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語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承擔著提升學生文化修養(yǎng)、思想水平和審美情趣的重要使命。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作為一部經(jīng)典的散文集,以其深厚的思想內(nèi)涵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理想文本。然而,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往往過于注重教師的講授和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能動作用。因此,如何在《朝花夕拾》的閱讀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以下我們具體探究《朝花夕拾》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主體性的路徑。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閱讀興趣
情境創(chuàng)設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不可小廳,它如同一座橋梁,巧妙地將學生與文本連接起來,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教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多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被充分利用,為學生營造一個身臨其境的學習環(huán)境。精心挑選展現(xiàn)紹興風土人情的圖片,如古街小巷的青石板路、搖曳生姿的烏篷船、錯落有致的古宅院落等,通過大屏幕展示給學生。這些生動的畫面能夠瞬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仿佛穿越到了那個充滿童趣和書香的世界。播放一些與課文相關的視頻片段,如百草園中孩子們嬉戲的場景、三味書屋里先生嚴謹治學的畫面等,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作品情境的理解和感受。
除了利用多媒體手段,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校園,進行實地參觀。當?shù)氐臍v史博物館或文化展覽,特別是與魯迅生平相關的展覽,都是極佳的選擇。在博物館里,學生可以親眼看到魯迅生活過的時代背景,如舊時的家具、衣物、文具等,這些實物能夠讓他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風貌。在文化展覽中,通過觀看魯迅的生平事跡、作品手稿等,對魯迅的文學成就和思想境界有更深入的了解。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知,還極大地激發(fā)了他們對《朝花夕拾》這部作品的閱讀興趣。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會更加主動地探索文本,尋找與自己生活經(jīng)歷相似的片段。比如,發(fā)現(xiàn)自己小時候也曾在類似的園子里玩耍過,或者也經(jīng)歷過類似的學習生活,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這種共鳴能夠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更加珍視自己的童年時光,也更加敬佩魯迅先生的文學才華和人格魅力。
二、任務驅動,促進自主探究
任務驅動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在《朝花夕拾》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學習能力。分析阿長的性格特點及其在魯迅成長過程中的影響。這一任務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文本,提煉出阿長的性格特點。阿長是一個淳樸、善良、熱心的勞動婦女,她雖然沒有文化,但卻對魯迅充滿了關愛。結合魯迅的成長經(jīng)歷,探討阿長對他產(chǎn)生的積極影響。比如,阿長的關愛和陪伴讓魯迅在孤獨的童年時光中感受到了溫暖,她的善良和熱心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魯迅的性格和價值觀。
同時,教師推薦一些其他古典名著,如《西游記》《水滸傳》等,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通過比較,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山海經(jīng)》的獨特魅力,如它奇幻的故事情節(jié)、豐富的想象力、獨特的神話體系等,以及它在魯迅心中的重要地位。這種比較閱讀的方式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還能夠激發(fā)他們對古典文學的興趣和熱愛。在《阿長與lt;山海經(jīng)gt;》中,就蘊含了豐富的民俗風情和宗教信仰元素。比如,阿長講的長毛故事就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太平天國的恐懼和誤解;而她對《山海經(jīng)》的崇拜則體現(xiàn)了民間對神秘力量的信仰和敬畏。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小組討論等方式,對這些文化內(nèi)涵進行深入探究。通過探究,更加全面地了解魯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
案例一:“夕拾”\"朝花”,手留余香——《朝花夕拾》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通過繪制十篇散文分類思維導圖并闡釋分類標準,讓學生深入理解《朝花夕拾》的整體結構和內(nèi)在聯(lián)系,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歸納總結能力。
