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26-0152-04
跨學科教學,是指教師突破傳統(tǒng)學科教學的界限,基于某一主要學科,將教授的知識延伸到其他學科中,從而強化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傳統(tǒng)的初中化學學科教學中,因教師落后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導致化學學科的教學難以推進,學生很難從教師的化學教學中獲取易懂的化學學科知識,從而無法突破化學抽象性的特點,影響自己化學學習的整體效率。基于此,在新課標背景下,針對初中階段化學跨學科教學的開展,教師能夠有效解決傳統(tǒng)學科教學中的問題,以全新的教學姿態(tài)創(chuàng)建化學學科教學的機遇,為學生打造出高效的化學課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水平。
一、新課標背景下初中化學跨學科教學開展的意義
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階段化學教學采用跨學科教學,對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fā)展來說有一定重要意義,其不僅能夠幫助教師提高化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重點突出化學學科的育人價值,而且能夠讓學生掌握化學學科知識,優(yōu)化化學學習的流程,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一)有利于創(chuàng)新教師教學模式
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教學模式能夠促進教師將自己的教學理念落到實處,以此有效給予學生相應的教學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學科學習問題,使學生更好地吸收知識。因此,在新課標背景下,跨學科教學能夠幫助教師創(chuàng)新化學學科的教學模式,拓寬化學教學的途徑,使教師從多學科的教學角度指導學生學習化學學科知識,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學習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助力教師構建出高質量和高效率的化學課堂。
(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不僅是幫助教師開展相關教學活動的一大助力,而且是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的重要因素,以此讓學生能夠轉變自己的被動學習狀態(tài),主動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就此,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化學跨學科教學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以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去鉆研化學學科的知識,不斷剖析其中蘊含的深層原理,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記憶,為學生后續(xù)階段接觸化學領域提供正確的方向。
(三)有利于拓寬學生學習視野
眾所周知,學科知識的學習不僅僅是讓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所學的內(nèi)容,從而解決相關的問題,還包括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然而,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不局限于課堂、書本,而是可以通過其他的途徑,獲取更多知識的同時,讓學生開闊自身眼界。由此,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階段化學學科采用跨學科教學的模式能夠幫助學生拓寬自己的學習視野。學生能夠通過語文、生物、物理等學科,細致探究其與化學學科知識交叉的地方,繼而從新穎的角度學習化學,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進一步幫助學生強化化學邏輯思維。
二、初中階段化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的教學手段較為單一
在傳統(tǒng)的初中階段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采用灌輸式的方式,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以單向灌輸?shù)男问剑寣W生盡可能多地掌握化學知識內(nèi)容,忽略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化學學習反饋,導致教師的教學效率較低。除此之外,因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過于注重學生對化學考點的理解和掌握,旨在讓學生能夠在考試過程中獲得更高的化學分數(shù),使整體化學教學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導致化學教學較為應試化,難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化學綜合素養(yǎng)。
(二)教師的教學內(nèi)容較為落后
隨著教育領域的發(fā)展,教師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重心應當及時進行革新,在順應改革趨勢的同時,讓學生學習的內(nèi)容與實際生活建立有機關聯(lián)。然而,在傳統(tǒng)的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內(nèi)容仍然沿用以前的教學素材和教學重心,使整體教學氛圍較為枯燥乏味,同時導致學生的化學知識學習出現(xiàn)脫節(jié)的情況,學生難以跳出理論知識的學習,將學習重點轉移到實踐應用方面,使學生化學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局限。
(三)教師缺乏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在傳統(tǒng)的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將自己視為課堂的主導者,忽略自己輔助學生進行化學知識學習的關鍵作用,使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難以體現(xiàn)。與此同時,在學生難以與教師進行課堂交流、互動的情況下,師生關系將會逐漸在課堂中僵化,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不愿意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雙方的發(fā)展都受到一定的阻礙。
三、新課標背景下初中化學跨學科教學開展的具體策略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提高化學整體水平,在新課標實施的過程中,針對初中階段化學跨學科教學的開展,教師需要采取相關具體策略,促進跨學科教學理念的有效融人,引導學生從其他學科的角度探究化學知識,感受化學的獨特魅力,進而從中激發(fā)自己對化學學習的濃厚興趣,提高自己化學學習的綜合效率。除此之外,通過跨學科教學,教師能夠深化自己的化學教育思維,以此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化學學科學習指導,強化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培養(yǎng)和諧的師生關系。
