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古詩詞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一直閃爍著耀眼的光芒。理解和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古詩詞,對于學生的語言文字素養(yǎng)和個人涵養(yǎng)的提升大有裨益。本文基于學習任務群視域,強調詩詞學習的情境性、實踐性及綜合性,引導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積極融入詩詞意境,準確理解詩詞主旨,主動交流詩詞學習心得。這不僅能夠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熱愛,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水平,還能為其語言文字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 學習任務群" 古詩詞" 鑒賞" 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H19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5)12-0121-04
古詩詞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情感以及獨特的審美價值,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在語文教學中,古詩詞閱讀教學占據(jù)重要的地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學習任務群的概念,強調以任務為導向,整合學習內(nèi)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促進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這一理念為小學古詩詞閱讀教學帶來新的氣象,能夠幫助教師構建更加開放多元且動態(tài)的教學體系,從而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深入理解古詩詞的內(nèi)涵,提高閱讀能力,更好地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一、學習任務群視域下的古詩詞閱讀教學的意義
1.深化詩詞閱讀理解
學習任務群強調以任務驅動學生的學習活動,注重學習的情境性、實踐性及綜合性。教師在這一導向下開展小學古詩詞閱讀教學,能讓教學目標與課程標準緊密相連。從教學過程來看,任務群導向能夠輔助教師圍繞古詩詞設計出具有連貫性的學習任務。這些任務涉及詩詞的字詞理解、意象把握、情感體悟以及主旨探究,層層遞進,能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逐步深入理解詩詞的內(nèi)核。在理解詩詞中某個字詞時,學生需要了解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詩人的生平經(jīng)歷等多方面信息,這一過程能夠使其深入地理解詩詞的局部內(nèi)容。從學生的學習體驗角度來說,教師開展契合任務群導向的教學能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去探索詩詞中的奧秘。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也能不斷地思考求證,從而對詩詞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這種理解不僅停留在文字表面,更能觸及詩詞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及精神價值,從而為提升語文素養(yǎng)奠定基礎。
2.激發(fā)詩詞學習的熱情
教師創(chuàng)設任務群情境能為學生營造出與古詩詞相契合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古詩詞的魅力。在任務群情境中,教師可根據(jù)詩詞的主題、創(chuàng)作背景等,設計出各種生動有趣的學習任務。對于描寫邊塞風光的詩詞,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邊塞之旅”的任務情境,帶領學生置身于廣袤的大漠、險峻的關隘之中。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會主動去查閱資料并了解詩詞背后的故事,從而對詩詞產(chǎn)生更濃厚的興趣。教師設計這種情境化的學習方式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當學生面對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時,他們會積極思考并大膽探索,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深入理解詩詞的內(nèi)涵,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此外,教師創(chuàng)設任務群情境還能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情境中更容易與詩詞中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從而更加深刻地體會詩人的心境。這種情感上的觸動會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讓其主動去閱讀更多的詩詞作品,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1]。
3.提升詩詞鑒賞水平
