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呈現(xiàn)
漸
◎豐子愷
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漸”;造物主騙人的手段,也莫如“漸”。在不知不覺之中,天真爛漫的孩子“漸漸”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俠的青年“漸漸”變成冷酷的成人;血氣旺盛的成人“漸漸”變成頑固的老頭子。因為其變更是漸進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漸進,猶如從斜度極緩的長遠的山坡上走下來,使人不察其遞降的痕跡,不見其各階段的境界,而似乎覺得常在同樣的地位,恒久不變,又無時不有生的意趣與價值,于是人生就被確實肯定,而圓滑進行了。假使人生的進行不像山坡而像風(fēng)琴的鍵板,由do忽然移到re,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變成青年;或者像旋律的“接離進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即如朝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驚訝、感慨、悲傷,或痛感人生的無常,而不樂為人了。故可知人生是由“漸”維持的。
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則,造物主的微妙的功夫!陰陽潛移,春秋代序,以及物類的衰榮生殺,無不暗合于這法則。由萌芽的春“漸漸”變成綠蔭的夏,由凋零的秋“漸漸”變成枯寂的冬。我們雖已經(jīng)歷數(shù)十寒暑,但在圍爐擁衾的冬夜仍是難于想象飲冰揮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然而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夏,由夏一天一天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間實在沒有顯著的痕跡可尋。晝夜也是如此:傍晚坐在窗下看書,書頁上“漸漸”地黑起來,倘不斷地看下去(目力能因了光的漸弱而漸漸加強),幾乎永遠可以認識書頁上的字跡,即不覺晝之已變?yōu)橐?。黎明憑窗,不瞬目地注視東天,也不辨自夜向晝的推移的痕跡。
“漸”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極微極緩的方法來隱蔽時間的過去與事物的變遷的痕跡,使人誤認其為恒久不變。這真是造物主騙人的一大詭計!我覺得時辰鐘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了。時辰鐘的針,平常一看總覺得是“不動”的;其實人造物中最常動的無過于時辰鐘的針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覺得我是我,似乎這“我”永遠不變,實則與時辰鐘的針一樣無常!一息尚存,總覺得我仍是我,我沒有變,還是留連著我的生,可憐受盡“漸”的欺騙!
“漸”的本質(zhì)是“時間”。時間我覺得比空間更為不可思議,猶之時間藝術(shù)的音樂比空間藝術(shù)的繪畫更為神秘。因為空間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廣大或無限,我們總可以把握其一端,認定其一點。時間則全然無從把握,不可挽留,只有過去與未來在渺茫之中不絕地相追逐而已。性質(zhì)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議,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因為一般人對于時間的悟性,似乎只夠支配搭船乘車的短時間。對于百年的長期間的壽命,他們不能勝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顧及全體。試看乘火車的旅客中,常有明達的人,有的寧犧牲暫時的安樂而讓其座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暫時的美譽);有的見眾人爭先下車,而退在后面,或高呼“勿要軋,總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會”或“世界”的大火車的“人生”的長期的旅客中,就少有這樣的明達之人。所以我覺得百年的壽命,定得太長。
然人類中也有幾個能勝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壽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們能不為“漸”所迷,不為造物所欺,而收縮無限的時間并空間于方寸的心中。故佛家能納須彌于芥子。中國古詩人(白居易)說:“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庇娙耍ǎ拢欤幔耄澹┮舱f:“一粒沙里見世界,一朵花里見天國;手掌里盛住無限,一剎那便是永劫?!?/p>
(選自《豐子愷散文》,有刪節(jié))
◆提煉
1.運用獨特的時間視角。文章以時間為線索,從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時間的細微感受入手,從人生無常、春秋代序、衰榮生殺等角度,將“漸”這一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讀者從時間的流逝中體會到“漸”的力量。
2.從生活小事感悟哲理。豐子愷先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細節(jié),如從時辰鐘的針看似不動卻時刻在動這一小事,引發(fā)對人生無常、“漸”在其中所起作用的深刻思考。
3.以自然現(xiàn)象隱喻人生。文章還通過自然現(xiàn)象來隱喻人生的“漸”,以山坡的斜度極緩隱喻“漸”的潛移默化,生動形象地揭示了“漸”對人生的影響,由自然現(xiàn)象延伸到對人生哲理的探討,以小見大,發(fā)人深省。
佳作展示
與石頭對視
◎劉 妤
石不能言最可人。石頭,這大地的骨節(jié),在溪澗、在山崖、在庭院,以亙古的緘默注視著人世的變遷。與石頭對視,便是與時間本身對話,那粗糲的外表下,藏著宇宙的密碼與生命的偈語。
幼時在溪邊嬉戲,總愛撿拾那些被流水打磨得圓潤的鵝卵石。它們躺在掌心,涼意沁人,仿佛帶著遠古的記憶。蘇軾曾吟“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石頭亦如是。同一塊石頭,晨昏看之,晴雨觀之,皆有不同的神韻。記得一個雨后的黃昏,我在溪畔發(fā)現(xiàn)一塊青石,水珠在其上滾動,映出七彩的光暈。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王維“空山新雨后”的意境——石頭不是死物,它是大自然的眼眸,靜觀云卷云舒。
長大后游歷黃山,見那些奇峰怪石聳立于云海之中,方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缎煜伎陀斡洝分袑懙溃骸暗屈S山天下無山,觀止矣!”那些歷經(jīng)億萬年風(fēng)霜的巖石,以不同的姿態(tài)凝固著地殼運動的瞬間,猶如大地的雕塑。撫摩那些粗糙的巖面,指尖傳來的不僅是堅硬的觸感,更是大地的力量。米開朗基羅曾說雕塑是將禁錮在石頭中的生命釋放出來,而黃山的石頭,本就是大地自由吐納的呼吸。
庭院中的觀賞石則又是另一番境界。古人云“園無石不秀”,那些精心擺放的湖石、英石,以“瘦、皺、漏、透”為美,實則是將宇宙的韻律微縮于一隅。白居易作《太湖石記》,道出“石有族聚,太湖為甲”的鑒賞之趣。我曾見過一位老者,每日清晨必與院中巨石對坐片刻。問其故,答曰:“石我兩忘?!边@令我想起莊周夢蝶的典故——當(dāng)深入凝視,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界限便消融了,留下的只有純粹的“天人合一”。
石頭教會我們沉默的智慧。加繆在《西西弗神話》中描繪的那位永遠推石上山的英雄,實則揭示了生命最壯麗的悖論——正是在無意義的重復(fù)中,人找到了最高的意義。石頭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啟示:不爭不搶,不卑不亢,以最樸素的姿態(tài)經(jīng)受風(fēng)雨的洗禮。我們學(xué)會與石頭對視,便也學(xué)會了聆聽大地的低語,觸摸時間的紋理。
石中有乾坤,靜觀得自在。在這個喧囂的時代,或許我們都需要一塊心靈的石頭,讓生命沉淀出它本真的模樣。
【湖南邵陽市邵陽縣第七中學(xué)高三(226)班】
◆點評
作文以石頭為媒介,串聯(lián)起個人記憶、自然哲思與文化意象。從童稚溪石到黃山奇峰再到庭院賞石,既有細膩的觸覺描寫,又有開闊的時空觀照,角度小巧,以小見大。尤為可貴的是將加繆存在主義哲學(xué)與東方賞石美學(xué)自然融合,在“石我兩忘”的意境中完成對生命意義的追問,是一篇形神兼?zhèn)涞恼芩济牢摹?/p>
【何燦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