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臥冰求鯉”是二十四孝中較為典型的舍身盡孝類故事。然而,王祥 “臥冰求鯉”并非故事的最初面貌。據(jù)考證,王祥求魚時約二十七歲,其求魚方式主要存在 “剖冰”“扣冰”“臥冰”三種記載。其中“臥冰”之說雖出現(xiàn)最晚,卻成為流傳最廣的版本。這一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主要是因為《搜神記》中將三個為母求魚的故事并列記載,導(dǎo)致主人公混淆。此外,佛教苦難觀以及故事本身的傳奇色彩也是“臥冰”情節(jié)廣泛傳播的重要因素。
【關(guān)鍵詞】《臥冰求鯉》;王祥;剖冰;扣冰;二十四孝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biāo)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9-005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9.016
一、《臥冰求鯉圖》與《剖冰求魚圖》之異
元朝郭居業(yè)編纂的《全相二十四孝詩選》第五則《王祥》以簡潔詩句勾勒出一個動人故事:“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王祥,魏時人。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欲譖之,由是失愛于父。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臥冰上,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由此可知,王祥主要生活在魏晉時期,早年喪母,繼母朱氏對他百般苛待,還時常在其父面前惡語中傷,致使他失去了父親的關(guān)愛。但在繼母提出要求時,他毅然臥冰求鯉,幸而冰面自行開裂,雙鯉躍出,由此事彰顯出了王祥的至誠至孝。
彼時,王克孝依此故事繪制《臥冰求鯉圖》,伴隨詩集大量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在這類早期的圖繪中,如清代張之洞等人擴編的《百孝圖說》卷八八以及民國陳少梅的《二十四孝圖》第十八章,王祥常被描繪成少兒形象,皆采取“臥冰”之舉。畫面中,王祥上半身或脫光或僅著短衣,置身冰河中,企圖以體溫融化凍結(jié)的冰面求魚。此類畫面極具感染力,強化了故事的傳奇色彩與王祥的至孝形象,成為故事傳播的重要視覺載體。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現(xiàn)代畫家葉毓中先生的創(chuàng)新之作。其《二十四孝畫冊》第十九則《剖冰求魚》,取材于《晉書·王祥傳》,塑造了一位青年王祥的形象。畫中王祥身著冬裝,披蓑戴笠,卷袖至肘,蹲踞在冰面上。他手持一根長棍,專注地將長棍末端的斗狀網(wǎng)兜探入鑿開的冰面處捕撈,身后放置著魚簍、斧頭等工具。這幅畫作生動展現(xiàn)出冬季捕魚的場景,打破了人們的傳統(tǒng)印象,為故事詮釋提供了新的視角。
傳統(tǒng)的《二十四孝圖》在創(chuàng)作時,由于可利用的文獻資源十分有限,常依照流傳較廣的詩文進行繪制,對故事本原缺乏嚴(yán)謹(jǐn)考證。就“臥冰求鯉”而言,王祥求魚的年齡與方式在不同版本中存在明顯差異,成為后續(xù)深入探究故事演變的關(guān)鍵切入點。
二、王祥求魚的年歲考辨
現(xiàn)存文獻中未明確記載王祥求魚時的具體年齡,但通過對正史的梳理,可以推求出大致時間范圍。《晉書·王祥傳》是考證年齡問題至關(guān)重要的線索,其傳世版本主要有東晉王隱《晉書》、南朝臧榮緒《舊晉書》、唐房玄齡《晉書》。因編撰者的背景、立場及時代不同,各版本在敘事、史料選取與細(xì)節(jié)描寫上各有側(cè)重,現(xiàn)簡述其要點。
