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計劃經(jīng)濟時期上海城市住房建設的主體,工人新村承載了幾代市民的集體記憶。上海產(chǎn)業(yè)工人們在解放后告別棚戶區(qū)和“滾地龍”,搬進了新家園展開新生活,也由此形成了上海獨有的工人新村文化。直到今天,一些上了年紀的工人和他們的孩子們回憶起當初搬進新村的情景,依然是激動而自豪的。
《新民周刊》采訪了幾位曾經(jīng)在楊浦區(qū)的工人新村中生活多年的上海知名作家,聽他們訴說這段承載了自己時代記憶與“城市鄉(xiāng)愁”的新村生活經(jīng)歷,時光仿佛又拉回到幾十年前充滿家長里短和酸甜苦辣,卻也精神昂揚激情蓬勃的歲月。
已經(jīng)77歲的著名作家、文藝評論家毛時安,對工人新村的感情無疑是深厚而綿長的。因為1955年他就入住了楊浦區(qū)鞍山四村,直到1989年才搬離。而在工人新村,毛時安前后生活了整整42年,度過了童年、青年,直到中年,在這里讀書、成長,結(jié)婚生子……
“鞍山四村那塊兒呀,原來有個打虎山路一小,從錦西路、打虎山路一直到阜新路,范圍可大了。這小學后面的操場也特別大,后來被征用了,圍起來建了五座公房,這就是最早的鞍山四村,我家就住在107號。周邊有上海工具廠、新中動力機廠等幾家大型工廠?!泵珪r安回憶道。
“現(xiàn)在雖然還必須打地鋪,但能睡在偌大的‘木板床’上,這種由翻身感上升而至的幸福感,就絕對不是一點點,套用一下老牌歌星蘇小明唱紅的那首歌,就是《幸福不是毛毛雨》?!?/blockquote>毛時安的父親,當時還不到30歲,就已是上海工具廠的七級半鉗工,夠得上分房條件。鞍山四村落成,一家人搬入其中,年幼的毛時安頓時感覺:“這世界咋變得這么敞亮,這么美好呢?”
“我們住的這個房子比那種兩層樓的‘兩萬戶’房子要好,是灰瓦紅磚墻的三層樓,可漂亮了。我們住在二樓,一層住了四戶人家,左右兩邊是大間,有單獨的廚房和廁所,中間是兩個小間,合用廁所和廚房?!泵珪r安對當時房屋的格局記憶猶新,“我們家有六口人,分到的是一南一北兩間房的大間戶型,中間的兩個小間是新結(jié)婚的,一個是我父親的徒弟,還有一個是我父親車間里的青年工人?!?/p>
搬進新居后毛時安印象最深的,是每天早上推開朝南的窗戶,正好對著學校的操場,便能看到一片綠茵茵的草地。“每天清晨天還沒亮的時候,尤其是在秋天霧靄朦朧之際,學校的大喇叭里傳出來幾首歌曲,其中有一首是新疆歌曲《美麗的姑娘》,還有《二郎山》和《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每天早上基本上就放這三首歌。我從小接受的民族音樂教育,就是從這三首歌開始的?!?/p>
“到了夏天的夜晚,我母親就會看著那銀河閃耀、星光熠熠的夜空,給我講牛郎織女的故事。那時在家里就可以看見滿天星斗閃爍不停,星星的光芒有的長有的短?!睂θ缃竦某鞘欣镌缇涂床坏竭@樣的夜空,毛時安感覺很是遺憾。
那時的鞍山新村,屬于城鄉(xiāng)接合部,四周都是農(nóng)田。毛時安回憶,小時候去四平路二小讀書,從鞍山新村出發(fā),沿著阜新路一直走到彰武路,再進到同濟新村,就感覺像長征一樣路途遙遠,每天來回都要經(jīng)過一大片田野?!耙郧敖?jīng)常會一個人在田野里,拔一根蒲公英對著它吹氣,看著蒲公英飛到天上,在藍天白云下飄蕩。有段時間我在楊浦區(qū)少年宮的文學班學習,結(jié)束回家的時候天都黑了,我一個人在那黑乎乎的田野間奔跑,能清晰地聽到自己的心跳聲和耳邊呼呼的風聲,還有黑乎乎的小河在身邊流淌,感覺還挺有意思的?!?/p>
高中畢業(yè)后,毛時安被分配去上海紅旗電磁線廠工作。為了省下每月三元的公交車費給母親補貼家用,他每天都是步行往返,從鞍山四村到位于軍工路的工廠單程需要50分鐘?!疤觳涣辆统鲩T,在一片漆黑中行走,等到天露微光時,能看見四周寬闊田野,身上微微發(fā)汗,聽到大廣播開始播送樣板戲,還能聽到遠遠傳來五角場軍營的起床號聲?!?/p>
令毛時安最為感動的,是新村鄰里間那種底層勞動人民艱辛生活之中的溫馨互助。他提到,那時鄰里每月會大家集資,然后用這些錢去買一些生活中急需用到、花銷比較大的東西,解決一些家庭開支方面的問題。“工人新村的那些家庭,就是靠著這種抱團取暖的方式,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那時的工人新村就跟弄堂似的,我們家包了餛飩,他們家燒了排骨,都會去敲鄰居家的門請對方品嘗。鄰里之間雖然有時候也會發(fā)生一些矛盾呀,鬧些不愉快的事兒,但大家都不會往心里去?!?/p>
