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破五唯”導向下高??蒲谐晒u價:制度表征與變革路徑[J/OL].知 識管理論壇,2025,10(3):218-231[引用日期].htps://www.kmf.ac.cn/CN/10.13266/j.issn.2095-5472.2025.014. (YangSiluo,Zhou Zhanyi,DingMin.EvaluationofScientificResearchAchievements inUniversitiesUnderthe Guidance of \"Breaking the Five-Only Criteria\": Institutional Representation and Reform Path[J/OL].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um,2025,10(3):218-231 [cite date].https://www.kmf.ac.cn/CN/10.13266/j.issn.2095- 5472.2025.014.)
O引言/Introduction
自2018年以來,國家圍繞“破五唯”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進高??蒲性u價不良傾向治理。2018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指出,科技人才評價要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注重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影響[1]。同年,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聯(lián)合出臺《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重點清理學科評估、“雙一流”建設、基地建設、成果獎勵、人才項目等活動中涉及“四唯”的做法[2];后續(xù)教育部發(fā)布《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將“四唯”擴展到“五唯”,指導和督促高校清理內部管理中涉及“五唯”的做法[3]。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進一步提出高校教師科研評價應突出質量導向,推行代表作評價,不將科研量化指標與績效工資、獎勵掛鉤[4]
“破五唯”改革提出后,多項研究從不同視角對我國高校科研評價改革的實踐進展進行了考察。魏帥以河南省為例,梳理總結了地方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重新構建科技評價體系的具體舉措[5];馬茹等在深度訪談高校教師的基礎上,提出我國高校教師評價改革在“破四唯”、代表作制與同行評價等方面已取得進展,但確立新標準并轉變評價導向仍需時間[];余利川等基于對“雙一流”高校博士生學術評價文本的深度編碼,發(fā)現(xiàn)博士生學術評價形式化“破五唯”問題較為突出[7]??傮w而言,高??蒲性u價改革初見成效,但仍存在多元主體不完備、分類評價不徹底、內涵評價不突出、評價標準不健全等問題,仍需持續(xù)推進我國科研評價體系創(chuàng)新,重新審視并完善現(xiàn)行科研評價體制及相關制度設計[8-10]現(xiàn)有文獻多從機構評估、人才評價等角度探討高??蒲性u價的改革路徑,而在“破五唯”導向下,高??蒲性u價將更加聚焦研究成果本身,評價內容與指標更加側重成果的質量、貢獻與影響,因此,處理好微觀層面的科研成果評價問題是高??蒲性u價制度破“舊”立“新”的關鍵[11]。
“雙一流”高校是高層次人才培育和科技成果創(chuàng)新的重要力量,也是國家科研評價改革的前沿陣地。因此,筆者對國內“雙一流”高??蒲谐晒u價的實踐現(xiàn)狀與變革進行調研,通過對95份高??蒲歇剟钫呶谋镜木幋a分析,厘清常見的科研成果類型及分級認定標準,揭示當前高??蒲谐晒u價的變革思路,最后結合“破五唯”導向的政策要求為高校科研成果獎勵制度的變革提出政策建議。
2 研究設計/Researchdesign
2.1數(shù)據收集與預處理
通過系統(tǒng)檢索高校層面的科研管理政策,發(fā)現(xiàn)高校教師職稱評定、科研績效考核、學生評獎推優(yōu)等相關文件均涉及科研成果評價問題,但高校科研獎勵政策中體現(xiàn)的科研成果分級認定標準更加清晰明確。據此,筆者以高??蒲歇剟钫邽橹饕芯繉ο螅扇∷阉饕鏅z索、官網查找、電話或電子郵件聯(lián)系等多種方式搜集14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的科研獎勵政策,共采集到政策文件全文108份,剔除其中獎勵范圍不符合要求、評價標準不清晰的文件13份,最終將本研究的樣本確定為來自84所高等院校或其二級單位的95份科研獎勵政策文件(數(shù)據收集時間:2024年5月6日—6月6日)(見表1)。
