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寫能力對語言學習起著關鍵作用,以讀寫結合的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引導學生走向深度學習、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關鍵。本文以深度學習理論為依據,重構讀寫結合教學路徑,分析讀寫結合與深度學習的關聯(lián)可行性,通過挖掘讀與寫的差異性和相似性進行學習支架建構,旨在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推動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
一、以深度學習優(yōu)化讀寫結合的可行性
1.目標一致
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實現是閱讀與寫作的最終目標。其一,讀寫結合不僅是語言能力的體現,更是思維品質的反映。教師在開展讀寫結合教學時,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并將其置于教學的核心位置。同時進行目標拓展,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滿足學生多層次的個性化需求。其二,深度學習與讀寫結合都指向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淺層學習不同,深度學習關注學習者本身的主體性、對話性、協(xié)同性,它并不止步于單一的知識記憶,而是需要通過實踐深化理解,結合實際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豐富學習者的社會活動經驗。在讀寫結合教學中,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反思、寫作、批判能力。
2.路徑相仿
在讀寫結合實踐中,要關注表達理解,建構深層底蘊,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學習者需要建立起讀與寫的深度聯(lián)系,并進行推導工作,以完成對讀寫深層底蘊的建構。主要采取以下兩種措施:第一,圍繞主題開展探究,建立以概念為引領、以主題銜接的讀寫結合模式,在真實情境中進行表達,實現深層次的語言學習。第二,以“大概念”“大知識觀”了解世界本貌、認知自我、表達自我,形成深度認知。同時,讀寫結合以“輸入”“輸出”一致的教學活動形式,鼓勵學生從讀走向寫、從寫走向讀,強調讀與寫的協(xié)同性,促進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在此過程中,可建立“同原理鏈接”,即挖掘不同知識點或概念之間的相似性與聯(lián)系,形成一個完整的認知網絡,使學習者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深層次地理解和應用知識,而非簡單的記憶和重復。此外,深度學習不僅有助于學習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單一領域的知識,還能夠幫助他們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形成更加完整、綜合的認知結構。這種綜合性的學習方式符合讀寫結合教學的發(fā)展趨勢,使教學更加全面和多樣化,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習者的需求,促進他們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二、指向深度學習的讀寫結合教學策略
1.關聯(lián)讀與寫,進行知識共享,建立同原理 鏈接
(1)關注讀寫的元知識
筑牢讀寫結合的基石,關注讀寫元知識。元認知即認知和監(jiān)控自身的思維和學習,包括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jiān)控三大部分,人在此過程中對自己的認知活動進行調節(jié)和監(jiān)控。讀寫的元知識囊括諸多要素,作為讀寫共享知識中的上位知識部分,注重對自身的讀寫進程加以調節(jié)監(jiān)控。借助元知識,學生能夠評估自身的讀寫能力,調節(jié)監(jiān)控自身的認知和行為,培養(yǎng)讀寫能力。第一,學生需有目的地建立讀寫認知,即建立起對學習的最終期待,進而有目標地進行讀寫。第二,學生需親身體會作者與讀者對話互動所采用的手法,如挖掘并掌握文本的細節(jié)、修辭、結構、表深層意義等。第三,學生需要學會監(jiān)測建構過程、建立連接,最后進行策略產出。
(2)關注相關領域知識
了解相關領域知識,聯(lián)系生活實際,遷移同語境主題之下已有經驗與對應語義學知識。在進行讀寫結合教學時,要著眼于學生的讀寫交互,以文本主題理解來聯(lián)系全文、構建意義。例如,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學習主題為“天下國家”,根據讀寫任務的要求,在記事中傳遞感情,分析愛國人物的事跡,體悟作者的立意,結合本單元要點進行讀寫,要關注“天下國家”話題的相關領域知識。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單元主題,滾雪球式積累相關領域知識,以方便高效提取。如開展群文教學,給學生提供大量關于“天下國家”主題的閱讀資料,互賞文獻,引導學生以知人論世法對課文、作者背后的歷史進行探尋,以時事探究法挖掘生活素材,拓展對“天下國家”的深入認知。
(3)關注文本體裁屬性以及通用文體知識
在讀寫結合實踐中,聚焦文本體裁屬性以及通用文體知識,有助于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方便寫作遷移。文本體裁屬性以及通用文體知識作為構思框架的關鍵鑰匙,包含多種文本結構分析方法,可用于分析詞法、段落、篇章結構。以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課文為例,閱讀板塊選編的說明文《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蟬》《夢回繁華》,均屬于實用類文本,文章以科學性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表達。教學《中國石拱橋》與《蘇州園林》時,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并掌握“說明順序”這一寫作方法,并學會抓住說明對象的特點進行說明。其中,《中國石拱橋》作為自讀課文,且是一篇文藝性說明文,教學中除了關注其說明方法,還要重視分析語言特點以及不同語言運用產生的表達效果。關注通用文體知識,不但能深化對文本的認知,而且能為創(chuàng)作作鋪墊,還有利于讀寫銜接,促進讀寫的深度融合,推動學生讀寫水平的整體性發(fā)展。
2.運用讀寫的差異性與相似性,重組理解
(1)認清讀寫的差異性,避免混淆讀與寫
