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夏天,總少不了一樹槐蔭。
這棵古槐綠葉參天,少說也有一二百歲了。夏日,它靜靜地佇立在街邊,撐起一面很大的綠傘,供過往的行人遮陽避暑。樹下石凳上坐著搖蒲扇的老人,斑駁樹影里有嬉戲打鬧的孩童,有歇腳的人力車夫。正如一位作家所述:“北平的槐樹,是街坊的知音,是市井的見證?!睕]有槐樹,北京的夏天就像缺了靈魂。
槐樹是有生命的,它承受著人間苦難。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它的枝干被炮火摧殘,它的樹皮被饑餓的人剝?nèi)コ漯嚕能|干上刻滿標(biāo)語…它,滿目瘡痍。曾經(jīng)在樹下乘涼的一張張笑臉,早已消逝。就如《紅樓夢》中怡紅院的海棠花開得不是時候,恰預(yù)示著賈府的衰落,老北京的槐樹遭損,人亦飄零。樹與人,共同承受著時代的重擊。
但老槐樹從未放棄生長的希望。每到春天,它依然抽出新芽,開出潔白的花。從陽春到炎夏,從金秋到玄冬,它始終見證著人們重建家園。槐樹年年開花,胡同里的生活也一直在繼續(xù)。樹與人相互扶持,堅韌地活著。百年來,他們共同經(jīng)歷了五四運動、北伐戰(zhàn)爭、七七事變…直至一九四九年,古槐完全舒展開枝葉,曾被刻上標(biāo)語的地方也長出了新的皮膚。北平和平解放,清冬綻出暖陽,千年古都獲得新生。
北京城里的那棵樹,是堅韌、挺拔、有魅力的。正值暑假,我漫步北京城,深入街坊胡同,感受市井百態(tài)。游走間,我看到了這棵古槐,它靜靜地矗立在那里,樹冠在半空中凝成一團翡翠色的云霧,新發(fā)的嫩葉在微風(fēng)中竊竊私語,樹皮縫隙中蜿蜒著墨綠的青苔,最粗的枝上筑著喜鵲巢,時有歡快的鳥兒躍上枝頭。我的目光落于樹旁的一個牌子上,上面清晰地標(biāo)著:“古槐,樹齡213年?!蔽荫v足良久,想象著它百年浮沉的故事。
世間萬物皆有靈。人與樹,一直都是榮辱與共、唇齒相依的。我想,這棵槐樹之所以能歷經(jīng)百年滄桑仍被我們看到,正是因為新時代人們對自然生態(tài)的重視與保護。在精心的保護與照料下,古槐樹愈來愈容光煥發(fā)。
樹影婆娑間,透過這棵槐樹,我看到了最美的北京城。
遼寧省沈陽市四十三中學(xué)指導(dǎo)老師 王紅巖
推薦語
習(xí)作開篇賦予古槐樹人的姿態(tài),讓其成為歷史的見證者,意境全出。以一棵古槐樹為切入點,將樹的命運與京城的興衰、時代的變遷緊密相連,展現(xiàn)了深厚的人文情懷。這種立意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一棵樹的生命歷程,更讓我們感受到了時代的滄桑巨變,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時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