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作為史鐵生生命思考的代表作,除了表達對母親的思念和愧疚,更蘊含對生命的思考和叩問。雙腿癱瘓后,史鐵生一度覺得自己的生活蒙上了一層灰暗的色彩,但他從地壇中得到了生命的啟迪和人生的感悟。史鐵生在生命的低谷中徘徊許久,卻憑借著自己深邃而敏銳的文字,勇敢地踏上了探尋生命存在意義與價值的征途。
在自然界的懷抱中,那荒蕪的地壇仿佛被賦予了某種神奇的力量,透出了勃勃生機,彰顯出生命的頑強與韌性。每一片落葉,每一抹夕陽,都似乎在訴說著生命的堅韌與不屈。在社會層面,史鐵生以其細膩的筆觸,精心描摹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系,編織起了一張錯綜復雜卻又緊密相連的生命意義的交互網絡。他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仿佛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在情感的交織與碰撞中,共同演繹著生命的悲歡離合。
從精神維度來看,地壇是史鐵生從自我掙扎走向超越的見證者。在這里,他經歷了無數(shù)個日夜的沉思與冥想,終于找到了心靈的歸宿。他的這一歷程,不僅是對個人命運的深刻反思,更是對人類生命狀態(tài)的一種哲學思考。在這其中,我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與堅強,看到了人性的陰暗與光輝,更看到了在苦難中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一、遇見地壇:叩問自然生態(tài)中的生命力量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那段波瀾壯闊的生命歷程中,史鐵生以驚人的毅力和才華,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充滿生命力與深度的作品。《我與地壇》便是其中一部,誕生于他雙腿癱瘓之后,那段沉溺于命運突變的洪流中,內心彷徨無助、失落迷茫的艱難時期。這部作品,可以說是他在絕望深淵中的奮力掙扎,是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探尋。文本的開篇,便引領讀者走進荒蕪的地壇,在這里地壇的命運和史鐵生處于低谷的生命狀態(tài)產生了共振。這片廢墟,仿佛是命運冷酷無情的具象化體現(xiàn),卻又奇跡般地成了作者心靈自由馳騁的廣闊天地。在喧囂繁華的都市生活之外,地壇的靜謐如同一面清澈明鏡,讓史鐵生得以沉靜下來,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承載著他無盡的孤獨與深重的苦難。地壇的禿敗景象,不僅僅是自然之景的凋零,更恰似史鐵生身體所遭受的創(chuàng)傷,是他生命困境的真實寫照。然而,正是在這片看似無聲無息的荒園之中,史鐵生找到了一個深入思考的空間。他開始深入探索生命的深層悖論一一那脆弱與韌性交織的復雜本質。在這片廢墟之上,他用自己的筆觸,書寫著對生命的堅忍執(zhí)著與深刻感悟。同時,地壇又是其逃避現(xiàn)實的避風港,史鐵生一天天地搖著輪椅待在那里,又從地壇的物象中找出活下去的理由和希望。
在地壇的荒蕪間,史鐵生看到別樣生命圖景:園子看似死寂,實則滿是生機。蜜蜂振翅、甲蟲穿梭、落葉飄飛,微小瞬間勾勒鮮活自然,隱喻生命韌性。蜜蜂“如一縷微微的霧氣懸浮”般忙碌,勞作不停,讓史鐵生領悟到努力的意義,生命要在困境中踐行價值。甲蟲移動不定,時而緩行,時而疾飛,象征生命的靈活,讓他明白生命形式不固定,要在適應改變中延續(xù),遭遇困境時也要找到前行的路。
在史鐵生眼中,自然的饋贈不僅有鮮活生命,還有細微景象。清晨露珠閃爍,雪地留下孩子腳印,雨燕自在盤旋,雨后新芽破土,風過樹葉搖曳,這些平常畫面,都藏著生命的律動。史鐵生從中感悟到,即便世界無常艱難,生命的力量依然生生不息。地壇的自然生命讓史鐵生看到了自身逆境的局限,這片荒蕪的園子,讓他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汲取面對生活的勇氣,支撐他在困境中繼續(xù)前行。
二、初識地壇:叩問社會生活的中生命力量
實際上,地壇作為一座廢棄的古園,在旅游業(yè)還沒有興盛的當時,園子里荒蕪冷落。四百多年的地壇,等到了跟它一樣“荒廢”的史鐵生,也因此有了些許活力:在這衰敗里,風兒像小霧懸于半空,螞蟻捋著觸須思索后匆匆趕路,瓢蟲爬累了便張開翅膀飛向天空,處處透著生命的活力。史鐵生用真實的記錄,把地壇留給他的又展現(xiàn)給我們。
