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和別人比較。過度的社會比較,本質上是一種自我物化。不健康的社會比較會增強我們對自己和他人的負面感受,使我們一直處于某種無法擺脫的焦慮中。
2. 有人陪伴、支持和愛著。哈佛大學一項研究表明,能帶來幸福人生、決定人們生活滿意度的并不是學歷、薪資或地位,而是良好的人際關系。一段能提供高度支持的關系會讓我們感到內心放松、防御降低,就像一個穩(wěn)固的“支持系統(tǒng)”,時刻提醒你“你是值得被愛的”。
3. 找到某些讓自己一做就開心,而且可以一直做的興趣。興趣可以平衡人們對不確定性的負面感受。比如,一個人失業(yè)在家,害怕再次失敗。但如果他能對一份渴望得到的工作產生興趣,這種興趣感會讓他產生對未來的好奇,而緩解不確定性帶來的負面感受。
4. 對自己適當寬容,能為了小事而快樂。下班路上看到了落日、陽臺上的花冒出了骨朵、第一次成功做出一道菜,每個日常的縫隙里都藏著“喜事”。
5. 不被單一的評價維度所束縛。相比于那些把生活重心都放在一件事情上的人,生活中有更多“支線任務”的人,似乎過得更快樂,也更滿足。養(yǎng)寵物、畫畫、徒步、做飯、跳舞、參加志愿活動,支點不一定是很宏大的東西或很重要的任務。
6.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能幫助別人變得更好。保持善良,不僅能夠降低焦慮、抑郁情緒,提升幸福感,也讓我們更能感受到來自世界和他人的善意。在“給予”中,人們能體會到被需要的感覺和自己的強大與富有。
7. 始終對新的可能性保持好奇、敞開懷抱。有心理學家認為,“脆弱”指的是面對不確定性和風險,保持開放的態(tài)度,甚至敞開懷抱、暴露自己的情感。這里的“脆弱”并非貶義,脆弱的人是敞開的,他們愿意進行嘗試,迎接來自外界的所有回應。因為我是脆弱的,所以我有著對他人的需要,也敢于向他人表露真實的自己。我也因此能夠理解他人的脆弱,最終使我們能夠走向信任和相互扶持。
8. 有明確的生活目標。無論是游戲、電影、小說,主角都一定會有“主線劇情”和“支線劇情”。如果我們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生活的成就感、目的感、方向感都會清晰和強烈許多。
9. 不需要向別人證明什么。試圖改變他人的想法是困難的,而跳出“自證”陷阱的意思是,相信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自己的需求是合理的,無須向他人解釋自己需求的正當性。
10. 總能認識到“新的自己”。蘇格拉底說“一種未經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這里的省察,簡單來說就是自己和自己內心對話, 問自己想要什么、在乎的價值是什么、自己的道德標準是什么,這種省察不在乎答案,這個過程就已經是一種有價值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