的影響。如,謝文錦、侯紹裘、冷少農(nóng)等均有小時候入私塾學習的經(jīng)歷,且學習優(yōu)異,都進入大學學習:謝文錦進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侯紹裘進入南洋公學、冷少農(nóng)進入貴州公立法政專門學校。當時的大學,是社會思潮的集聚地,謝文錦等作為學生更易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自然容易把傳統(tǒng)文化中修齊治平的價值追求轉(zhuǎn)化為對西方民主主義的追求。如,侯紹裘曾回憶《新青年》對自己產(chǎn)生的巨大震撼和深遠影響:“一看之后,如同撥云見日,登時愛不釋手。我現(xiàn)在不能用說話來表達出我那時受感動的情狀,所謂‘拍案叫絕’‘浮一大白’等形容詞,舉不足以盡之。這樣的看了一篇又一篇,不多幾天把已出版的幾本看完,還覺得有余味的樣子。我現(xiàn)在不得不承認《新青年》一書,于我思想上、人格上的影響最大,別部書沒有一部能夠及它的?!盵6]16惲代英則說,《新青年》是“傳播自由、平等、博愛、互助、勞動的福音的”[11]16。李傳夔在家書中也問:“工業(yè)圖書室有《新青年》雜志否(現(xiàn)已不出)?如有,可與蕙姊同閱,必有得益?!盵8]14.…但是,《新青年》在“五四運動”之前所宣傳的還不是社會主義思想,當時的仁人志士依然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作為學習的對象,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特別是戰(zhàn)后巴黎和會中國遭遇的不公平對待,打破了愛國志士對西方資本主義的好感和迷思,引發(fā)了全國性的五四愛國運動。
(二)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影響
作為中國近代率先覺悟的成員,受五四運動感召的包括雨花英烈在內(nèi)的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生參與了這場愛國運動。如,鄧中夏是北京“五四運動”的領導者之一;惲代英組織和領導了武漢地區(qū)的學生反帝愛國運動;楊峻德則被推選為建甌學聯(lián)會主席,領導學生游行示威,組織反日演講等;譚壽林被推選為貴縣學生聯(lián)合會會長,領導全縣學生開展抵制日貨等行動;冷少農(nóng)積極參加了貴州省學生聯(lián)合會組織的聲援北京的學生游行示威;夏雨初參加了蕪湖學生聯(lián)合會,成為學生運動骨干之一,組織學生開展游行示威、張貼標語、抵制日貨等行動;等等。五四運動有力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系統(tǒng)介紹。歷史地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就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而言,1848年2月發(fā)表的《共產(chǎn)黨宣言》,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但直至1917年的十月革命,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并未得到廣泛的傳播,更談不上系統(tǒng)介紹。為什么十月革命之后才實現(xiàn)了廣泛傳播呢,馬克思說過,“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xiàn)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17]12。毛澤東總結(jié)中國的革命歷史也說,“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觀的實際的實物相聯(lián)系,如果沒有客觀存在的需要,如果不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東西,即使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也是不起作用的”[18]1515。1919 年,正是由于巴黎和會外交失敗、對軍閥統(tǒng)治的不滿以及對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失望,在與中國國情差不多的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爆發(fā)了全國范圍的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愛國運動,從而促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廣泛傳播。由此,馬克思主義開始成為中國思想界的一個潮流,影響了廣大青年學生的思想和行動。如金佛莊所言:“五四運動起,思想丕變,厭恨軍閥,并自厭為軍人之心甚烈,日圖改業(yè)。”[6]2侯紹裘也說:“我的思想的大轉(zhuǎn)關,適在學潮中間發(fā)生?!盵6]17
(三)理性抉擇與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確立
當然,雨花英烈對馬克思主義從認知到認同,并最終確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經(jīng)歷了一個認真思考和理性抉擇的過程。侯紹裘回憶說:“其實我那時對于社會主義,并沒有什么了解,只有一些很模糊的觀念,以為是一種富于破壞精神的、反抗一切特權階級的革命罷了。至于他的派別,更是弄不明白,所以竟會同時相信馬克思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盵6]25金佛莊也說:“要求改造社會之心甚切,只思想浪漫,近于無政府主義者?!盵6]2惲代英則說:“我們對于各種社會主義在沒有研究以前,正不必預執(zhí)成見。他們貢獻的理論與計劃,均應一一估量過。我們第一要問是否恰當,第二要問是否可能,第三要問是否有切實人手辦法。我們最需要的是一個必要而且可與的,有入手辦法的計劃,所以我們是不可以求得一種高遠的理想,便自己慰安了的?!盵6]64從現(xiàn)有的歷史資料看,雨花英烈正是在參加或組織各種學習會、研究會的基礎上,認真閱讀馬克思主義相關著作(見表1),與各種思潮做比較分析,最終拋棄了無政府主義、新村主義、教育救國等思潮,自覺選擇認同了馬克思主義,樹立了馬克思主義信仰。如,惲代英成立了利群書社,施滉在校期間組織了唯真學會,陳處泰在校期間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譚壽林、鄧中夏在校期間參加了李大釗組織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張霧帆在校期間參加了惲代英組織的讀書會、學行勵進會、馬克思主義研究會,齊國慶在校期間參加了進步組織讀書會,張熾?yún)⒓恿它h的外圍組織讀書會和平民教育研究會,等等。