東晉王隱所著《晉書·王祥傳》詳述王祥生平。王祥年過五十才出仕,受徐州刺史呂虔賞識,任職期間治理得力,深受民眾稱贊,任別駕時就有歌謠傳頌其政績:“海內(nèi)之康,實賴王祥。邦國不空,別駕之功?!蔽旱鄹哔F鄉(xiāng)公入學(xué),王祥被任命為三老,后升遷至司隸校尉。咸熙元年,司馬昭封晉王,同為三老的司空荀顗、朗陵侯何曾投靠司馬氏,荀顗欲拉攏王祥,遭拒。晉武帝時,王祥官至太子太保,封睢陵公,泰始四年(268)去世,時年八十九歲。
南朝臧榮緒《舊晉書·王祥傳》及唐房玄齡《晉書·王祥傳》卷三十三都著重記載王祥剖冰求魚的孝行,可見其在當(dāng)時廣為人知且備受推崇。王祥天性極為孝順,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不慈”,他卻愈發(fā)恭敬謹(jǐn)慎。繼母想吃鮮魚,“時天寒冰凍”,王祥解衣,“將剖冰求之”[1]。就在這時,“冰忽自解”,兩條鯉魚從水中跳了出來,“祥持歸以奉母”。這兩個版本記載大體一致,僅個別文字有差異。房玄齡版本還詳述了王祥親嘗湯藥、黃雀入幕、風(fēng)雨守李等孝行。
在這三種《晉書·王祥傳》的版本中,房玄齡對王祥的記載最為詳盡豐富,篇幅亦遠(yuǎn)超其他二者。從房玄齡的記載中,能獲取推斷王祥求魚時間節(jié)點的關(guān)鍵線索。唐房玄齡《晉書》載:“漢末遭亂,(王祥)扶母攜弟覽避地廬江,隱居三十余年,不應(yīng)州郡之命。母終,居喪毀瘁,杖而后起。徐州刺史呂虔檄為別駕,祥年垂耳順,固辭不受,覽勸之為具車牛,祥乃應(yīng)召?!盵2]由此可知,王祥曾攜繼母及弟弟王覽隱居廬江長達(dá)三十余年,直至繼母離世后才出仕為官。又知王覽生于東漢末建安十一年(206),卒于晉咸寧四年(278)。據(jù)王中明等學(xué)者對《瑯琊臨沂王氏宗譜》的研究,王融生于漢桓帝永興二年(154),卒于漢獻帝建安十七年(212),且繼母朱氏苛待王祥始于王覽出生后。[3]經(jīng)趙靜考證,王祥生于漢光和三年(180),卒于晉泰始四年(268),約于曹魏景初三年(239)由弟王覽勸說下,出任徐州刺史呂虔的別駕。[4]雖然趙靜對王祥生卒年考證十分完備,但因史料獲取困難,對王祥首次出仕年齡考辨略有不足。綜合推斷,王祥最早于其父去世(212)后遷居,出任徐州刺史呂虔別駕約在曹魏正始三年(242)。這一推斷與唐房玄齡《晉書》中“年垂耳順”的記載相契合,表明王祥首次出仕時已年屆六十。
由此可知,求魚事件應(yīng)發(fā)生于王覽出生(206)至王融去世(212)之間,與之對應(yīng),此時王祥的年齡應(yīng)在27—32歲。這就說明,王祥求魚時已是接近而立之年的成年人,與傳統(tǒng)畫冊中的少兒形象截然不同,由此可以糾正人們長期以來的錯誤認(rèn)知。
三、王祥求魚的方式探究
檢索歷史文獻發(fā)現(xiàn),王祥求魚的方式主要有剖冰、扣冰、臥冰三種。
(一)剖冰
剖,本義為“破開、中分”。《說文解字·刀部》:“剖,判也。從刀,咅聲?!盵5]剖冰,即破開冰面捕魚。王祥剖冰求魚的記載在古代史書與文學(xué)作品中極為常見,最早可追溯至東晉干寶的《搜神記》卷十一《王祥孝母》:“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6]《搜神記》所記故事大多情節(jié)簡單,極富浪漫主義色彩,除了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一部分民間傳說。《王祥孝母》一則,生動描繪了王祥為母求魚的決心,故事以鄉(xiāng)里人驚嘆其孝感動天收尾,傳遞了當(dāng)時社會對孝的推崇。
