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25)20-0178-06
Abstract:Colege studentsandother young groupsuseaseriesofonline wordssuchas \"working people\"involutin\"\"lying flat\"and\"Budhiststyle\"toformaculturalformof\"anti-labor”amongcollgestudents,deconstructinglaborvaluesand dispelingthespiritofmodelworkers.Theintegrationofideasandsystemsintotheneweramodelworkerspiritasanadvanced socialistspiritinthecourseofIdeologicalandMoralEducationandRuleofLawisaposiblesolution.Thecootationof the spiritofmodelworkersintheneweraisconsistentwiththebasiclawsof\"knowledge,intention,andaction\"educationinthe courseof\"ideology,morality,andruleoflaw\",andisinlinewiththeteachingcontentandvalueorientation.Exploringthe integrationofthespiritof\"knowledge,intention,andaction\"intothecourseofIdeologicalandMoralEducationandRuleof Lawintheneweraofmodelworkershaspositive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forreestablishingthelaborvaluesof \"gloryinlaborandhappinessinstrugle\"amongcolegestudents,promotingthespiritofmodelworkersinthenewera,and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Keywords:modelworkerspirit;knowledge,emotion,willandaction;modelworkerculture;ideologicalandpolicalcourses; anti-labor culture
近年來,“躺平”“佛系”“擺爛”等網絡詞語成為現象級流行話語,引起大學生群體廣泛關注和討論,進而構成“反勞動\"文化形態(tài)。大學生“反勞動\"文化是指面對內卷化的社會壓力,當代大學生對勞動意義與價值產生認識偏差,進而選擇逃避勞動的一種態(tài)度與行為的文化現象。“反勞動\"文化是網絡青年亞文化的表現,其輕視勞動、逃避勞動的敘事話語在大學生群體間傳播,不斷消磨其進取之心與奮斗熱忱,“勞動最光榮、奮斗最幸福\"的社會主流價值觀有被消解的危險。這種社會現象亟待引起高校思政課教師的關注和思考,研究在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個立德樹人的主渠道如何有理念、有系統(tǒng)、有深度地融入新時代勞模精神,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消除大學生“反勞動”文化的影響。
一 問題的提出
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里的主力軍推動了“躺平\"“佛系”“擺爛\"等一系列具有“反勞動\"傾向的青年亞文化詞匯在網絡不斷傳播和演變,這些碎片化的詞匯與社會各類熱點事件和輿情相結合,進行組合和再轉變,形成了“反勞動”文化,表征了大學生等青年群體在當下社會中的焦慮。
(一)“反勞動\"文化消解新時代勞模精神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40多年的發(fā)展使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如今人工智能、大數據和經濟發(fā)展交相促進,各種社會思潮相互影響,對青年文化和觀念產生了深遠影響。近年來,網絡頻繁出現的“打工人\"\"內卷”\"躺平\"\"佛系\"等用語,從個體蔓延到群體,解構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傳統(tǒng)勞動倫理;“內卷'背后是以大學生為主的青年群體對勞動意義的困惑和不理解,使勞動的意義陷入貧乏。借由《躺平即是正義》一文,“躺平”一詞突破圈層進人大眾視野,成為“反勞動”語境下的重要詞匯?!疤善絓"背后是“反勞動\"社會心態(tài)與價值選擇的隱喻,是大學生認為“勞動無用\"后對勞動的逃避。在這種“反勞動\"文化語境中,勞動不是幸福而是不幸,個體的壓力和消極情緒上升,開始逃避現實,出現“佛系”“擺爛\"等“反勞動”或者不勞動的現象,勞動失去了原本的意義,勞動價值觀不復存在?!胺磩趧覾"現象導致勞動被低估與誤解,弱化了當代大學生的勞動斗志與勞動積極性,解構了勞動的意義和價值,不斷消解著新時代勞模精神。
(二)新時代勞模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重樹勞動光榮價值觀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青年“要勵志,立鴻鵠志,做奮斗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β\"“反勞動\"文化在以大學生為主體的青年群體間的傳播,折射出當代部分大學生不愿勞動的現實困境,不斷消解著“愛崗敬業(yè)、爭創(chuàng)一流,艱苦斗爭、勇于創(chuàng)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新時代勞模精神,不斷消解著大學生肩負的民族復興與國家富強的時代責任。如何改變大學生“反勞動”文化現象是當務之急,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直面的問題。要使當代大學生樹立“勞動光榮\"的價值觀,從“反勞動\"到“勞動幸?!?,亟需在高校思政課中有理念、系統(tǒng)、具體、深入地融入新時代勞模精神。
