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25)17-0019-04
一、提出問題
在當前的高三數(shù)學復習課中,教師通常采取“知識點歸納、典型例題剖析、針對性訓練”的三環(huán)節(jié)教學方法.此方法明顯是教師在掌控課堂,學生僅作為聽眾被動接受知識.事實上,這種教條化的復習課,本質上就是簡單重復的練習.加之,部分教師在設計題目時往往以量制勝,容易忽視試題的難易梯度,如此一來,學生在復習時就難以把握知識的深淺,導致復習課高耗低效.
要實現(xiàn)高品質的復習教學,需要教師做到心中有學生,并以新課標為導向,采用適配學情的教學方法.教師只有做到“了解學生已有什么、缺什么、應該怎么做”,才能有的放矢地實施教學.復習課的重點不僅在于知識與方法的再現(xiàn),還要注重知識的梳理和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關鍵能力和良好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1.因此,本文以“學為中心”作為教學立足點,引導學生從“四會\"出發(fā),在復習課中運用知識的同時形成新的理解,促成學生自主學習、深度學習,把發(fā)展數(shù)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根本任務落實到課堂教學中.
二、高三數(shù)學復習教學中的“四會”策略
(一)會審視情境,激活思維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思維的產生主要依賴于直接經驗的情境,思維的目的和結果也是由直接經驗的情境所決定的.科學的復習課必然是先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領學生在情境中審問、思考,然后再由學生提出問題,開始探究、研析.學生通過分析,能夠洞悉情境背后的知識本質,并將其與已有的認知經驗建立有效鏈接,促成新認知圖式的建構,增強學以致用和活學活用的能力,豐富自身的認知體驗,拓展激活思維的途徑.這一過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將復習課的定位由“解題\"轉向“解決問題”.
[例1](2025年八省聯(lián)考數(shù)學試卷第14題)已知曲線 ,兩條直線 l1,l2 均過坐標原點o,l1 和 c 交于 M,N 兩點, l2 和 c 交于 P,Q 兩點.若ΔOPM 的面積為
,則 Δ MNQ的面積為
命題者以學生不熟悉的曲線作為背景,考查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若學生不假思索地直接去求這幾個交點的坐標,運算量必然會大幅增加.因此,教師應以“多想少算”的理念為指引,引導學生審視試題情境.例如,從函數(shù)與方程的角度審視曲線,由 ΔOPM 的面積為 求 Δ MNQ的面積,必然需要分析圖形的特征.本題并未給出直線 l1,l2 對應的方程,這表明題目的解答與直線的方程無關.而過原點的直線必然關于原點對稱,同時函數(shù) f(x)=
是奇函數(shù),其圖象也關于原點對稱,由此可推導出
顯然,對本題的解答,只需要關注曲線 C 關于原點對稱這一特征,至于曲線的圖象形態(tài),并不會影響解題的思路.
上述是一道以“對稱”為題眼的典型題目,考查學生是否具備極簡思維.在復習教學中,為豐富學生的基本活動經驗,教師可從多個維度激活學生的思維,并設置具有類似背景的題目.例如,設雙曲線 的左、右焦點為
過原點的直線與 T 交于 A,B 兩點
,求 T 的離心率.
鑒于此,在高三數(shù)學復習教學中,遇到上述類似題目時,教師可從“幾何\"和“代數(shù)”兩個視角綜合審視研究對象的數(shù)學特征,將問題的數(shù)量關系轉化為圖形的性質和特征來研究,這有助于引導學生調整思維發(fā)展的整體方向,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而疏通知識線索脈絡.
(二)會變換思路,發(fā)展思維
會變換視角思考問題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智力價值.在解題時,準確把握題目中的條件和結論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挖掘其中的隱蔽關系,并巧妙地變換思路.如此,便能夠從看似毫無破解頭緒的“新面孔”問題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從知識層面來看,變換問題解決思路,不僅可以重溫所學知識,還可以拓展知識寬度,強化知識關聯(lián),構建知識網絡,加深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從思想方法層面來看,變換問題解決思路,聯(lián)系所掌握的技能并作出合理判斷,遷移過往問題解決的經驗,可激發(fā)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思考問題,促進思維的變通、流暢和靈活,推動學生思維發(fā)展,幫助學生解題悟道、啟智增慧[2].
[例2]已知 x,y 均為非負實數(shù),且滿足 2x+y=1 求 的最小值.
求二元函數(shù)的最值問題,是復習課中能夠有效鍛煉學生思維的一類典型題目.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減元”例如本題中,將所求代數(shù)式的最小值轉化為求函數(shù) 的最小值,設 f(x)=t ,進一步轉化為 ?t-x=?
,兩邊同時平方得 4x2-2(2-t)x+ 1-t2=0 ,由判別式是非負的,求出 Φt 的范圍.或者根據
的代數(shù)特征,去掉根號,取 x=rcosθ
那么由 2x+y=1 得2rcosθ+rsinθ=1 ,所求的代數(shù)式便化為 rcosθ+r=
,整理得
φφ)=1 ,于是
,解得
上述兩種思路均從代數(shù)視角出發(fā),關鍵在于對代數(shù)形式進行合理變換,將其轉化為學生熟悉的方程或者不等式.將函數(shù)、方程與不等式進行有機聯(lián)系,豐富了問題解決的途徑.