筆者對收集到的95項政策文件進行外部特征的統(tǒng)計分析,并通過初步閱讀把握政策樣本的基本結構和主要內容。從覆蓋學科范圍來看,74項政策涉及科技成果評價,79項政策涉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從政策修訂主體來看(見表2),“985”高?;蚱涠墕挝话l(fā)布的政策占 24.2% ,“211”高?;蚱涠墕挝话l(fā)布的政策占 57.9% ,其他“雙一流”高校發(fā)布的政策占 17.9% 。從發(fā)布時間來看,修訂時間最早的政策發(fā)布于2000年,最新的政策發(fā)布于2023年,2018年后發(fā)布的文件有33份。從獎勵方式來看,大部分高校采取直接現(xiàn)金獎勵的模式,也有少數(shù)高校采用計分制計算工作量,最終以獎勵性績效的形式發(fā)放。
2.2政策文本編碼
筆者將收集到的95份科研獎勵政策文件導入NVivol2plus軟件,使用其編碼分析功能識別、歸納總結高??蒲谐晒旨壵J定標準,具體的編碼過程為: ① 開放式編碼。逐句梳理政策文本,從相關條款中提取高校獎勵的科研成果對象及其認定標準,形成若干初始概念參考點。 ② 主軸編碼。以第一階段編碼形成的參考點為基礎,對各參考點進行合并、拆分、刪減以及整合歸納,初步建立層次節(jié)點。 ③ 選擇性編碼。對照原始材料,對前兩個階段編碼形成的節(jié)點進行核查、調整。最終形成的編碼體系按載體和形式的不同將科研成果分成5類,共包含13個一級節(jié)點、43個二級節(jié)點(參考點均大于5)和1184個參考點,表3呈現(xiàn)了高??蒲歇剟钫呶谋镜某跏季幋a過程。
結果與分析/Resultsandanalysis
3.1高??蒲谐晒u價的制度表征
根據政策內容,“雙一流”高校認可并予以獎勵的科研成果主要包括獲獎成果類、學術論文、學術著作、技術產權類和智庫咨詢類成果五大類(見表4)。為明確高校評價科研成果的總體思路和主要依據,筆者基于編碼結果,綜合考慮提及頻次、條款內容、獎勵額度等,分析上述各類成果的認定分級情況,從制度視角揭示高??蒲谐晒u價體系的具體表現(xiàn)及特征。
3.1.1獲獎成果類
獲獎成果是指高校產出的已獲得各級黨政部門、學會或協(xié)會以及其他社會力量設立的學術獎項的科研成果。對于獲獎成果,高校一般根據授獎單位性質、獲獎等級或獎勵金額對相應成果進行認定。根據獎勵的學科領域不同,可分為科學技術獎和人文社會科學獎兩類,
科學技術獎按授獎單位級別主要分為國家科學技術獎、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以及社會力量設立的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獎是國務院設立的科學技術類最高獎,下設最高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fā)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和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五大獎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主要是指中央各部委和各?。ㄗ灾螀^(qū)、直轄市)評選的科學技術獎,下設獎項與國家科學技術獎類似,其中,教育部評選的高等院??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科學技術)和國防軍隊科學技術獎由于知名度較高,被多所高校單獨提及。高校認定的社會力量科學技術獎則是指國家科學技術工作辦公室登記的、具有推薦國家獎資格的獎項,評獎單位多為國家一級學會或協(xié)會。
人文社會科學獎按授獎單位級別可以分為國家級社會科學獎勵、省部級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獎和社會力量設立的人文社會科學獎。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暫無中央設立、學界公認的國家獎,但從獎勵額度看,各高校一般將教育部設立的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視為最高獎;此外,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優(yōu)秀成果獎或人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也可視同含金量較高的國家級獲獎。省部級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獎由校學術委員會給出認定范圍,一般泛指中央各部委和省級政府頒發(fā)的人文社會科學類成果獎,但也有部分學校僅規(guī)定了對“省級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的獎勵。社會力量設立的人文社會科學獎主要指安子介國際貿易獎、孫冶方經濟學獎、吳玉章語言文學獎等教育部認定的全國性基金會獎,其總體認可度高,大多數(shù)高校均按省部級獎項進行認定和獎勵。
除了所獲獎勵的級別,獲獎單位的署名次序也是成果認定的重要依據。一般而言,高校只認可本校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獲獎成果,但對于國家級獎項,多數(shù)高校也會酌情對非第一完成單位的獲獎成果進行獎勵。此外,也有少部分高校對于一些重要的國際獎項和省部級以下級別獎項予以認定和獎勵。
3.1.2 學術論文
