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S567.23+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0517-6611(2025)12-0137-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12.031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Study on Plant Growth and Herbal Medicine Quality of Pogostemoncablin(Blanco)Benth.in Protected Cultivation LI Wei,FANGJun-peng,GAOYietal(1.CollgeofTraditionalChneseMedicine,GuangdongFoodandDrug VocatioalCole Guangzhou,Guangdong 51052O;2.Guangdong Zhenzhi Nanyao Technology Co.,Ltd.,Yunfu,Guangdong 527300)
AbstractObjective]TodevelothebetercultivationmodethantraditionalopenfeldcultureofPogostemoncablin.Method]Teseedlingswereculiatedieroosdeedropcssinoteedviotspilyile ling were cultivated in pot with earth. 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modes on P . cablin seedlings growth,medicinal materials yield and quality wereanalyzed.esult]Undertheseultureevironmetandutrientsolution,theplantletgrewfstethancotrolanddhigriologicalyieldsinaropcsdropsuliatio4drplatingteagightofplantletinropocsuiatis timesofontrol’s,ndeumberofranchsis.1isofotrol;thfreshweightperlantofothhdroponsndropoisasig erthan that of the control;the volatile oil content of P .cablin in aeroponics cultivation was 0.3447% ,and the content of patchoulol,which is the key compound in P .cablin,was 49.30% .[Conclusion] The aerosol cultivation method has a significant promoting efect on the growth of P cablin,adalitfodudalateaislatoatfliatioellihlfut developed and applied to the cultivation and production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such as P .cablin.
KeyWordsFacilityultivation;Pgostemoncablin;Hdropoicscultivation;Aeropoicscultivation;Qualityofmedicinalteals
廣藿香[Pogostemoncablin(Blanco)Benth.]為唇形科刺蕊草屬植物,入藥部位是地上部分干燥全草,具有芳香化濁、發(fā)表解暑、開胃止嘔等的功效[1]。廣藿香原產于菲律賓等亞熱帶地區(qū),大約自宋代引種到我國,因其在廣東地區(qū)栽培供藥用的歷史最為悠久,故名“廣藿香”,是廣東省首批立法保護的嶺南道地藥材。我國廣藿香主要產區(qū)為廣東和廣西,海南和福建也有少量,各地生產的廣藿香在形態(tài)、氣味、質量均有較大差異[2]。廣藿香是“藿香正氣丸”“藿香正氣液”和“抗病毒口服液”等中成藥的重要原料藥,目前全國廣藿香藥材年銷量近1萬t,并有逐年增加的趨勢[3]。此外,廣藿香還是重要的香料植物,其揮發(fā)油中的廣藿香醇是優(yōu)良定香劑,被廣泛應用于香水制造業(yè),是日用化妝品工業(yè)的重要原料之-[4] 。
廣藿香的藥用成分在植物體內主要分布在葉片和莖皮中[5],因此,地上部分的生物量與藥材產量和質量密切相關。潘超美等[研究表明,不同的施肥水平(肥料為復合肥)對廣藿香生長狀況、揮發(fā)油含量、地上部鮮重、干物質積累有很大的影響,當施肥量較高時可顯著提高廣藿香的生物量與精油含量。由于廣藿香罕見開花并且開花也沒有結實,故傳統(tǒng)種植生產以扦插方式育苗,近年來廣藿香組培苗的應用推廣較快,目前種植方式均為大田種植,受暴雨、臺風等惡劣天氣以及連作障礙、病蟲害等影響,每年藥材產量不穩(wěn)定,價格波動較大。
