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陽光正好,可手中的運動會報名表卻讓我心里一涼,“女子800米”一欄空得刺眼。
學校規(guī)定,若某項目無人報名,班級將失去“精神文明班集體\"的參評資格。我意識到,這不是簡單的報名空缺,而是集體榮譽感的缺失。我問:“大家為什么不愿意跑800米?”女生都低著頭,躲避我的眼神。
突然,小玲站起來說:“我跑步比較慢,平時800米測試都是最后一名,同學們笑我是‘烏龜’。\"教室里隨即響起幾聲笑聲,那笑聲像針尖刺進我的耳朵,也傷害了小玲的自尊。我突然明白,孩子們總在互相比較,落后的人會被嘲笑,這讓他們害怕參加比賽。
青少年正處于身心快速發(fā)展時期,在群體環(huán)境中,他們傾向于通過與他人比較來定位自己。當發(fā)現自己在某方面與他人存在差距時,往往容易產生自我貶抑的心理。女子800米項目無人報名,不僅因為學生對長跑本身存在畏懼,還源于對自身能力的懷疑,以及對失敗后可能被他人嘲笑、否定的恐懼。在這樣的心理壓力下,他們選擇逃避,躲在“不參與就不會失敗”的安全區(qū)里。
我轉身在黑板上寫下一句話:“這次運動會,我們不比速度,只比勇氣?!彪S即播放東京殘奧會的視頻片段:一位失去雙腿的運動員戴著義肢,在跑道上跟跑前行,速度并不快,但沖過終點時,全場觀眾起立鼓掌。我引導學生思考:“他們連站立都如此困難,卻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參與。參與,無關速度、無關成績,而是對自我的挑戰(zhàn)、對生活的熱愛?!?/p>
從學生堅定的表情中,我感到他們的思想有了一定轉變。然而,三天過去,報名表依舊空白。我趕緊召集班干部開會討論對策,體育委員小云建議:“我們組建一個女子800來陪跑團吧!”小云主動擔任隊長,此后每天放學后,她都會帶領大家進行適應性訓練。
訓練的第三天,意外發(fā)生了。小玲在訓練過程中突然嘔吐,我毫不猶豫地背起她朝醫(yī)務室飛奔。那時,我聽到身后傳來了此起彼伏的腳步聲。回頭一看,很多學生都跟上來了,臉上滿是關切與焦急。有的同學手中拿著水杯,有的同學大聲呼喊著校醫(yī),班長小涵邊跑邊大聲地喊:“小玲別怕!我們都在!\"那一刻,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距離報名截止時間只剩下一天,就在我焦慮之際,小玲說:“老師,我想試試。\"我驚喜萬分,緊接著,小云、小涵…一個又一個名字出現在報名表上。最終,8名勇敢的女生組成了參賽隊伍。我知道,對她們來說,這是一次不小的挑戰(zhàn)。
接下來的訓練中,幾名女生相互支持、相互鼓勵。當有人累得放慢腳步、氣喘呼呼時,身邊的同學會主動遞上水,拍著她的背說:“再堅持一圈,我們一起!”當有人不慎摔倒,大家會立刻圍上來幫她清理傷口。
比賽當天,陽光灑滿了整個操場。我守在終點線旁,看見女生互相攙扶著跑過彎道。小玲落在最后,腳步有些瞞跚,卻始終沒有停下。沖過終點時,她激動地說:“老師,我跑完了!\"聲音里滿是自豪。
這次女子800米,雖然沒有獎牌,卻讓參與的孩子們懂得,不要被“比較\"束縛,參與本身就是一種勝利。(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湖北省枝江市馬家店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