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戲劇指活躍在校園中的、以學生群體為主要創(chuàng)作者、面向學生群體演出和傳播的戲劇藝術形式。校園戲劇從本質上來說是以戲劇藝術的形式,結合自我教育的理念,塑造學生的情感與品格,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和藝術表現力[1]P39。在校園戲劇的創(chuàng)作活動中,將舞臺劇改編為校園戲劇作品已成為重要的實踐和教育方式。這種改編不僅能使舞臺劇作品在校園中廣泛傳播,更為學生提供了接觸和體驗戲劇藝術的機會。
《把信送出去》是的學生創(chuàng)作并演出的校園戲劇作品,其由胡紅一編劇并導演的大型兒童木偶劇《雞毛信》改編而來,曾榮獲全國第七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一等獎、優(yōu)秀創(chuàng)作獎,廣西第七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一等獎、優(yōu)秀創(chuàng)作獎等榮譽?!栋研潘统鋈ァ繁A袅嗽瓌 峨u毛信》的整體故事框架和主線,運用“戲中戲”的手法,講述大學生海佩與爺爺通過神奇的VR眼鏡穿越到八十年前的抗戰(zhàn)時期,與給八路軍送“雞毛信”的小海娃并肩戰(zhàn)斗,擊退日本鬼子的故事?!栋研潘统鋈ァ窂膶W生角度出發(fā)進行演繹,具有鮮明的校園戲劇風格,是舞臺劇改編為校園戲劇作品的成功范例。
一、舞臺劇改編為校園戲劇的藝術特色
舞臺劇與校園戲劇從劇本篇幅、制作規(guī)模到舞臺布置等多個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因此,在由舞臺劇改編為校園戲劇的過程中存在著鮮明的藝術特色,其不僅要保留原本舞臺劇中的部分藝術效果和戲劇情境,更需要體現出具備學生特點的戲劇創(chuàng)作風格。
舞臺劇是一種大型的戲劇藝術。從表演空間看,舞臺劇通常在設備完善、規(guī)模相當的專業(yè)劇場演出,標配寬闊的舞臺空間、先進的設備和復雜的美術效果;從演出規(guī)???,舞臺劇的演員多為劇團的專業(yè)演員,每場演出的演員數量多,角色分工細致,一場舞臺劇的演出時長在一個小時甚至幾個小時以上,足以將一部戲劇作品中的細節(jié)清晰地展現給觀眾。與此同時,舞臺劇往往追求藝術表現的完美統(tǒng)一,擁有充足的資金支持,能夠實現完備的服裝、道具和布景設計。以兒童木偶劇《雞毛信》為例,它是由廣西演藝集團木偶劇團創(chuàng)作并演出的大型舞臺戲劇,該劇運用了一百多個由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制作的杖頭穿戴偶,木偶造型精美且富感染力,塑造了飽滿可愛又富于個性的人物和動物系列角色[21]P76。《雞毛信》除了演出規(guī)模龐大、人物角色豐富外,還運用先進的舞臺控制技術,增強了舞美方面的創(chuàng)新性,為觀眾帶來了極具視覺化的藝術體驗。
校園戲劇對比舞臺劇而言,相對簡約質樸,劇情的講述更直觀,省略了舞臺劇中的部分細節(jié),突出主題和核心情節(jié),采用象征性舞臺設計且極具教育意義。校園戲劇的演出空間較小,場地多在學校禮堂、多功能報告廳甚至普通教室,演出技術設備和道具布景有限,無法做到像專業(yè)的舞臺劇那樣復雜的舞臺美術效果。校園戲劇的演員和創(chuàng)作人員大多為在校學生和老師,其允許一定程度地發(fā)揮學生特長、展現學生個性,具備較強的學生演劇風格,容易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校園戲劇《把信送出去》在由《雞毛信》改編的過程中,省略了部分過渡性故事情節(jié),時長控制在12分鐘以內,并將主人公設定為參加互聯(lián)網 + 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女大學生,這與現實中的高校學生群體有著貼近性。