實施步驟:
1.閱讀要求:理解散文,判斷十篇散文結集成冊的內(nèi)在結構關聯(lián)。2.階段成果匯總:匯集十篇散文的思想情感脈絡梳理表,用不同的符號分類圈畫信息,對整本散文集進行回顧。3.小組交流:繪制《朝花夕拾》散文分類思維導圖,填寫《朝花夕拾》十篇散文分類表。
4.歸納總結:交流研讀成果,闡釋各自的分類標準。
學生反饋:在繪制思維導圖和討論分類標準的過程中,對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
學習方式增強溝通技巧,教師要給予指導和幫助,當學生遇到困難時,要及時給予啟發(fā)。
三、問題引領,深化文本理解
問題引領是閱讀教學中常用的策略之一。在閱讀《藤野先生》這一篇目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1.為什么魯迅要棄醫(yī)從文?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討魯迅的人生選擇和他對文學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學生可以通過閱讀文本和相關資料,了解魯迅棄醫(yī)從文的背景和原因,以及他對文學事業(yè)的看法和期望。2.藤野先生對魯迅的影響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這一問題要求學生仔細分析文本中藤野先生的形象和他的教學風格,以及他對魯迅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通過探究,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人格魅力和教育理念,以及他對魯迅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二:走進魯迅的世界 -“云游百草園.三味書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結合資料,通過“云游”考察魯迅故居和相關歷史文化景點,讓學生深入了解魯迅的生活背景和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增強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理解和感悟。
實施步驟:
1.前期準備:搜集魯迅故居視頻、圖文等資料,教師提前規(guī)劃好考察路線,包括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等地點,并準備好相關問題清單。
2.“云”考察:通過“AI”三維視圖,帶領學生參觀魯迅故居,觀察房屋布局、家具陳設等細節(jié),感受魯迅的生活環(huán)境。重點參觀百草園和三味書屋,讓學生親身體驗魯迅童年時期的學習和游樂場所。
3.小組討論:在考察過程中,分組討論教師提出的問題,如“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分別代表了魯迅怎樣的童年生活?”“你認為魯迅為什么會對這兩個地方如此懷念?”等。
4.成果展示:考察結束后,每個小組整理討論結果,制作成PPT或海報等形式,在班級內(nèi)進行展示和分享。
學生反饋:“云”考察讓學生們仿佛置身于魯迅的童年世界,對文章中的描寫有了更直觀的感受。特別是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參觀過程中,學生們能更真切地體會到魯迅對童年生活的眷戀和對求知渴望的情感。通過小組討論和成果展示,學生們不僅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還鍛煉了團隊合作和表達能力。同時,深度推廣“雙軌制翻轉課堂”,將基礎概念講授轉化為線上微課資源包,線下課堂則聚焦于批判性對話與高階思維訓練,如通過“哲學咖啡館”研討模式,引導學生就“人工智能倫理困境\"等議題展開思辨,教師角色從知識權威轉變?yōu)樗季S催化劑。為保障改革實效,將建立“雙螺旋質量保障機制”:一方面構建“三級教研共同體”,由高校專家、區(qū)域教研員、一線教師組成協(xié)同創(chuàng)新團隊,針對教學案例開展“現(xiàn)象學解析-認知科學驗證-教育技術適配\"的立體化研究;另一方面推行“透明化成長追蹤”,通過家長開放日、學生年度學習成果展等形式,將抽象的評價數(shù)據(jù)轉化為可視化成長敘事,
通過《朝花夕拾》的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深刻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主體性的重要性。不僅深人理解了文本內(nèi)容,還培養(yǎng)了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協(xié)作精神。這些能力的提升將對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展望未來教育革新之路,我們將以“深度賦能學習主體性”為核心目標,系統(tǒng)性重構教學體系與評價范式。在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層面,將打破傳統(tǒng)課堂的時空邊界,構建“三維互動課堂生態(tài)\":以項目式學習(PBL)為載體,設計“問題驅動-跨界整合-成果導向\"的沉浸式任務鏈,例如在歷史課程中引入“城市記憶數(shù)字化重建\"項目,學生需運用地理測繪、數(shù)字建模、口述史采集等多學科技能,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重構知識圖譜;這種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技術為杠桿、以過程性成長為標尺的改革范式,將真正實現(xiàn)教育從“知識傳遞”向“素養(yǎng)孵化”的本質躍遷,為每個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構筑起具有生長性的認知腳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