管新生:新家給了我“下馬威”
和毛時安一樣,工人作家管新生也是在幼年時開始工人新村的生活。1954年10月,管新生的家從鬧市區(qū)的常德路搬到了新造的工人新村——控江三村?!爱敃r這些工人新村都是在城郊接合部建起來的。我記得馬路對面就是墳地,還有碉堡呢,周圍都是農(nóng)田?!惫苄律f。
“我家分到控江新村,是因為父親是燒電焊的技術(shù)工人。當時勞模分完房子之后,就輪到廠里的技術(shù)工人了?!惫苄律榻B,當時控江三村的房子是三角形尖頂?shù)娜龑訕欠?,“一樓是水泥地,二樓、三樓都是地板呢。每個門洞基本上一層樓有四戶人家,每家房間對面都配備有兩個衛(wèi)生間,其中一個是洗澡間,還有一個灶間以及一個陽臺。只有兩個衛(wèi)生間,每天早上大家都要趕著去上班,上廁所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搶馬桶的情況。不過那時住在一起的鄰居之間關系都還挺不錯的,這點小矛盾也影響不到啥,現(xiàn)在回想起來呀,那種生活氣息還是挺濃郁的”。
管新生印象很深的是,搬家那天他出去玩了,結(jié)果在新村里就迷路了。“那個地方可大啦,每一棟房子之間的間距特別寬,不像現(xiàn)在有些房子挨得那么近。到處都是人和一樣的房子,我怎么也找不到家了。我記得我家在三樓,是東邊第一間,當時還亮著燈呢,可我就是找不到家,跑了好長時間才好不容易回到家。這也算是工人新村給我這個從弄堂房子里出來的居民的一個‘下馬威’吧?!?/p>
雖然搬了新家,但是管新生和父母、奶奶,還有弟弟都擠在一間14平方米的房間里,活動空間還是顯得捉襟見肘,有時睡覺都得在桌子上面或者下面?!爱敃r的我們好像對生活也沒什么太大的要求,只要能有個地方做事兒就行啦。那時我們這些小孩基本就是放養(yǎng)式的,沒事就和附近的幾家人家的小孩一起在家門口附近玩,到了中學剛開始的時候就只有語文、數(shù)學這兩門主要課程,連外語都不算主課,所以感覺比現(xiàn)在的孩子要輕松很多。”
管新生和女兒管燕草。他說,講好工人故事,也是海派文學創(chuàng)作傳統(tǒng)。 管新生整個童年、少年、青年時期都是在這里度過,生活了二十多年。后來,他還曾在控江七村生活過一段時間。這段生活經(jīng)歷,成為了他之后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綿綿不斷的素材來源。他認為,工人新村在上海這座城市的變遷和發(fā)展中留下的烙印,就是兩個字——紅色,因為這是黨和政府專門給工人建造的,也代表了上海工人群體的奮斗精神。而現(xiàn)今對工人新村的舊改和原拆原建,是國家對工人群體關懷與重視的一種延續(xù)。
2019年,管新生以長篇紀實文學《工人新村——上海的另一種敘事記憶》,勾勒出自己和一代工人群體的酸甜苦辣,文學評論家、復旦大學教授陳思和對此評價頗高,認為作品填補了反映工人新村中上海工人群體面貌、探討工業(yè)文明的文學創(chuàng)作的空白,稱“缺失工人命運的海派文化是不完整的”。
劉翔:木地板讓我有“翻身幸福感”
每當來到楊浦區(qū)長白228街坊的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館,曾長期在上海公安系統(tǒng)從事宣傳創(chuàng)作工作的作家劉翔,總是感慨萬千,因為這里曾是他在少年時居住過的“兩萬戶”。
劉翔最初的家是在松花一村7號14室。這是一間面積16平方米、兩戶合用廚衛(wèi)的一室戶,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父母結(jié)婚時,上海機床廠分配的婚房。因為祖父從老家來到上海帶養(yǎng)年幼的劉翔,原本只是父母兩人居住的16平方米房間因為三代同堂而變得空間狹小起來。
劉翔回憶,父親和鄰居商量,晚上能否在廚房搭個帆布床讓祖父睡覺。鄰居是父親在上海機床廠的同事,得知他們家的困難后,很爽快就同意了。