學術論文是科學研究最常見的成果類型之一,有關學術論文評價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較為豐富,各高校的學術論文評價和獎助體系相對較成熟。一般而言,高校在科研評價中認可研究論文(article)和綜述論文(review)兩種形式的成果,會議紀要、學術通訊、書評等其他文章形式不予認定;論文類型以期刊論文為主,會議論文和學位論文較少。多年以來,高校獎勵學術論文的主流思路是“以刊評文”,即依據論文發(fā)表的期刊影響因子或學科領域認可度劃分論文等級。
“雙一流”高校普遍認可SCI、EI等收錄的高水平國際期刊,也有部分高校提及被中國科學引文數(shù)據庫(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等收錄的中文核心科技期刊。其中,Nature、Science、Cell三大期刊被認為是科技領域頂刊,其余的SCI期刊則采用中國科學院分區(qū)表或JCR期刊分區(qū)表進行分級認定。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高水平論文的認定方面,SSCI、Aamp;HCI等收錄的高水平國際期刊和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等收錄的中文核心期刊均具有較高的認可度,《求是》《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發(fā)表的理論文章以及《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等知名文摘轉載也被多項政策提及。其中,《中國社會科學》作為學界認可度最高的社會科學領域中文頂刊,被35項政策單獨提及。除了直接采用學術屆公認的期刊分類標準,高校也會根據自身情況和學科特色自行制定期刊分類目錄,有46項政策提到采用單位給出的期刊分類目錄進行學術論文的認定和獎勵。
論文被引情況也是各高校認定和獎勵的重要參考指標??祁Nò驳幕究茖W指標(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ESI)受到多所“雙一流”高校的認可,有20項政策提及了對ESI高被引論文(highlycitedpaper)和熱點論文(hotpaper)的獎勵,也有部分高校直接根據論文被引量進行獎勵。
3.1.3學術著作
學術著作是指科研人員在對特定學科領域進行系統(tǒng)和深人的研究后撰寫的具有一定創(chuàng)新性、對專業(yè)學習和研究具有較高參考價值的圖書[12]?!半p一流”高校對于學術著作的獎勵也比較普遍,但多年來都未形成一致的學術著作認定評價體系,表5呈現(xiàn)了高校在進行學術著作認定時使用的主要評價指標和提及的政策數(shù)量。
目前,“雙一流”高校對學術著作進行等級劃分和評價主要是依據獎助情況、出版社、出版物類型、字數(shù)、寫作語言等外在特征指標,只有少數(shù)高校在評價中涉及到了著作內容層面。其中,獎助情況主要是指獲得中國出版政府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獎等國家級獎項,或者獲得國家出版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省部級重大項目基金資助出版的情況。在出版社方面,各高校常用的出版社分級認定標準包括按隸屬關系劃分的國家級出版社、省級出版社等級別,第三方機構評選的榜單以及由校學術委員會直接規(guī)定的分級目錄。出版物類型包括專著、譯著、文學作品、古籍整理類著述等,而對于教材、論文集、工具書等編著圖書,大部分高校不予獎勵或者減少獎勵額度。字數(shù)和寫作語言也常作為高校評價學術著作的標準,寫作語言主要分為中文和外文,通常對外文著作的出版更為重視。涉及內容評價層面,一般由高校科研管理部門組織學術著作的同行評議并按一定比例推優(yōu),其中4項政策特別提到,需要根據申請人提供的佐證材料評估著作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
3.1.4技術產權類
技術產權類成果主要指面向產業(yè)應用研發(fā)的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包括專利、標準、軟件著作權等形式,一般來說,經由完成人申請、國家審批,高校能夠依據法律法規(guī)和相關條例對成果享有一定的權益。高校評價專利的主要依據是授權類型和授權主體:從專利類型來看,發(fā)明專利需經過實質審查,相比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有更高的原創(chuàng)性要求,因此,部分高校僅獎勵發(fā)明專利;從授權主體來看,多數(shù)高校認定的專利是指我國授權的專利,其中,中國專利獎作為國家知識產權局獎勵高質量專利的唯一獎項,是多所高校評價專利成果的重要參考;提及其他國家專利的高校相對較少,且其中部分高校僅認可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atentCooperationTreaty,PCT)渠道申請的國際專利或美、日、歐等國家和地區(qū)授權的專利。也有不少高校將科研人員參與制定的標準認定為一種科研成果,按照發(fā)布機構層級將其分為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yè)(團體、地方)標準。此外,高校也根據其自身的學科發(fā)展需求酌情認定軟件著作權、動植物新品種、國家新藥、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其他知識產權類型。自2015年起,國家系列政策法規(guī)的出臺,極大地提升了高校對于科研成果轉化工作的重視程度,推動高校建立起規(guī)范有效的科技成果轉化制度體系[13]。因而,對于技術轉移轉化情況的考察也是高校評價產權類成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具體獎勵額度則主要依據成果的轉化形式和實際到賬經費確定。