陳處泰烈士的話,則代表了雨花英烈對馬克思主義的態(tài)度,他說:“馬克思主義是人類一切偉大思想的結(jié)晶,是國際無產(chǎn)階級運動經(jīng)驗的總和。他提供了我們正確的認識論,指示了我們革命的宇宙觀?!薄八鶕?jù)唯物史觀的觀點,發(fā)明了階級斗爭的學說,認為人類全部的歷史是一部階級斗爭史。他指出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必然要走向共產(chǎn)主義,但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必然要經(jīng)過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過渡時期,排斥了烏托邦的幻想?!盵6]157走馬克思主義指引的共產(chǎn)主義道路逐漸成為那個時代包括雨花英烈在內(nèi)的廣大先進分子的共識。
(四)英勇斗爭與革命精神的生成
雨花英烈相當一部分是在大革命失敗后、30年代中期以前這段時間,即土地革命時期犧牲的,正是敵人強大、我黨弱小之時。盡管如此,雨花英烈堅持了革命到底的決心,殊為不易,非??少F,沒有崇高理想信念是難以做到的。歷史一再表明,“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信念,是共產(chǎn)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chǎn)黨人經(jīng)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19]2。曾任中共江蘇省委組織部長的黃勵臨刑前對獄中難友說:“我們最后一定會勝利的!不要為我難過,保重身體,將來為黨工作。”[7]80李昌祉臨刑前對難友說:“同志們別灰心,不要畏懼國民黨對我們的屠殺,最后的勝利是我們的!”[5]270惲代英曾對戰(zhàn)友說:“我們吃盡苦中苦,而我們的后代則可享到福中福。為了我們最崇高的理想,我們是舍得付出代價的?!盵20]72 馬克思主義是為人民謀幸福的主義,共產(chǎn)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絕無私利可言,因此,堅持崇高理想信念,必然要求共產(chǎn)黨員對黨忠誠。雨花英烈在嚴刑拷打、高官厚祿等各種考驗誘惑面前,始終堅守了對黨忠誠這一首要的政治品質(zhì)。如顧衡斥責叛徒所言:“如果要我寫脫黨聲明,你們得先讓我回去請示一下,看我們黨準許不準許!這是一種信仰,是不能動搖的!”[11]166 鄧中夏回應獄中秘密黨支部詢問政治態(tài)度時說:“請告訴同志們,就是燒成灰,我鄧中夏也是共產(chǎn)黨員!\"[21]185陳理真回應叛徒說:“共產(chǎn)黨員的心,是你們這些叛徒永遠也理解不了的?!盵7]84
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激活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因,賦予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新的生機活力,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激勵著雨花英烈不懈斗爭、奮勇前進,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品格、道德追求。一是重義輕利,真正做到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高文華在東征途中,得知父親為他在膠濟鐵路謀到了一份月薪60塊大洋的工作,不為所動,在給父親的信中說:“我是一個革命者,怎能受錢的牽動呢?老實說,山東有600、6000一月的事,我都不做的?!盵11]100 曾任中共吳縣縣委書記的朱杏南,家境富足,分得遺產(chǎn)200多畝田,本來衣食無憂,但強烈的報國之志促使他建立了江陰澄西地區(qū)第一支農(nóng)民革命武裝,他變賣田產(chǎn),充作革命經(jīng)費,做到了毀家紓難。二是大公無私?!昂饬奎h性強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盵22]7雨花英烈在公私問題上,做到了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特別是大公無私,如畢業(yè)于北京農(nóng)業(yè)大學的呂惠生烈士曾擔任無為縣政府建設科科長,有個豪紳為謀一己之私,企圖霸占公田修建私宅,試圖用200塊大洋買通他。呂惠生將行賄款公布于眾,同時在當?shù)亟艘蛔鶝鐾ぃH筆書寫“洗心亭”三個大字懸于亭上,表明心志。呂惠生在一次干部訓練班講話中,專門對干部提出“廉”的要求:剔除中飽,涓滴歸公,一文錢都要用在有利革命上[23]172。三是以苦為樂,始終洋溢著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惲代英收入豐厚,生活卻極其節(jié)儉,黨的早期革命家蕭楚女曾評價說:“像惲代英這樣的人,在古往今來的圣賢中很少見,只有墨子有點像,惲代英就是現(xiàn)代的‘墨子’?!盵5]6李耘生1928年在南京被捕入獄后,把牢房變書房,堅持每天看書,并把每天的學習情況以信件形式寫進日記,13個月的牢獄之苦最后變?yōu)?00多篇的學習日記。高文華在得知被判了9年的長期徒刑后說:“這當然在一般的觀點是失望,但是我卻非??旎睿闶窃俣嘁恍┠陻?shù),我還要更加快活,因為在這九年里可以休養(yǎng)身體,學習職業(yè)技能,精心讀書,以求人生及社會各方面之必需學問和知識?!盵8]43