新時代勞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算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是仔細梳理,還是發(fā)現些許問題。在中國知網上以主題詞“勞模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共搜索到學術期刊論文168篇,學位論文67篇;以主題詞\"勞模精神\"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政課)\"共搜索到學術期刊論文7篇,學位論文3篇(以上數據截至2024年12月31日)。關于勞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課)的研究主要有:一是高度認可勞模精神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例如對堅定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對艱苦奮斗精神的培育、對正確勞動觀的樹立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要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重視勞模精神的教育價值。三是認為目前勞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少針對性、內容體系有待豐富以及評價機制有待完善??梢妼W術界從多維度對勞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研究,高度肯定了勞模精神的時代價值,對勞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一致的肯定意見。但是目前學界的相關研究,大多著眼于整體上勞模精神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到勞模精神按照何種理念,如何系統(tǒng)深入地融入具體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研究尚比較缺乏。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新時代勞模精神教育,思政課是主渠道、主陣地。我們沿著新時代勞模精神融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繼續(xù)往前一步,研究勞模精神以何種理念,如何有系統(tǒng)地深入融入到具體的某一門思政課中,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融新時代勞模精神于“知情意行”一體的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可能思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崗敬業(yè)、爭創(chuàng)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chuàng)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生動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2021年9月,黨中央批準了中央宣傳部梳理的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被納人。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以下簡稱\"德法\"課)是大學生進入大學后的第一門思政課,承擔著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教育的重任。當代00后大學生愛國、熱情、有理想,但還沒有形成牢固的價值觀,面對“普世價值”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等各種思潮的相互激蕩,面對“躺平”“佛系”“喪文化\"等青年亞文化,亟須重新從新時代勞模精神中汲取精神內涵,重建勞動光榮的新時代青年文化。新時代勞模精神蘊含的愛國精神、奮斗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奉獻精神與“德法\"課具有高度的價值同向性與內容契合性;“知識一情感一意志一行為”的循環(huán)又是思想政治教育應該遵循的理念。因此新時代勞模精神融入“德法\"課可以按照“知情意行\(zhòng)"的理念,從“知\"“情\"“意\"\"行”四個維度同向發(fā)力、形成合力,為“德法\"課教學注入創(chuàng)新元素、提供鮮活素材。圍繞勞模精神,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知情意行\(zhòng)"的育人理念,通過\"傳知”—勞模案例進教材、“升情”—勞模人物進課堂、“煉意”—勞?;剡M教學、“踐行”—勞模元素進實踐,將新時代勞模精神系統(tǒng)融人“德法”課的全過程教學中,充實課程輔助教學內容和教學案例,提升教學效果,引導大學生厚植新時代勞模精神、樹立勞動光榮的價值觀。
