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辦公桌抽屜里,至今仍鎖著一件關于縣政協提案的答復函。泛黃的紙張上,廣平縣衛(wèi)生健康局的公章清晰如初。那年夏天,這件提案中構想的“養(yǎng)老網絡”逐漸鋪開,終化作縣老年活動中心里熱熱鬧鬧的秧歌聲。每當路過那里,我總想起2019 年那個夏夜—父親伏案修改提案,臺燈光暈里浮動的,正是此刻晾曬在縣敬老康養(yǎng)中心陽臺上的棉被輪廓。
2019年的秋天,我正在邯鄲市肥鄉(xiāng)區(qū)公務員崗前培訓的教室里,聽著前輩們說有關政協的履職工作。后來,有一次我替父親整理材料,發(fā)現他珍藏的《政協委員筆記本》里,用工整的楷體書寫著調研數據和提案草稿。這些帶著折痕、筆法蒼勁的筆記“告訴”我,政協委員的履職足跡,是要用腳底板在鄉(xiāng)間丈量的。誰都沒想到的是,5年后,當我走進省政協大樓時,整潔的地面上倒映的身影,竟與記憶中父親夾著提案袋冒雨出門的背影漸漸重合。
當我以工作人員身份參與省政協“加強城鄉(xiāng)環(huán)境衛(wèi)生整治”民主監(jiān)督時,垃圾轉運站的消毒水味直沖鼻腔,委員們卻不懼臟亂,毫不猶豫地走進去,察看垃圾轉運設施的運行情況。他們腳踏實地、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讓我突然明白了政協委員履職的分量一一原來,民生工程的精度都是真正走到一線測出來的。在座談會上嫻熟引用全省城鄉(xiāng)環(huán)境衛(wèi)生整治數據的那位委員,手中的筆記本上寫著密密麻麻的調研數據,很有說服力。
在石家莊學院零碳校園的梧桐道上,我見識了政協委員“較真兒”的另一種形態(tài)。看著學院碳中和研究中心數據庫平臺上顯示的數據,聽著教授詳細介紹綠色低碳宣傳教育、低碳校園建設、低碳技術研發(fā)等情況,突然有委員發(fā)問:“技術都是好的,那怎么落地呢,會不會關在實驗室出不去?”省政協委員、學院黨委書記陳亮如數家珍般列出了低碳技術轉移轉化應用的情況,在場的委員們紛紛點頭——原來參政議政的真諦,不只在于監(jiān)督、議政,更在于讓數據有溫度、讓情懷能落地。
讓我記憶猶新的是在潮白河畔的調研——省政協人資環(huán)委與北京市政協人資環(huán)建委赴廊坊北三縣開展聯合調研。那天風很大、天很冷,兩地三級政協組成的調研組頂著風在廠通橋實地考察,寒風吹得手中的調研方案嘩嘩作響。講解員背對著進出首都的車流,介紹京冀交通互聯情況。最后,他動情地說:“群眾通勤、回家的每一步,都離不開兩地政協立足當下、面向未來的努力!”這種發(fā)自肺腑的感言,讓我想起當年廣平縣衛(wèi)生健康局給父親的答復函里那句“持續(xù)完善提升、拓展創(chuàng)新”—原來政策文本里的每個字,都凝結著無數場這樣的思想碰撞。當軌道交通22號線規(guī)劃圖鋪開的瞬間,我忽然讀懂父親提案里“促進全縣社會化養(yǎng)老產業(yè)發(fā)展”的前瞻性—一好的建言既要接續(xù)歷史文脈,更需穿越時光的遠見。
如今,我的辦公桌上,父親當年的縣兩會出席證和我的政協工作證“并肩而立”。當我在數字政協平臺查閱社情民意信息時,忽然明白從牛皮紙檔案袋到云端數據庫,變的只是履職手段,不變的是一代代政協委員在田間地頭、街巷社區(qū)丈量出的民生刻度。今年清明假期,父親專門把我叫到身邊,問我怎么用DeepSeek來分析資料。交流間隙,父親不忘提醒我:“好AI不如爛筆頭,技術雖好,出門調研也別忘了帶上筆和本!”
此刻的我坐在辦公桌前,翻看著調研回來做的筆記,忽然想起去年來省政協入職前,父親教導我的話:“履職為民的馬拉松,既需要衛(wèi)星導航,也離不開腳底沾泥。”或許這就是歲月的魔法一當父親在筆記本上用速記符號記錄的社情民意信息,遇上我用鍵盤在電腦屏幕上敲出的工作日志,這跨越時空的呼應,恰如潮白河大橋上的車流與橋下的古河道,因為傳承讓歲月的年輪在新時代的晨光里熠熠生輝,并詮釋著中國式民主的深度與溫度。
(作者單位:省政協人口資源環(huán)境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