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隨著《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方案》”)和2022年版各學科課程標準的深人實施,我國的基礎教育正駛入深化課程改革的新航道。2024年秋季,全新編寫、修訂的由國家教材委員會于2024年審定的人教版、外研版、教科版、譯林版等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七年級教材(以下統(tǒng)稱為\"新教材”,下文闡述相關問題時以前兩個版本的教材為例,并分別將其簡稱為\"人教版新教材\"和\"外研版新教材\")正式投人使用,這標志著本輪課程改革又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v覽新教材可知,其嚴格對標《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標》\")要求,以新時代教育理念為指引,對教材編排邏輯、教學內容架構、教學方法適配以及評價體系建構進行了系統(tǒng)性的更新。
新教材著重要求教師強化知識結構化意識,聚焦真實情境開展應用實踐類與遷移創(chuàng)新類活動,驅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同時,項目化學習、單元自評等全新板塊的增設,倡導教師運用多元、互動、開放的教學手段,在\"教—學—評”一體化的設計與實施中,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潛能,助力學生搭建更完備、更具深度的知識結構化體系,培育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等關鍵能力。經過一學年的實施,筆者發(fā)現(xiàn)一線教師在新教材使用上存在許多困惑。下面,筆者將在闡述新教材啟用階段的問題與挑戰(zhàn)的基礎上,提出新教材啟用階段的實踐進路,以期為一線教師用好新教材提供些許助益。
二、新教材啟用階段的問題
自2022年版各學科課程標準實施以來,我們經歷了兩年的“新課標、舊教材\"教學實踐期,及一年的新舊教材并存期。筆者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在這三年期間,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模式仍是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主導模式,具體表現(xiàn)如下:對單元內各語篇的研讀缺乏系統(tǒng)性關聯(lián),流于表面;單元教學目標與課時教學目標銜接松散;課時教學未能較好地體現(xiàn)“教—學—評”一體化設計與實施;英語教學與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的融合浮于形式,未能真正帶來質的改變。新教材全面啟用后,實踐層面的問題具體如下:
(一)認知上偏移方向
自《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發(fā)布起,一線教師對核心素養(yǎng)等相關理念的學習已持續(xù)近八年。但從各類教研活動展示的教案、課例,以及通過對教師的訪談等可以發(fā)現(xiàn),部分教師對新的培養(yǎng)目標認識不清晰,即對核心素養(yǎng)的整體認知存在偏差,突出表現(xiàn)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維度進行拆分,忽視了《義教課標》強調的四個維度應“相互滲透,融合互動,協(xié)同發(fā)展”的要求。此外,部分教師對英語學習活動觀、“教—學—評”一體化等理念也存在認知上的偏差。
(二)行為上不夠慎重
許多教師基于《義教課標》理念,在充分研讀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情,對教材進行適度調整和改編。這是值得倡導的。但部分教師純粹根據(jù)自身的教學習慣,在對教材內容研讀不深入、理解不充分的情況下,即對教材體系、教材要求進行隨意的、簡單化的刪改。此類情況在公開課中也屢見不鮮,授課教師為顯示自己在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學中選擇重教材語篇本身而輕語篇后已編排的活動。
(三)策略上偏離意圖
許多教師未能按照《義教課標》修訂組、教材編寫者所建議的教學策略等引領、推進教學,比如將英語學習活動觀、任務型教學、項目化學習等策略置之腦后,仍以教師“一言堂\"式講授為主。這體現(xiàn)出教師高度忠誠于教材客觀內容,忽視了相對隱性的內容。
三、新教材啟用階段的挑戰(zhàn)
(一)育人功能須充分突顯