中國革命的敵人非常強大、異常殘忍,所以,中國共產(chǎn)黨人為了實現(xiàn)崇高的理想,必須與敵人進行殊死地搏斗,這意味著考驗一個共產(chǎn)黨員理想信念是否堅定的方式方法很簡單,即能否過得了生死關,雨花英烈都很好地過了這一關。1927年至1934年,南京地下黨組織經(jīng)歷了八次大破壞,6任地下黨組織負責人被捕犧牲。南京是國民黨統(tǒng)治的中心,軍警憲特密布,雨花英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向死而生,表現(xiàn)了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如地下黨組織負責人孫津川被捕后因叛徒出賣身份暴露,他置生死于度外,盡一切可能掩護同志,最后還制正了黨組織的營救想法,以免為了自己造成更大的犧牲。孫津川就義前態(tài)度鎮(zhèn)靜,一路高喊:“殺了我一個,還有十個,殺了十個,還有百個,千千萬萬的革命者是殺不完的!”[5]25在地下斗爭中,還有一些犧牲時年齡非常小的同志,如袁咨桐拒絕在悔過書上簽字,毅然決然走向刑場,犧牲時年僅16歲。石璞說:“在南京,不準備殺頭,就不要加入共產(chǎn)黨!我是對著敵人的槍口加入共青團的?!盵5]175他犧牲時年僅17歲。曹順標說:“革命總有人要犧牲。死是沒有什么可怕的,我自從人獄的那天起,就準備隨時犧牲?!盵5]188他犧牲時年僅19歲。據(jù)統(tǒng)計,雨花英烈平均年齡不到30歲,如此年輕,本應眷戀人生,但他們面對死亡堅定從容,充分體現(xiàn)了為民犧牲的大無畏犧牲精神。
新時代新征程弘揚雨花英烈革命精神,需要持續(xù)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jié)合,運用好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在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實踐中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傳承革命文化,更好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編.雨花英烈家書(總序)[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6.
[2]李山.詩經(jīng)(節(jié)選)[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
[3]禮記:上[M].胡平生,張萌,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7.
[4]朱熹.四書集注[M].湖南:岳麓書社,1987.
[5]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中共南京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編.雨花魂[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
[6]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編.雨花英烈文集[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6.
[7]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研究所、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編著.雨花英烈精神解讀[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
[8]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編.雨花英烈家書[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6.
[9]惲代英日記[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1.
[10」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編著.初心永恒——雨花英烈話語解讀[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9.
[12]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編.雨花英烈詩詞[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7.
[13]黨的二十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4]謝文錦欲安天下:端賴同志齊心[EB/OL].[2025-01-10]https://news. gmw.cn/2018-05/01/content_28572409.htm.
[15]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1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9]習近平.論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20]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處史料室編.雨花臺革命烈士故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
[21]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編著.雨花英烈精神:揚帆的信仰[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2]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習近平關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5.
[23]雨花英烈小傳:4[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5.(責任編輯:應心)
(校 對: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