初識地壇,它荒蕪但卻并不衰敗。文中寫地壇“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四百年來,風雨未損地壇生機,反倒洗去人工雕琢,讓它回歸本真,展露出與天地共生的模樣。柏樹隨歲月愈發(fā)蒼幽,地壇歷經洗禮褪去浮華、歸于平靜,在作者眼中,這是一種沉寂的美。也正是這份美,引發(fā)作者對現(xiàn)實中“生與死”的叩問,映照出他的內心世界?!段遗c地壇》中,作者首先描寫了一對中年夫妻常年在四季輪回中散步,無論嚴寒與酷暑,始終彼此陪伴。他們就像兩棵交錯生長的樹木,彼此支撐,共同面對風雨,彰顯了愛情的沉穩(wěn)與深情,史鐵生在他們身上讀懂了守護的分量。其次,史鐵生在地壇和一位愛唱歌的青年歌手相遇,這位歌手常常流連于園中的每一個角落,他那悠揚的歌聲為這寂靜的地壇平添了幾分生機與活力。起初,他們之間并沒有過多的言語交流,但那位歌手的存在,卻如同一縷溫暖的陽光,悄然無聲地滲透進史鐵生孤獨的心田,讓他的孤獨感得到了些許的緩解。隨后,一次偶然且簡短的交談,如同春風拂面,吹散了他們之間的沉默,更在兩人之間種下了一顆友誼的種子,悄然生根發(fā)芽,綻放出別樣的花朵。這些看似平常的舉動,實則是人與人之間善意和溫情的交融,這才是延續(xù)生命、慰藉心靈的強大力量。
回首地壇歲月,親情成為史鐵生解讀生命、探尋人生真諦的關鍵。母親無聲的愛與始終如一的陪伴,為他的精神世界筑牢壁壘,也賦予他直面困境的力量與勇氣。無論是母親那無怨無悔的隱忍與付出,還是史鐵生對自己曾經忽略母親的深深反思,都讓他深切地感受到了母愛的厚重與偉大,這也讓他重新審視親情在人生里的重要地位。母親像黑暗中的明燈,照亮他前行,讓他在絕望中看到希望。母親用行動無聲地詮釋了生命中責任的真諦,她的堅韌,是個人品格的極致展現(xiàn),更是深刻的生命哲學,即便身處無盡痛苦磨難,也要成為他人生命中的支柱與依靠。正是這樣的啟發(fā)與鼓舞,讓史鐵生逐漸從自憐自艾的泥潭中掙脫出來,勇敢地邁向了對生命的深刻思考與坦然接受。
三、再識地壇:叩問精神世界的中生命力量
《我與地壇》課文開頭作者就提到:自己幾次搬家都繞著地壇,而且一次比一次離地壇近,就像是“一種緣分”,史鐵生“覺得這其中有著宿命的味道”,地壇好像一位智者在那里等著他。剛剛經歷了人生低谷,史鐵生只是想找一個“安靜的去處”,獨自消化自己的痛苦和迷茫。而安靜的地壇給了他“慰藉”,像是一位沉默的朋友,撫慰著史鐵生心靈。
在《我與地壇》這部作品中,史鐵生以深邃而細膩的筆觸,展現(xiàn)了他對自我實現(xiàn)與生命超越的獨到見解。青年時期的史鐵生,遭遇了命運無情的打擊一一命運的重擊突如其來,殘疾如洶涌的暗流,瞬間將史鐵生卷入人生的無底深淵。在那段暗無天日的時光里,他被無助和沉默層層包裹,在生命的虛無與迷茫中徘徊,每一步都走得艱難又彷徨。然而,絕境并未成為他的終點,反倒成了他叩問生命意義的起點。史鐵生緊緊握住寫作這根救命稻草,將其視作靈魂救贖的良藥和生命航程的引航燈。在文字的廣袤天地中,他如饑似渴地探尋生命的價值。對他而言,寫作不僅是抒發(fā)內心生命體驗的途徑,更是一把斬斷現(xiàn)實枷鎖、追逐精神自由的利刃。在他的文字世界里,生命的意義無關外在是否完美,而在于每個人賦予它的獨一無二的價值。在四季更迭的地壇,史鐵生捕捉到生命超越的靈感。他清醒審視自身殘疾,明白身體殘缺并非生命的全部。一番思索后,他剝離生命的外在與內在,認定生命的意義在于主體意識的覺醒,而非外界給予。
史鐵生對生命的思考并非空談?,F(xiàn)實中,他從被動承受苦難轉為主動創(chuàng)造價值,不再困于苦難受害者的角色,而是勇敢探索生命意義,用寫作救贖靈魂,在文字中賦予生命獨特價值,成為無數(shù)人面對困境時的精神指引。寫作,成為他跨越絕望、邁向新生的堅固橋梁。他的這一蛻變,既是個人生命的傳奇篇章,也為無數(shù)在生命苦難中掙扎的讀者照亮了尋求精神救贖的道路,提供了極具深度的思考視角與寶貴啟示。
在地壇寧靜莊嚴的氛圍里,史鐵生深入思索生死,升華了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地壇的歷史與自然,讓他跳出日常,洞察生命本質,從宏大的時空維度反思生與死,史鐵生將個人困境融入自然循環(huán)與歷史脈絡,在地壇這個歲月見證者面前,他看到無數(shù)生命的興衰。與地壇對話的過程中,他不再懼怕死亡,而是開始思索有限生命的無限價值。他意識到,死亡如同自然的枯榮交替,是生命延續(xù)的一種形式,每種生命都與世界緊密相連。在不斷的思索中,史鐵生發(fā)掘出生命的韌性和精神力量,這種力量,就體現(xiàn)在個體對苦難的抗爭中,也藏于地壇平凡卻充滿生機的日常。他筆下,雨燕翱翔、落葉飛舞、孩童留痕,這些畫面盡顯生命活力,這既是對自然生命的揭示,更是對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
總之,史鐵生獨特的人生遭遇讓他有了特殊的生命體驗,他把自己對生命的體驗融入字里行間,在荒蕪的地壇中展開對生命本源的叩問、對人生苦難的抗爭,也讓我們對生命有了更厚重的思考。
參考文獻
[1]張華,張永輝.叩問生命,追問生死一一史鐵 生《我與地壇》對生命的探尋[J].名作欣賞,2024(05).
[2]劉圓圓,命運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一一《我與地壇》文本解讀[J].雨露風,2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