二 新時代勞模精神“知情意行\(zhòng)"融入“德法\"課的內在機理
勞模精神仿佛是一條延綿不斷的河流,跨越時空凝聚著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力量,只有在傳承與發(fā)展中才有生命力?!暗路╘"課是知識性和價值性相統(tǒng)一的課程,在高校的課程體系中具有特殊地位,不可替代。新時代勞模精神是“德法\"課不可或缺的教學內容,它與“德法”課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規(guī)律上具有契合性、在內容上具有同向性、在價值導向上具有一致性。
(一)新時代勞模精神的內涵與“德法\"課在\"知情意行\(zhòng)"教育基本規(guī)律上的契合性
新時代勞模精神中“愛崗敬業(yè)、爭創(chuàng)一流\"概括的是“知\"的層面,體現了求真和理想精神;“艱苦斗爭、勇于創(chuàng)新\"中“艱苦奮斗”概括的是“意\"的層面,體現了奉獻和斗爭精神;“勇于創(chuàng)新”概括的是“行\(zhòng)"的層面,體現了實踐和擔當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獻”概括的是“情”的層面,體現了淡泊和奉獻的精神。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促使大學生的“知情意行”互動發(fā)展的過程,而新時代勞模精神的內涵本身也詮釋了“知情意行\(zhòng)"的循環(huán),兩者在教育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上具有高度契合性。新時代勞模精神內涵體現出的“知情意行\(zhòng)"的循環(huán)本身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應該遵循的方式,理論層面的內涵建設通過“知”一“情”一“意”,最終也要通過實踐層面的“行”體現出來。
“德法”課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知行合一,這是一個從認知逐漸上升到行為的過程,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與\"知情意行\(zhòng)"四個過程相吻合?!爸⑶?、意\"是人類心理活動的三個基本過程,而“行”是前三者整合后的外在體現。具體而言,“知\"指的是認知、觀念,“情\"指的是情緒、情感,“意\"指的是意志,“行\(zhòng)"指的是行為與表現。德法\"課的教育教學過程是促使學生“知情意行”互動發(fā)展的過程,而新時代勞模精神內涵本身也詮釋了“知情意行”的循環(huán),兩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上具有高度契合性。
(二) 新時代勞模精神與“德法”課在教學內容上的契合性
新時代勞模精神內涵“愛崗敬業(yè)、爭創(chuàng)一流;艱苦斗爭、勇于創(chuàng)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與“德法\"課的教學內容“人生觀、愛國主義、中國精神、價值觀、道德、法治”具有高度契合性。承載新時代勞模精神的勞模人物身上所體現出的崇高的人生觀、純粹的理想信念、堅定的愛國主義精神等,與“德法\"課程中的愛國主義、中國精神、價值觀等教學內容十分貼合。教師可以按照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選取新時代勞模人物案例進行分析,引導大學生學習新時代勞模身上崇高的人生觀、純粹的理想信念、堅定的愛國主義精神等,讓大學生在學習中不知不覺受到榜樣人物的感染和影響,從而有助于他們領悟認識真諦、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提高思想境界,培育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懷。
(三) 新時代勞模精神與“德法”課在價值導向上的同向性
高校思政課的價值導向是指思政課教師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進行引導,是教師對學生的價值選擇進行指引并使之確定為堅定價值追求的過程?!暗路ā闭n是知識理論性和價值性的統(tǒng)一,其中價值導向是課程教學的核心目的和根本要求,是為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服務的?!暗路╘"課的價值導向可以為大學生的價值選擇指明方向、標明目的,對大學生的價值觀起到整體定向的作用。新時代勞模精神系統(tǒng)性地融入“德法\"課,不僅是理論知識的傳授,更是價值養(yǎng)成和信仰確立的精神教育。新時代勞模精神要通過思政課這一核心精神教育平臺,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覺地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社會的發(fā)展進步緊密結合起來,實現人生價值;引導大學生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在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過程中實現個人理想。
三 新時代勞模精神\"知情意行\(zhòng)"融入“德法\"課的內容構建與實現理路
融人理念:“知一情一意一行”。“知識一情感一意志一行為”的循環(huán)是思想政治教育應該遵循的教育和心理環(huán)節(jié)。新時代勞模精神融入“德法\"課可以從“知”“情\"\"意\"\"行\(zhòng)"四個維度同向發(fā)力、形成合力。通過“勞模事跡\"進案例、“勞模人物\"進課堂、“勞模精神\"進現場教學、“勞模元素”進實踐,促進大學生“知一情一意一行\(zhòng)"的轉化,切實有效提升“德法\"課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如圖1所示。
