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扎實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和產業(yè)創(chuàng)新深度融合,助力發(fā)展新質生產力?!比诤系幕A是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融合的關鍵是強化企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主體地位,融合的途徑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視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對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作出重要部署。特別是在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中,對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包括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加強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等??萍汲晒D化工作已成為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新質生產力的熱點、焦點。
成果轉化工作的主要堵點
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道世界性難題,本質上是科技與產業(yè)“兩張皮”的頑疾還沒有得到系統(tǒng)化解決。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體制機制上受限,導致科技成果不敢轉、不想轉。如大部分科技成果歸屬高校及科研院所,相關管理納入國有資產管理范圍,轉出流程相對煩瑣,同時高校的考核辦法也影響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導致科技成果不敢轉、不想轉。二是生態(tài)體系尚不成熟,在推進轉化過程中常遇到“企業(yè)需求征集難、成果水平評價難、成果供需匹配難”等行業(yè)問題難以有效解決。如,企業(yè)真實需求涉及商業(yè)機密而企業(yè)不愿公開又說不精準,技術水平高的科技成果不一定方便轉化,同一科技成果對不同企業(yè)價值存在差異但難以進行科學匹配。三是金融賦能成果轉化不足。早期項目往往存在“市場判斷失靈”現(xiàn)象,社會投資機構“看不懂不敢投,風險太高不愿投,周期太長不想投”,而國有投資機構在“保值增值”壓力下難去投。綜上,這三類問題的存在導致成果轉化工作難以取得成效。
全國各地的實踐經驗
全國各地一直在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做出了諸多有益探索,尤其是深化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改革工作已初見成效,相關問題目前已得到顯著改善。
我國持續(xù)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體系建設,已形成覆蓋法律、戰(zhàn)略規(guī)劃及落地政策的三維制度框架,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系統(tǒng)性保障。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等基礎性法律,明確科技成果轉化的權屬、流轉和激勵機制,為科技成果市場化奠定法治根基。國務院統(tǒng)籌發(fā)布《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方案》等綱領性文件,構建科技成果轉化的頂層設計;科技部牽頭協(xié)調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和政策實施,財政部、教育部、國家金融監(jiān)督管理總局等多部門分別從財政支持、高校成果管理、金融工具創(chuàng)新、知識產權保護等維度形成政策合力。
杭州未來科技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各類實施細則,搭建區(qū)域技術交易平臺、概念驗證中心等平臺載體,并進行諸多有益的探索。北京中關村作為全國首個國家自主創(chuàng)新示范區(qū),利用示范區(qū)政策先行先試的優(yōu)勢,在明確成果處置權、收益分配方式改革、成果轉化稅收減免等方面進行綜合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陜西秦創(chuàng)原搭建了“一中心一平臺一公司”模式,積極推動成果轉化“三項改革”,即做實科技成果單列管理,破解“不敢轉”;做實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制度改革,破解“不想轉”;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解決“缺錢轉”。浙江省一直是探索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先驅。在省級層面出臺了《科技成果公開交易規(guī)范》《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規(guī)范》等標準,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實現(xiàn)科技成果相關工作“有標可依”;推出了“成果池 + 風險池+安心池”等政策組合拳,在全國率先推出成果“先用后轉”、資產單列“安心屋”管理范式等政策,取得了積極成效。
杭州的創(chuàng)新探索
杭州市在2022年提出“構筑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的城市戰(zhàn)略,并建議按照“1個實施方案 +1 個政策措施 +1 個運營支撐”的總體思路推進首選地建設,即發(fā)布《構筑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實施方案(2022—2026年)》《構筑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的若干政策措施》,組建杭州技術轉移轉化中心(以下簡稱杭轉中心)作為首選地建設的核心運營支撐。杭轉中心按照“1個平臺 +1 個體系 +1 個基金”的運營思路,初步構建了以成果轉化大模型為核心、線上線下融合的成果轉化生態(tài)體系,為健全技術轉移體系,破解成果轉化“企業(yè)需求征集難、成果評價難、供需匹配難”等行業(yè)難題提供了一條新路徑。
一個平臺:構建以成果轉化大模型為核心的線上線下融合平臺。杭轉中心在全國率先開發(fā)成果轉化大語言模型,已建立覆蓋近5000家高校和科研機構、6萬名專家學者、10萬家企業(yè)、150萬項成果、10億項專利論文等的大模型數據矩陣庫。大模型結合企業(yè)主要產品、知識產權、項目、人才等信息,分析研判企業(yè)的潛在技術需求,變被動征集為主動分析??蓪崿F(xiàn)精準挖掘企業(yè)潛在技術需求,破解技術需求征集難。截至當前,杭轉中心已完成近10萬家浙江科技企業(yè)的智能畫像,凝練企業(yè)潛在需求125萬余項。同時大模型對成果進行多維度實時畫像,綜合評價相關知識產權、論文期刊、專家學者及在研機構等核心信息,分析推演潛在應用場景,并根據成果評價為其精準匹配企業(yè)與機構。目前,杭轉中心基于潛在技術需求已開展智能匹配5萬余次,促成線下實質性對接2000余次,完成落地轉化項目100余項。
一個體系:杭轉中心建立成果轉化生態(tài)體系,構建了“立足杭州、面向全國、鏈接全球”的機構網絡和技術經紀人、成果轉化員、創(chuàng)新協(xié)作員“三員”融合的技術轉移人才隊伍。其中,機構網絡主要解決轉化科技成果的來源問題。杭轉中心已在北京、西安、長春、成都等創(chuàng)新資源集聚區(qū)布點,并與北京、西安等地高校深度合作,形成了“ 1+N+X′′ 的資源網絡,實現(xiàn)了轉化資源的高度集聚。人才隊伍主要保障科技成果的落地。已組建一支涵蓋成果轉化“服務、供給、需求”三側的“三員”融合人才隊伍,實現(xiàn)了三側資源的有效聯(lián)動。
一個基金:杭州市設立總規(guī)模50億元的成果轉化基金。基金至今已與西湖大學、之江實驗室、湘湖實驗室、龍頭企業(yè)等合作成立10余只子基金。重點布局戰(zhàn)略地位顯著、存在“卡脖子”風險、市場規(guī)模較大、技術能力較強、產業(yè)化能力突出的早期項目,已投資項目50余個,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幾點建議
目前,除上述體制機制改革、轉化生態(tài)建設等方向外,為破題金融賦能成果轉化,上海、合肥、杭州等地都在嘗試實施“撥投結合”“先投后股”等政策,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總體來講,距離真正體系化破解成果轉化這道世界性難題,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為此提出幾點建議。
一是持續(xù)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以政策為牽引強化有組織科研,進一步優(yōu)化高校、科研院所等平臺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樹立科研人員成果轉化典型案例,變科研人員“不敢轉、不想轉”向“放心轉、積極轉”。二是推廣以AI、大數據等智能化手段賦能成果轉化。加快探索建立以智能化為核心,線上線下融合,中央地方協(xié)同的成果轉化生態(tài),進一步加速數據要素流通,提升成果轉化效能。三是進一步挖掘和釋放國資基金賦能成果轉化潛力。鼓勵地方試點建立分級分類的長周期考核評價體系,綜合評價整體運營效果,不以單一項目虧損或未達標作為負面評價的依據,不以國有資本保值增值作為主要考核指標。建立科學合理的盡職無責機制,進一步釋放國資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
成果轉化工作很難,但破題的最好時機已經到來!
(作者為杭州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