雖然著重強調讀寫“結合”,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讀與寫的差異性,否則寫作就只會一味地進行閱讀賞析,閱讀后的寫作任務將難以有效進行。就信息加工理論而言,雖然意義建構包含了讀與寫兩部分,但是讀屬于輸入環(huán)節(jié),而寫屬于輸出環(huán)節(jié),在教學中要正確看待讀與寫的差異。從讀與寫的文體選材、重難點以及效果評價標準來看,讀更強調閱讀體裁、內容等范圍的廣與大、難度的深與前、立意的高與遠,而寫則更具實用性。此外,閱讀教學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提取和理解能力,而寫作教學則是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與語言輸出能力,要區(qū)分二者的差異,以不同視角重新看待讀寫結合,避免混淆讀與寫。
(2)利用讀寫的相似性,加強讀與寫的聯(lián)系
讀與寫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關聯(lián),教師可探尋相似線索,找出隱藏聯(lián)系,進行“大概念”的建構。第一,以主題為線索建立讀寫關聯(lián),幫助學生完成從讀到寫的構思,建立相應概念聯(lián)系。第二,設置與讀寫有關的問題,問題的深度直接影響學生閱讀理解的程度,一個好的讀寫關聯(lián)問題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閱讀文本的印象,還能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幫助學生提煉觀點、形成立場、構建思維框架,進行結構化思考,實現能力遷移,進而推進寫作任務的完成。第三,設計情境活動,教師可以聯(lián)系生活實際或者結合熱門時事話題布置讀寫任務,引導學生進行讀寫的遷移應用,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
以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活動·探究”的讀寫任務設計為例。本單元為“新聞”單元,教師要尋找新聞話題進行主題建構。本單元閱讀文本多以家國大事或楷模人物為議題,情境創(chuàng)設應與之相近,如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成功發(fā)射為背景開展辯論活動,模擬聯(lián)合國場景,圍繞“航空發(fā)展是否影響國家經濟發(fā)展”的話題展開研討,讓學生以“記者”身份進行記錄采訪。教師可設置如下活動情境:現有一位代表要在聯(lián)合國會議上進行演講,請你為他撰寫一份發(fā)言稿表明立場。作為記者,你會如何設計采訪稿進行訪問,以何種視角完成新聞敘事?通過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增強讀寫結合的真實感,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3.搭建讀寫結合的學習支架,構建新圖式
搭建讀寫結合的學習支架對學生開展讀寫實踐有著關鍵作用。寫作既需要學生自己學,也需要老師教,教師在其中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要及時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架。以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讀寫結合教學為例,教學課文《鄧稼先》《回憶魯迅先生(節(jié)選)》時,圍繞“人物精神”這一主題,搭建學習支架,促進學生構建新圖式。
(1)構建語言內容類支架
語言內容類支架包括語言表達支架和內容支架兩種。語言表達支架指的是在語言學習中,幫助學習者進行有效表達的支持結構,如教師可為學生提供有關文本人物的“名言名句”。內容支架是指在學習特定內容時,為學習者提供的概念、知識、思維方式以及能夠表明作者的立場態(tài)度與情感思想的話題觀點和相關故事素材等支持結構。如學習《回憶魯迅先生(節(jié)選)》一文時,教師可挑選評述魯迅形象的閱讀文本,引導學生泛讀與課文主題相關的文章。
(2)提供文本結構類支架
教師為學生提供的文本結構類支架,其內附有主題與支撐句、邏輯銜接詞等。發(fā)揮銜接語句的作用,通順文章語句,有利于保證文章邏輯的連貫性。就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而言,教師可以布置敘事寫作任務,基于寫作各部分的基本策略,幫助學生構建故事基本框架,明確故事情節(jié)的開端、發(fā)展與結尾。
(3)架構寫作的過程性支架
讀寫結合教學注重指導讀與寫的過程,過程性學習支架在讀寫過程中至關重要。在進行寫作時,教師要提供寫作提綱支架,幫助學生構建整體框架,明確寫作方向。學習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人物故事,過程性支架包括以下內容:首先,幫助學生明確故事的主題和基本情節(jié),包括人物的角色、目標和挑戰(zhàn)。其次,提供指導和提示,幫助學生規(guī)劃故事的起承轉合,展開情節(jié),塑造人物形象,營造氛圍。接著,介紹寫作技巧和策略,比如通過對話和描寫來展示人物特征,使用沖突和轉折來吸引讀者等。同時,提供反饋和修訂指導,幫助學生檢查故事的邏輯性和連貫性,指出存在的問題,并提供改進建議。最后,提供寫作資源和參考資料,鼓勵學生參考經典作品或優(yōu)秀故事,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
(4)創(chuàng)設評價類支架
評價類支架的設計應遵循評價先行的逆向原則,即在學生進行寫作前為他們提供評價的框架和標準,使他們能在寫作過程中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教師要鼓勵學生帶入評估者的角色,以客觀的視角參與思考,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量化評價,從而提升寫作的目標性與準確性。
三、結語
總之,對學生而言,重建和加深對讀寫結合的認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通過持續(xù)的實踐和反思,在不斷探索和嘗試中才能真正領會到讀寫結合的深層意義,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學習和寫作中。對教師而言,應改變讀寫割裂的傳統(tǒng)觀念,探索讀寫結合新路徑,統(tǒng)籌讀寫外顯與內蘊的要素,滿足學生讀寫需求,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張悅.以學為中心,助力深度學習一一深度學習視域下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策略探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9).
[2]黃阿財.小學語文課堂讀寫結合教學的問題分析與策略[J].讀與寫:中旬,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