3.1.5智庫咨詢類
2014年,教育部印發(fā)《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明確了打造高校智庫品牌,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智力支持,帶動高校社會服務能力整體提升的建設目標[14]。隨后,國內多所高校在科研管理制度中新增了智庫成果認定的內容,也有不少高校制定了智庫成果專項認定辦法,廣義上的智庫咨詢類成果是指研究人員利用學科專業(yè)知識為國家政治、經濟等領域關鍵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所產出的政策研究成果,包括智庫機構產出的成果和非智庫人員產出的相同性質成果[15]。在實踐中,高校獎勵的智庫咨詢類成果形式以咨詢報告、研究報告、理論文章為主,根據認定標準的不同可分為兩類: ① 研究報告或咨政建議被政府部門、有關單位采納或者得到重要領導人批示,依據采納部門或領導人級別確定獎勵額度; ② 理論文章或決策研究文章被內部咨政研究刊物刊發(fā)或經媒體發(fā)布,重點提及刊物包括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成果要報》及各省社會科學基金《成果要報》、《教育部簡報(大學智庫專刊)》、教育部《專家建議》、新聞內參、黨政部門及企事業(yè)單位內參等,獎勵額度則取決于刊物主辦單位層級和刊物影響力。
3.2高??蒲谐晒u價的變革思路
近年來,高校積極響應國家提出的科技評價制度改革要求,對現(xiàn)行科研獎勵政策進行修訂,探索了具體實踐場景中科研成果評價新思路。通過分析“雙一流”高校2018年以后修訂發(fā)布的33項科研獎勵政策,提取其中能夠體現(xiàn)國家科研評價改革導向的具體條款或舉措(見表6),發(fā)現(xiàn)制度層面高??蒲谐晒u價的變革思路主要體現(xiàn)在3個方面。
3.2.1擴展科研成果認定范圍
科研成果的表現(xiàn)形式越來越多元,部分高校在科研成果認定中突破了學術著作、論文等傳統(tǒng)載體形式的限定,將網絡媒體傳播作品和科普作品納人科研成果范疇,并嘗試使用訪問量、轉載量等指標評價成果影響力;也有一些高校在原有獎助體系的基礎上補充了特殊類型論文的獎勵,如國際合著論文、跨學科合作論文、高水平會議論文等,以突顯鼓勵發(fā)表高質量論文、跨學科論文的評價導向。但是,網絡傳播作品、科普作品等成果的出版評審機制不完善,可能在學術道德和規(guī)范方面存在問題
3.2.2提高科研成果獎勵標準
自教育部開展“五唯”專項清理行動以來,多所高校為破除科技評價和哲學社會科學評價中“唯論文”的不良導向,在政策修訂中取消了對論文發(fā)表、著作出版、專利申請等的基礎獎勵,將獎勵重點轉向論文與著作的獲獎、專利的轉化應用以及智庫成果的采納等能夠量化的“績效”。高校采取此項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能夠激勵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更多地產出高質量的標志性成果,也避免了論文引用、期刊影響因子、SCI收錄等指標直接與獎勵掛鉤,但實質上也提高了科研獎勵的標準,縮小了獎勵的范圍,使得“優(yōu)績主義”和“結果導向”在整體科研評價體系中更加突出,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高校內部的科研競爭和資源壟斷[16]。
3.2.3轉變科研成果評價方式
在國家科技評價改革要求的引導下,多所高校嘗試轉變原本以量化指標為基準進行科研成果分級認定的模式。2018年后修訂的政策中,同行評審、專家認定等定性評價方法頻繁被提及。其中,多數(shù)高校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過渡,保留對少量高水平成果的直接獎勵,其余成果則依據專家評選結果,獎勵質量較高的部分;或者在科研成果定級賦分的基礎上,按一定權重計人專家評分;也有一些高校針對所有科研成果產出開展評選,僅獎勵同行專家選出的高質量成果。通過相關條款可知,高校定性評價科研成果的標準主要包括理論或技術創(chuàng)新、學科貢獻、社會經濟效益等。
結論與建議/Conclusionsand suggestions
4.1研究結論
“雙一流”高校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已經建立了比較成熟的科研成果評價與獎勵制度,對常見科研成果有較為固定的評價方式和標準。筆者從政策文本的視角分析“雙一流”高校科研成果分級分類獎勵標準,得到結論如下:
第一,“雙一流”高校作為主體產出的科研成果類型多元,但高校對不同成果的關注度不均衡,相應認定分級標準的細化程度也存在差異。在筆者歸納出的5類主要成果中,獲獎成果和高水平學術論文受到“雙一流”高校的普遍關注,且不同高校對于高水平獎項和高水平期刊論文的認定標準一致性較高,整體上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分級分類評價體系。學術著作的關注度低于論文和獲獎,且各高校采用的評價指標差異較大,還未形成穩(wěn)定的評價體系;對于專利、軟件著作權、智庫報告、咨詢報告等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fā)成果,高校的關注度在近幾年有所提升,而采用的評價標準仍比較單一,主要是依據國家授權或者黨政部門、領導人的采納情況。