(1) 新時代勞模精神融入“德法\"課“知”的維度:傳“知”—“勞模精神\"學理內涵進教案,勞模精神融入的奠基石
“知\"是指人通過感覺、知覺、記憶、想像和思維弄清客觀事物的性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過程。這一過程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過程。對人生目的和價值的認知是不可能自發(fā)地懂得和形成的,必須通過教育、傳授、培養(yǎng)方可獲得8。通過融入精心挑選的勞模教學案例,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德法\"課程中每一章的知識點。從歷時性和共時性兩個維度選擇勞模人物,形成教學案例,在歷史傳承和世界格局的縱橫時空中闡釋新時代勞模精神的學理內涵,以時間和空間交錯展開的方式,讓大學生感受和領悟新時代勞模精神。見表1。
(二)勞模精神融入“德法\"課\"情\"的維度:升\"情”“勞模人物\"進課堂,勞模精神融入的情感催化劑
“情”是情感、催化劑。從心理學角度看則是指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引起意識的波動性與感染性。人的多種情感中道德情感是核心,是做人最本質的情感,影響與制約著美感與理智感。道德情感教育關乎學生在道德層面對事物的愛憎、好惡、贊成或反對,是培養(yǎng)學生真善美態(tài)度與情感的重要途徑。內心情感體驗是人們對事物愛憎好惡的主觀態(tài)度,這種情感體驗對青年學生來說顯得更加珍貴。積極的內心情感體驗的不斷獲得,在青年學生人生價值觀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正確認識的產物,又是不斷深化認識的條件。邀請新時代勞模走進\"德法\"課堂,以他們的價值觀、愛國情懷、職業(yè)道德和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使學生產生共情,深刻體會勞模精神。依托上海勞模學院,邀請各條戰(zhàn)線勞模走進“德法\"課堂,探索形成旁模人物進課堂的長效機制。通過勞模給大學生講述親身經歷和動人故事,實現課堂敘事角度的具體化、日常化、生活化,以他們的價值觀、愛國情懷、職業(yè)道德和人格魅力感染學生。見表2。
(三)勞模精神融入“德法\"課\"意\"的維度:煉\"意\"—“勞模精神\"現場教學,勞模精神融入的推進器
“意”是指信念、信仰或理想轉化為決定和執(zhí)行的意志行動的心理過程。這是自覺地確定目標并以此來支配、調節(jié)自己的行動、克服困難、動員自己所具有的知識、能力、情緒和體力,使之處于良好的行為狀態(tài),從而實現目的、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是在認知、情感的基礎上向行為推進的動力形式,在人的意識活動中具有自覺的、有目的、主觀能動的作用。它支配行為調節(jié)行動,并在意志行動中表現出來。以勞模展示館和各類現場教學點為依托,開展勞模精神融入思政課現場教學;探索打造虛擬現場教學、沉浸式教學。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知體驗,在學習過程中與環(huán)境自然交互,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增強學習的體驗感和沉浸感,以意志塑造為關鍵,深化和升華“知”與“情”,熔鑄為穩(wěn)定的意志。見表3。
(四)勞模精神融入“德法\"課\"行\(zhòng)"的維度:踐\"行”—“勞模元素\"進實踐,勞模精神融入的落腳點
“行”是個體在一定的“知、情、意\"統(tǒng)一、協(xié)調的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有利或有害于他人的實際行動,是人格的外在表現8。通過學習理論和道德知識,提高認識,并將其付諸實踐,通過情感和意志的作用,最終轉化為相應的行為習慣的過程。融入勞模精神,以勞模精神教育元素為核心,構建生活-實踐場域。在“德法\"課社會實踐第二課堂廣泛開展勞模情景劇排演、勞模微視頻拍攝、勞模微思政講課、勞模經歷體驗學等系列社會實踐活動,打通學生“知情意行”中最后“行”的環(huán)節(jié)。
見表4。
四 勞模精神融入“德法\"課的方法
雖然新時代勞模精神和\"德法\"課在教學內容、價值導向和教育規(guī)律上具有高度契合性和一致性,但是在融入過程中還要采取適當有效的方式方法,才能有機融人、渾然一體。新時代勞模精神理論深邃、意義深遠,給予了我們運用多種方法上好“德法\"課的底氣和根本。
(一) 抽象性與具象性相統(tǒng)一
新時代勞模精神融人“德法\"課,不僅需要抽象理論的講授和傳播,還需要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具象化,做到具體化、微觀化和生活化。既要講清“德法\"課程中的理論知識點,也要結合新時代勞模人物案例,將勞模精神很好地融合在課堂教學中。理論因人而鮮活,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對勞模人物進行具象化的講解,恰當使用敘事角度的具體化、日?;⑸罨?,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 時間性與空間性相統(tǒng)一
新時代勞模精神融入“德法\"課,不僅需要從時間軸展開,還需要從空間層面鋪開。其中時間軸有利于講述旁模精神的歷史發(fā)展,把勞模精神融入我黨百年奮斗歷程的歷史接續(xù)與探索中。而空間層面的展開需要把新時代勞模精神放入到當今新時代的發(fā)展中,放入國際視野的橫向比較中。只有在歷史傳承和世界時空的縱橫比較中闡釋新時代勞模精神,才能回答好當今大學生為什么需要勞模精神,為什么勞動最美麗、奮斗最幸福。教師可以引導大學生著眼于新時代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以時間和空間交錯展開的方式,感受新時代勞模精神,領悟新時代勞模精神。還可以在一些相關節(jié)假日開展勞模精神教育,精心設計融入勞模精神教育元素的空間場域,融時間于空間,舉辦勞模精神教育活動,讓大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使其自然而然地受到心靈薰陶和洗禮。