設施栽培技術可以克服大田露地栽培的多種不利因素,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植物的生產和研究領域[7]。目前國內設施栽培技術應用主要集中在各種蔬菜、水果和花卉方面,藥用植物的設施栽培主要在育苗環(huán)節(jié),藥材栽培全過程采用設施栽培的只有石斛、金線蓮等少數品種[8];國外有報道將氣霧栽培運用到根莖類藥用植物的栽培中,美國亞利桑那大學Pagliarulo等[研究了多種藥用植物氣霧栽培的可行性,發(fā)現氣霧栽培生物量遠高于傳統(tǒng)土培,同時氣霧栽培過程中種植密度提高、植物品種優(yōu)化以及同一生長季多次收獲都增加了其生物量,但相對于生物量的增長而言,次生代謝產物的產量沒有明顯提升。該研究采用氣霧培與水培方法栽培廣藿香,并與土培進行比較,分析同一施肥水平下不同栽培方式對廣藿香生長指標、產量、藥效成分的影響,為廣藿香的設施栽培技術應用提供試驗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該研究所用廣藿香苗為廣東食品藥品職業(yè)學院培育和保存的廣藿香組培苗,原植物經莫小路教授鑒定為廣藿香[Pogostemoncablin(Blanco)Benth.]。組培苗在溫室大棚內帶瓶煉苗7d,用清水洗凈根部培養(yǎng)基,挑選苗高為 7~8cm 的60株作為試驗材料[10]。
1.2 試驗方法
1.2.1試驗設計。試驗于2021年3月在廣東食品藥品職業(yè)學院溫室大棚內進行,供試材料為廣藿香組培苗,將材料分為3組,每組20株,分別進行水培、氣霧培和土培。水培采用深液流,培養(yǎng)池長 10.0m 、寬 2.0m 高 0.5m ,每隔1h流動20min ;氣霧栽培箱長 10.0m 寬 1.0m 高 0.5m ,在栽培板下方 5cm 處設置4出口的氣霧噴頭9個,噴頭呈“品\"字形分布,噴霧頻率為每隔 10min 噴 1min ;土培采用盆栽,盆高50cm 底直徑 35cm 、上直徑 55cm ,盆內王取自大田。3組植物所用營養(yǎng)液均為霍格蘭改良配方,土培15d澆一次,一次 500mL ,水培、氣霧培營養(yǎng)液 30d 更換一次。定植后 60d 從培養(yǎng)區(qū)域四周和中部各選1株標記為觀測對象,分別于定植后60、120、180和 240d 測量每組處理中這5個植株的生長參數,培養(yǎng)240d,測量鮮重、干重,收獲全部植株并提取揮發(fā)油、測定藥用成分含量。
1.2.2生長及藥材產量指標測定。株高,用鋼尺測量從根莖處到植株最上部的長度;分枝數,統(tǒng)計每株植物主莖發(fā)出的一級分枝的數量和由一級分枝發(fā)出的二級分枝數量的總和;鮮重,植株采收切掉根部,取地上部分稱量單株鮮重。干重,室內陰干2d后,切成約 30cm 長的小段置烘箱 55°C 干燥至含水量低于 5% ,測量干重。
1.2.3揮發(fā)油提取。將干燥的廣藿香藥材莖葉分離,用粉碎機將莖切割為長度約 1.0cm 的顆粒,稱取 80g ,按莖葉比 8: 2加人 20g 干燥葉片(用手稍加揉搓即粉碎),混合后置于2 000mL 圓底燒瓶中,加 1000mL 蒸餾水浸泡 6h 后,按《中國藥典》(2020版,四部)通則2204項規(guī)定方法(甲法)操作,并計算揮發(fā)油的得率。
1.2.4揮發(fā)油中藥用成分含量的測定。采用氣相色譜法(GC)測定廣藿香揮發(fā)油中的藥用成分廣藿香醇和廣藿香酮含量。
1.2.4.1對照品和內標溶液的制備。
(1)廣藿香酮(飲片)。內標溶液:取正十八烷適量,精密稱定,加正己烷制成含 15mg/mL 的溶液,作為內標溶液。
對照品溶液:取廣藿香酮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用正己烷溶解制成含廣藿香酮 2mg/mL 的溶液;精密量取上述溶液50、200、400,800,1200μL 分別注入 2mL 容量瓶中,精密加入 .0.2mL 內標溶液,用正己烷定容至刻度,搖勻,作為對照品溶液。
(2)廣藿香醇(飲片)。內標溶液:取正十八烷適量,精密稱定,加正己烷制成含 15mg/mL 的溶液,作為內標溶液。對照品溶液:取百秋李醇對照品 30mg ,精密稱定,置 10mL 容量瓶中,精密加入內標溶液 1mL ,用正己烷稀釋至刻度,搖勻,作為對照品溶液。
(3)廣藿香醇(揮發(fā)油)。對照品溶液:取百秋李醇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正已烷制成含 6mg/mL 的溶液,即得。1.2.4.2儀器及色譜條件。采用氣相色譜儀,安捷倫7890B。色譜柱為DB-5( 30m×0.32mm×0.25μm) ;載氣為氮氣。
1.3數據處理 試驗數據利用Excel2003和SPSS15.0進行整理和統(tǒng)計分析。