第二,“雙一流”高校已形成對科技成果和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分別評價的傳統(tǒng),但多數(shù)高校還未落實更細化的學科分類評價和獎勵措施。據調查,大部分“雙一流”高校分別為科技成果和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制定了獎勵辦法,建立了獨立的評價體系,兩者在主要成果類型、評價標準、獎勵額度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然而,在學科分類評價方面,有部分高校會制定分學科領域的權威(核心、重點)期刊目錄,也有一些高校提及了水利工程、法學、經濟學等專業(yè)類獎項的級別認定,除此之外,其他成果的獎勵一般都遵循同一標準。另外,高校下屬二級學院和非綜合性大學的獎勵政策對于本學科的專業(yè)類獎項、權威期刊以及特色成果等列舉得更為細致。
第三,“雙一流”高校在科研獎勵政策中主要依據量化指標對科研成果進行評價,在政策修訂中有多所高校引入了以同行專家為主導的定性評價方法。制度層面,基于科研成果外部特征設計的量化評價指標仍然在高??蒲性u價中占據主導地位,包括獎項級別、期刊影響因子、被引量、出版社級別、采納與刊載情況等結果導向的指標,以及出版物類型、篇幅、字數(shù)等外在形式指標。隨著科研評價改革的推進,部分高校為了在科研獎勵制度中體現(xiàn)質量和創(chuàng)新導向,嘗試在評價過程中引人專家評審環(huán)節(jié),對科研成果內容、貢獻或影響進行定性評估,而對于專家遴選、評審方式等程序問題,大部分高校沒有詳細規(guī)定。
第四,“雙一流”高??蒲谐晒u價與國家政策導向以及高校發(fā)展現(xiàn)狀和未來規(guī)劃緊密相關,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校在獎勵標準設置上既有共性也有個性。一方面,高??蒲谐晒u價的原則和方向需要與國家“雙一流”建設、科技評價改革的政策導向保持一致,因此,“雙一流”高校的科研成果獎勵制度有較多同質化的內容;另一方面,評價依據和獎勵標準的設置也需考慮高校實際情況,包括學科定位、人才儲備、發(fā)展目標等,以各級各類大學評估、學科評估中的科研考核指標為參照。一般而言,“985”高校更加看重國家級獎項、高被引論文等高水平成果,“211”及其他“雙一流”高校的獎勵標準相對較低。
4.2政策建議
4.2.1健全非傳統(tǒng)論著類成果的評價體系
在知識生產模式轉型的背景下,知識創(chuàng)新與經濟社會發(fā)展深度融合,科學研究的成果從承載知識發(fā)現(xiàn)的學術論著向服務社會應用的“研究產品”拓展[17-18]。然而,非傳統(tǒng)論著成果的評價機制尚未完善,高校及社會層面難以準確評估成果價值,因而在政策支持上顯得較為謹慎。樹立科學研究的社會價值導向、推動成果落地應用,需要學界、高校及行政管理部門共同完善非論著成果的評價機制,結合應用研究、技術開發(fā)、社會公益活動等的特點,構建科研成果的外部影響評價標準[19]。在評價中,可以適當引入政府、企業(yè)、公眾等多主體參與評價過程,加強非論著成果的學術不端審查和質量監(jiān)管,并基于科學的評價體系配套分級分類獎助政策,引導科研工作者關注社會現(xiàn)實需求。
4.2.2完善專家定性評價的相關制度設計
以同行評議為代表的定性評價是評估科研成果內在價值的重要手段,也是科研質量控制的首要機制[20-21]。在“破五唯”政策導向的影響下,高??蒲性u價正由量化指標主導的單一性評價向定性定量結合的綜合評價模式轉變,然而,如何通過制度變革提高專家評審與量化指標評價的兼容性,高校及科研管理部門仍需在實踐中加強探索[22]。根據科研成果評價的目的和規(guī)模,合理分配專家評審和科學計量方法的權重,使用量化指標、統(tǒng)計數(shù)據及其他客觀材料輔助決策,將“代表作評價”落實到高??蒲锌冃Э己思蔼剟钪贫戎校㈤L效評價機制[23]。同時,要持續(xù)推進專家評審的誠信制度建設,健全信息公開制度、問責制度等,為專家定性評價的客觀性和公正性提供制度保障。
4.2.3強化科研成果分類評價與重點培育
學科分類是開展科研評價的前提和基礎,科研評價需基于一個確定的學科分類體系,將研究成果歸到相應的研究領域、主題或學科。由于不同學科領域科研模式不同,其科研成果的表現(xiàn)形式、屬性和影響也大不相同,科研評價方法和指標要與學科特征相適應[8]。在科研獎勵中,用一套標準評價所有成果必定會打擊部分領域研究者的積極性,導致高校學科發(fā)展的不均衡。高校可以在評價實踐中使用更加細粒度的學科分類體系,根據不同學科的發(fā)展規(guī)劃,制定差異化的高水平成果認定和獎勵標準,注重學科核心競爭力的培育[24];同時,適度下放科研評價的權力,嘗試以學院為單位組織高水平成果質量評估,號召本領域專家同行深度參與評價過程。
4.2.4借助數(shù)智技術評估科研影響與貢獻
