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學史課程具有難教和難學等特點,課程建設難度較大。本教學團隊通過點面結合,構建立體教學體系;動靜結合,激發(fā)學生學習活力;虛實相生,完善課程考核機制等方式提升教學質量。在課程結束后,本教學團隊通過課程成績、調查問卷和學生面談等方式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調查和分析。結果顯示,本教學團隊教學效果日漸顯著,不過也存在一定問題。為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本教學團隊未來將繼續(xù)擴展教學內容,不斷深化教學方法改革,持續(xù)完善考核方案。
2018年,教育部發(fā)布《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要求高校教師提升教學能力、深化教學改革。在這種情況下,大學教師建設本科課程的力度增加。西方史學史作為專業(yè)必修課,因教學內容具有時間跨度長、內容豐富、理論性強等特點而具有難教和難學的問題,課程建設難度大。如何更有效地提高該課程教學效果成為任課教師關注的要點。目前學界關于歷史學專業(yè)課程建設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但多數(shù)研究視角專注于中國歷史相關課程,關于西方史學史課程建設研究成果稍顯不足。2021年,筆者開始著手設計西方史學史課程建設方案,并組建教學團隊開展教學實踐。鑒于此,筆者結合本教學團隊教學實踐,探索西方史學史課程建設方法,并對實踐進行總結。
1西方史學史課程建設探索
自2020年起,在本校歷史專業(yè)本科生培養(yǎng)方案中,西方史學史共有32課時,是大三學生的必修課程。本教學團隊在課程實踐過程中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升課程建設效果。
1.1點面結合,構建立體教學體系
西方史學史課程內容涵蓋了近三千年西方史學發(fā)展歷程。傳統(tǒng)上,教師一般會按照古典史學、中世紀史學、近代史學、現(xiàn)代史學這一系列系統(tǒng)講授各個時期重要的史家、史學思想等內容。受教學總時長所限,教師采用這種教學內容安排會導致教學內容不夠系統(tǒng)深入,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為解決此問題,本教學團隊在授課過程中,堅持點面結構重構建西方史學史課程內容體系。
(1)堅持從“點”入手,選取典型史家進行詳細教學。傳統(tǒng)上,教師在授課時僅系統(tǒng)介紹各史家所處的時代背景、史家個人履歷、代表作品和代表思想等內容,并沒有針對史家的作品與社會背景之間的復雜關系進行系統(tǒng)分析。本教學團隊在授課時,會根據(jù)時代特點,每一時期選擇一到兩名史家進行重點講授;在講授過程中,關注“誰,在何種情況下,出于何種目的,通過何種手段,生產了怎樣的歷史知識,并產生了怎樣的社會效應”。具體而言,在進行課程講解時,首先向學生說明史家作為生活在特定時代的人物,其進行歷史書寫要受到時代因素和個人世界觀、價值觀的雙重影響;隨后介紹該史家世界觀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過程;再以具體文本為例,分析史家如何選取材料、如何在碎片般的材料間建立客觀且緊密的聯(lián)系并構建歷史情節(jié)、如何設置關鍵性概念等問題。最后,向學生介紹學界關于該史家及其史著的典型觀點,并辨析學界不同觀點,使學生在掌握豐富的具體知識外,懂得如何分析西方史學專業(yè)問題??傊?,本教學團隊力圖通過一系列詳細、專業(yè)內容讓學生明白史家及其史學思想,并懂得通過何種途徑和方法能夠學習到此知識。
(2)堅持“以點帶面”,構建立體史學圖景。因為西方史學史課程主要是回顧和總結西方史學在不同時期的發(fā)展變化,所以教師的教學目標是力求學生在課程結束后,能夠獨立復述和總結相應內容。本教學團隊在教學實踐中選定某一個時代一到兩位史家進行重點分析后,用具體問題引導學生獨立分析同時代其他史家的史學思想,進而總結該時代的史學特點,以期學生能夠獨立分析和總結其他史家特點。在課時安排上,對于一個知識單元,本教學團隊用二分之一的課時對一至兩位史家及其史學思想進行重點講解,用二分之一的課時引導學生分析和總結同時期其他史家的特點及史學思想內容。在后二分之一課時中,教師在授課前向學生展示需要其自主閱讀的經典史著片段,并就該史著片段和其作者在課堂和學習通等網絡平臺提出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回答和討論,甚至是組織學生進行授課,使學生能夠運用已知知識分析未知內容,并以隨堂作業(yè)、課堂匯報等方式向同學或老師展示自己如何研究經典文本中隱藏的史家價值觀和史學思想。在學生對同時代知名作品進行系統(tǒng)分析和歸納后,教師組織學生建立同時代史家和史著的關系圖和知識樹,使其對該時期史學發(fā)展形成整體認識,進而構建出立體的史學圖景。
