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中,將核心素養(yǎng)作為語文課程的指導思想,圍繞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要素,從“能將具體的語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際情境和歷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評價”“運用批判性思維審視語言文字作品”等多個方面,闡釋了語文教學的具體要求,指明了語文教學的具體方向。此外,課標中還概述了“文學閱讀與寫作”“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研習”以及“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專題研討”等多個學習任務群,這些學習任務群都涵蓋古詩文相關的內容,它們從不同的維度對高中古詩文學習提出了相應要求。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了解課標中規(guī)定的終極目標以及具體要求,據此開展貼合學生真實需求的古詩文教學實踐活動。接下來結合統(tǒng)編教材中的古詩文作品進行具體分析。
一、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編排特色
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在編排方面獨具特色,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以學習任務群為載體。在統(tǒng)編教材中,古詩文或是以獨立的單元呈現(xiàn),或是夾雜在其他單元中,但無論是何種呈現(xiàn)方式,它們都隸屬于學習任務群,且是“文學閱讀與寫作”“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研習”等任務群的重要學習資源。比如,《赤壁賦》和《登泰山記》兩篇古詩文被編入必修上冊第七單元,與現(xiàn)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與地壇(節(jié)選)》共同組成一個單元,展現(xiàn)了祖國的壯麗山河和風物美景,它們都屬于“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在教學時,教師需要依據“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的具體要求,指導學生品析文本語言、鑒賞文本形象[]。
第二,以多元化為基本原則。從整套教材的選文體系來看,在編排古詩文時,遵循了多元化的原則。教材按照時序、文體等多項要素,選錄了多篇古詩文,形成了一個個內在層次清晰的選文模塊。比如,必修下冊第一單元,按照先秦兩漢 $$ 唐宋的時序,編排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齊桓晉文之事》等古詩文,展現(xiàn)了古人的智慧。第八單元,教材按話題和文體兩項要素,編排了《諫太宗十思疏》等四篇古詩文,其中《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兩篇文章以陳說事理為主,具有實用性特征;《阿房宮賦》《六國論》兩篇文章側重借古諷今、評論時政。
第三,以先學后用為主要思路。傳統(tǒng)的古詩文學習,往往按照“先翻譯后品鑒”的順序安排學習任務,重點關注學生基礎字詞的掌握情況以及翻譯文本的能力,這極易固化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陷入思維定式。而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將古詩文相關的基礎字詞、文本閱讀等任務置于文本之后,旨在讓學生在明晰文本大意、把握文本語境的前提下,完成辨析詞義、品味語言等任務,由此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促使學生與文本互動,進而打造“用中學、學中用”的學習模式。
綜上可知,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編排呈現(xiàn)出以學習任務群為載體、以多元化為基本原則、以先學后用為主要思路三個特征。為了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教師要根據其編排和選材特征,繼續(xù)探索古詩文的教學策略。
二、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策略
依據統(tǒng)編教材的編排特點,教師要著眼真實學情,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教學實踐的導向,從巧設問題鏈、打造生活圈以及創(chuàng)建任務群等角度,對古詩文教學的策略進行探究,發(fā)揮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的價值,提升教材資源的利用率以及古詩文的學習效率。
1.巧設問題鏈,引領思維發(fā)展
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學。質疑是學生獨立思考和主動學習的前提,只有產生懷疑,學生才能在思考和學習的過程中理解古詩文的內容,把握古詩文的思想主旨,并發(fā)展辯證思維和邏輯思維。結合上述分析,為了引領學生思維發(fā)展,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應依據古詩文的文本內容、創(chuàng)作背景等多項要素,巧妙地設計問題鏈,為學生搭建深層思考的支架,讓他們在由淺入深的思考過程中領會文本深意[2]。
問題鏈的設計與實踐,要與高中生的思維規(guī)律相符合,呈現(xiàn)由淺入深或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特點,引導學生跟隨問題鏈的邏輯脈絡,梳理古詩文的行文脈絡,體會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并嘗試解讀文章的主旨。以《鴻門宴》為例,文章結合真實的史料,講述了楚漢相爭的背景下,項羽設鴻門宴企圖謀害劉邦,卻未能成功的歷史故事。整篇文章情節(jié)豐富、節(jié)奏緊湊,塑造了眾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在此篇文章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體會項羽、劉邦二人的性格特征,感受故事緊湊的敘事節(jié)奏,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鏈。
問題一:“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反映了項羽怎樣的性格特點?
問題二:范增作為項羽的謀士,為何堅持“急擊勿失”?你如何看待范增的這一行為?
問題三:面對曹無傷的告密,項羽憤然決定發(fā)起進攻,經項伯勸阻態(tài)度快速轉變,他為何如此快速地轉變態(tài)度呢?有何其他因素?
問題四:范增是否知曉項羽與項伯的密謀,從文中的哪一句可以看出?
問題五:鴻門宴上,項莊為何沒有成功地完成刺殺計劃?
問題六:項伯為何要“常以身翼蔽沛公”?他的出發(fā)點是什么?
問題七:張良為何要求樊噲進帳?既然已經產生了懷疑,為何他沒有直接勸阻?
問題八:面對張良獻禮的行為,范增和項羽二人表現(xiàn)出不同的態(tài)度,這說明了什么?
問題九:從哪些語句中可以窺探項羽的性格?你能否在文本中找出項羽失敗的緣由?