當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型數(shù)智技術對學者的科研方式和科研成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給科研評價變革帶來了新的機遇。在“破五唯”導向下,高校更加注重科研成果學術貢獻和社會影響的培育,但在科研成果評價中,僅依靠同行專家的學術認知,不足以全面、精準地界定科學研究成果的影響和貢獻。因此,在新環(huán)境下,高校需要積極探索一種專家主導、人機協(xié)作的新評價模式,提升科研成果評價的效率[25]。在科研成果發(fā)表后,高??梢越柚鷶?shù)智技術加強對研究成果影響的跟蹤監(jiān)測,通過對評價對象多頻次、多維度、歷時性的互聯(lián)網數(shù)據痕跡采集,形成對評價對象的全貌分析與精準測評,為高水平成果的認定與獎勵提供決策支持[26]
4.2.5警惕優(yōu)績主義科研評價的價值陷阱
“破五唯”專項行動后,部分高校雖已取消對著作、論文、專利等基于顯性指標的獎勵,但改變高校研究人員追求科研績效的價值觀念和行動方式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科研獎勵制度變革中,無論是高校管理層還是學術共同體,仍需警惕其他形式的“優(yōu)績主義”價值陷阱對科研評價導向的異化。從學術發(fā)展的角度,科研獎勵制度的本質仍是學術評價,制度變革需要尊重科研創(chuàng)新和學科發(fā)展的規(guī)律,杜絕違反學術規(guī)律的各項標準、要求和激勵措施[27];從研究者個人發(fā)展的角度,制度設計要以保護學者的科研熱忱為出發(fā)點,杜絕科研評價結果與學術地位、學術資源掛鉤的激勵方式,以多元激勵促進學者差異化發(fā)展,將外部的獎懲轉化為學者從事科研工作的內在驅動力[28]
4.3研究局限與不足
本研究以“雙一流”高校的科研獎勵政策為例,通過政策文本編碼的方式分類梳理不同類型科研成果的分級認定標準,并從2018年以后修訂的政策中提取高校響應科技評價改革的具體舉措,深入分析“雙一流”高??蒲歇剟钪贫鹊淖兏锼悸?,并提出了相關建議。然而,我國高校類型多元,不同類型高??蒲性u價的導向存在一定差異,本研究尚未涉及普通高等院校、高職高專等其他類型高校的科研成果評價制度研究;此外,由于“破五唯”專項行動的開展,多所高校廢止原有科研獎勵政策后還未公開現(xiàn)行政策,筆者僅收集到部分“雙一流”高校公開的科研獎勵政策文件,需在后續(xù)研究中補充和拓展政策文本;另外,在研究視角的選擇上,筆者僅關注了高校科研成果評價的制度特征,后續(xù)可以深人研究成果評價的實踐,通過問卷、訪談等形式持續(xù)跟蹤高校成果評價的具體實施情況。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深 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EB/ OL].[2024-12-26].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7/ 03/content_5303251.htm.(XinhuaNewsAgency.General offic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issue opinions on deepening reformofprojectreview,talentevaluationand institutional evaluation[EB/OL]. [2024-12-26]. https:// www.gov.cn/zhengce/2018-07/03/content_5303251.htm.)
[2] 科學技術部.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 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EB/OL].[2025-02-10].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8-10/23/ content_5333955.htm.(MinistryofScienceand Technology. Notice on the special action to clean up \"only papers,only professional titles,only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only awards\"[EB/OL]. [2025-02-10]. http: //www.gov.cn/zhengce/ zhengceku/2018-10/23/content_ 5333955.htm.)
[3] 教育部.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 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EB/OL].[2025-02- 10].http://www.moe. gov.cn/srcsite/A16/s7062/201811/ t20181113_354444.html.(MinistryOfEducation.Notice onthespecial actiontocleanup \"onlypapers,onlyhats, onlytitles,onlyacademic qualifications,onlyawards\"
[EB/OL]. [2025-02-10]. http://www.moe.gov.cn/srcsite/ A16/s7062/201811/t20181113_354444.html.)