1.2動靜結合,激發(fā)學生學習活力
教學方法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傳統(tǒng)上,部分教師因缺乏教學技巧,把課程內容生硬地灌輸給學生。因為當前大學生具有明確的自我意識和探索意識,單純的灌輸式教育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最終導致學生聽課不認真,“抬頭率”較低,所以本教學團隊注重改進教學方法。
(1)改善講授法。講授法作為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在強調教學方法改革時,經常受到否定。然而,作為教師用□頭語言向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工具,講授法有其獨到的價值。任課教師只要避免“滿堂灌”,用生動豐富的語言,正確有效地講解知識,那么講授法還能在課堂教學中占有一席之地。針對學生在課前普遍對西方史學史課程內容比較陌生且在上課時具有“畏難”情緒,本教學團隊利用深入淺出的語言講解課程內容,吸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在使用課件授課時,教師通過制作具有聲光電效果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在豐富的視聽體驗中識記相關知識。例如,教學課件使用平滑、擦除等切換效果以及插入聲音等功能,使多媒體課件有播放視頻的感覺;使用會動的PPT表盤時間軸并利用三維旋轉、環(huán)形排版等效果,讓課件有科技感和現(xiàn)代感,加快信息傳遞。
(2)利用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方法,幫助學生懂得如何學習。讀書指導法主要是在開學初,給學生列出參考書目,并指導學生如何做讀書筆記和分析作品。同學們自主閱讀了多本書目,部分同學展示出了較強的分析和思辨能力。該教學團隊在布置期末論文時,鼓勵學生以讀書報告作為期末作業(yè)。討論法主要使學生們針對同一問題進行分析,增加學生之間觀點的碰撞,提升其思辨能力。在課程進行過程中,曾設置多個主題供學生討論。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會主動查閱相應資料,提升自己的分析和應用能力,明白如何學習。
(3)利用任務驅動法、自主學習法等方法,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常規(guī)的授課之外,教學團隊結合授課內容,設置一些規(guī)模適中、深度合理、視角多元、答案開放的研究性小課題,鼓勵學生自發(fā)組成研究小組,通過任務教學法完成自我教育,通過公開匯報的形式將學習內容能夠展示出來。這種課程匯報模式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也鍛煉了學生團隊協(xié)作等能力。
1.3虛實相生,完善課程考核機制
課程考核是考查學生對課程知識理解和運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反映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本教學團隊充分利用線下和線上教學平臺,推動成績評定更加科學化和合理化。
(1)重視過程性考查,提升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的占比。學生的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構成。傳統(tǒng)上,期末成績占比較高,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的占比不超過 50% 。本教學團隊結合學校要求,規(guī)定本課程平時成績占比為 60% ,期末成績占比為 40% 。平時成績包括課堂表現(xiàn)、隨堂作業(yè)和小組匯報。課堂表現(xiàn)包括線下課堂和線上平臺中參與討論、回答提問等狀況。教學團隊依托學校的線上學習平臺,積極開展師生互動。在課程開始之前和課程進行過程中,教師團隊不斷在線上平臺上傳相關學習資料、設置討論課題,鼓勵學生在線上平臺下載學習資料、回答問題和進行討論。在評價學生線上討論時,重點考查其是否能綜合中外學者觀點進行獨立分析的能力。隨堂作業(yè)是在課程開始前告知學生作業(yè)要求,在課程結束時要求學生提交作業(yè)。憑借隨堂作業(yè)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課堂知識,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小組匯報主要是小組成員制作PPT匯報自己小組的學習和研究成果,主要考查學生團隊合作和綜合表現(xiàn)能力。小組匯報成績是以小組為單位,小組內所有成員成績一致。
