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魅力來自多方面,其中語言的美化十分重要??墒遣簧賹W生寫文章不講究遣詞造句,他們筆下的文章讀之如飲白水,淡而無味。語言是文章內(nèi)容的載體,我們要在清楚、準確地表情達意的前提下,適當對語言進行美化,讓飛揚的文采來愉悅讀者,撥動讀者心弦,引起情感共鳴。本文重點談?wù)劽阑Z言的一些具體方法。
一、錘煉詞語,追求語言雕塑之美
動詞是文章中最活躍且運用最廣泛的詞語,它最具雕塑作用,能使寫作對象惟妙惟肖,呈現(xiàn)一種立體的視覺效果,寫人呼之欲出,描景栩栩如生。用詞不僅要注意立體效果,還要注意詞語的意蘊。詞語用得妙,就像一顆閃亮的明珠,能把整個句子照亮,文章會因此倍增活力和氣韻,給人以美好的享受。
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不少這樣的語例。如《故鄉(xiāng)》中寫“我”回故鄉(xiāng)剛到家門時,母親的動作的是“迎”,宏兒的動作是“飛”,這兩個動詞,既讓我們能看到人物動態(tài)的立體形象,還能揣測出人物的心理一一久久不見兒子,母親心情萬分迫切;宏兒見到親人十分親熱、開心。
有名學生這樣寫爺爺在燈光下修自行車的情景:
爺爺坐在矮凳上,將內(nèi)胎攤在大腿上,用鐵刷在漏氣處反復(fù)銼著,而后剪了一塊廢胎皮也銼了銼。將用銼打毛糙的地方分別抹上了粘膠,晾干片刻就合攏,并按了按補巴。接著把內(nèi)胎塞進外胎,又將外胎塞進鐵圈。將自行車翻轉(zhuǎn),用打氣筒充氣,氣鼓起來了,他還不放心,又用手捏了捏車胎看氣是否飽滿。自行車修好后,我說,您累了一天,快去休息吧。他說車臟,我擦擦。
他拿起抹布將自行車的每一個部位擦了又擦,又找來一瓶機油,用布條沾了油滴在車轱、車鏈上。然后輕輕地轉(zhuǎn)動了幾下車腳拐子,輪子便呼呼地轉(zhuǎn)動起來。(《修自行車的爺爺》)
這段話中用“攤、銼、抹、按、塞、捏、擦”等一系列動詞描寫了爺爺修自行車的過程,這些動詞運用準確恰當,使語言具有雕塑之美,突出了爺爺動作嫻熟、做事細致的形象,摯愛深情融貫其中。
二、選擇句式,表現(xiàn)音韻和諧之美
語言的運用要注意長句與短句、駢句與散句、主動句與被動句、肯定句與否定句等句式的靈活搭配。文章內(nèi)容表達不同,句式的選擇有別。精心選擇巧妙的句式,能讓語言富于變化、活潑明快,表現(xiàn)出音韻和諧之美,讀之膾炙人口。
如學生佳作《我愛夏季》中的一段:
我愛夏季的小河。門前小河,清澈見底,樹影倒映,魚蝦游動,流水淙淙,是沒有經(jīng)過污染的純天然水。晌午,小伙伴們照舊來到小河旁邊,脫下衣服,一個猛子鉆進冰涼的水中。大家都是玩水高手,在水中捉迷藏,打水仗,鬧成一團,水上蕩漾著歡聲笑語。飛濺的水花帶著嬉笑向野花招手,向白云問好。我們瘋夠了便坐在草地上,任陽光親吻全身。忽聞?wù)l家大人呼喚孩子吃飯,于是大家又打鬧著向炊煙裊裊的家跑去。
選段語言,有短句,有長句。有整飭的駢句,也有靈活的散句。長短句搭配,駢散句結(jié)合,使語言呈現(xiàn)出參差錯落、節(jié)奏明快、音韻和諧之美,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韻味十足。
再看一名學生的作文片段:
語文課堂不循規(guī)蹈矩,大家圍成一團討論學習問題;他不搞題海戰(zhàn)術(shù),讓學生在解題規(guī)律上找竅門;他不懼升學壓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長知識。萬幸,我們遇見這樣的好老師;不幸,我們與老師相處時間太短。然而,諍友不可少,良師無須多,幸運遇到好老師,我會銘記一生。我因老師而自豪!
