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在太湖之濱,山與水構(gòu)筑了這座城市的肌理與血脈,也滋養(yǎng)了一方水土和風(fēng)物。來到宜興,行山游水,也品山嘗水。宜興雖少有巍峨高山,卻有漫山竹海;雖無大江大河,卻有山間密布的涓涓泉水與溪流。山水之間,眾多好食材在孕育生長。宜興人春天采茶葉,夏天摘楊梅、李子和黃桃,秋天打板栗、挖紅薯,冬天挖冬筍。
風(fēng)土與自然關(guān)聯(lián)的一切都很迷人,也讓人們的生活充實有趣。
宜興人的餐桌上,一年四季都有筍。夏日雖無新生的鮮筍,但人們把春天吃不完的筍做成筍干,讓那份源自大山的天然之鮮保持得更加持久,也更有另一番風(fēng)味。
黃芽筍頗受宜興人的偏愛,做筍干時要把鮮筍煮開后燜上一晚,待白天切片后攤開曬干。煮過鮮筍的水保留下來,繼續(xù)煮筍。曬干的筍再煮開,之后再燜和曬。煮、燜、曬至少要重復(fù)三次。每一次都要煮得透,也要曬得透。如此一來,筍的風(fēng)味精華全部濃縮在筍干里。有些粗一點的筍則適合做筍板,把整段鮮筍對半切,用壓干的方式使其水分流失,再經(jīng)過晾曬,得到一片片筍板。春之將盡時,保存下足夠的筍干,夏秋時節(jié)便一直可以有筍吃。
青山之間總是有著優(yōu)質(zhì)的水源,水庫中的白魚、白蝦肉質(zhì)肥美,溪水中的小鯽魚、螺螄都滋味十足。泉水清澈甘甜,水本身就是好食材,可以用來做豆腐,因此宜興的張公豆腐、和橋豆干都是本地有名的物產(chǎn)。再加上應(yīng)季的黃桃、百合、茭白、蓮子……夏天來宜興,正是美味好時節(jié)。
有這些本地豐富的物產(chǎn),主廚總是能把菜肴發(fā)揮得美味盡致。在宜興雅達溪山 · 凱悅臻選酒店居年餐廳,一方餐桌便是宜興山水的舞臺,風(fēng)土韻味盡顯其中。
盛夏時節(jié),去宜興的竹海漫步,到山間溯溪,去探訪靈谷洞、張公洞、善卷洞等溶洞,便覺暑氣消解了大半。
再品品陽羨的紅茶,嘗嘗宜興的美味,沉浸式地感受宜興生活,更感到怡然自在。
冰糖棗香蝴蝶骨豬的膝蓋部分的骨肉以醬油、黃酒和多種香料腌制,之后鹵煮的過程中加入大棗,使其風(fēng)味中增加天然的甜味與棗香,搭配宜興大米與焯水后的小青豆,甜香的口感綿延,充滿余香。
花膠蝦球酸辣湯
以雞湯煮蝦球與花膠絲,加入鎮(zhèn)江醋與胡椒粉,調(diào)和酸辣的口味,能在炎炎夏日喚醒味蕾,打開食欲。
金湯雙米煨花膠
以野米和小米共同煨制花膠,通過大小不同的米的顆粒感烘托花膠軟韌之感,帶來豐富的口感層次和余香。
咸鵝篤張公豆腐
以咸肉、咸排骨、咸雞等吊高湯,湯底比普通高湯風(fēng)味更加咸鮮。
將張公豆腐煎香,與咸鵝一起于高湯中燉,豆腐充分吸收咸鮮的味道,烘托鵝肉的鮮香。
鮑仔板栗小公雞
宜興太華鎮(zhèn)的板栗軟糯香甜,與雞肉和鮑魚一起紅燒,將“山珍”與“海味”之鮮相融,帶來豐富的口感層次與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