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集劇情,6個故事,幾種人生,觀眾直呼“上頭”“集數(shù)太少”,一部聚焦未成年人犯罪與司法保護,講述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官日常辦案的電視劇成為這個初夏的“爆款劇”?!稛o盡的盡頭》像一面多棱鏡,折射出涉案未成年人背后的家庭形態(tài)、教育失能及制度問題,再現(xiàn)了未檢檢察官直面法理與人情、懲治與保護時的內(nèi)心獨白。
未檢工作的無力感,往往來自法律觸角難以穿透的家庭壁壘。劇中“惡少”黃家旺的父親在宣判后說“兒子不用怕,8年很快過去”;陸聲的父親酗酒、家暴并將孩子“出租”給犯罪團伙;涂懷偉甚至為了自己的“新生活”對親生兒女痛下殺手……當家庭這個本應最安全的港灣成為罪惡海嘯的溫床時,未成年人的保護、教育、矯治都面臨著深層的困境。
隨著劇情深入,未成年人司法保護議題的復雜程度逐步展現(xiàn)出來。面對未滿18周歲的施害人“殺人不償命”的判決結(jié)果,受害者張文軒的母親歇斯底里地叩問:“我的孩子就不是孩子嗎?”作品呈現(xiàn)的沖突,正是司法實踐中維護公平正義與保障未成年人權(quán)益之間的現(xiàn)實碰撞。再者,未管所的服刑改造了陸聲,卻難以改變他現(xiàn)實的生存環(huán)境,回歸社會的陸聲再次被原生家庭裹挾,陷入新的泥淖中,讓我們看到涉案未成年人脫離改造后仍易陷原生困局的隱憂。
鄭雁來、林之桃、小花,劇中三個女性角色,形成了代際救贖。上一代女性傳遞給下一代女性的一抹微光,照亮了受害者心中的陰霾,重生的孩子長大后繼續(xù)為他人點燈,照亮更多的人。未檢隊伍中,女性承擔了重要角色。她們更能與遭受侵害的未成年女孩形成性別認同并建立信任,更細膩敏銳地察覺情緒變化并給予共情、疏導,更好地與社會支持體系中的其他女性角色形成聯(lián)結(jié),幫助孩子修復社會功能。投身于未檢工作的檢察官們,給涉罪未成年人以法律震懾的同時,也洞悉家庭、成長環(huán)境對他們的影響,并為改善這一切而付諸行動。
劇中的故事,是眾多未檢人日常工作的縮影:在悲劇發(fā)生前,用事前預防、法治教育筑牢“防火墻”,用監(jiān)護干預、社會治理填補“漏洞”;在悲劇發(fā)生后,用司法溫度融化“堅冰”,用社會支持鋪就“歸途”。工作經(jīng)驗的長期積累,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未成年人司法辦案理念,在保護未成年人與維護公共利益之間尋求平衡,并回應社會痛點。
在未檢人眼中,法律不只是“懲惡揚善”的利劍,更是“治病救人”的手術(shù)刀。未檢不止步于辦案,更要通過個案推動制度完善:強制報告、一站式詢問、監(jiān)護干預……未成年人司法保護之路上的突破和進步,都來自未檢人在司法實踐中的努力探索。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在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的通道上,未檢人不斷嘗試敲擊那些沉睡的條款,只要有一次回應,未來就可能換來無數(shù)句“幸好你試過”的回饋。
我們相信,通過司法保護與社會支持的良性互動,可以打破“問題少年”反復陷入困境的惡性循環(huán)。正如劇中那艘永不停泊的沙盤小舟,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的航程永遠沒有終點,但每代未檢人都注定是這段航程的擺渡者。
編輯:王麗榮" " jcfywl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