選段文字,整散句結(jié)合,肯定句和否定句交替使用,行文語言富于變化,搖電多姿,開合自如,給讀者以錯落美與節(jié)奏美。
三、巧用修辭,凸顯生動形象之美
文章巧妙運用修辭手法能提高語言的韻味。各種修辭手法各具妙用,最具形象表達功能的修辭手法當屬比喻、擬人和排比。作文中有意識地運用恰當?shù)男揶o手法,能使語言顯出文采,吸引讀者閱讀。如這段話:“清晨,一縷陽光透過玻璃窗照進我的小房間,小鳥在樹上鳴叫?!边@是一種寫實性語言,語言平淡、刻板,缺乏生動性。若改成“清晨,明媚的陽光踩著輕盈的腳步走進我的臥室,歡快的小鳥在我家屋前的樹稍上唱著嘹亮的歌”,味道就大不一樣了,這句話將陽光和小鳥人格化,把它們寫得靈性而可愛,具有形象感和意境美。
再看學生佳作中的片段:
大片大片的荷葉,正面深綠,反面粉綠。才長出的像嫩黃的小玉盤漂浮于水面,長高的像圓圓的大綠傘高擎于水面之上,它們相互挨著、擠著,直直挺立,似在比試高低。荷葉上閃爍著顆顆晶瑩似珍珠的露珠,隨著微風頑皮地在綠葉上撒歡打滾。風勢逐漸變大,它無可奈何地咕咚咕咚地滾入碧水。那立于荷葉之上的仙子,粉紅的花瓣,嬌艷欲滴。有的張開盈盈笑臉,大膽地迎著南來北往的客人;有的忍不住好奇,藏在綠葉叢中半掩秀面向外窺探;有的更顯羞怯,遲遲不肯掀開秀麗的衣裙。
選段語言清新秀麗,運用了比喻修辭格,如把荷葉比作玉盤、綠傘,把露珠比作珍珠,給人以形象的美好感覺。又運用了擬人修辭格,將露珠和荷花人格化,彰顯靈動美。還用了描述性的排比句,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見其姿、如聞其香,有沐浴春風之溫馨,有甘露潤喉之爽快。
四、援引經(jīng)典,打造文化底蘊之美
作文中適當援引古代詩詞、歷史典故、名言警句等,既能增加文章內(nèi)容的表現(xiàn)力,也能打造語言的文化底蘊之美。如“我向往幽閑,我喜歡清純,我心儀靜謐,我追求祥和”一句中的詞語“幽閑、清純、靜謐、祥和”分別代表不同的美好境界,可以從古詩文里找出與之相關(guān)的詩詞語句,添加到句中謂語動詞的后面作“幽閑”等詞的修飾語,讓這些抽象的詞語形象化。如可以改成:“我向往‘采菊東籬下’的幽閑,我喜歡‘清水出芙蓉’的清純,我心儀‘人跡板橋霜'的靜謐,我追求‘低頭弄蓮子’的祥和…”如是一改,詞語的意蘊便豐盈了起來,這既寫出了形象之美,也彰顯出古典之美。
再看學生作文中的一段話:
明月高懸,月輝盡灑庭院,滿院澄澈透亮似水,竹柏倒影,在水中搖曳。東坡靜靜地凝視,憂慮重重,仁立良久,而后披著如洗的月光尋訪知音,“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是啊,人皆為利熙熙,為名茍茍,而與知音一道看看天闕,散散閑意,品品勝景,求得月下短暫清歡,排遣心中的無奈哀怨,豈不是人間一樁美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或許在哪個月夜,他拄杖芒鞋,披蓑戴笠,行吟軒亭,獨酌月華。盡管人生風雨如磐,但他不畏奸佞,不求功名,獨自曠達,從容前行。貶黃州,逐蘇杭,放荒蠻,他未沉淪。拓田疏淤,興學教民,懲貪除惡,造福百姓。東坡,不懼權(quán)勢,不怕艱苦,因他心中有一輪明月。
這段文字以文化名人為寫作主體對象,或描述古人文章中的意境,或直接引述古人的詩詞、散文語句,語言典雅,彌漫出濃濃的文化氣息,彰顯出文化底蘊之美。
總之,要想寫好作文,必須學會美化語言。只有認真錘煉語言,才能讓文章如“云裳麗影”,光彩四射,魅力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