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師范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學院 新疆 伊寧 835000)
【摘要】“氣論”是中國文論體系中的重要范疇,從“氣論”衍變到“文氣論”,古人對“氣”的意義和內(nèi)涵不斷拓展,其間存在著一種趨勢,即從發(fā)現(xiàn)先天稟賦到強調(diào)后天之用。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調(diào)和了“先天”與“后天”之氣,將學習與天賦并重,對《文心雕龍》中氣論的研究,有助于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先賢對“氣”義的不同解讀,從而展現(xiàn)“氣論”對中國文學理論體系的構(gòu)建作用。
【關(guān)鍵詞】“氣論”;“先天”;“后天”;《文心雕龍》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9-003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9.010
在中國古代文論史上,“氣論”一直是最為重要的研究命題之一。從先秦兩漢諸子對“氣義”的不斷解釋、衍生,到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明確提出“文以氣為主”的文論觀點,再至劉勰的《文心雕龍》綜合前人的研究結(jié)果,進一步完善了對“文氣”的理論定義??梢哉f,“氣”是中國文論哲學一面的基本范疇,氣是本原,是萬物生成的根本,這一點是氣論哲學的最高核心。[1]從自然之氣到人之氣,再到以“氣”入文,有成“文氣”理論一脈,古人對“氣”的意義和內(nèi)涵的解釋存在著一種明顯的衍化趨勢,即論“氣”的中心主體由自然回歸到了人本身,曾振宇先生將這種“天人合一”現(xiàn)象解讀為是由“天人同質(zhì)”“天人同構(gòu)”“天人互滲”三個階段作為底蘊支撐。[2]從文學研究的角度來看,就是從研究先天稟賦的影響到強調(diào)學用后天之氣的重要。文學領(lǐng)域?qū)Α皻狻绷x理解的階段突破是在《文心雕龍》中實現(xiàn)的,其中最為用功之處,就是劉勰明確提出后天之氣的作用,剔除了文學的“身外之物”,在《文心雕龍》中建構(gòu)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的文體觀,更進一步堅持了回歸人本的文學發(fā)展方向。
一、先天“稟氣”與后天“學習”
曹丕曾在《典論·論文》中提出:“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jié)奏同檢,至于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遺子弟。”[3]
他將“氣”分為兩類,即“清氣”與“濁氣”。所謂“清氣”,郭紹虞先生在《中國歷代文論選》中將“清”解釋為駿爽超邁的陽剛之氣。[4]相對而言,“濁”就被解釋成了凝重沉郁的陰柔之氣。所謂“清”“濁”二氣,實際上是作家先天氣質(zhì)的外化,作家所持才性的不同,作品的風格自然也有所不同。總的來說,就是認為先天之氣(稟賦)影響甚至決定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諸體風格。劉勰并非是完全推翻前人觀點,否認先天稟賦的重要。他贊同曹丕“文氣論”所說,在《文心雕龍·風骨篇》中引魏文帝之語:“故魏文稱‘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故其……并重氣之旨也?!盵5]513-514
劉勰也贊同先天稟賦對作家的影響,但相較才性論者把文學作文之因氣全歸于先天影響,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創(chuàng)造性地把先天稟賦和后天學習作為影響創(chuàng)作主體之氣的兩類因素放在一起并論。譬如《體性篇》有云:“然才有庸儁,氣有剛?cè)?,學有淺深,習有雅鄭……各師成心,其異如面?!盵5]505
