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場溫暖的修行,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的歷程。今年4月,帶著對教育的思考與困惑,我赴蘇州參加了“影響班主任·2025年全國班主任節(jié)”。三天的學習讓我深刻體會到: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心靈的對話;班主任不僅是管理者,更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
承了“兒子”這個稱呼和責任的時候,我忽然懂得:教育不是修剪枝丫的利剪,而是靜候花開的晨露。那些被我們視作頑石的孩子,或許只是暫時沉睡的種子,需要用書信的溫度、勞動的歷練、敘事的滋養(yǎng)慢慢喚醒。當我們放下“問題學生\"的定勢思維,在家長信箋里注人真情,在家校本上書寫期待,教育便成了雙向滋養(yǎng)的旅程。
一、初心如炬:以愛為燈,照亮成長之路
“教育不是冰冷的規(guī)訓,而是用愛點燃一盞燈,照亮每一顆渴望被看見的心。\"全國模范教師于潔老師以“我這樣化解教育中的艱難”為主題,娓娓道來她的教育智慧。她指出,教育不是抱怨與指責,而是用心思考解決方法,真正去憐惜每一個學生。思考于潔老師的觀點,回想教育經歷,我深刻體會到高中生處于“渴望獨立,但思想不成熟\"的矛盾青春期,既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愛,又釋放著叛逆的倔強。他們心中所謂的“自尊心”,就像一層厚厚的繭,讓他們不會直接和老師表達,而是會通過一些行為表現(xiàn)出來,如違反紀律、和你唱反調等,來引起老師的注意。對于這些不聽話的學生,批評、懲戒往往會拉大與他們之間的距離,形成更加厚重的壁壘,讓他們的行為更偏激、更怪異。作為班主任,我們要做孩子們心靈的知音,要適度接納和容忍一些他們的“怪異”,要通過細致觀察,發(fā)現(xiàn)孩子心中的需求,分析孩子行為怪異的原因,通過溝通傳遞老師和學校的關愛,引導他們正確思考和認識高中生活,培養(yǎng)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如于潔老師所說,老師要做夜空中最亮的星,在孩子迷茫時照亮前行的路,用愛支撐孩子對未來的希望。于潔老師分享的典型教育案例,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師愛的力量。特別是當父母離異、無人問津的小胖從難以管教變成了貼心的“兒子”,當令人頭疼的林同學傳
二、管理之道:嚴慈相濟,張弛有度
“規(guī)則是骨架,溫度是血肉,唯有剛柔并濟,方能鑄就班級成長的生命力。\"四川省眉山冠城實驗學校高中教導處副主任周勇強老師在“愛心帶班,制度立班,民主強班:教好每一個學生\"的報告中,分享了獨特的帶班經驗。他說,沒有規(guī)矩的愛是溺愛,沒有愛的規(guī)矩是冷酷。這讓我更加深刻地明白,班級管理既要有溫度,也要有規(guī)則。他的實踐啟示我,要在“嚴”與“慈”之間找到平衡點。真正的教育智慧,就在于將愛的溫暖融入制度的框架,讓規(guī)則因愛而更具生命力,讓愛因規(guī)則而更有方向。這樣的班級管理,才能培養(yǎng)出既有溫度又有原則的新時代青年。在班級管理方面,周老師采用了獨特的小組負責制,充分發(fā)揮小組的自治和管理作用,讓學生自我管理好班級。其中,最觸動我的是評價方式的轉變。我在帶班的時候也采用過小組積分制,但是收效甚微,到最后成了我一個人的“獨角戲”,各種規(guī)矩都是我在制定,讓我倍感疲憊。而周老師取消了傳統(tǒng)的“扣分制”,采用“成長銀行\(zhòng)"模式,比如課堂質疑加5分,幫助同學答疑解惑加3分,甚至衛(wèi)生角的綠植養(yǎng)護也可以加分。這樣一來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就連不愛打掃衛(wèi)生的同學都行動起來了。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學習型小組不是簡單的座位重組,而是構建了一個微型的社會生態(tài),在這里,學生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既是知識的消費者也是生產者,這種角色轉換帶來的責任感與成就感,正是培育健全人格的最佳土壤。當教室里的每個生命都被喚醒,教育便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年逾七旬的教育大咖魏書生老師現(xiàn)在仍以赤子之心堅守教育一線,他以樸實無華的語言給我們分享了“我是這樣做班主任的”。