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通常停留在表面,難以深入理解古詩詞的精妙之處。教師開展任務群活動,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深入探究詩詞的機會。任務群活動具有綜合性,教師可以設計詩詞朗誦、詩詞繪畫、詩詞創(chuàng)作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在詩詞朗誦活動中,學生通過聲情并茂地朗讀能夠感受詩詞的韻律美及節(jié)奏美,體會詩人的情感起伏。在詩詞繪畫活動過程中,教師需要帶領學生理解詩詞中的意境,并用畫筆將其展現(xiàn)出來,這有助于培養(yǎng)其形象思維以及審美能力;同時,結合詩詞創(chuàng)作活動鼓勵學生模仿詩詞的風格進行創(chuàng)作,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更深刻地理解詩詞的結構及其表達方式。此外,在任務群活動中,教師可借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在小組中交流討論,分享自己的見解與感悟,這種思想的碰撞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其從不同的角度欣賞詩詞。而且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查閱資料、分析詩詞,這能夠鍛煉其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教師開展任務群活動,能夠讓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鑒賞古詩詞,提升對詩詞的感知、理解以及評價能力,提升其語文素養(yǎng)并積累文化底蘊。
二、學習任務群視域下的小學古詩詞閱讀教學策略
1.搭建大單元任務群,促進古詩詞閱讀
大單元任務群以系統(tǒng)的設計將具有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的古詩詞整合起來,圍繞特定主題構建起完整的學習體系,它能夠打破傳統(tǒng)單篇古詩詞教學的孤立性,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古詩詞的內(nèi)涵。教師在設計大單元任務群時,務必使每個任務都要緊密圍繞主題展開且層層遞進。如此,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需要綜合運用閱讀理解、分析歸納、表達交流等多種能力,這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閱讀能力,還能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同時,教師設計大單元任務群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使其能夠在豐富多樣的學習活動中深入感受古詩詞的藝術魅力,提升其文化素養(yǎng)以及審美情趣。
基于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許多古詩詞,教師可以圍繞不同主題搭建大單元任務群。例如,教師可以以“四季之美”為主題,將描寫春、夏、秋、冬四季的古詩詞整合在一起。在學習春季古詩詞時,讓學生了解描繪春日美景的古詩詞,設置“春日畫卷描繪”任務群。學生需要仔細研讀古詩詞,提取詩中描繪的景物、色彩等元素,然后用畫筆將腦海中的春日景象畫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加深對詩句的理解并發(fā)揮想象力及創(chuàng)造力。到夏季古詩詞學習環(huán)節(jié),教師安排“夏夜音樂會”任務,讓學生找出蟬鳴、蛙叫等詩中描寫夏夜聲音的字詞,然后模仿這些聲音進行一場小型的“音樂會”表演,這能夠讓學生從聽覺角度感受夏季古詩詞的獨特韻味,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學習秋季古詩時,教師可設置“秋日詩詞朗誦會”任務,讓學生分組對古詩詞進行朗誦排練。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把握古詩詞的情感基調、節(jié)奏韻律,借助朗誦展現(xiàn)秋天的寂寥、豐收等不同景象,有助于提升朗誦能力且更好地把握古詩詞情感。在冬季古詩詞學習時,教師則可以設置“冬日文化探尋”任務。學生要查閱資料了解古代文人在冬季的生活習俗,以及詩作的創(chuàng)作背景等,然后以手抄報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這能夠讓學生將古詩詞學習與文化背景相結合,拓寬知識面。學生在完成教師安排的一系列任務過程中,能夠對不同季節(jié)的古詩詞有更全面的理解,提升古詩詞閱讀能力。
2.創(chuàng)設沉浸式情境群,激發(fā)古詩興趣
情境化教學方式是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素養(yǎng)的有效方式,沉浸式情境教學依托多樣化的手段營造出與古詩詞內(nèi)容高度契合的氛圍,能夠讓學生全身心地融入古詩詞所描繪的世界,實現(xiàn)小學古詩詞教學情思相融的境界[2]。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視覺、聽覺、嗅覺等多種感官被充分調動,能夠更加直觀深刻地感受古詩詞的意境及情感。教師運用這種情境化的學習方式能夠改變傳統(tǒng)教學的單調狀況,打開古詩詞教學的新局面,讓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拥奶剿髡遊3]。學生在沉浸式的體驗中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古詩詞的內(nèi)涵,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進而激發(fā)對古詩詞的濃厚興趣。