基于上述舞臺劇與校園戲劇的藝術特色對比來看,校園戲劇采用簡約化的舞臺呈現,在保留舞臺劇中主體視覺效果的同時,善于去繁從簡、以簡馭繁,通過燈光的變換、音效的把控等營造戲劇氛圍,并巧妙地利用多媒體技術彌補場地限制和布景局限。校園戲劇以舞臺劇中的專業(yè)劇作精髓為基礎,融入校園文化和學生風格,將部分人物、元素以校園風格的形式進行展現,臺詞處理更加貼近學生的語言習慣,表演更具校園活力和感染力。與此同時,校園戲劇在教育性方面進行了內容的重構,突出適合學生理解的主題,在保留引發(fā)觀眾思考的必要戲劇沖突的同時,適當簡化舞臺劇中的復雜情節(jié),并以直抒胸臆、簡明扼要的故事情節(jié)強化作品的教育意義。
二、舞臺劇改編為校園戲劇的關鍵要素
由舞臺劇改編為校園戲劇的過程事實上是一種藝術生產活動,“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則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3]P6。故而,在由舞臺劇改編為校園戲劇的過程中,必須要以人們的審美需要和審美習慣為基礎,保留原舞臺劇中關鍵性的美學元素和審美特征,不能為了符合校園戲劇的特殊演劇形式而省略掉舞臺劇中蘊含的重要美感。
在《把信送出去》中,創(chuàng)作者保留了舞臺劇《雞毛信》的人物形象、場景布置和部分戲劇沖突。例如,《把信送出去》中的主要木偶形象得到了保留,劇中的學生演員和原劇《雞毛信》中的專業(yè)木偶演員一樣穿戴同樣大小的杖頭木偶演出,將木偶劇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以校園戲劇的方式呈現給觀眾。木偶劇的獨特審美風格在《把信送出去》中得到了更為直觀的呈現,符合全劇所要傳達的主題,有效地推動了劇情的發(fā)展,強化了戲劇沖突?!栋研潘统鋈ァ愤€保留了《雞毛信》原劇的場景布置和舞臺道具,如紅纓槍、雞毛信等道具及抗戰(zhàn)時期大山環(huán)繞的屏幕背景,沒有因為是校園戲劇就將這些必要的舞臺元素省略,而是用與原劇一樣的真實道具以具象化的方式展現,強化了校園戲劇作品的真實感,同時更加符合“1941年的晉察冀邊區(qū)”這個大的故事環(huán)境。
在保留舞臺劇中必要元素的同時,校園戲劇的改編需進行舍棄和精練,以滿足校園戲劇的特點,其中首要的便是對劇本的精簡與重構。在改編之前,創(chuàng)作者需通讀原舞臺劇的劇本,從中提煉出故事的主線、主要的人物關系、戲劇沖突、主題等元素,然后在不損害原作精髓的前提下,縮減戲劇作品的長度、簡化故事情節(jié)、合并人物角色;如果涉及到多幕劇的情況,可以嘗試將多幕劇合并為獨幕劇或刪減掉對劇情發(fā)展無關緊要的情節(jié),將復雜的人物關系簡化為幾條主線并保留核心沖突和情節(jié)。此外,校園戲劇需以適合學生的表演風格為主,將舞臺劇中復雜的臺詞轉化為學生聽得懂、悟得透的日常敘述用語,并將舞臺劇中一些極具象征意味的隱晦情節(jié)和人物關系以臺詞形式進行直觀呈現,因為臺詞是表現劇本人物形象和情感最直接的手段和工具[4]P140。在表演的過程中,要允許學生演員帶有一定的青年和生活特質,而非完全模仿專業(yè)演員。
在《把信送出去》中,創(chuàng)作者將《雞毛信》的部分元素進行了刪減和整合,比如創(chuàng)作者省略了“海佩的朋友”“村民”“狼群”等角色,只保留了海佩、海娃、爺爺、海娃爸爸、張連長、翻譯官、兩個日本軍官、三只羊和一個衛(wèi)生員的角色,將原劇的上百個角色精簡到了十二個,并根據演出實際刪減了《雞毛信》中“我要改名字”等戲劇情節(jié)?!栋研潘统鋈ァ啡珓暮E逖垹敔敶魃蟅R眼鏡“穿越回”1941年的晉察冀邊區(qū)開始,進入到木偶劇的虛擬場景中,看到了小海娃如何克服困難與兇惡狡詐的日本鬼子斗智斗勇,最終成功消滅日本鬼子并將“雞毛信”送到了八路軍手上。相較于《雞毛信》而言,《把信送出去》的故事情節(jié)簡單、人物關系清晰、戲劇沖突顯著,符合學生群體的審美需要和接受程度。
三、舞臺劇改編為校園戲劇的意義探析