(三) 講授式與沉浸式相統(tǒng)一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VR等數字技術的發(fā)展,沉浸式教學以其沉浸性、交互性和體驗性的特點,逐漸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沉浸式教學利用最新發(fā)展的數字技術優(yōu)勢,相比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可以打造虛實結合且生動直觀的學習環(huán)境。大學生可以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知體驗,在學習過程中與環(huán)境自然交互,提高參與性和積極性,增強學習的體驗感和身心沉浸感,較好地促進深度學習。因此將沉浸式教學引人“德法\"課教學方式中,和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式相結合,增設勞模精神相關的沉浸式教學,比如虛擬-現實空間、線上交互、情境創(chuàng)設體驗、多感官體驗等??梢酝ㄟ^任務驅動、情境創(chuàng)設、學生體驗和思考升華,增強新時代勞模精神教育的鮮活性、親切度和感染力,使思政課入腦入心,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四) 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tǒng)一
將新時代勞模精神融入“德法\"課,還要注重價值性和知識性的統(tǒng)一。知識性是“德法”課的基礎和前提,價值性是“德法\"課的根本所在,兩者水乳交融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中融入勞模精神時,首先要注意以價值性引領知識性,以價值訴求規(guī)劃教學任務。用新時代勞模精神思想引領大學生,幫助他們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弘揚中國精神。其次要以知識性支撐價值性,增強“德法\"課的科學底蘊。在新時代勞模精神融入“德法\"課教學中時,注意深人講解新時代勞模精神所蘊含的科學內涵,講清其中的邏輯關系,不要讓科學內涵淹沒在人物故事之中。
五 結束語
新時代勞模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將勞模精神“知情意行\(zhòng)"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對于在大學生中重樹“勞動光榮、奮斗幸福\"的勞動價值觀,弘揚新時代勞模精神,提高思政課實效性,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
論文從內在機理、內容建構與實現理路、融人方法等方面對新時代勞模精神“知情意行\(zhòng)"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研究表明,將新時代勞模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能夠有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職業(yè)觀和人生觀,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然而,將新時代勞模精神“知情意行\(zhòng)"融入思政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未來研究將進一步深化對新時代勞模精神內涵的理解,探索更加多樣化的融入路徑,并加強對教學效果的跟蹤評估,不斷完善新時代勞模精神融人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將勞模精神融入課程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將勞模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郭鈺雯,張奪.青年“反勞動\"文化的癥候診斷、理性反思與紓解路徑[J].理論導刊,2022(8):128-136.
[2]陳曦,全林峰,宋勁松.當代青年“反勞動\"現象:發(fā)生邏輯、表現樣態(tài)與價值建構[J].理論導刊,2023(2):100-105.
[3]夏榮珊,吳學琴.“反勞動\"現象的批判及其應對策略[J].理論導刊,2022(8):99-104.
[4]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02).
[5]習近平.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4-5.
[6]彭正坤.勞模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2.
[7]畢曉燕,麻彥坤“知情意行”:基于社會建構主義理論的同伴教育認知[J].江蘇教育,2023(6):7-9.
[8]朱浩,黃志斌.關于“和諧人格\"的理論探討[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3(4):11-14.
[9]鄒群.論知情意行理論在人生價值觀教育中的運用[J].教育科學,1995(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