英語課程作為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載著語言學習的功能,更肩負著育人的重任。從課程總目標來看:《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2011年版義教課標》”)強調“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發(fā)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yǎng)”2];《義教課標》聚焦核心素養(yǎng),強調其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3]。同時,《義教課標》提出,“教師要把落實立德樹人作為英語教學的根本任務,準確理解核心素養(yǎng)內涵,全面把握英語課程育人價值”[4]??梢姡n程育人已是教師必須作答的時代命題。
(二)內容要求須與真實聯(lián)結
新教材在編寫中注重真實語境、真實語用,要求教師設計指向真實問題解決、含有真實交際的活動,將英語教學與真實生活、真實世界和解決真實問題相聯(lián)結。當學習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關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就會明顯增強。在真實的語言實踐中,學生學習并運用地道、真實的語言,可以有效提升學習效果,提升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為終身學習和未來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學、教方式須多元創(chuàng)新
依據(jù)《義教課標》理念編寫的新教材突顯以下幾個“新”:一是新的教學理念與路徑,即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二是新的教學方式,即實施項目化學習;三是新的\"評\"的設計,即開展\"教一學—評”一體化設計;四是新的教材編排體系,即“主題一情境一活動”單元編排體系。這就對教師的教學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從強調模式、“招數(shù)\"到強調\"無招勝有招”,形成“更新理念一探索方法一實踐反思”的閉環(huán)。
四、新教材啟用階段的實踐進路
為有效應對上述問題和挑戰(zhàn),筆者認為,教師需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學技能,并在實踐與反思中不斷精進,探索新路徑。
(一)乘持傳承與創(chuàng)新,及時更新教育理念
“不熟悉課標,難以領悟教材的意圖,更不可能充分挖掘和展現(xiàn)教材的價值?!盵5]新教材在編排特點、內容組成、單元容量等方面發(fā)生了諸多變化。這就要求教師更新教育理念,在\"反芻、反觀、反思\"中探索,創(chuàng)新教學實踐路徑,實現(xiàn)從“教教材\"到\"用教材育人\"的轉變。
1.于教材編排特點中反當課標理念
根據(jù)《課程方案》要求,“教材編寫須落實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基于核心素養(yǎng)精選素材,確保內容的思想性、科學性、適宜性與時代性”6]。新教材的編排總體上突破了傳統(tǒng)的\"話題—功能—結構\"模式,更加注重“主題—情境—活動\"編排邏輯。依據(jù)新教材的編排特點,開展以主題為引領的單元整體教學,能充分突顯“發(fā)揮核心素養(yǎng)的統(tǒng)領作用\"“以主題為引領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這兩大英語學科的課程理念[7]。以外研版新教材為例,其每個單元均以主題為引領,依托語篇,以活動為路徑,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開展學習。外研版新教材各個板塊的編排特點如下:Starting ideas板塊多為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及趣味任務,有助于喚醒學生的已知并激發(fā)學生對未知的興趣;Understanding ideas板塊依托多模態(tài)語篇,能夠幫助學生懂內容、學語言、悟文化;Developing ideas板塊聚焦思維拓展和深度探究,活動設計具有開放性和探究性,引導學生從“理解知識\"走向“活用知識”,并鼓勵學生開展多元思考;Presenting ideas板塊作為單元的綜合性產出環(huán)節(jié),設計了諸如海報設計、計劃制訂、相冊制作等任務,通過任務驅動學生語言技能與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Reflection板塊通過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與診斷,強化學生的“獲得感”,助力學生找到成長點,同時教師借助這一板塊(學生“我能做什么\"的勾選)能夠發(fā)現(xiàn)學生能力的缺口,進而反思教學。此外,依據(jù)新教材編排特點開展的教學應聚焦學思結合、學用結合、學創(chuàng)結合,突顯“踐行學思結合、用創(chuàng)為本的英語學習活動觀\"這一英語學科的課程理念[8]。可見,教師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也是其反芻《義教課標》理念、變革教學方式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順應教學從知識本位向素養(yǎng)本位轉變的要求。