劉勰認為作家的才能、氣質(zhì)、學識、習染都存在區(qū)別,換句話說,作家創(chuàng)作風格的不同是因為作家在“才氣”和“學習”兩個方面都存在差異?!安艢狻笔侵竸?chuàng)作主體的才能和氣質(zhì),“學習”是指創(chuàng)作主體的學識習染。前者是作家先天的稟賦,而后者則是作家通過后天學習養(yǎng)成的。此外《體性篇》中還有同樣的并論,如“夫才由天資,學慎始習”[5]506,劉勰認為,才華雖然由天資決定,但像學習這種事情一開始就要慎重對待,這就不同于以先天壓制后天一派所論的了。從兩段《體性篇》的論述可見,劉勰承認先天稟賦的作用,但不認為對于創(chuàng)作主體的影響只有先天之氣,而是將以“才氣”為主的先天稟賦和以“學習”為主的后天之氣并重,即以“情性所鑠”“才由天資”和“陶染所凝”“學慎始習”并重。正是因為創(chuàng)作主體在“才氣”和“學習”兩個方面都存在差異,反映在作品上,才會出現(xiàn)有“辭理庸儁”“風趣剛?cè)帷薄笆铝x淺深”“體式雅鄭”這些現(xiàn)象。劉勰的這種看法,要比曹丕以及在此之前持天賦論,才性論,將作品風格片面歸于創(chuàng)作主體先天才氣的諸人要全面一些,也更加深刻,符合“氣”之陰陽相濟的學說觀點。
“后天之氣”的具體用法,體現(xiàn)于《文心雕龍》中劉勰所提的“學”“練”“困”。所謂“學”,就是《文心雕龍·風骨篇》所云:“若夫镕鑄經(jīng)典之范,翔集子史之術(shù),洞曉情變,曲昭文體,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畫奇辭?!盵5]514劉勰的意思是,首先要學習經(jīng)典的范式,子書、史書的文術(shù),深明文章情勢之變,周密地彰顯各體文章的基本體制,然后才能萌生新意,自鑄奇文。所謂“練”,就是指應(yīng)當從長期地學習、摹擬各種風格的過程中養(yǎng)成自己的習慣,凝練成自己純正的風格,適配自己的性情和氣質(zhì)來鍛煉才能。即《文心雕龍·體性篇》所云:“故宜模體以定習,因性而練才,文之司南,用此道也。”[5]506至于“困”,就是劉勰對構(gòu)思作文中遇到的兩種困難的總結(jié),即“理郁者苦貧,辭溺者傷亂。”其本質(zhì)是先天之氣與后天之氣的失調(diào)所導致的。而化“困”的辦法則是應(yīng)當做到“然則博見為饋貧之糧,貫一為拯亂之藥,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廣博的見聞,是補充知識貧乏的糧食,貫穿集中則是拯救思理雜亂的藥物,如果有了廣博的學識,又能貫穿集中,使“萬涂歸一”,也就是通過“練”找到了作家氣質(zhì)的書寫模式,凝練出純正風格,那對為文用思是大有助益的。
魏晉以后,中國文論史上以氣論文的集大成者是《文心雕龍》。在劉勰之前,從未有人真正把先天之氣和后天之氣完整地貫穿交融,用于文學研究之中。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做到了陶融古今法門于一體,在氣論研究中補白了對后天之氣的用法,開啟了闡釋“氣”的新階段。
二、先天“稟氣”和后天“養(yǎng)氣”
對于創(chuàng)作主體才氣的來源,劉勰承認是先天而來的。他肯定個人的先天之氣,尊重人的精神氣質(zhì),認為創(chuàng)作主體的精神狀態(tài)會影響到作品,劉勰對此以一字蔽之,謂之“神”。對于“神”與“氣”的關(guān)系,《文心雕龍·養(yǎng)氣篇》有云:“鉆礪過分,則神疲而氣衰”[5]646。劉勰認為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神思過分則傷神,神疲則氣衰,不利于創(chuàng)作主體的性命修養(yǎng)。此外,概受前人影響,劉勰意識到這股“氣”隨年齡變化其量多少也是不同的。如《養(yǎng)氣篇》有云:“凡童少鑒淺而志盛,長艾識堅而氣衰”[5]646。不過,此處論說也從另一方面得見,先天之氣雖然會隨時間衰弱,但后天學習修煉得來的卻隨時間而愈發(fā)堅實。這正是從“識堅”與“少鑒”,“凡童”與“長艾”的對比中明見的。由是,劉勰提出了后天“守氣”的說法?!笆且跃Y慮裁篇,務(wù)盈守氣,剛健既實,輝光乃新,其為文用,譬征鳥之使翼也。”