(2)關注期末論文,提升學生獨立研究能力。期末論文是培養(yǎng)學生有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學術問題的重要途徑。本課程主要針對大三學生,學生在課程開始前已具備論文寫作的基本知識,因此在導論課程中,本教學團隊向學生說明課程論文的撰寫要求,并向學生說明查閱文獻、制定研究方案的基本要求以及論文寫作的學術規(guī)范。在課程進行過程中,本教學團隊適時向學生說明相關內容的研究狀況、可供研究的空白之處以及過往學生期末論文的寫作狀況,并鼓勵學生針對課程內容與教學團隊溝通研究計劃。期末論文的最終考核主要從選題框架、行文論述和學術規(guī)范三個方面進行考查,重點考查學生獨立思辨能力、學以致用精神和客觀求真的態(tài)度等。在課程結束后,本教學團隊鼓勵學生與教師團隊溝通自己的期末論文優(yōu)缺點。
2西方史學史課程建設成效
本教學團隊于2022~2023春季學期和2023~2024年春季學期進行了兩輪教學實踐。為了考察教學成效,本教學團隊通過課程成績、調查問卷和學生面談等方式進行調查和分析。
從課程考核來看,無論是平時考核還是期末考核,學生普遍展示出較高的知識遷移和知識再生產能力,總體成績較好。
從表1可以看出,第一學年,學生課堂表現(xiàn)稍顯落后,平均成績只有73.8分,其他各項成績都在86分以上。從實際教學來看,雖然本教學團隊積極準備課程建設,但在課程建設初期,部分學生能力有限無法積極參與課程討論,部分學生認為課程要求過于煩瑣,上課態(tài)度稍顯消極??傊谝惠喺n程建設并不完全如愿。第二學年,隨著本教學團隊授課熟練程度增加、對學生幫扶和指導更加細致和個性化,學生普遍能夠積極投入學習,總體表現(xiàn)良好。從課程成績來看,課堂表現(xiàn)平均分提升到85.2分,總成績平均分提升到87.1分。綜合來看,本教學團隊授課質量達到了理想效果。
為了考察教學效果,學校每年會要求學生在教務系統(tǒng)進行教師授課情況評價,學院也會發(fā)放調查問卷查看課程滿意度。表2為學生對本課程和授課團隊的滿意度數(shù)據(jù)。
說明:課程滿意度最高得分為 100% ,教師滿意度評分最高分為100分。
從以上調研可發(fā)現(xiàn),學生對教師的滿意度和對課程滿意度都有較大提升。雖然問卷面對的學生有所不同,但數(shù)據(jù)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課程建設已初見成效。就具體的教學方法而言,學生對講授法滿意度為 92.31% ,對其他教學方法滿意度相對較低。就未來改進建議而言,有53.85%的學生希望在教學過程中改善教學方法,尤其是希望能夠提升互動機會;42.31%的學生希望完善教學內容。
在學生訪談中,有學生指出通過西方史學史課程掌握了大量豐富有趣的知識,幫助自己提升歷史分析和文化理解能力;也有學生說明通過課堂訓練,自己掌握了更系統(tǒng)的歷史研究方法和歷史論文寫作方法,強化了自我學習能力。當然,也有部分學生認為小組匯報中大家工作量不均等、個別學生有“搭便車”現(xiàn)象,希望未來能夠調整考核方法。
總之,通過三種調查方法,本教學團隊認為在新的教學實驗中,課程建設具有一定成效的同時,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考核方案上也具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
3未來建設方向
通過學生情況調研和教學團隊研究認為,為進一步提升課程教學效果,未來當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3.1繼續(xù)擴展教學內容
本教學團隊將從廣度和深度方面擴展教學內容。就課程內容廣度而言,未來課程內容將擴展至中國以外的更多國家和地區(qū)。史學史是幫助人們理解歷史編纂和史學思想變遷的重要工具。目前西方史學史課程內容囿于“西方”這一狹隘范疇,對非西方國家的講解略顯不足。世界是由多個國家構成的復雜整體,對非西方史學講解的闕如,不利于學生理解人類整體的發(fā)展和進步。當前,我國外國史學史學科建設已初見成效,2019年出版的工程教材《外國史學史》廣受贊譽。在這種情況下,本課程已具備將課程內容由“西方”擴展至“外國”的基本條件。為了適應新形勢的發(fā)展,在歷史專業(yè)進行2023級學生培養(yǎng)方案修訂時,本教學團隊將“西方史學史”課程更名為“外國史學史”。
就課程深度而言,未來課程內容將注重培養(yǎng)學生史學作品寫作能力。目前對學生的訓練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理性分析西方史學發(fā)展歷程、代表史家的史學思想和史學作品等內容。然而,伴隨著新科技的發(fā)展,社會對畢業(yè)生的能力要求日漸增高,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也成為教師的當務之急。在這種情況下,本教學團隊將從西方史學作品中提煉多種西方史學寫作模式,讓學生熟悉其寫作題材和寫作方法,并引導學生通過模仿等方式進行非虛構創(chuàng)意寫作。這本質上就是使學生進行研究型學習,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綜合素養(yǎng)。