2.于教材內容組成中反觀文化自信
《義教課標》在“課程目標”的總目標中提出:“培育文化意識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樹立國際視野,堅定文化自信?!?可見,“英語教材如何加強中華文化的輸人與學習,成為落實有關要求和服務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緊迫課題”10]。新教材的編寫在文化自信相關內容的選取上高度一致,均融入了豐富且多樣的中華文化元素,豐富了文化育人的資源,引導教師從 ??2011 年版義教課標》所倡導的“將所學語言國家文化作為文化教學重點”進階到當下的“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認同”。以人教版新教材為例,其融入了豐富且多樣的中華文化元素,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教材主人公的名字體現(xiàn)中國復興、騰飛的美好愿景,如Fu Xing,Teng Fei等;二是大量插圖體現(xiàn)中華文化元素,特別是每個單元的主題圖,如七年級下冊Unit1Animalfriends主題圖中的國寶大熊貓、Unit 4 Eat well主題圖中的中國傳統(tǒng)菜系、Unit7Aday to remember主題圖中的采茶等;三是語篇內容講述中國傳統(tǒng)故事,如七年級下冊Unit 8Once uponatime涉及塞翁失馬、畫龍點睛等多個中國傳統(tǒng)故事。這就要求教師于教材內容組成中反觀文化自信,引導學生在了解世界文化多樣性中提升文明互鑒意識,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文化自信,進而以合適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
3.于教材單元容量中反思學生需求
《義教課標》在\"教材編寫建議\"中強調\"遵循語言能力發(fā)展規(guī)律,滿足不同學段學生學習需求”[1]。作為承載知識體系建構、學習能力進階的重要支撐,教材單元將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等內容結構化整合于聽、說、讀、看、寫的綜合任務中,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單元容量不僅與內容的廣度有關,而且也與內容的深度有關。也就是說,知識點數(shù)量、技能點覆蓋范圍、概念復雜度、思維層次性等都會影響單元容量。單元容量過小會導致教師需額外補充材料,增加了教師備課的負擔,同時也會讓學生感到學習內容淺顯、缺乏挑戰(zhàn)性,無法滿足需求。單元容量過大會導致教學節(jié)奏失衡,出現(xiàn)教師為趕進度而壓縮內容的“填鴨式”過量輸人,忽視了學生的接受程度。新教材的編寫或多或少對單元進行了擴容。例如,人教版新教材將語音板塊正式納入單元內容,聽說板塊的對話語篇篇幅增長,增加了供選用的Project板塊和Reading plus板塊,以及七年級下冊寫作部分逐步增加示范性語篇。再如,外研版新教材的語法知識點的深度和廣度都有所提升,詞匯量大幅增加,Readingand writing板塊的閱讀語篇篇幅長且主題廣泛,寫作更是強調邏輯性和批判性思維。面對這些變化,學生一時難以適應,尤其是基礎薄弱的學生,容易在學習中產生畏難情緒,進而失去學習興趣。針對新教材單元容量增大這一現(xiàn)狀,教師應以“學生接受度”為導向,通過簡化教材復雜內容、分層實施教學和高頻率復現(xiàn)鞏固等方式,讓大容量內容轉化為可助學的學習階梯,既落實新教材要求,又保障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著眼預設與實施,注重提升教學技能
教材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重要載體。教材作用的發(fā)揮,關鍵在于“教師對教材的認知和有效利用教材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2]。這就需要教師著眼預設與實施,提升教學技能。
1.聚焦教材觀轉變,著力提升教材素養(yǎng)
“教材觀是人們對教材本質及功能的認識,它反映了教材使用者對待教材的態(tài)度和方式?!盵13]教材觀直接影響教學實踐。Shawer通過實證研究總結出課程傳播者、課程開發(fā)者和課程創(chuàng)造者三種教材使用取向[14]。課程傳播者的教學設計按教材原封不動地推進,是典型的“教教材\"的表現(xiàn)。課程開發(fā)者結合學情等因素對教材進行取舍或調整,是典型的“用教材教”的表現(xiàn)。課程創(chuàng)造者在分析學情的基礎上自行挑選素材,或改編素材進行教學,是“不用教材教”的表現(xiàn)。誠然,對一線教師而言,要成為課程創(chuàng)造者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明晰自身角色,向課程開發(fā)者、課程創(chuàng)造者學習,增強根據(jù)學情對教材進行改編、拓展的意識與能力,是必須要做的。在具體實踐中,教師應轉變教材觀,更全面地去認識教材的價值,明晰教材編寫的基本理念及蘊含其中的教學方法,進而結合學情等因素,開展基于語篇研讀為邏輯起點的課堂教學,實現(xiàn)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轉變,提升自身的教材素養(yǎng),推動英語教學高質量發(fā)展。