東晉裴松之在注解《三國志·呂虔傳》時引用孫盛《雜語》,王祥仍是剖冰求魚,但內(nèi)容更為細(xì)致,且將“母親”明確為“后母”。南朝劉孝標(biāo)在《世說新語·德行》中引用了孫盛《晉陽秋》[7],增加“母患”二字,使情節(jié)更合理。唐白居易《白孔六帖》卷十八亦載此事:“晉王祥,繼親朱氏欲生魚,祥解衣將剖冰,冰解,雙魚躍出。”點出了王祥繼母的姓氏。此后,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九十二、元于欽《至元齊乘》卷五、明都穆《使西日記》卷上、清洪齮孫《補梁疆域志·鱧瀆》、陶保廉《辛卯侍行記》卷一等文獻均有相關(guān)記載,且人物情節(jié)各有補充,如記述求魚原因、確定求魚地點等。這些豐富的記載表明,“剖冰”之說歷史悠久、例證充分,是最接近歷史真相的求魚方式。
(二)扣冰
扣,本義為“拉住、牽住”,同“敂”(kòu),有擊打之意。《說文解字·攴部》:“擊也,從攴,句聲。”[8]扣冰,即擊打冰面捕魚,與剖冰原理相似。其記載最早見于南朝師覺授的《孝子傳》:“盛寒,河水堅冰,網(wǎng)罟不施,母欲得生魚。祥解褐,扣冰求之。忽冰小開,有雙魚出游,祥垂綸而獲之。時人謂至孝所致也?!边@段文字清晰描述了王祥在寒冬為母求魚的過程,體現(xiàn)其拳拳孝心。其后,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四、李昉《太平御覽》卷二十六等皆有引用此記載,可見扣冰求魚在一定歷史時期也有流傳。
與師覺授同時代的庾信,曾作《王祥扣冰魚躍贊》歌頌王祥的孝行:“王祥之母,鮮鱗是求。冰連鈞浦,凍塞寒流。精誠有感,無假沉鉤。二老同膳,雙魚共浮?!倍宄捈摹段逍写罅x·論扶抑》卷三卻以虞舜逃脫杖打、王祥扣冰求魚、孟宗泣竹生筍為例,批判此類行為在教育上的愚昧,引發(fā)對義方之教的思考,體現(xiàn)了不同時代對王祥求魚行為解讀的多元性。
(三)臥冰
“臥”字在《說文解字·臥部》中的本義是人伏在幾案上休息,后引申為“躺、趴”。臥冰即臥于冰面,借體溫融冰求魚。在歷史文獻中出現(xiàn)較晚,多見于文學(xué)、說唱、戲劇作品。
“臥冰”在唐代敦煌變文《目連緣起》中首次出現(xiàn):“孟宗泣竹,冬日筍生。王祥臥冰,寒溪魚躍。”[9]該變文講述了佛弟子目連歷盡艱險,將母親從地獄救出來的故事,還引入了孟宗泣竹、王祥臥冰等本土孝行故事。借王祥臥冰之舉宣揚“舍身盡孝”的思想,向民眾滲透宗教思想,同時推動了“臥冰”的傳播。此后,宋陳師道《后山談叢》卷二記述了作者對此事的聽聞:“世傳王祥臥冰求魚以養(yǎng)母,至今沂水歲寒冰厚,獨祥臥處闕而不合?!盵10]潘自牧《記纂淵?!肪矶缎⒆觽鳌?,曰:“王祥事繼母至孝,母疾,思食魚,時冬月,冰堅不可得,祥解衣臥冰上,少時冰開,雙鯉躍出?!痹訕I(yè)的《全相二十四孝詩選》以及后來大量印行的《二十四孝圖》,使“臥冰”故事廣泛流傳,成了迄今為止的主流版本。明陸人龍短篇話本小說集《型世言》卷四、清官修辭典《佩文韻府·冰上》等也有相關(guān)引用。
縱觀上述各例,王祥求魚一事的記載各有不同,但情節(jié)基本一致。對比三種方式,“剖冰”出現(xiàn)時間距王祥生活年代更為接近,且文獻記載翔實豐富,更貼近歷史真相。此外,求魚事件起因有“母欲生魚”與“母疾思魚”之分,地點在武進、臨沂、洛陽等地說法不一。據(jù)王中明研究,河南省遂平縣萬泉河可能是事發(fā)地,1998年被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此說具有較高可信度。
四、“剖”演變?yōu)椤芭P”的原因
(一)故事混淆與訛傳
在東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中,《王祥孝母》《王延叩凌求魚》《楚僚臥冰求鯉》三篇故事情節(jié)相似,易引發(fā)混淆?!锻跹舆盗枨篝~》里王延為繼母卜氏尋魚不得,遭毒打流血,后至汾河邊敲冰而哭,得魚五尺,終獲繼母善待?!冻排P冰求鯉》中楚僚為后母治療癰腫,后母夢小兒言食鯉可愈,而后楚僚臥冰求鯉,來一童子挖冰相助,于是得雙鯉而歸,后母因此病愈而壽至一百三十三歲。干寶在故事末尾有按語:“此與王祥、王延事同。”可知作者有意將三則相似的事件安排在一起,方便讀者進行對比區(qū)分。明郎瑛在《七修類稿·義理類》中也指出了王祥與王延的巧合。
