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重陽踐諾到生死送別,一諾千金的情誼恰似一面明鏡,映照出信之于個人立身、家風傳承、社會發(fā)展的深遠意義。
東漢時期,有一對青年儒生感情很好。一個名叫范式,另一個名叫張劭。兩人學成回鄉(xiāng)、依依惜別之際,范式對張劭說:“兩年后我要回京城,到時先到府上拜望賢弟全家?!睆堐看笙玻s定重陽節(jié)在家恭候。
轉(zhuǎn)眼兩年,秋天臨近,張劭稟告母親與同學相約一事,請她提前準備酒食。母親說:“時隔兩年,一般人怕早已忘記。咱們兩家又距離千里,你真信范式能如約而來?”張劭答:“范巨卿是守信之人,一定不會違背諾言。”到了重陽那天,范式果然如約到汝南來拜見。張劭殺雞備酒盛情款待,如同過年。
范式在山陽郡當功曹,一直不忘張劭。張劭居汝南郡,后患病不起,臨終時長嘆:“不能看到我的生死之交,真是萬分遺憾啊!”張劭病故當天,千里之外的范式夢見張劭戴著黑色帽子匆匆趕來,說:“巨卿兄,我已病死,要在某一時刻下葬,永歸黃泉。你如果還沒忘了我,能不能再見我一面?”范式驚醒,大哭一場。次日,他把此事向太守報告,請假奔喪。太守雖心里不信,但礙于情面還是批準了。
張劭下葬那天,一輛白馬素車遠遠而來,車上一人一身孝服一路號哭。張劭的母親說:“一定是范巨卿來了!”果然,范式下車,叩拜靈柩:“元伯,你可以走了。生死異路,從此永別!”送葬的一千多人無不淚下。范式拉著繩索牽引靈柩,靈柩緩緩移入墓穴。事后,范式留在原地為張劭修墳種樹,才揮淚離開。
后來,范式任荊州刺史、瀘江太守等職,以忠信著稱于世。其后人遷居汝南郡,發(fā)展繁衍為汝南范氏一族。今天,范式故里山東省濟寧市金鄉(xiāng)縣雞黍鎮(zhèn)仍有紀念范、張的二賢祠,后人也以“雞黍之約”代表莫逆之交。
范、張“雞黍之約”的故事生動詮釋了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信??鬃釉唬骸叭硕鵁o信,不知其可也。”儒家思想有以五常對應五行的學說,“信”對應居于中央位置的“土”。在重視農(nóng)耕的傳統(tǒng)社會中,人倫與天道在信的層面達成了統(tǒng)一。因此,但事耕耘不問收獲,反映的是人們對勤勞創(chuàng)造幸福的基本自信。在自信的基礎上,人才能夠不忘初心、一諾千金。對天地、他人與對自己一樣都以信為內(nèi)在的自律,與西方所謂契約精神的外在的他律截然不同。
當今世界正經(jīng)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堅定“四個自信”是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基本保障。自信靠家教培養(yǎng)、靠家風傳承,范式與張劭雙向奔赴的家風故事流傳兩千余年,在新時代下品讀,仍然意味雋永,發(fā)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