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rer鄭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從陰。及至暮,反席于樹下。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ru yu從陰,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陰逾去,而其身逾濕,是巧于用晝而拙于用夕矣。
相關(guān)鏈接
出處
《太平御覽》:是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主持編纂的大型類書,成書于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十月。全書共千卷,分五十五部,內(nèi)容涵蓋天文、地理、典制、文學、醫(yī)藥等領(lǐng)域,堪稱“宋代百科全書”。初名為《太平總類》,據(jù)說書成之后,宋太宗每天看三卷,一年后讀完,書籍更名為《太平御覽》。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人事部》
譯文
鄭國有個人在一孤樹下乘涼,隨著太陽的移動,樹影也在移動,他就挪動自己的臥席跟著樹影。等到黃昏時分,他又把臥席放在大樹底下。等到樹影隨著月亮移動時,他又隨著樹影挪動自已的臥席,而苦于露水沾濕了全身。樹影越移越遠,他的身上也越來越濕。這個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當笨拙了。
趣讀
為什么鄭人白天跟著樹影移動可以遮涼,但是晚上就會弄得一身露水呢?
又到了探尋自然小知識的時候:白天樹木遮擋了陽光,樹蔭下地表溫度低于其他陽光直射區(qū)域,因此跟隨樹影移動能避暑。到了晚上,沒有陽光,溫度下降,空氣中的水蒸氣容易在地表植物上凝結(jié)成露水。如果人繼續(xù)隨著月光投下的樹影移動,會接觸到更多地上的露水,導致衣服被沾濕
晝夜的環(huán)境不同,使得相同行為產(chǎn)生相反結(jié)果,這正是自然規(guī)律的微妙之處!看來面對變化的情境,我們還是得及時調(diào)整策略,不能讓腦袋“偷懶”。就像做數(shù)學題時,如果一種方法解不出來,試試畫圖、擺積木,說不定答案就蹦出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