(1)廣藿香醇檢測條件。進樣口溫度 280°C ,檢測器溫度 280°C ,檢測器為 FID 。柱溫:初始溫度 100C ,以10c/min 的速率升溫至 150qC ,維持 8min ,再以 8°C/min 的速率升溫至 230‰ 。進樣體積 1μL ,進樣方式為分流進樣(分流比 =20:1 ),載氣流速 1.2mL/min 。
(2)廣藿香酮檢測條件。進樣口溫度 260cC ,檢測器溫度 280°C ,檢測器為 FID 。柱溫:初始溫度 150‰ ,維持23min ,以 8°C/min 的速率升溫至 230qC ,維持 2min 。進樣體積 1μL ,進樣方式為分流進樣(分流比 =50:1 ),載氣流速1.0mL/min 。
2 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栽培方式對廣藿香生長的影響由圖1可知,在水培和氣霧培條件下,廣藿香的生長均優(yōu)于土培,而氣霧培更是優(yōu)于水培,在定植 后就進人快速生長期,240d時株高達到 104cm ,是對照(土培)廣藿香株高的1.11倍;水培和氣霧培對廣藿香生長的促進還表現在植株分枝數量的增加,從定植120d后,分枝數量快速增長,小枝上葉片密集分布,整個植株地上部分呈近似半圓形(圖2),而氣霧培的分枝數量最高,在
時達到36.25,是對照土培的1.15倍。
2.2 不同栽培方式對廣藿香藥材產量和揮發(fā)油含量的影響由表1可知,在設施栽培條件下,采用不同栽培方式(氣霧培、水培、土培),廣藿香的產量各不相同,氣霧培和水培的藥材鮮重明顯高于土培,其中,氣霧培鮮重是對照(土培)的注:a.培養(yǎng)0d;b.培養(yǎng)30d;c.培養(yǎng)180d;d.培養(yǎng) 240d1.09倍,水培的鮮重是對照的1.18倍;不同栽培方式下廣藿香的鮮重與干重的數據顯示,氣霧培和水培的廣藿香含水量高于王培,觀察發(fā)現同期土培的廣藿香主莖及第一級分枝的下部都已木質化,而氣霧培和水培的廣藿香只在主莖基部靠近根處稍有木質化,莖木質化程度低可能是植株含水量高的原因之一。
Note:a.Plant growth for Od;b.Plant growth for 30d ;c.Plant growth for 18O d;d.Plant growth for 240 d.
對于不同栽培方式的廣藿香,其中的揮發(fā)油含量水培和土培結果相近,氣霧培廣藿香中揮發(fā)油含量略高于土培和水培。
2.3設施栽培對廣藿香藥用成分的影響氣相色譜分析結果(表2)表明,水培和氣霧培廣藿香提取的揮發(fā)油中均含有藥用成分廣藿香醇和廣藿香酮(含量極低),而對照中未能檢出廣藿香酮。根據現行版《中國藥典》(一部)中廣藿香藥用成分含量測定標準(廣藿香醇 ?0.1% ),水培和氣霧培廣藿香均已達標,但從揮發(fā)油質量看,氣霧培廣藿香揮發(fā)油因其中的廣藿香醇含量最高,故在三者中最優(yōu)。
3討論與結論
設施栽培是在由人工保護設施所形成的小氣候條件下進行的植物栽培[1],由于隔離了自然惡劣氣候和環(huán)境的病菌、害蟲生長不利因素,使得設施栽培下的植物不僅生長快而且品質優(yōu)[7],然而與蔬菜、水果以及各種糧食作物不同,藥用植物的品質標志物藥用成分屬于植物的次生代謝產物,在植物生長良好的狀態(tài)下生成次生代謝物的量則很低甚至沒有,因此,設施栽培技術尚未在中藥材栽培上廣泛應用,但在氣霧栽培益母草的研究報道中,益母草產量增加的同時有效成分含量也提高了[12];在該研究中,廣藿香在氣霧培條件下,不僅生長量超過了對照,而且植物體內積累的次生代謝物揮發(fā)油的量也略高于對照,并且從揮發(fā)油中藥用成分含量看,氣霧栽培廣藿香中的廣藿香醇含量達到了 49.30% ,與國內外報道的大田栽培廣藿香揮發(fā)油中的含量相近[4-6,13]。由于廣藿香植株葉片是其揮發(fā)油以及揮發(fā)油中的廣藿香醇合成和積累的主要部位,葉片在藥材中的占比越高,則揮發(fā)油含量越高,因此,按照《中國藥典》中對廣藿香藥材中葉占比不低于 20% 的要求,該研究在提取各處理組的揮發(fā)油時,統(tǒng)一按莖葉比為 8:2 將莖葉混合后再提取,可以更準確地反映各處理樣品的揮發(fā)油質量。目前國內應用水培或氣霧培技術栽培廣藿香的研究鮮見報道,該研究結果顯示了設施栽培技術在廣藿香栽培生產上應用的巨大潛力。
廣藿香酮也是廣藿香中一個重要的藥用成分,但由于其在國內各地區(qū)栽培的廣藿香品種中的含量差別很大[2,4],該研究所用的廣藿香是湛江和海南地區(qū)種植的品種,俗稱“湛香”或“南香”,該品種的特點就是廣藿香酮的含量極低[2,故在土培的對照中未能檢出。
設施栽培條件下,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溫度、濕度、光照等環(huán)境條件相對穩(wěn)定,其營養(yǎng)供給成為影響生長和品質的主要因素[14]。據國外廣藿香栽培中的施肥與生物產量、精油含量的研究報道,增施氮肥以及氮肥和鉀肥配合能提升大田栽培廣藿香產量(鮮重),但氮肥和鉀肥的種類及施用量對廣藿香精油含量沒有影響[13,15],該研究初次探索設施栽培條件下廣藿香的生長和藥用成分積累的情況,考慮到試驗條件的一致性及操作便利,在整個培養(yǎng)過程中都采用同一種營養(yǎng)液配方,故水培和氣霧培的廣藿香在培養(yǎng)240d植株仍然處于旺盛的生長狀態(tài),如果調整營養(yǎng)液配方,降低營養(yǎng)供給,不僅能降低生產成本,還可能更利于廣藿香有效成分的積累,提高藥材品質。