[5]513劉勰所講的守氣相較前人的守氣之說實際上有兩方面的變化,一者是強調(diào)作文守氣的必要而不是教人修養(yǎng)性命的法門,即“雖非胎息之萬術(shù),斯亦衛(wèi)氣之一方也”[5]647;另一是以“普適”來替“天才”。所謂作文守氣,就是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不應(yīng)過“度”?!岸取钡慕缦?,就是文思的通暢與否。劉勰認為,創(chuàng)作主體應(yīng)該正視自己的才能,寫文章最忌全靠損耗精神,殫精竭慮反而讓作者的體氣無法通暢,不利于持續(xù)創(chuàng)作。所以,創(chuàng)作主體要保養(yǎng)精神之氣,合理且持續(xù)的創(chuàng)作模式應(yīng)該是疏解心中的煩悶,沉心靜氣,等待時機,靈感不常有,故因趁時而作,無時則養(yǎng)。正如《養(yǎng)氣篇》所云:“是以吐納文藝,務(wù)在節(jié)宣,清和其心,調(diào)暢其氣,煩而即舍,勿使壅滯,意得則舒懷以命筆,理伏則投筆以卷懷?!盵5]647先天之氣是有限的,故而不能殫精竭慮,要守正、養(yǎng)護,劉勰認為,最好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應(yīng)該是“率志委和”,節(jié)制神思,順應(yīng)心質(zhì),理想創(chuàng)作狀態(tài)下的“氣”正是經(jīng)過克制的先天之氣,并不是原始質(zhì)樸的先天之氣。本源是從先天而來的,但克制養(yǎng)護的法門卻是后天學用的。
至于以“普適”替“天才”,劉勰在《養(yǎng)氣篇》中提到一規(guī)律,即上文所述“氣”隨年齡的變化,量的多少也在變化。這其中有一關(guān)鍵原則,即“斯實中人之常資”。其后對于“用氣”和“才氣”守恒的說法,實際上也是針對于一般人的資質(zhì)來說的。至于從文中對“衛(wèi)氣”與“理想創(chuàng)作模式”的論說中也可得見,劉勰其實更傾向于總結(jié)普遍性的規(guī)律。這并非是否定天才的存在,而是認識到提出后天之氣的用法,可以指導更多個體的創(chuàng)作,一味沉溺“先天稟賦”,反有可能陷入不切實際的空談之中。所以,劉勰所提的“器分有限,智用無涯”[5]646,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有關(guān)“先天稟賦”的絕對性說法,肯定了天賦有限的人也能通過后來的合理安排,發(fā)揮才能和智慧。
三、先天“審美”和后天“賞氣”
對于氣論在文學接受中的先天與后天之氣,劉勰也同樣重視。接受主體的行為貫穿于完整的文學活動之中,缺少接受主體的融入,整個文學接受活動都缺乏理論的批判。但與創(chuàng)作主體不同,對于接受主體來說,后天之氣的認識是凌駕于先天稟氣之上的。換言之,《文心雕龍》中的接受主體的文學鑒賞能力來自于后天培養(yǎng)。
首先,劉勰所重的“風骨”并不只是針對創(chuàng)作者而言,對于接受者來說,更要憑借文之“骨”來觀文之“風”。而對創(chuàng)作者“風骨”的認識離不開后天的“學習”。
《文心雕龍·知音篇》中提到:“知音其難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5]713
知音即接受主體,知音的形成并不是先天產(chǎn)生的,而是在培養(yǎng)接受主體鑒賞之氣的過程中形成的。所謂接受主體的鑒賞之氣,實際上就是在文學接受活動中,作家作品對于接受主體鑒賞素質(zhì)的要求。只有達到一定的標準,才能在合適的領(lǐng)域中體悟作品的意境和作家的風格。與上文中對創(chuàng)作主體的要求一樣,首先,接受主體在文學接受活動中最不應(yīng)該“慚鳧企鶴”。如果接受主體閱讀遠高于自身鑒賞能力的作品,那樣會感覺得艱澀難懂,正如《知音篇》所云:“豈成篇之足神,患識照之自淺耳?!盵5]715接受主體之氣不夠,就很難鑒賞作品的真意;如果接受主體閱讀遠低于自身鑒賞能力的作品,那樣會覺得平淡無味。
面對文章的紛繁復雜,劉勰認為接受主體在品鑒和批評時容易跌入“偏見”?!段男牡颀垺ぶ羝酚性疲骸胺蚱码s沓,質(zhì)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圓該?!盵5]714