若從幾何的角度研究例2,將 2x+y=1 看作一條直線,則 可以理解為該直線上一點P(x0,y0) 的橫坐標 x0 與點 P 到原點 (0,0) 的距離之和.那么,求距離的最值問題就轉換為典型的“將軍飲馬”問題.如圖1所示,作出點 o 關于直線 2x+y=1 對稱的點Q ,并計算出點 Q 的坐標為
,其中橫坐標
即為所求最小值.
圖1
復習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變換問題解決思路時,無形中實現(xiàn)了從“授魚\"到“授漁”再到“學漁”的轉變.這里的“學漁”意指學生學會思考,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把原本固定的題目變成“長流活水”復習教學中不一定要提倡一題多解,可以在有限的分析思路內豐富思維的層次性2.通過變換問題解決思路,學生可獲得高水平的思維訓練,實現(xiàn)從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的進階.
(三)會說理辨析,梳理思維
會辨析的重要價值在于遇到新問題時不盲目下結論,能透過現(xiàn)象看清本質,思維中會有意識地追根溯源,然后通過說理,讓自身自然的思考狀態(tài)轉變?yōu)樯朴谒伎?、嚴謹思考的狀態(tài),讓整個分析與綜合過程包含質疑、推理、論證和辨析等環(huán)節(jié),使理性思考成為一種習慣.實際上,在說理辨析的過程中,學生能無形中將碎片化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化梳理,完善存在缺漏的知識網絡,促使相關知識得到應用.由此可見,復習課中的說理辨析關鍵在于“辨”與“析”,二者能及時糾正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偏差.教師可將其作為重要的教學契機,通過梳理、辨析,探尋學生的思維盲點,疏通學生的思維堵點,發(fā)展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例如,在不等式性質的專題復習時,常見如\"已知 -1 ,求出 λ,μ 即可.
由此可見,教師引導學生說理辨析,能夠從相似的問題情境中有效地提煉問題本質,引發(fā)學生的思維需求,讓學生從解題的方法和規(guī)律等方面進行反思和總結,從而促進學生思維回溯,使其感受知識的生成過程,促使思維進階.
(四)會遷移創(chuàng)新,升華思維
遷移是學習活動的重要規(guī)律.復習課的重要價值之一就是將已掌握的知識、技能以及在知識建構中蘊含的思維方法應用到新的問題情境中,這一過程不僅對學生探尋新知和掌握新技能產生影響,還能讓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遷移創(chuàng)新的內容是多元化的,既可以是具體的概念、方法和規(guī)律,也可以是思維策略和方式.換言之,遷移創(chuàng)新的目的不僅在于解決眼前的問題,更在于鞏固和發(fā)展學生的應用意識,讓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認知經驗,將知識重新排列、組合并建立起新的聯(lián)系,在經歷被喚醒、提取、整合等心理過程中升華思維,進而達成“活化\"知識應用的目的[3].
例如,在復習解三角形中的范圍問題時,常見如“已知 ΔABC 的三個內角 A,B,C 所對的邊分別為a,b,c ,若 b=2,B=60° ,求 a+c 的取值范圍\"這類題目.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形\"和\"數(shù)\"兩個視角進行關聯(lián),促進知識結構化.以正弦定理為突破口,得到 ,點 B 的運動軌跡是 ΔABC 外接圓的一部分;從余弦定理出發(fā),得到cosB=α2+c2-b2,即 a2+c2-4=ac ,從而得出 a,c 的關系.
在上述例題中,若將求 a+c 的取值范圍視為求二元函數(shù)的最值問題,則學生需回顧解決二元函數(shù)范圍問題的基本方法.第一種思路是聯(lián)系基本不等式,由 a2+c2-4=ac ,得 (a+c)2=4+3ac? ,解得 a+c?4. 第二種思路是“減元”,由a+c=2R(sinA+sinC) 進一步計算可得
至此,雖然能完成題目的解答,但是在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方面明顯欠缺.教師繼續(xù)提問:“根據所求的 a+ ∣c∣ 還能聯(lián)想到哪些幾何量?能否從幾何的角度對問題進行變式?\"教師可以先提供一種思路,如由 a+ ∣c∣ ,聯(lián)想到周長 a+b+c ,再聯(lián)想到面積
,即出現(xiàn)了 ac. 教師再順勢提問:“若取點 D 為 AC 的中點,從向量的角度出發(fā),你能有什么收獲?\"引導學生得出:由中線 BD ,聯(lián)想到將
作為一組基底表示
,即
,平方后得
c2+ac ,結合 a2+c2-4=ac ,消元后,可轉化為求a2+c2 或 ac 的范圍問題.再進一步,教師也可豐富其他求解問題的視角,比如求
或
的取值范圍等.