由舞臺劇改編為校園戲劇的藝術活動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的有效轉換,更是文化價值和教育意義的生動體現。校園戲劇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藝術修養(yǎng)、涵養(yǎng)學生精神品格、挖掘學生興趣特長的重要教育方式。校園戲劇立足于校園文化,善于傳承經典文化,其演出和傳播活動為學生群體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校園中的學生群體除了必要的學習生活、游戲活動和娛樂需求外,還擁有一定的審美需求。以這種審美需求為基礎,學生觀眾觀看校園戲劇、進入審美狀態(tài)后就是在接受美的熏陶和藝術的滋養(yǎng),進而得到精神的凈化和感悟[5]P92。
從文化傳承角度和營造文化氛圍的視角來看,由舞臺劇改編為校園戲劇的創(chuàng)作過程能夠使經典戲劇作品在年輕一代的群體中傳播,培養(yǎng)學生們的文化認同感。學生群體通過積極參與對經典舞臺劇目的改編和演出活動,能夠深入理解戲劇作品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建立起與經典文化間的交流和聯(lián)系。如《把信送出去》在由《雞毛信》改編的過程中,深刻展現出了原劇的主題和文化氛圍。舞臺劇《雞毛信》是根據廣西著名作家華山的中篇小說《雞毛信》改編而成,是一部被廣大讀者熟知的經典抗戰(zhàn)文學作品。舞臺劇《雞毛信》用青少年喜愛的木偶形式將小說《雞毛信》中抗戰(zhàn)小英雄海娃的故事進行了生動的演繹,劇中通過講述小英雄海娃的信仰、行動和理想,煥發(fā)出強烈的精神感召力,并將紅色革命文化通過形象化的演繹傳播給廣大觀眾,在敘述革命傳統(tǒng)的過程中呼喚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栋研潘统鋈ァ返母木幒脱莩鲞^程讓更多的學生群體了解到原劇中蘊含的革命精神和時代價值,對于傳播歷史故事、傳承紅色文化、激發(fā)紅色基因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由舞臺劇改編為校園戲劇的創(chuàng)作過程是一項極具藝術價值的藝術教育活動。成功的改編必須在尊重原舞臺劇作品的基礎上,尋找到適合校園特色的良好創(chuàng)作土壤,在保證作品藝術性和完整性的同時,兼具校園文化魅力和教育功能。這樣的改編不僅能讓經典舞臺劇作品在校園內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更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藝術體驗環(huán)境和藝術實踐機會?!栋研潘统鋈ァ吩谟伞峨u毛信》改編的過程中,堅持以原舞臺劇為基礎,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結合學生的演劇特點和審美需要,最終為廣大學生呈現了一部喜聞樂見的優(yōu)秀校園戲劇作品。
參考文獻:
[1]馬秀明,周柏言:《論校園戲劇社團發(fā)展中的優(yōu)與劣—以西安工業(yè)大學九零域話劇社為例》,《戲劇之家》,2024年第20期
[2]常凌,胡亞杰:《非遺木偶劇lt;雞毛信gt;中的角色研究》,《文化與傳播》,2023年第6期
[3]彭吉象:《藝術學概論(第5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10月
[4]王姿樺:《兒童劇編創(chuàng)與表演教學的實踐探索》,《劇作家》,2023年第4期
[5]賀沭榮,常凌:《受眾視域下的兒童劇研究——以木偶劇〈雞毛信〉為例》,《歌?!?,2023年第1期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
責任編輯 姜藝藝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