(一)設計教學情境
化學是一門從微觀層面探究物質的本質、發(fā)展變化的自然科學類學科,其中不僅包含抽象的理論知識,讓學生深人了解物質的相關概念,從中建立化學知識結構體系,而且包括復雜的實驗研究,引導學生強化嚴謹細致的科學態(tài)度,發(fā)展科學邏輯思維。然而,對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化學學科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以他們有限的認知能力很難理解化學知識,從而對化學學科學習產(chǎn)生排斥心理。因此,在新課標背景下,針對初中階段化學跨學科教學的構建,教師需要結合化學課程內(nèi)容設計相關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的幫助下成功解決化學難題,通過直觀、生動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繼而激活學生的內(nèi)在學習驅動力,增強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探究欲,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化學學習體驗。
以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中的“水資源及其利用”的教學為例,本次教學內(nèi)容圍繞“水資源”展開,主要包括水資源的組成、保護水資源的方法、探究“水的凈化”實驗三部分的內(nèi)容,讓學生明確水資源的重要性,從而加深學生對水的認識,使學生進一步建立節(jié)約用水、防治水污染的環(huán)保意識。首先,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構建“視聽情境”,即引導學生觀看自然界中的各種水資源以及水污染問題的相關視頻,使學生產(chǎn)生保護水資源的初步意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從語文學科的角度,融入寫“水”的古詩詞,如: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中“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杜甫《絕句二首》中“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白居易《暮江吟》中“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憶江南·江南好》中“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等,讓學生從古人的視角,感受水的獨特魅力,同時讓學生從中明確水資源的價值意義。隨后,教師根據(jù)本次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設出“品水之美,探水之秘”的教學情境,組織學生在情境的驅動下,探究如下內(nèi)容:
內(nèi)容一,學生需要從語文的學科知識,收集更多關于寫“水”的古詩詞,分析古詩詞中水的特點,并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水資源的相關信息,整理成一份簡單的研究報告。
內(nèi)容二,學生需要查閱文獻和資料,了解當前水污染的問題,并采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剖析出對應的防治水污染舉措。
內(nèi)容三,學生自行根據(jù)“水的凈化”相關實驗步驟開啟過濾實驗,同時探究實驗提取蒸餾水的方法。
在情境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用語言引導學生根據(jù)圖表、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同時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此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與實踐”方面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除此之外,學生能夠通過情境,形成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從而樹立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理念,進而培養(yǎng)自身“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方面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二)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傳統(tǒng)的初中化學教學存在教學模式單一的問題,加上落后的教學工具和枯燥的教學內(nèi)容,讓教師的化學教學工作難以深人推進,學生不再主動配合,甚至產(chǎn)生厭惡化學學科的消極心理,使教師很容易喪失一定的教學信心,導致雙方在化學學科中停滯不前。由此,在新課標推進的基礎上,針對初中階段化學跨學科教學的融入,教師需要創(chuàng)新化學學科教學模式,使化學學科教學能夠擁有更廣闊的教學路徑,以此更好地促進教師教學水平和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同時讓學生集中自己的課堂注意力,全神貫注地參與課堂互動,使整體教學氛圍呈現(xiàn)活躍的狀態(tài),為雙方共同發(fā)展提供有效助力。
以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中的“碳的氧化物”為例,本次教學內(nèi)容以“探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為核心,重點介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同時從實際生活的角度,剖析二氧化碳對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以此讓學生明確“碳的氧化物”相關化學知識,培養(yǎng)觀察、分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建立低碳生活的環(huán)保意識,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首先,教師運用課件,向學生展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生活中運用的實踐案例,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的角度感受化學學科的價值意義,同時讓學生對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用途背后的原理產(chǎn)生一定的探究欲,為后續(xù)階段的教學活動做好準備工作。隨后,教師融入信息技術學科,以此創(chuàng)新化學學科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的化學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構建出“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的虛擬實驗,即讓學生在各自的信息化設備中,根據(jù)屏幕中的提示,分別完成對二氧化碳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虛擬實驗,深入理解二氧化碳的相關知識內(nèi)容。與此同時,學生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建出“利用一氧化碳煉鐵”的實驗,以此進一步分析出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緊接著,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搭建線上化學平臺,讓學生通過觀看相關的微課視頻、閱讀相關的電子資料等,從中獲取更多關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知識內(nèi)容,進一步拓寬自己的化學學習視野,為自身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提供基礎保障。