劉翔依然記得,當時每天晚上兩家人家吃好晚飯,將炊具洗凈,隔壁鄰居一般也就不再出入廚房。而祖父則將煤球爐封好后,再從房間里拖出一張帆布床在廚房里鋪好,掏出一根一角三分錢一包的勇士牌香煙“呼吸”,或者在帆布床邊上支起一個凳子,斟上一杯土燒酒,“沉醉”在屬于他一個人的世界。深夜,祖父睡得無比香甜而發(fā)出呼嚕聲,有時會“穿墻”而過,傳入劉翔的耳中。
劉翔在松花一村一直居住到從上海機床廠職工子弟小學畢業(yè),隨著弟妹的出生,家庭成員的逐漸增多,20世紀70年代初,上海機床廠將他家的住房分配到了面積更大的長白二村105號10室。
從長白二村到松花一村并不遠,兩個新村距離只是隔了一大塊農(nóng)田。長白二村的住宅就是二層立帖式磚木結(jié)構(gòu)的“兩萬戶”。劉翔家的居住面積一下子從16平方米的單間,增加到了建筑面積在27平方米左右的一室半(房屋中間用木板一隔二),層次也從一樓上升到了兩樓,緩解了三代人蝸居一室的窘境。
讓劉翔頗有幸福感的是,新家房間地面上鋪設的居然是木地板,與松花一村的水門汀地面差異巨大?!白≡谒苫ㄒ淮鍟r,我便開始打地鋪睡覺。夏天一張席子鋪在水門汀上睡覺還是蠻爽的,但是冬天就透心涼了?,F(xiàn)在雖然還必須打地鋪,但能睡在偌大的‘木板床’上,這種由翻身感上升而至的幸福感,就絕對不是一點點,套用一下老牌歌星蘇小明唱紅的那首歌,就是《幸福不是毛毛雨》。”劉翔回憶道。
從入住長白二村的第一天起,劉翔就主動向父母要求承包拖地板的任務?!懊刻旆艑W后,我都會拿著一把拖把,不停地在地板上來回拖擦。有時甚至還要拿一只板刷,跪在地板上刷洗。拖啊拖,刷啊刷,導致最后竟然連地板上的紅色油漆都被我洗刷掉了。每每望著一塵不染的地板,我很有成就感?!?/p>
2023年5月,作家劉翔重返楊浦區(qū)228街坊。 在長白二村的那些年,令劉翔難忘的是進門處上方的一個小擱板?!斑@個擱板是父母為了存放雜物而搭建的,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發(fā)現(xiàn)里面放置了不少書籍。我猶如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經(jīng)常趁父母不在家時,從小擱板里偷偷地將書拿出來,看完后再悄悄地把書放回原處。至今我還清晰地記得那些書名:《野火春風斗古城》《雷鋒的故事》《戰(zhàn)斗在敵人心臟里》《吉鴻昌》等,我的閱讀習慣應該就是從那時開始養(yǎng)成的?!?/p>
在楊浦的工人新村,劉翔曾經(jīng)搬過四次家,每段生活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他也曾在多家刊物上發(fā)表過相關的回憶文章。作為當年“咱們工人新村里的年輕人”,他認為,在曾經(jīng)居住過的工人新村里,有著他往事如煙不是夢的“城市鄉(xiāng)愁”。
猜你喜歡上海海洋大學解碼魚類胚胎中的新生轉(zhuǎn)錄本 科學導報(2025年55期)2025-08-19 00:00:00館教融合下的“旅游式”服務探索與實踐 現(xiàn)代閱讀(2025年13期)2025-08-18 00:00:00通知:全體打工人放一天暑假 中國新聞周刊(2025年29期)2025-08-18 00:00:00從賓主相隨到紛爭不斷:商務印書館(1897—1949) 勞資爭議影響因素探析 出版科學(2025年4期)2025-08-18 00:00:00如何遠離視網(wǎng)膜靜脈阻塞 家庭科學·新健康(2025年7期)2025-08-18 00:00:00如何遠離 視網(wǎng)膜靜脈阻塞 家庭科學·新健康(2025年7期)2025-08-18 00:00:00中共上海區(qū)委與一九二六年夏季內(nèi)外棉紗廠罷工 中共黨史研究(2025年3期)2025-08-15 00:00:00以真實做血肉,以思想做靈魂 美與時代·下(2025年6期)2025-08-13 00:00:00上海電力大學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2年9期)2022-10-10 10:02:28上海之巔 少先隊活動(2021年5期)2021-07-22 09: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