這是由讀者的先天稟氣影響的,性情慷慨的人喜激昂情調(diào),性情含蓄的人喜綿密深隱的文章,但這些人都是以一種片面見解,來衡量千變?nèi)f化的文章。劉勰認為,這實在不能作為“知音”。劉勰肯定了接受主體因先天氣質(zhì)會產(chǎn)生天然的認知差異,同樣的文章會收到不同的批評,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以主觀片面的心態(tài)去衡量世間的變化之物就存在問題了。應(yīng)對世間的變化,先天稟賦帶給接受主體的“氣”就不足用了,從后天的綜觀學習之中培養(yǎng)出的鑒賞能力才是接受主體成為“知音”的法門。
劉勰認為,也就是不以私心來衡量作品的輕重,不因偏見來決定對文章的愛憎,要通過廣泛的學習和觀賞作品,結(jié)合特定的方法論,這樣才能像天平般評價作品內(nèi)容的高低,文章的優(yōu)劣也就顯現(xiàn)出來了。如果任憑喜好去評價興趣外的作品,自然會跌入成見與片面之中。接受主體想要更好的鑒賞作品,體悟作品意境,首先要通過后天學習修養(yǎng)自身之氣,提升自身的鑒賞素養(yǎng),具體的做法就是綜觀博覽。正如《文心雕龍·知音篇》所云:“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盵5]714-715
可以說,綜觀博覽是接受主體成為“知音”的根本之路。只有通過后天的培養(yǎng)提升個體在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氣”,音有“樂氣”,文有“文氣”,才能進行適配的文學接受活動。在后天的培養(yǎng)之下,隨著接受主體自身學識修養(yǎng)的增加,先天的審美能力也將會提高,審美水準的上升,對于作品的優(yōu)劣高低方可進行更接近真理,更為準確地鑒別。不然容易出現(xiàn)以駑馬替麒麟,寒鴉勝鸞鳳的情況。接受主體受到先天稟賦的影響,會親近某些門類的作品但也會漠視某些門類的作品,所以應(yīng)通過后天的學習綜觀來提升接受主體的鑒賞之氣,補白缺失之處,達到陰陽相濟,先天之氣與后天之氣相輔相成,從而有助于接受主體全面、客觀地看待作家作品。
四、結(jié)語
劉勰心中的“文”,是一切形諸文字的文章,自近代章太炎以來就有對劉勰“大文學”說的觀點?!段男牡颀垺穼λ^純文學與雜文學都有篇章論述,劉勰所提文章對“家國政教”“個人修養(yǎng)”都有重要意義。劉勰心中的文士,絕不是依靠出身或者外物而空疏不學的人,而是在“立功”中“立言”,以“立言”實現(xiàn)“立功”。這也是中國文論的一個思想傳統(tǒng),也就是古人所謂“先器識而后文章”,文士不以空頭文人自處。[6]簡言之,先天之利不能抹殺后天之盛,知行須合一,文家以先天架骨,更應(yīng)后天豐滿血肉,綺靡富麗是不足道的,劉勰從諸家對“氣”論說中意識到了先天與后天須并重,亦在《文心雕龍》中闡述了先天之氣和后天之氣的并重原因。正是先天之氣與后天之氣相調(diào)節(jié)、協(xié)和,《文心雕龍》才能通篇以“氣”貫穿,后世的文氣說也大體按劉勰所行的這一趨勢進行衍化。
參考文獻:
[1]趙樹功.氣與中國文學理論體系構(gòu)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2]曾振宇.中國氣論哲學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71.
[3]夏傳才.曹丕集校注[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55-56.
[4]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第一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63.
[5]范文瀾.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6]周興陸.純文學,還是大文學——現(xiàn)代“龍學”理論基礎(chǔ)之反思[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9,(06):63-64.
作者簡介:
趙金龍,男,寧夏銀川人,伊犁師范大學文藝學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