以上九個問題緊扣文章的行文脈絡和情節(jié)。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帶著疑問開展文本閱讀活動,深人故事情節(jié)、人物對話之中,尋找問題的答案,進而理解整篇文本的內容,梳理故事的完整脈絡。比如,“問題九”對應整篇文本,要想找出問題的正確答案,學生需要在細讀語句的基礎上,概括整篇課文的內容,并通過批注閱讀、重點賞析等方法,總結項羽的性格特點,同時還要關聯(lián)課外史料資源,將項羽魯葬激進、胸無城府等性格特征與其最終的悲劇結局聯(lián)系起來。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還原了項羽的形象,還理解了歷史事件的深層動因。
從問題鏈的建構到實踐的整個過程可以看出,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結合教材中的“學習提示”“單元學習任務”等助讀要素,設計多個與文本緊密相關的問題,打造了“以問促思、以問助讀”的課堂教學模式。與常規(guī)的古詩文閱讀模式相比,基于問題鏈的古詩文閱讀,凸顯了學生在課堂上的能動性,增強了學生的文本理解力和鑒賞力。在循序漸進的自主思考過程中,學生也強化了邏輯思維,提升了文學鑒賞水平。
2.打造生活圈,激活學習興趣
根據“生活教育”理念,學科教學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有著緊密關系。在古詩文教學中,為了拉近古詩文與高中生的距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需要結合“生活教育”理念,為學生打造生活圈,將古詩文學習活動引入學生的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打破時間和空間層面的限制。
以司馬遷《屈原列傳》及屈原《離騷(節(jié)選)》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屈原,激活他們文本聯(lián)讀的興趣,教師可以打造“與屈原面對面”的生活圈,設計富有感染力的導語,如“為了紀念屈原,學校計劃舉辦‘為英雄書寫贊歌’的微寫作活動,請每一名同學在微信朋友圈,以屈原為寫作對象,寫一篇簡短的詩歌,用以紀念屈原,傳承屈原的民族精神,請同學們積極參與”。如此,古詩文教學活動便與學生的生活形成了緊密的聯(lián)結,學生表現(xiàn)出強烈的參與興趣,在深度閱讀《屈原列傳》和《離騷(節(jié)選)》的基礎上,完成微寫作任務。
以打造生活圈的方式導入古詩文學習任務,符合高中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能夠讓學生產生共鳴,進發(fā)出創(chuàng)新的靈感,從而于古詩文學習過程中展示更多的創(chuàng)意。
3.創(chuàng)建任務群,驅動實踐探索
根據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編排特色,在教學時,教師要創(chuàng)建任務群,以“文學閱讀與寫作”“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專題研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研習”等學習任務群為載體,驅動學生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探索,讓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走進作者的思想境界,領會古詩文的文化底蘊、審美內涵。
教師在創(chuàng)建任務時,需要對標課標中關于學習任務群的內容,了解學習任務群的內容和要求,以便更精準地設置任務。以杜牧的《阿房宮賦》為例。從體裁上看,此篇文章屬于“文學閱讀與寫作”學習任務群;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可以被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研習”學習任務群;從教考銜接的角度來看,還可以將“跨文化專題研討”等學習任務群引入教學實踐中?;诖?,結合“文學閱讀與寫作”“跨文化專題研討”等學習任務群的相關要求,以及《阿房宮賦》的文本內容、歷史背景等元素,為了引導學生在實踐探索中領悟文章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教師可創(chuàng)建下列學習任務群。
任務一:品讀語言,走進藝術世界。圈畫和標記文中的重要詞句,從用詞、修辭等角度分析文章的語言特色,體會文章獨具一格的語言美,領略杜牧遣詞造句的功力。
任務二:通讀文本,梳理結構層次。利用思維導圖展現(xiàn)《阿房宮賦》的文本脈絡,梳理其結構層次,說一說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的?這樣寫有何好處?
任務三:學科融合,挖掘深層內涵。借助互聯(lián)網查閱阿房宮的建造年代、耗資情況、占地面積等基本信息,并結合具體的史料資源,了解秦始皇及其后世奢侈淫逸、奴役民眾的暴行。
任務四:知人論世,理解創(chuàng)作意圖。結合杜牧的生存環(huán)境和個人經歷,探究他的創(chuàng)作意圖,并結合相關語句進行說明。
針對上述學習任務,學生需要將課文中的重要字詞及語言表達手法等作為研讀的要點,通過細致品讀,感悟文章的語言魅力;在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要著眼文章的外在形式,借助思維導圖梳理文本邏輯,感受作者的精巧構思;還要立足跨學科視域,結合歷史、地理和建筑等學科的知識,明確阿房宮所耗費的巨大人力、物力和財力,了解殘暴統(tǒng)治下普通民眾的艱苦生活,進而結合杜牧的生平經歷理解此文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深層思想。在上述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即可由淺入深地理解古詩文的內容,也可以積累豐富的歷史、建筑等學科的知識。
三、結語
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中編排的古詩文,其文體多樣、內容豐富,且創(chuàng)作時間跨度大。通過對統(tǒng)編教材中古詩文的分析和解讀,教師可以明確其在選文內容、編排結構等方面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根據高中生的思維規(guī)律,通過巧設問題鏈、創(chuàng)建任務群等方式實施古詩文教學實踐,讓學生在學習古詩文的過程中不斷發(fā)展思維能力、提升實踐水平,進而增強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司淑麗.古詩文教學中的三個“喚醒”[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3(48).
[2]安曉蘭,文化傳承視野下高中語文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研究,20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