(三)開展實踐探究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發(fā)展自身的學習能力,還需要適當培養(yǎng)與其他學生之間團隊合作的能力,其能夠幫助學生完善自己的邏輯思維,使學生及時通過其他學生的學習角度解決自己的學習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提高自身整體學習水平。為此,基于新課標的發(fā)展,針對初中階段化學跨學科教學的應用,教師可以依據(jù)化學學科內(nèi)容,組織學生共同開展相關的實踐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完成活動的過程中,既加深對化學知識內(nèi)容的學習印象,提高化學學習的整體效果,又促進團隊協(xié)作能力的培養(yǎng),推動學生良好人際關系的發(fā)展。
以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中的“分子和原子”為例,本次教學內(nèi)容聚焦“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引導學生從中構建物質的宏觀和微觀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促進學生用分子的觀點闡述生活中一些現(xiàn)象的原因,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宏觀辨識和微觀探析”方面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從物理學科的角度解釋經(jīng)過花店聞到花香、濕的衣服經(jīng)過晾曬變干等現(xiàn)象,使學生從微觀角度建立對物質的初步認識。之后,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化學學習情況,將學生進行小組劃分,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共同開展如下的化學實踐探究活動。
活動一,小組需要共同完成“品紅在水中擴散”和“探究分子運動現(xiàn)象”的化學實驗,從而進一步感受物質的存在,體會分子存在運動的現(xiàn)象。
活動二,小組成員需要進行合理的分工合作,結合美術學科用橡皮泥分別制作出氧分子、氫分子、二氧化碳分子和氨分子的實體模型,從中明確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化學理論知識。
活動三,小組成員需要從歷史學科的角度查閱相關的資料,以歷史時間軸的方式,梳理出關于“原子”方面的科學探究歷程。
在小組活動結束之后,教師要求小組組長對小組成員的活動情況以及最終得出的活動成果進行相應的總結和梳理,并對小組成員存在的化學學習問題進行統(tǒng)一的解答。之后,教師讓小組與小組之間互相交流各自小組的活動成果,從不同角度深入理解分子和原子相關的化學知識,讓學生之間能夠在化學方面實現(xiàn)共同進步。
(四)優(yōu)化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學科教學中最為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其能夠向教師反饋學生的最終學習成果,幫助教師判斷教學成效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同時讓學生從中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和學習問題,以此明確正確的改進方向,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對此,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需要采用“優(yōu)化教學評價”的教學策略,深人推進初中階段化學跨學科教學的融合,進而從多方面評價學生的化學學習能力。
例如,教師需要優(yōu)化評價的標準,打破傳統(tǒng)的以成績作為唯一標準的局限。教師可以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兩個方面作為評價的切入點,根據(jù)學生對化學理論知識的理解程度、對化學知識靈活運用解決相應問題的能力等方面,進行細致評價,以此全面評價學生的化學綜合能力。同時,教師需要拓寬評價的主體,即鼓勵學生參與教學評價。教師要求學生從個人和他人的角度出發(fā),根據(jù)參與課堂狀態(tài)、小組互動交流的活躍度、對化學知識的探究程度、是否存在化學方面的學習問題、是否能夠及時解決化學問題等方面進行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以客觀角度增強評價的參考價值。除此之外,教師需要注重評價語言的積極正向性和總結性。教師需要整合所有的評價內(nèi)容,為學生制訂出針對性的化學學習方案,并給予學生相應的鼓勵,促進學生從中構建化學學習的自信心,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化學綜合水平。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當重視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明確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重要性?;诖耍槍Τ踔须A段化學跨學科教學,教師能夠從不同學科中拓展化學學科知識的教學路徑,引導學生深化化學邏輯思維,促進學生化學綜合能力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教師落實培養(yǎng)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目標,突出立德樹人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張嬌.初中化學教學跨學科理念的融合應用研究[J].考試周刊,2024(29):99-104.
[2]王玉田.新課標背景下初中化學跨學科教學分析[J].文理導航(中旬),2024(10):70-72.
[3]李曉霆.跨學科融合,打造高效初中化學課堂[J].課堂內(nèi)外(高中版),2024(31):94-95
[4]張成林.新課標理念下初中化學跨學科融合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4,9(13):107-109.
[5]儀海濤.新課標理念下初中化學跨學科融合教學實踐[J].天津教育,2024(6):92-94.
[6]卜德華.新課標背景下初中化學跨學科教學開展路徑[J].天津教育,2023(35):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