2.聚焦“教一學一評”一體化設計,綜合提升教學設計能力
英語教學以核心素養(yǎng)為統(tǒng)領:“教(教學目標)”是素養(yǎng)傳遞的起點,規(guī)劃育人方向與目標,學(學習活動)”是素養(yǎng)內化的路徑,通過語言實踐落地,“評(教學評價)”是素養(yǎng)達成的評估,監(jiān)控過程,反饋效果“教—學—評”一體化設計要做到三個“明確”:設定教學目標,明確教什么;設計學習活動,明確怎么教/學;設計教學評價,明確學得如何。教學目標、學習活動與教學評價深度融合、協(xié)同共進,貫穿教學設計和實施的全過程。
傳統(tǒng)的提升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的做法是從目標設定、活動設計和評價設計等不同能力維度分別進行提升,常常導致出現(xiàn)“會設計目標的教師”“會設計活動的教師”“會設計評價的教師”。在\"教一學—評”一體化理念下,,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的提升需從不同能力維度整體考量、協(xié)同發(fā)力并綜合提升,突出教學設計能力發(fā)展的綜合性,如在目標設定時強化產出導向意識,同步構思活動路徑和評價方案,形成“目標一活動—評價\"三位一體的設計習慣,推動教學真正實現(xiàn)從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的轉變。
3.聚焦課堂實施與生成,積極提升教學反思能力
課堂教學是預設和生成交織的動態(tài)過程,課堂實施的效果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在課堂實施中,教師需要以敏銳的洞察力捕捉課堂中的“意外\"與“契機”,將這些“即時生成\"轉化為教學資源。在課后,教師可使用如表1所示的課堂實施與生成情況觀察記錄表簡要記錄關鍵事件,如學生就跨文化問題的提問、小組討論中的母語遷移現(xiàn)象等,并進行分類,進而反思并記錄課堂中給出的策略性反饋(包括對錯誤或問題的深度追問或即時反饋,或課堂教學步驟的臨時調整等),建立“觀察—記錄—反思一驗證(再實踐)”循環(huán)機制,使反思真正指向教學行為的持續(xù)優(yōu)化。
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重要途徑。這是因為教學反思不僅可以幫助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可以驅動教師審視教材使用的價值取向。教師只有主動反思、覺察問題,才會自覺萌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從而架構起連接《義教課標》理念、教材使用與教學實踐的橋梁。
五、結語
教師是教育改革的關鍵力量。教師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再到\"用好教材\"的觀念轉變,有助于激發(fā)教學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真正實現(xiàn)教與學的有機統(tǒng)一,確保新教材真正落地生根,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堅實支撐,推動我國基礎英語教育持續(xù)且高質量地發(fā)展。當然,在人工智能迅猛發(fā)展的當下,教師還需喚醒以人工智能賦能英語教學的認識自覺,借助人工智能創(chuàng)新使用教材,將教材的靜態(tài)知識轉換成動態(tài)的資源?!?/p>
參考文獻:
[1][3][4][7][8][9][1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4,47,2,3,5,7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8.
[5]郭華,呂寒菲.中小學教師如何用好新教材?[J].中小學管理,2024(8):13-16.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2.
[10]郭寶仙.英語教材中華文化內容設計與使用[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4:4.
[12]程曉堂.英語教材設計與使用[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4:10.
[13]俞紅珍.教材選用取向與不同的教材觀[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16):42-44.
[14]徐錦芬,劉文波.外語教材使用:分析框架與研究主題[J].現(xiàn)代外語,2023(1):13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