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為山,未成一,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進,吾往也。”看似平平無奇的二十四言,卻蘊藏著古人立身處世的智慧一一知進與知止。
“知進”即不畏艱難,不懼未知,拒絕后退,勇往直前,銳意進取,是人生的制勝之道。這種精神,古已有之??鬃又苡瘟袊麚P仁政,歷經(jīng)多年,累累如喪家犬,仍未成功,但他不折不撓,不知疲倦,不曾放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成就了千古圣名。知進,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雄心,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毅,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豪情,是“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壯志,是我們開生路、闖新路、成大局的必經(jīng)之路。
誠然,一路向前的人必有所得,甚至能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
但是,正如二十四節(jié)氣中,只有“小滿”,而沒有“大滿”。古人認為“滿招損,謙受益”,太過圓滿會招致?lián)p失,而“小滿”則代表了一種剛剛好的狀態(tài)。進與止亦如此。如果只知道率性而為,魯莽前進,不留任何商量的余地、遷回的退路、回轉的空間,就會犯下大錯。關羽受命據(jù)守荊州,伺機北進,立下大功后,便輕視敵人,自負自滿,貪功冒進,不懂退步,最后敗走麥城。
凡事留下退一步的余地,懂得“知止”,張弛有度,適可而止,更有人生的從容,甚至是事業(yè)的輝煌。生活中,我們要學會有進有止,勞逸結合,起居有度,飲食有節(jié),與他人交往也要注意分寸感,“君子之交淡如水”。翻開史書,因及時而“退”、終獲成功的人和事,比比皆是。勾踐退一步,臥薪嘗膽,終于滅吳雪恥;韓信退一步,忍受胯下之辱,終成一代名將;劉邦退一步,忍受項羽之威,終得漢家天下;鮑叔慧眼識人,急流勇退,讓賢他人可見,“屈”“退”是審時度勢、趨利避害,更是一種對“伸”“進”的成全。
蔣勛在《品味四講》中說:“最美好的生命,不是一個速度不斷加快的生命,而是速度在加快跟緩慢之間有平衡感的生命?!狈彩逻^猶不及,只有把握好進與止的度,知進,更要知止,才能圓滿。
作者簡介:呂昊冉,男,作者單位:北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