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量感意識尤為重要量感是數學思維的“細胞”,量感的培養(yǎng)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基礎和關鍵,是解答數學實際問題的重要條件。但縱觀學生量感培養(yǎng)的形成過程及學生運用量感的能力,卻與理想的狀態(tài)大相徑庭。
一、現狀分析 量感到了高段困難重重
1.教材把握缺失。量感建模在整個小學階段非常重要,但通過對小學教師問卷調查, 60% 的小學數學教師對量感在小學階段的重要性把握不夠,對教材往往是草草講解。
2.教師能力缺位。通過對農村近150個教師的問卷調查,發(fā)現剛入職的青年教師及老教師鉆研教材的能力不足,甚至覺得考試中不會出現需要學生用量感來解決的數學問題,導致學生到了高年級兩極分化極其嚴重,學生后續(xù)發(fā)展能力受阻。
3.學生概念模糊不清。量感培養(yǎng)其實貫穿小學整個階段,低年級不注重量感的形成過程、積極建模的機會,到了高年級學生就很難整合所有的量感知識,厘清解題思路。
二、探尋一以“認識時間”系列課為例剖析量感的教學之路
(一)課前之研
在小學階段,關于時間主要出現在一年級的“認識鐘表”、二年級的“認識時間”及三年級的“秒的認識”,認識時間是量感培養(yǎng)的典型課例,如何在這樣的量感培養(yǎng)的課堂上,讓學生建立量感的契機。
1.追本溯源,尋找起點。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生活中出現的掛鐘、手表、電子表等已經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與了解。這些經驗的獲得為學生學習時間量感的建模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2.精細解讀、理解教材。由于學生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對鐘表與時間并不陌生。對時間的認識更精準化、深入化,學生對時間才能更加強烈與準確。
3.課前調研,再探起點。通過以上的前測,雖有一些生活的經驗,但對本質的認識尚有欠缺,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采取動手操作、圖形演示、畫一畫、撥一撥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和感悟時間量感的建立,并且進一步探究時針與分針的變化特點。
(二)課中之研
根據以上的教材分析,筆者對“認識鐘表”“認識時間”“秒的認識”這幾節(jié)時間系列課進行了細致入微的設計與思考。并能在教學中采取讓學生動手撥一撥、畫一畫等方式,建立學生對于時間的量感。
“認識鐘表”:1.呈現簡化的鐘面。(1)了解起點,初步了解鐘面。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鐘面,在鐘面上有什么?反饋交流:讓學生初步感悟到鐘面上有時針、分針,還有數字及由刻度線劃分開的一些大格與小格。(2)凸出變化,認識秒針。師:老師還有一個鐘表,你覺得這個鐘面與剛才的鐘面有什么不一樣?(3)尋找生活中的鐘表。師:在生活中,你有看到過鐘表嗎?在哪里見過?小結:為了方便我們的學習,我們先從最簡潔的鐘面開始學習。2.認識整時。師:請看大屏幕上的這個鐘表,你發(fā)現了什么?時針和分針是怎么運動的?生1:分針走得快,時針走得慢。一起動,順時針方向,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大格。師:那你想驗證一下,自己動手撥一撥時鐘嗎?請看要求:(1)撥一撥,讓分針從12到1到2順時針方向轉起來?;顒又凶屢粋€學生撥,另一個學生看,然后互換。讓學生在互動中觀察分針走動,時針的變化,慢慢建立對時間量感的初步感受。(2)看一看,觀察分針轉了一圈后,時針從12走到了幾?再轉了一圈后,時針從1走到了幾?(3)說一說,請學生上來撥并說一說。師:仔細觀察,整時時,分針與時針的位置,總結出整時特點。
“認識時間”:二年級上冊“認識時間”這一課中,對學生來說,最難的就是如何認識幾時幾分,這個知識點又建立在如何準確地讀出幾分,分針走了幾個小格,又是幾個大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有一定的困難。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時間量感的意識,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進行如下兩個比較重要環(huán)節(jié)。1.認識幾分。
師:這是什么針?(分針)請仔細觀察分針是怎么變化的?分針走了一小格是1分鐘,簡稱1分。誰能完整地說一說?分針走了5個小格,還可以怎么說?
生:分針走了一個大格,是5分。師:剛才分針從12走到1,走了1個大格是5分。那分針從12走到2,是多少分?怎么知道的?這和我們剛才數小格的方法是一樣的。那分針從12走向數字3是多少分?這些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目的就是讓學生充分體驗,讓學生在讀時間的過程中,感悟到時間的累積,就是幾小格和幾大格的累積。2.認識幾時幾分。通過前面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學生已經知道了1時 =60 分,半小時 =30 分。接著要引領學生認識幾時幾分。生:時針走了一點。師:這位同學的眼睛真亮,時針走了一點,那時針走過了幾?生:時針走過3。師:時針走過3,再看分針從12起走了幾分?生:分針從12起走了5分。師:對,分針從12起走了5分,就是3時5分。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幾時幾分,同理教學3時30分和3時45分,以鞏固學生對幾時幾分的深刻理解,并注重時間量感的感受與領悟。
“秒的認識”:1.認識1秒。同學們,還記得春節(jié)聯歡晚會上的倒計時嗎?倒計時的數字就是代表幾秒。感受秒很短暫,你認識秒要用到的計量時間的工具嗎?(鐘表或電子表)師:在這樣的鐘面上,多長時間是1秒呢?2.體驗1秒的價值。師:在1秒的時間里你能做什么?談一談你的感受。展示:1秒鐘內現代機械工具做的事情。用豐富多彩的視頻,讓學生感受運動員在賽場上爭分奪秒的跑步鏡頭,讓學生感受到“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有限和寶貴。
三、思考一 一總結輻射,感悟策略
(一)吃透教材,縱觀小學段認識時間教學的全局性
在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對時間概念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與理解。作為一線的教師應該對此內容做一個系統(tǒng)的梳理,整合教材相關內容,使學生有條不紊地往縱深處探索。
(二)動手操作,注重時間量感概念形成的過程性
教育家蒙特梭利說過:“我聽過了,我就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得了,我做過了,我就理解了?!焙芏鄷r間概念的形成,都需要學生通過自身的切身體驗,才能牢記于心。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一定的教具與學具,給學生營造可以操作的機會與平臺。
(三)巧手制作,凸顯認識時間在教學過程的重要性
在“認識時間”教學后,可以布置親手制作鐘面的開放性作業(yè),讓學生在用不同材料制作鐘面的過程中,加深對時間概念的認識。同時,寓教于樂,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進而不斷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
總之,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重視時間量感的形成,是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需要。因此,教師在整個小學階段一定要重視每一個年段的“認識時間”知識的落實,讓學生的數學學習猶如在幽幽江中撐篙而行,一步一景,使每一位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猶如一場美麗的旅行。
參考文獻:
[1]黃惠真.基于體驗式教學的小學數學“量感”培養(yǎng)策略分析[J].試題與研究,2022(36).
[2]郁亞紅.基于體驗式教學的小學數學“量感”培養(yǎng)策略[J].數學大世界(上旬),2021(10).
[3]楊小彬.小學數學量感培養(yǎng)策略探析——以“計量單位\"教學為例[J].新教師,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