[4] 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 改革總體方案》[EB/OL].[2025-04-05].https://www. gov. 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 htm. (Xinhua News Agenc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and thestatecouncil issued theoverall plan fordeepening 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in the new era[EB/OL]. [2025-04-05]. https://www. gov.cn/zhengce/2020-10/13/ content_5551032.htm.)
[5] 魏帥.地方高校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的探索與實 踐[J].中國高??萍?,2023(5):54-59.(WEIS. Explorationandpracticeofbreakingthebadorientation of\"only paper\"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China university science amp; technology, 2023(5): 54-59.)
[6] 馬茹,王宏偉.基于多案例研究的高校教師評價改革實踐:進展、困境與路向[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3,(2):52-61.(MAR,WANGHW.Facultyevaluationreformbased onmulti-case study:progress,dilemma anddirection[J].JournalofNationalAcademyofEducationAdministration,2023(2):52-61.)
[7]余利川,錢玉琴,陳小滿.形式化“破五唯”的表征、邏輯與變革——基于460份“雙一流”高校博士生學術評價文本的分析[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4,12(4): 108-118.(YUL C, QIAN YQ, CHEN X M.The characteristics,logic and reforms of formalized“breakingthe five-only”:an analysisof46odoctoralstudents,academicevaluationtexts from the“doublefirst-class\" universities[J].JournalofSoochow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2024,12(4):108-118.)
[8] 劉夢星,張紅霞.高??蒲性u價的問題、走向與改革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1):117-124.(LIUMX,ZHANGHX.Problems,trendsand reform strategiesof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in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2O21,15(1): 117-124.)
[9] 孟激,張群.科研評價“五唯”何以難破——制度分析的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21(9):51-58.(MENGW,ZHANG Q.Whyisit difficult to break the“Five-Only”in research evaluation:the perspectiveofinstitutional analysis[J].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21(9): 51-58.)
[10]宋艷輝,朱李,邱均平.“破五唯”背景下我國科研評 價體系構建的幾點思考[J].情報雜志,2022,41(2):190- 197.(SONGYH,ZHUL,QIUJP.Reflectionson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reaking the Five Focuses\"[J]. Journal of intelligence,2022,41(2): 190-197.)
[11]宋旭紅,高源.大學教師代表性成果評價及反思[J].復 旦教育論壇,2021,19(4):77-84.(SONGXH,GAOY. Evaluationandreflectionon therepresentative achievements of university faculty[J].Fudan education forum,2021,19(4):77-84.)
[12]葉繼元.學術圖書、學術著作、學術專著概念辨析[J]. 中國圖書館學報,2016,42(1):21-29.(YEJY,A study on theconceptsofacademicbook,academic writingand academic monograph[J].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in China,2016,42(1): 21-29.)
[13]吳偉,周翔宇,馮家浩.高??萍汲晒蛐沦|生產力轉化的關鍵瓶頸與突破思路[J].中國高等教育,2024(S3): 49-53.(WU W, ZHOU X Y, FENG JH. The keybottleneck and breakthrough idea of transforming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to newquality productivity[J].China higher education,2024,(S3): 49-53.)
[14]教育部.關于印發(fā)《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 計劃》的通知[EB/OL].[2024-12-26].http://www.moe. gov. cn/srcsite/A13/s7061/201402/t2014 0212_164598. html.(Ministry Of Education.Notice on the issuance of the Plan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niversity ThinkTanks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EB/ OL].[2024-12-26]. 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13/ s7061/201402/t20140212_164598.html.)
[15]田虎偉,管晨星,魏亞茹.高校決策咨詢類科研成果認 定與獎勵制度的調查分析——以30所高校為例[J].智 庫理論與實踐,2024,9(1):21-31.(TIANHW,GUANC X,WEIYR.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 therecognition and reward system for decision consulting scientific researchachievementsinuniversities:acasestudyof30 universities[J].Think Tank:Theoryamp; practice,2024,9 (1): 21-31.)
[16]柴楠,呂壽偉.高校優(yōu)績主義科研評價的邏輯基礎、倫 理風險與價值選擇[J].大學教育科學,2024(5):80-89. (CHAIN,LVSW.Logicalfoundation,ethical risks,and value response of meritocracy research evaluation in universities[J]. University education science,2024(5): 80-89.)
[17]李鵬虎.知識生產模式轉型與高??蒲性u價改革[J].江 蘇高教,2020(10):16-21.(LIPH.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l and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scientificresearchevaluationsystem[J].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2020(10):16-21.)