傳統(tǒng)大田栽培廣藿香有連作障礙,并且易發(fā)生青枯病、根腐病等土傳病害,而設施栽培用無機營養(yǎng)液代替土壤,可擺脫對天然土壤和惡劣環(huán)境條件的限制,并能更準確調控各營養(yǎng)元素的組成,提高作物產量和質量,是現代中藥材栽培的發(fā)展方向[16]。該研究結果顯示:氣霧栽培下廣藿香的生長和藥材中揮發(fā)油含量以及其中的廣藿香醇含量均比水培、土培有明顯提升,后續(xù)通過培養(yǎng)不同階段的營養(yǎng)液配比調整、光照條件探索,氣霧培在廣藿香栽培生產中極具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5:45.
[2]王玉生,邱蔚芬,嚴振,等.不同產地廣藿香質量分析[J].中藥研究與信息,2002,4(3) :22-23.
[3]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0年版一部[S].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0:632-633.
[4]陳瑜珍,焦豪妍,朱檳如,等.廣東各地廣藿香揮發(fā)油質量分析與研究[J].海峽藥學,2020,32(2):32-35.
[5]馮承浩,姚輝,吳鴻,等.廣藿香藥用部位成熟結構及有效成分分布研究[J].中草藥,2003,34(2):174-176.
[6]潘超美,李薇,徐鴻華,等.施肥水平對廣藿香生長及揮發(fā)油積累的影響[J].中藥材,2003,26(8):542-544.
[7]蔣思凱.中藥材智能溫室種植可視化管理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D].重慶:西南大學,2020.
[8]王璽婧,陳蘭芬,湯久楊,等.北京地區(qū)設施栽培不同種源鐵皮石斛農藝性狀比較分析[J].現代園藝,2024,47(2):3-5,28.
[9]PAGLIARULOCL,HAYDENAL,GIACOMELLIGA.Potential forgreenhouse aeroponic cultivation of Urtica dioica[J].Acta horticulturae,2004(659) :61-66.
[10]莫小路,汪小根,邱蔚芬,等.組織培養(yǎng)法生產石牌廣藿香及其質量分析[J].中國中藥雜志,2008,33(7):840-842.
[11]趙家靖,向增旭.設施栽培技術在中藥材產業(yè)的應用與發(fā)展[J].農業(yè)工程技術,2021,41(13):40-45.
[12]羅月芳,鄭慧慧,唐潔,等.不同營養(yǎng)液配方對霧培益母草生物量和藥材質量的影響[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7(11):65,67.
[13]SINGHM,GANESHA RAO R S.Influence of sources and doses ofNandK on herbage,oil yield and nutrient uptake of patchouli[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in semi-arid tropics[J].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2009,29(1) :229-234.
[14]程瑞鋒.營養(yǎng)液創(chuàng)新栽培系統(tǒng)與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33-35.
[15]SINGH M,SHARMA S,RAMESH S.Herbage,oil yield and oil qualityofpatchouli[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 influenced byirrigation,organicmulch and nitrogen applicationinsemi-arid tropical climate[J].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2002,16(2) :101-107.
[16]羅亞輝.氣霧栽培系統(tǒng)根區(qū)環(huán)境調控關鍵技術研究與試驗[D].長沙:湖南農業(yè)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