3.2不斷完善教學方法
本教學團隊將綜合考察課程內容和不同階段學生學習狀況調整教學方法。具體而言,將課程分為前后兩個模塊。在課程前期,以講授法、讀書指導法、討論法等為主,讓學生掌握基本課程知識,并懂得如何學習。在課程中后期,在延續(xù)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增加翻轉課堂、建設學習社區(qū)等方法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翻轉課堂和構建學習社區(qū)將成為本教學團隊重點關注的教學方法。翻轉課堂作為2007年就誕生的新的教學方式,是將傳統(tǒng)課堂轉變?yōu)閹熒雍蜕拥男率浇虒W模式。近年來,本校歷史學專業(yè)國際關系史等課程已開始使用翻轉課堂進行教學,其中 90% 的學生支持基于翻轉課堂混合教學對課程實施的改革。這為西方史學史課程采用翻轉教學提供了成功經驗。學習社區(qū)是信息技術融入教學方法而產生的在線學習方法,也是本教學團隊一直在探索的內容。在未來授課過程中,本教學團隊將非虛構創(chuàng)意寫作內容的教學和訓練作為學習社區(qū)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學習社區(qū)中,教師對學生進行整體指導、寫作說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非虛構創(chuàng)意寫作的自評和互評,教師對學生的自評和互評進行指導和點評。在這種情況下,非虛構創(chuàng)意寫作成為學生進行學術探索和知識轉化的工具,學生不僅有了一定的主體自覺意識,并日益重視讀者閱讀感受和同行修改意見,理性分析能力和人文敘事能力也有了進一步提高。
制存在的問題,本教學團隊未來將調整課程考核方法,提升考核方案的科學性。
西方史學史課程考核包括平時考察和期末考核。平時考察主要檢查學生隨堂作業(yè)、小組匯報和課堂表現(xiàn)三部分。過往學生的小組匯報成績等同于小組總成績,未來該成績將由團隊表現(xiàn)和個人表現(xiàn)兩部分加權組成,其中個人表現(xiàn)分要結合個人自評和同學互評來評估確定。課堂表現(xiàn)成績不僅包括傳統(tǒng)線下課堂表現(xiàn)還包括學生在學習社區(qū)中的表現(xiàn)。學生在學習社區(qū)能夠寫出較為優(yōu)秀的作品,小組互評中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同學將會獲得更高的平時成績。期末考核整體評分體系將保持不變,不過在考核內容上將給同學更大的自由度,學生不僅可以寫作傳統(tǒng)史學論文,也可以進行非虛構創(chuàng)意寫作。
4結語
當前,加強本科生教育,尤其是師范生培養(yǎng)是高校教師的共識。然而由于課程特性,以西方史學史為代表的部分課程建設難度較大。本教學團隊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等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相較于傳統(tǒng)教學,本授課團隊的改革方案對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能力要求都較高。教師不僅需要關注課程所涉及的學術前沿問題,也注重學生思維方法、創(chuàng)新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課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任課教師在進行課程改革初期會面對改革狀況不理想的情況。為了提升課程質量,任課教師需要放穩(wěn)心態(tài),及時把握學生學習動態(tài),適時調整改革方案,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推動課程改革穩(wěn)步進行。
本文系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項目“基于‘科普+’地方高校師范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2023JSJG443);蘇州科技大學課程思政特色課程“西方史學史”項目(2021SZKC-35)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蘇州科技大學)
3.3進一步深化考核方式改革
伴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變,以及改善考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