同時,教師創(chuàng)設沉浸式情境群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提升其審美能力以及文化素養(yǎng)。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詠柳》一課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領略古詩的魅力,激發(fā)其學習古詩的興趣,教師可創(chuàng)設各種豐富多樣的沉浸式情境閱讀群。首先可以創(chuàng)設“春日柳林漫步”的情境:上課伊始,教師在教室四周張貼大幅嫩綠柳枝隨風搖曳的精美圖片。這些圖片色彩鮮艷,圖中的柳枝細長柔軟,仿佛真的在微風中翩翩起舞,充滿生機及活力。與此同時,輕柔的風聲和婉轉的鳥鳴聲從音響中緩緩流出,交織成一曲美妙的春日樂章,教師可帶領學生走進這美麗的春日柳林,漫步在柳林間,感受著春風的輕撫。此時,教師需要適時引導學生閱讀《詠柳》,讓學生與詩人一同沉醉在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里。接著是“巧手裝扮柳樹”的情境:教師可提前準備綠色的紙條及小道具,組織學生分組合作。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投入制作中,一邊用紙條制作柳枝,一邊思考如何讓自己的柳樹更符合詩中“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的描述,他們將柳枝制作得又長又密,或者用小道具為柳樹增添別樣的色彩。當各種充滿創(chuàng)意的“柳樹”呈現(xiàn)在眼前時,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詩句的內(nèi)涵。最后是“詩詞繪畫創(chuàng)作”的情境:教師給每個學生發(fā)放畫紙及畫筆,鼓勵其根據(jù)對《詠柳》的理解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畫出高大的柳樹,樹上的柳枝垂落如絲絳;或者畫出春風吹拂下柳樹旁嬉戲的孩童的景象。學生在繪畫過程中全神貫注,用畫筆表達自己對古詩的獨特感悟。教師創(chuàng)設的這些沉浸式情境閱讀任務群,能夠為學生打開一扇通往古詩世界的大門,讓學生在其中盡情地感受、體驗并創(chuàng)作,對《詠柳》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且更深入地理解古詩所蘊含的情感。
3.設計探究式活動群,深化對古詩詞的賞析
教師開展探究式活動能夠打破傳統(tǒng)古詩詞學習中單向灌輸?shù)哪J?,以問題為驅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對古詩詞的研究及探索。參與探究式活動時,學生需要調動自身的知識記憶,運用分析、綜合、比較等多種思維方法,對古詩詞的各個層面進行深入挖進而促使其探尋詩句背后隱藏的情感、文化、歷史等內(nèi)涵。與此同時,探究式活動群通常以小組合作或集體研討的形式開展,教師在引導學生交流及分享過程中能夠讓其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拓寬對古詩詞的理解維度。另外,教師運用這種主動探究的學習方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動力及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不斷探索中深化對古詩詞的賞析,提升文學素養(yǎng)。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精心開展一系列探究式活動,助力學生深化對古詩的賞析。在“背景探秘”活動中,教師布置任務,讓學生查閱資料,去探尋安史之亂的歷史背景以及詩歌創(chuàng)作時的社會情況。課堂上,大家積極分享所收集到的信息,熱烈探討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學生仿佛能夠穿越時空,看到百姓在戰(zhàn)火中流離失所、饑寒交迫的慘狀,也能深刻體會到官軍收復失地對于國家及人民的重大意義。在這樣的閱讀氛圍中,教師能讓學生明白詩人為何會在聽聞喜訊時如此欣喜若狂,為理解詩歌情感筑牢基礎?!扒楦衅饰觥被顒觿t為學生提供深入挖掘詩人情感的機會。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其圍繞詩歌中體現(xiàn)詩人情感的“涕淚滿衣裳”“喜欲狂”等字詞及句子展開閱讀討論。學生在小組內(nèi)各抒己見,能夠從“涕淚”中感受到詩人激動的淚水里包含著多年的壓抑以及痛苦的釋放;或者從“喜欲狂”中體會到詩人難以抑制的狂喜之情。之后,教師需要組織各小組推選代表發(fā)言,在交流觀點及體會的過程中讓思維的火花不斷碰撞,使學生能夠更深刻地感受到詩人情感的跌宕起伏。“意象解讀”活動可引導學生關注詩歌中的獨特意象。教師啟發(fā)學生思考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這些地名串聯(lián)的作用,讓學生通過查閱地圖、分析地理位置,跟隨詩人踏上歸鄉(xiāng)的旅程,理解詩歌中的空間轉換,感受到詩人歸心似箭的急切心情,體會到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深深眷戀?!八囆g鑒賞”活動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如鑒賞詩歌。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詩歌用詞的精準,“即從”“便下”可以生動地表現(xiàn)出詩人的急切;對仗的工整,讓詩歌富有節(jié)奏感以及韻律美;夸張、對偶等手法的運用,能夠增強詩歌的表現(xiàn)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模仿詩歌的風格進行創(chuàng)作,使其在實踐中真切體會到詩歌的藝術魅力,有效提高學生的古詩閱讀與鑒賞能力。
