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科技飛速發(fā)展,新舊觀念碰撞,教育正從“教知識”轉(zhuǎn)向“育全人”。廣大教師不再只是講課的工具,而是孩子成長的引路人。身為一線教師的我,分享以下幾個真實的故事,同大家探討在變革時代,我們要“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如何用“智慧之光”點亮祖國的“未來之花”。
一、教育回歸本質(zhì):教知識更要教做人
案例1:生日背后的感恩課
去年,班里的小璇在課間走到我身前,向我請假,表示想提前回家過生日。我沒有直接批準,在為她送上生日祝福后,輕聲地說:“寶貝,你知道嗎?你出生的那一天,也是媽媽用全部的愛和勇氣迎接你的日子。今天,在一家人陪你過生日時,記得給你媽媽說一句‘媽媽,您辛苦了’,可以嗎?”小璇聽后,連連點頭說:“好的老師,我記住了。”第二天,我悄悄地問她:“昨天,給你媽媽說了嗎?”孩子答:“說了。”“那你媽媽什么反應(yīng)?”“她笑著說,謝謝。”
雖然,六歲多的孩子還不太清楚“生日是母親的受難日”指的是什么,但面對學生請假提前回家過生日的時候,引導孩子擁有感恩之心要比機械地執(zhí)行考勤制度的意義更大些!
案例2:一只蝸牛的生命課
半個月前的一個雨后,校園的花壇里出現(xiàn)了很多蝸牛。我是怎么知道的呢?班里的小涵一連捉了二十幾個蝸牛拿進了教室,還把蝸牛當玩具,送給了她的同桌。我沒有沒收,而是帶著她觀察蝸牛如何爬行、進食,告訴她蝸牛喜愛的家是大自然,最后看著她將蝸牛放回了花壇。過了兩天,我們班的外墻上又出現(xiàn)了一只爬行的蝸牛,引來了一群小朋友的圍觀,而班里的孩子自發(fā)地把小蝸牛送回了花壇。
利用孩子們對蝸牛的好奇心,讓他們在觀察了解的過程中,對生命形成敬畏之心,也是極好的。
啟發(fā)
教育不能死守規(guī)矩,而是抓住生活里的每個機會,教會孩子懂得感恩與尊重生命。就像陶行知先生在《中國教育改造》中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盶"教學做合一”的思想。身為一線教師的我們,要從生活細節(jié)中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于點滴小事中塑造學生的品格,還要同家長多溝通合作,共同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的誠信、勇敢、善良等品質(zhì),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的人才。
二、科技助力:讓學習變得有趣又有用
案例3:游戲化認字
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日常教學中我利用希沃白板制作了“字詞大闖關(guān)”:學生通過森林運動會、卡片翻翻樂、球球大作戰(zhàn)等游戲,對已學字詞進行鞏固,解鎖了漢字的魅力,答對就能通關(guān),獲得紅旗小印章。幾番比拼下來,學生通關(guān)率高達 90% 。
案例4:AI照見未來
近日,我們班給學校微信公眾號創(chuàng)作了一期專題“長大的愿望”。我用AI生成學生“20年后的職業(yè)照”??吹阶约鹤兂舍t(yī)生、畫家、科學家的模樣,孩子們興奮不已。我趁機引導:“照片可以PS,但學習還要靠自己!愿望沒有標準答案,成長自有萬種可能?!?/p>
啟發(fā)
游戲化教學符合讓·皮亞杰的建構(gòu)主義思想,“字詞大闖關(guān)”契合中考語文對“字詞運用”基礎(chǔ)能力的考查要求。羅伯特·加涅在《學習的條件》中說:“教學設(shè)計應(yīng)結(jié)合學習者的認知規(guī)律,利用技術(shù)增強學習動機。\"技術(shù)用得好,能點燃學習熱情,但科技僅是工具,核心是人。通過AI技術(shù)為學生營造一個正向積極的未來夢,不僅能點燃孩子們的學習熱情,還能讓孩子們學會擁抱AI技術(shù),進而培養(yǎng)學生多元化的思維能力,為未來多維度發(fā)展保駕護航。
三、師生同行:從“上下級”變“隊友”
案例5:師生共跳啦啦操
在去年的運動會上,我穿著運動服,和學生們一起跳自編啦啦操《我們?nèi)ヌ诫U》。全班從一開始手忙腳亂的排練到最后整齊劃一的表演,展現(xiàn)出了“探險家”的風采。事后在課間活動時,學生們自發(fā)地說:“老師,我們再跳一下《我們?nèi)ヌ诫U》吧!”這種節(jié)奏快、動感十足的啦啦操,反而拉近了我們的距離。
案例6:師生共創(chuàng)《上春山》
2024年春晚節(jié)目《上春山》中隱藏了很多詩歌,我想讓孩子們學一學。于是,就有了班級課桌舞《上春山》,我們把課桌當鼓,拍攝了《上春山》課桌舞視頻,發(fā)到了學校公眾號“班級之聲”欄目。一經(jīng)分享,家長紛紛留言:“孩子回家還在拍桌子哼歌呢!”
啟發(fā)
學習表演啦啦操與課桌舞,拉近了師生的關(guān)系,實踐了保羅·弗萊雷的“對話式教育”,打破了傳統(tǒng)的師生等級。我國古代教育經(jīng)典《學記》中也寫道:“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不僅能夠提升學習效果,還可強化道德品質(zhì),師生互動案例也可作為作文素材,體現(xiàn)“溝通”“成長”等主題。
四、在課堂上孕育中國心
案例7:追星“國之脊梁”
班級在開展“每月一星”活動時,常常分享錢學森院士、袁隆平院士、郭永懷院士等科學家的事跡。當在聽到袁隆平爺爺?shù)暮滔鲁藳鰤艉土私饬斯缿褷敔數(shù)牧已娉嘧有臅r,孩子們會由衷地說:“好厲害??!”
案例8:學習“大國工匠”
在“大國工匠,匠心之道”主題班會上,孩子們的情緒隨著一個個工匠故事的展開而起伏。在看到“火藥雕刻師”徐立平叔叔徒手切割火藥時,會為他捏把汗;在看到利用科技馴服“電老虎”的王進叔叔時,會直呼“超人”;而當孟劍鋒叔叔刻的國禮《和美》果盤以特寫鏡頭呈現(xiàn)細膩的紋路與溫潤的光澤時,教室里更是響起一片驚嘆—“好漂亮啊!”
《大國工匠》紀錄片是培育孩子們審美素養(yǎng)的一個好方式,它所體現(xiàn)出來的工匠精神會讓孩子們感知勞動的魅力,深刻理解“創(chuàng)新”“責任”“傳承”\"敬畏”等詞匯的真正意義。
啟發(fā)
“國之脊梁”科學家的事跡與“大國工匠”的鮮活案例,既是對科技突破的生動注腳,也是對當代民族精神的具象表達。通過將課本知識與現(xiàn)實榜樣對照,學生不僅能理解科學家們是如何推動國家科技進步的,更能感悟“工匠精神”中蘊含的責任擔當。一顆顆飽含著愛國情懷與創(chuàng)新意識的中國心,正悄然孕育生長。
教育的真諦,在于點燃心燈,守護根脈,讓每一株春苗在知識的雨露、品德的沃土和文化的滋養(yǎng)中破土而出。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教師,我們應(yīng)當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根,以智慧為引,以生活為課堂,以科技為翼,灑情懷之光,用心培育那既能擁抱未來又深植中華沃土的希望之林。這,正是我們躬身耕耘的意義所在。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新城區(qū)西一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