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美國總要上一次郵輪。因我這個人大俗,郵輪上可以吃喝不愁,景點如何其實不重要,無非熱帶的山?;蚝畮У纳胶?。
但我最近上了一趟豪華郵輪,心情很不好。
郵輪旅游之所以比其他的旅游方式更加輕松,就是避免了不斷更換酒店,舟車勞頓及打包行李的繁瑣不便,按理,大家應該持有相當悠閑愉悅的心情才是,但是,同行者的“噪音”卻使這次旅行蒙上了陰影。
船上很多地方是禁煙的,但吸煙區(qū)也很多,一伙煙民,我都不知道他們是哪個族群,操著英語哪里都不去,偏偏鉆進船上的“小教堂”大抽其煙,結果被面孔氣得發(fā)白的總監(jiān)給“請”了出來。
但最討厭的還是那著名的“大嗓門”。首次的領教是在7樓的自助餐廳,豐盛的早餐一開始,就有一幫游客動作幅度很大地搶占了“海景座”,接著一發(fā)現(xiàn)美食“炸蝦球”,就“杰克!”“漢默爾敦!”地狂喊起來,“深海鱈魚”一攬就是5垛,自己攬不下了,還“圍點打援”,攔截著后面的游客,招呼同伙快快“截取”,弄得湯汁淋漓,散落一地。
船,是從洛杉磯長灘始發(fā)的,各種國籍的游客都有,看到不同膚色的游客都在搖頭,我們不禁為之困惑,不料,一個“光頭”居然還操英語嚷嚷:干嘛老要我們注意這注意那?咹?是他們不尊重別人的習慣!
希望橫沖直撞的“文明難民”能夠少些。
我孫女為我翻譯時小臉氣得通紅。翌日晚的中心節(jié)目是美國鋼琴家布萊恩的“海上音樂會”,事先,郵輪方再三要求大家“著正裝出席晚會”,還每個房間發(fā)通知,但臨了,又是光頭們出洋相。
他們穿著拖鞋和睡衣,便理所當然地被人高馬大的保安攔下。我坐在第一排,可以清晰地看到“光頭”們的窘態(tài),想硬闖,然而2名身高1米9左右的保安墻一樣地堵著,硬把他們攆了出去。事后,“光頭”們的抗議是:我們的床,都安在船上了!從床上到“演出廳”不就乘個電梯拐個彎嘛,音樂不就是樂子嘛,干嘛不能穿得休閑點?這誰嚇唬誰哪?!
海外郵輪,是很典型的“國際小社會”,又稱“小聯(lián)合國”。遵守秩序、輕聲交談、禮貌用語、衣著規(guī)范并不是哪一國的“習慣”,而是國際社會公認的起碼的社交修養(yǎng)。隨著“郵輪經(jīng)濟”的興起,國際社會的交往將愈益頻繁,真誠地希望橫沖直撞的“文明難民”能夠少些,再少些!
我們至今不知他們的國籍,因為如今已不能憑長相而論其淵藪,只希望他們消失,再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