4.構建互動型交流群,促進對古詩詞的體悟
互動型交流群能夠改變傳統(tǒng)學習中個體的孤立性局面,營造出充滿活力及思想碰撞的學習環(huán)境。在這個環(huán)境里,教師能夠引導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對古詩詞的感悟、疑問以及見解,形成一種積極活躍的交流氛圍。借助互動交流,學生能夠接觸到多元化的觀點及解讀方式。每個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都帶有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以及思維特點,學生在交流群中分享這些獨特的視角,從而能夠從不同層面去分析古詩詞,避免單一理解的局限性。而且交流過程中的相互啟發(fā)或質疑,能夠激發(fā)學生深入思考,促使其挖掘古詩詞背后隱藏的情感、文化及歷史內(nèi)涵。另外,通過古詩詞來感受古人的情懷,是古典詩詞教學的重要落點和根本追求[4]。互動型交流群能夠增強學生的參與感以及歸屬感,讓學生更加主動地投入古詩詞學習中,而在情感上的共鳴以及交流中獲得的成就感會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從而促進其對古詩詞的深度體悟,提升其綜合素養(yǎng)。
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長歌行》時,教師構建互動型交流群,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古詩的深度體悟。例如,教師可精心組織學生組建線上交流群,鼓勵大家在閱讀群里暢所欲言,分享自己對“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的初步感受。學生積極參與,用細膩的筆觸描述出一幅幅充滿生機的畫面,或由景及情聯(lián)想到生命的蓬勃及美好,他們在交流中思維碰撞,能夠對詩句描繪的景象有更為豐富與多元的認知。教師圍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開展線下小組閱讀討論活動。課堂上,教師可組織學生圍坐在一起各抒己見。學生認為春天就像一位慷慨的使者,將無盡的恩澤灑向大地,讓世間萬物都煥發(fā)出勃勃生機,這能夠充分體現(xiàn)大自然的無私及慷慨,或從詩句中感受到積極向上的內(nèi)在力量。在這熱烈的閱讀討論中,教師可帶領學生深入理解詩句所蘊含的深刻哲理。教師也可舉辦“古詩閱讀分享會”,讓學生依次登臺,朗讀《長歌行》并分享自己朗讀時的情感體驗。當朗讀到“??智锕?jié)至,焜黃華葉衰”時,學生借助語調的抑揚頓挫、語速的緩急變化將對時光易逝的擔憂之情傳達得淋漓盡致。在朗讀“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時,學生以堅定有力的聲音表現(xiàn)出對自我、對同伴的警醒及勸誡。通過這樣的方式其他學生既能欣賞到不同風格的朗讀,也能從他人的情感表達中深切體會到詩句所承載的深沉情感。教師在交流群中設置“問題搶答環(huán)節(jié)”,拋出詩句中字詞的準確含義、詩歌主題的深度解讀等相關問題;學生積極搶答,在競爭及合作中深入理解古詩。因此,教師精心設置的這些互動型交流群活動能夠讓學生在交流、分享以及討論的過程中,更加全面深入地體悟《長歌行》的內(nèi)涵及魅力。
三、結語
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時代浪潮中,學習任務群視域下的古詩詞閱讀教學能夠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新的思路。它以任務為驅動,以情境為依托,以活動為載體,為學生打開了一扇通往古詩詞藝術殿堂的大門。對這一教學模式的探索是一個持續(xù)且充滿挑戰(zhàn)的過程,教師在實踐中仍需不斷優(yōu)化任務設計,精準把握任務難度,確保其既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又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未來,學習任務群視域下的小學古詩詞閱讀教學有望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不斷發(fā)展,它將緊密結合時代需求,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以及審美情趣,讓學生在古詩詞的滋養(yǎng)下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 藍國榮.基于新課標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情境化”教學策略探究[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4(12).
[2] 劉浪.領悟文化意蘊拓展審美空間——情境化教學在古詩詞中的應用[J].中學語文,2023(2).
[3] 毛云.上出詩詞意蘊美 千年風雅一脈承——以《長相思》為例初探“詩意語文”視角下的小學古詩詞教學[J].華夏教師,2023(6).
[4] 王榮生.古詩詞教學:植入中華民族文化基因 王崧舟《長相思》教學藝術與原理解析[J].今日教育,2016(1).
(特約編輯 楊" 艷)
作者簡介:何長東,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洪水鎮(zhèn)民族小學,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4年度一般課題《聚焦小學語文大單元學習任務群的大活動情景課堂
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4]GHB133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