雖然三篇故事不盡相同,但唯有王祥的名字和“臥冰”的求魚方式流傳至今。直接原因可能是在流傳過程中故事細(xì)節(jié)逐漸模糊,使“臥冰”的主人公在訛傳中被誤記為他。且王祥出身不凡,臨沂瑯琊王氏為魏晉時期八大門閥士族之一,家世背景強大。在古代重視門第的文化氛圍下,“臥冰”情節(jié)與王祥緊密相連,取代了原本的“剖冰”,使故事在傳播中發(fā)生了關(guān)鍵的變化。
(二)佛教苦難觀的影響
“王祥臥冰”始見于唐代敦煌變文,在這之前可能已經(jīng)存在訛傳現(xiàn)象,但從此以后,便迅速擴散開來。隋唐五代佛教盛行,滲透到民眾生產(chǎn)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幾乎達(dá)到了全民信仰佛教的境況。其“舍身”和“苦難”的觀念與本土孝道文化結(jié)合,催生了諸多“舍身盡孝”的故事,《目連緣起》中的“王祥臥冰”即出于此?!芭P冰”之舉既體現(xiàn)孝道,又契合佛教“以苦難彰顯孝心”的舍身精神,被佛教文化吸收利用,借助宗教傳播力量廣泛流傳,逐漸成為大眾熟知的版本,掩蓋了“剖冰”等更符合現(xiàn)實邏輯的方式。
(三)戲劇性與傳奇色彩的推動
“臥冰”行為本身極具戲劇性與傳奇性,體現(xiàn)出極端的犧牲精神,因而更容易被渲染和美化。例如,元明清時期的《二十四孝圖》中,王祥“臥冰”的畫面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這一故事的印象。相比之下,“剖冰”“扣冰”雖然合理,但更多是一種勞動行為,缺乏感染力與神秘色彩,難以引發(fā)廣泛關(guān)注與情感共鳴,導(dǎo)致其關(guān)注度相對較低。民間文化追求傳奇性與感染力,使得“臥冰”故事在傳播中不斷被強化,而“剖冰”“扣冰”的方式則逐漸邊緣化。
五、結(jié)語
通過對歷史文獻全面深入的梳理分析,“臥冰求鯉”故事的真實面貌逐漸清晰。王祥求魚時為27—32歲的成年男子,求魚方式最初是“剖冰”。在流傳過程中因多種因素逐漸發(fā)生訛傳,使得“臥冰”替代了原本的“剖冰”。訛變后的故事既契合佛教苦難觀,又富有戲劇性與傳奇色彩,極大地引發(fā)民眾興趣,得以在民間廣泛傳播。
參考文獻:
[1]臧榮緒.舊晉書[0].清光緒十九年(1893)刻本.
[2]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王中明,信應(yīng)君,吳向東.王祥“臥冰求鯉”之地考辨[J].黃河.黃土.黃種人(華夏文明),2016,(3):52-56.
[4]趙靜.王祥生平系年考證[J].臨沂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1,33(1):55-58.
[5]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78.
[6]干寶.搜神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2.
[7]劉義慶,劉孝標(biāo).世說新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8]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78.
[9]黃征,張涌泉校注.敦煌變文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7.
[10]陳師道,朱彧.后山談叢·萍洲可談[M].北京:中華書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