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央視新聞視頻號發(fā)布了這樣一條視頻:一位老師給自己班里的每個學生都寫了一張帶有激勵性的專屬紙條??吹竭@張屬于自己的紙條時,有的孩子臉上綻開膈腆的笑容,有的孩子臉上泛出驚喜的表情,有的孩子眼里散發(fā)著激動的光芒,還有一個扎著雙馬尾的小女孩輕輕用嘴親吻了這張屬于自己的紙條…看到孩子們純真的笑臉、發(fā)光的眼神、驚喜的表情,也想起了自己抽屜里那一沓泛黃的紙條。
一年前,接手了一個特殊的班級,45個學生,有38個是留守兒童,其中還有5個同學來自離異家庭。開學第一天,站在講臺上,臺下的學生怯生生地看著,他們自卑、沉默、戒備,像一群生人勿近的“小刺猬”。
第一次嘗試“夸夸條”是在一節(jié)班會課上。我讓每個學生在紙條上匿名寫下班內(nèi)同學的一個優(yōu)點,再由我當眾宣讀?!霸谖覀牡臅r候,小靜總是安慰我,我很感動?!薄霸谖艺埣倌嵌螘r間,鋼琴課落下了,小敏會耐心地教我。\"起初,教室里一片沉寂,直到我念到第三張紙條時,后排傳來一陣啜泣聲。我抬頭,看見上課總是睡覺的小潔正偷偷抹眼淚。那天課后,小潔塞給我一張皺巴巴的紙,上面歪歪扭扭地寫著:“老師,從來沒有人夸過我。”
小潔的話促使我將“夸夸條”制度化。我買了45個白色紙杯分給學生,讓他們在紙杯上面寫上自己的名字,并繪制上自己喜歡的圖案,然后用剪刀、卡紙、膠水在教室后面制作了一面色彩斑斕的\"夸夸墻”。
每周日晚自習,孩子們需要給班級里的一個同學寫“夸夸條”,投放到那個被夸獎同學的杯子里。我要求學生寫出具體事例,比如“謝謝你給我細致耐心地講數(shù)學題”或“我忘帶飯卡,謝謝你主動借我飯卡”。
起初,學生面面相,筆尖懸在紙上遲遲不動。我便帶頭寫:給上課總是犯困的小芳一你今天在課本劇上的精彩表演,讓我刮目相看;給沉默內(nèi)向的小月一一你悄悄幫老師接熱水的樣子真美。
學生的變化悄然發(fā)生,小琪的變化最有代表性。這個極度敏感又自卑的女孩,常常一個人縮在教室角落看課外書。一次“夸夸條\"活動中,我寫道:“小琪,你上周扶著咱們班腿受傷的同學去上鋼琴課,我看到了你的純真與善良?!睕]過幾天,小琪在周記里寫道:“原來我也可以像太陽一樣照亮別人?!睆拇酥螅駬Q了個人,主動申請擔任班級圖書管理員,幫助我設計班徽,課堂上積極且有深度的發(fā)言更讓我驚嘆。
一年后,教室后面的\"夸夸墻\"逐漸被紙條覆蓋,那些課上一言不發(fā)的學生,開始主動舉手發(fā)言。今年過生日,我收到了同學們一份特別的生日禮物—兩大張貼滿了“夸夸條”的心形卡紙。他們說:“老師,您總讓我們夸別人,我們也想夸夸您?!?/p>
這些巴掌大的紙片雖然沒有高深的理論,卻能打開學生緊鎖的心靈之門。看到學生越來越自信的笑臉,我忽然明白:教育最動人的力量往往藏在最樸素的細節(jié)里。或許是作文本上的一句批注,或許是課間閑聊時的一次安慰,又或許,只是一張寫了三行字的紙條。
真正的大先生從來不是高高在上的,他們會俯下身子,傾聽孩子們內(nèi)心最真實的聲音,他們會讓每個孩子相信:再渺小的星星,也能照亮屬于自己的夜空,而那張帶著溫度的小紙條,也會在某個不經(jīng)意間的時刻,幫助孩子破繭成蝶。(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安徽省臨泉縣皖北經(jīng)濟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