誠然,在復習教學中,若能給學生提供一個遷移創(chuàng)新的平臺,學生定會回饋令人驚喜的學習效果.教師要始終圍繞“關鍵能力提升\"這一目標,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回憶、整理與重構,能使學生的\"四基、四能\"在復習課中獲得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教學啟示
陶行知先生曾說:“教而不做,不是教;學而不做,不是學.”因此,在高三數(shù)學復習課中,教師應將“教\"“學\"“做”相結合,通過典例呈現(xiàn)、點撥引領、誘導思考、總結反思等方式給學生提供審視情境、變換思路、說理辨析及遷移創(chuàng)新的機會,以促使學生深度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并在“學有所思、學有所問”的學習體驗中厘清解決問題的思維脈絡.如此一來,有助于學生對新獲取的知識和經驗進行系統(tǒng)整理,使其對知識結構形成全新的認識,并培養(yǎng)其對研究問題所涉及的知識內容進行深層次加工的意識與能力,進而發(fā)展思維能力,這才是高三數(shù)學復習課理應達到的深度.通過凝練“四會”的復習教學實踐路徑,筆者獲得如下教學啟示.
(一)以“三個理解”為根基設計教學
通過教學實現(xiàn)“知識本位”向“素養(yǎng)本位”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關注點之一.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思路尤為關鍵,在理解數(shù)學學科本質的同時,必須兼顧理解學生和理解教學.從這三個理解維度展開深入思考,能更精準地設置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的核心素養(yǎng)目標.對復習課而言,既要講究復習的合理性、針對性,又要注重復習的發(fā)展性、實效性.尤其是對于抽象知識的復習,要有適度取舍的理念.比如,僅快速地羅列和重復新授課時的教學內容,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這種方式無法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基于“三個理解”來設計教學,應將教材作為備課起點,合理選取典例,避免片面追求“新、奇、難”,著重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強化學生的基本技能.通過復習教學,讓學生在梳理知識的過程中進行知識網絡構建,在重視解題技巧的同時更加關注思維進階,并深化對本源性知識的深層次理解.例如,在“基本不等式”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在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本質、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應用以及理解學生當前掌握“基本不等式”的思維層次的基礎上開展系列探究和變式教學,從而厚植“基本不等式\"模型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函數(shù)思想,促進他們深度學習.
(二)以問題為中心統(tǒng)領復習教學
“問題”是復習教學中串聯(lián)并鞏固知識的交織點.貫穿在復習課中的“問題”需要承載知識回顧、激發(fā)思維、檢查診斷的功能,同時又是增進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啟發(fā)學生思維,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實現(xiàn)預期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由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不同,對應的核心素養(yǎng)目標定位也不同.因此,教師要以問題為中心統(tǒng)領復習教學,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悟.通過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可厘清知識的來龍去脈,積累基本的活動經驗,并對學習內容進行深度加工,從而形成對所學知識的全新認識,加強對同一研究對象有不同表征視角的能力培養(yǎng).例如,對于“隱藏圓的軌跡”這一問題,可以基于如下三種思路表征來設置問題: ① 已知 A(0,1),B(4,1) 直線 3x-4y+a=0 上存在點 c ,滿足 求實數(shù) αa 的取值范圍; ② 已知 A(1,1),B(3,1) ,直線3x-4y+a=0 上存在點 C ,滿足 AC2+BC2=10 ,求實數(shù) Φa 的取值范圍; ③ 已知 A(3,1),B(9,1) ,直線 3x- 4y+a=0 上存在點 c ,滿足 BC=3AC ,求實數(shù) Ψa 的取值范圍.將“圓\"可能出現(xiàn)的基本形式通過上述系列問題來呈現(xiàn),能使學生充分體會到轉化與化歸思想,將知識進行有機串聯(lián),進而提升數(shù)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三)以思維為核心促進能力發(fā)展
復習教學旨在促進學生認知的深化與思維方式的優(yōu)化.學生認知思維的優(yōu)化有利于完善知識結構、打破思維定式、統(tǒng)整思維策略和思想方法;有利于在延伸拓展中對比提煉相似問題的共同本質,并能在教師的提示或自主感悟過程中展開審辨,如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為什么這么解”“這樣的問題還能怎么解”等,從而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優(yōu)化問題解決的方法.
例如,在“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復習中,教師可探照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線路,引導學生概括出如圖2所示的思維導圖.
圖2“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思維導圖
基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提煉關鍵內容信息,可以使原本模糊的概念變得清晰,使原本碎片化的內容變得系統(tǒng)化、完整化.這不僅可以不斷促進學生的理解和鞏固,為學生的學習鋪設清晰的路徑,還可以對標新課標,落實“四基”,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四能”.
[參考文獻]
[1」羅建宇.從幾個問題談高三數(shù)學復習有效性[J].數(shù)學通報,2020,59(12):41-44.
[2」陳麗萍.讓數(shù)學復習課“活”起來[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5(2):55-58.
[3]毋曉迪,陳輝坤,鞠騰基.凝練習題教學路徑發(fā)展過程分析能力[J].中學數(shù)學雜志,2023(11):11-16.
(責任編輯 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