他提出教育是“喚醒大我\"的過程,每個學生都有“大我\"優(yōu)點、長處、潛力)和“小我\"(缺點、自卑),教育的關鍵是通過激活“大我”,讓學生在自我認同中自然超越不足。魏老師提到,我們要讓每個學生從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入手,寫出自己的二十條優(yōu)點,通過對自身的認識,引導學生調動內在動力,將外在的要求轉化為自我管理的習慣,從而讓學生有用地成長。這讓我深刻理解到,教育的真諦不在于糾正缺點,而在于放大優(yōu)點,讓每個生命都找到自己的坐標系。魏老師強調:“多改變自己,少埋怨環(huán)境。\"我曾因學生紀律松散而焦慮,卻忽略了自已是否以“榜樣”的姿態(tài)扎根。魏老師的話讓我頓悟:教師的修行不在說教,而在行動。我想我應該記錄教學反思和成長感悟。如魏老師所言,寫日記是“道德長跑”,堅持讓浮躁的心逐漸沉靜,這樣也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三、溝通藝術:共情為橋,傾聽成舟
“蹲下身來聽童聲,開心扉換真心—教育,從打破‘我以為'開始。\"特級教師李鳳遐老師所作的“師愛如燈,照亮幸福人生\"主題分享,以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洞見,生動詮釋了教育者如何在愛與智慧中實現(xiàn)師生共生的幸福。李老師提出的“非常 6+1 ;法則,宛如一把鑰匙,為我打開了教育的新大門,讓我深刻領悟到教育的溫度與藝術。其中,“走近定律”最令我觸動。她提出:走近學生身旁的教師是合格的教師,走近學生心靈的教師才是真正優(yōu)秀的教師。透過李老師的觀點,在面對學生的時候,我們不能站在老師的視角看問題,而要從學生的視角理解困境,用包容替代指責,許多矛盾便能迎刃而解。要走近學生的內心,必須先從懂學生開始。做一個合格的聆聽者,能更好地懂學生,讓教育回歸人性化的本質。季老師還提到,在班主任工作中,以權威的身份壓制學生是下策,以才華力量征服學生是中策,以人格魅力感染學生才是上策。她的這段話精準地揭示了班主任工作的三重境界,恰似一盞明燈,照亮了教育的本質一一真正的教育不是權力的博弈,不是才華的炫技,而是心與心的聯(lián)結。這種觀點不僅道破了師生關系的深層密碼,更蘊含著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教育智慧的終極追求。
四、成長賦能:喚醒內驅力,點亮多元可能
“教育不是修剪成‘標準答案’,而是澆灌每一粒種子長成自己的森林。\"四川廣元天立學校德育校長郭井芳老師在“如何百分之百把全班同學培養(yǎng)成才”的報告中提到,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小天才”,只是他們的才華被隱藏了起來,需要我們做父母或老師的帶領孩子一起把他找出來。當我們成功找出他的“著力點”,孩子的人生就由此開始被點亮。教育的過程就是喚醒和激發(fā)的過程,更是帶領孩子找到他自己的過程。導致“不成才”出現(xiàn)的原因是單一的評價標準、單一的育人方式,是老師家長的“太著急”。我們總是急于讓孩子達到我們設定的目標,卻忽略了他們的個性差異和獨特需求。我想我們要找準孩子成長的關鍵點:對善學習的,要培養(yǎng)榜樣示范與責任擔當;對善管理的,要培養(yǎng)管理和擔當能力;對“小調皮”,要培養(yǎng)專事專干和情商。班主任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優(yōu)秀的眼睛,如發(fā)現(xiàn)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發(fā)現(xiàn)喜歡學習的學生、發(fā)現(xiàn)喜歡管理的學生、發(fā)現(xiàn)調皮的學生從學生的身上找到各種閃光點,多維度地評價優(yōu)秀,帶孩子一起挖掘自身優(yōu)點,為學生搭建起成長的平臺,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綻放光彩。
“教師若想予人星火,必先心懷璀璨;唯有步履不停,方能與時代同頻,與少年共成長。\"在知識迭代如潮、技術革新加速的時代變局中,教師不能做因循守舊的“擺渡人”,而應挺立時代潮頭,以常學常新的進取姿態(tài)擁抱變革。既要像海綿般吸納前沿知識,讓學科體系與認知架構始終保持“升級狀態(tài)”,更要以深耕細作的匠心精神打磨教學技藝,在持續(xù)實踐中錘煉教學硬功夫。唯有讓自身知識體系始終與時代發(fā)展同頻共振,才能在三尺講臺上培育出適應未來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