[18]劉小強,蔣喜鋒.知識轉型、“雙一流”建設與高??蒲性u 價改革——從近年來高校網絡科研成果認定說起[J].中 國高教研究,2019(6):59-64.(LIUXQ,JIANG XF. Knowledgetransformation, “doublefirst-class”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talking from the identification of online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universities in recent years[J]. 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9(6): 59-64.)
[19]蘇娜.科學研究的社會影響力評價:研究與實踐進展 [J].情報學報,2020,39(10):1114-1119.(SU N. The socialimpact of research:a reviewof theory and assessment of practiceJ]. Journal of the China Society for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2020,39(10): 1114-1119.)
[20]萬昊,譚宗穎,朱相麗.同行評議與文獻計量在科研評 價中的作用分析比較[J].圖書情報工作,2017,61(1): 134-152.(WAN H, TAN ZY, ZHU XL. Comparison of the role of peer review and bibliometrics in research evaluation[J].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2017,61 (1): 134-152.)
[21] 張琳,Gunnar Sivertsen.科學計量與同行評議相結合的 科研評價——國際經驗與啟示[J].情報學報,2020,39 (8):806-816.(ZHANG L, SIVERTSEN G. Combination ofscientometricsand peer-reviewin research evaluatio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and inspirations[J]. Journal of theChina Societ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2020, 39(8): 806-816.)
[22]朱軍文,劉念才.高??蒲性u價定量方法與質量導向的 偏離及治理[J].教育研究,2014,35(8):52-59.(ZHUJW, LIUN C. The deviation of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researchperformancefrom quality-orientation and its effective governance[J].Educational research, 2014,35(8): 52-59.)
[23]張琳,韓鈺馨.破除“唯論文”后的科研評價改革探索 —國外高??蒲性u價的實踐與啟示[J].世界社會科 學,2023(3):136-154,245.(ZHANGL,HANYX. Exploration of the research assessment reform:practices andinsights from research assessment in universities abroad [J].Social sciences international,2023(3):136- 154,245.)
[24]耿海英,楊立英,沈哲思.不同學科分類體系對機構科 研影響力評價的影響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22,66 (23):104-114.(GENG HY,YANGLY, SHEN Z S. The impactofdifferent subject classification systems on the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mpact of institutes[J].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2022,66(23):104-114.)
[25]葉繼元,郭衛(wèi)兵.生成式人工智能參與學術評價的反思 [J].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24(1):37-48,158.(YEJY, GUOWB.Reflections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generative aiinacademic evaluation[J].China social sciencereview, 2024(1):37-48,158.)
[26]肖珺,廣少奎,李滋陽.破局、重構與協(xié)同:生成式人 工智能視域下的“破五唯”審思[J].高校教育管理, 2024,18(2):53-64.(XIAO J,GUANG SK,LIZ Y. Breaking,construction and collaboration:reflection on \"Breaking the Five Only\" in the era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2024,18(2): 53-64.)
[27]邱均平,張裕晨,周子番.新時代我國科研評價體系重 構中必須處理好八大關系[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1, 47(1):47-60.(QIUJP,ZHANGYC,ZHOUZF.Eight relationships inthereconstruction ofscientificresearch evaluationsysteminChinainthenewera[J].Journalof library science inChina,2021,47(1): 47-60.)
[28]劉志芳,孫銀光.高校教師科研評價不良治理機制生成 機理與優(yōu)化路徑[J].大學教育科學,2024(4):58-66. (LIUZF, SUN Y G.Generation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theadversegovernancemechanism forteachers' scientificresearchevaluationinuniversities[J]. University education science,2024(4):58-66.)
作者貢獻聲明/Authorcontributions:
楊思洛:提出研究方向,構建研究框架,指導與修改論文;
周展伊:進行政策文本編碼與分析,撰寫與修改論文;
丁敏:進行前期調研,采集與整理政策文件。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Breaking the Five-Only Criteria\": Institutional Representation and Reform Path
Yang Siluo1,2Zhou Zhanyi1,2Ding Min1,2 1.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2.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Science Evaluation,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evalu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Breaking the Five-Only Criteria\",grasp the reform dire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ecology in universities.[Method/Process] This paper uses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policy text coding to analyze 95 university research reward policy texts,systematically sort out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criteria of different typ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and reveal the reform ideas of university research achievement evaluation.[Result/Conclus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universities include five types: award achievements,academic papers,academic Works,technology property rights,think tank consulting results,etc.The overall scientific research reward system has problems such as unbalanced atention,inadequate classification of disciplines,and imperfect qualitative evaluation system.At the institutional level, it is necessry to improve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non-theoretical results evaluation,expert review,subject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and human-machine collaborative evaluation, and guide scholars to return to the essen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Keywords:evaluation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universities;Breaking the Five-Only Criteri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reform; policy text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