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詩經(jīng)》,是在一個雨夜。讀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我就仿若來到初生蘆葦青又青的河邊,憂傷的心事化作白色露水凝結(jié)為霜,凄涼地附著于殘青的葦葉上。主人公跌跌撞撞來到這里追尋心心念念的伊人。逆流而上?追尋的道路長又遠;順流而下?她好像就在河中小島。讀得越久,品得越深,便會發(fā)現(xiàn),豪放是《詩經(jīng)》的外衣,細膩才是其風骨;歡喜只是表象,憂傷才是靈魂。
水在古人心中,是一種高境界的品性,無論是智者的靈動,還是澤被萬物的無私,人們總是對水滿懷一種親近而又崇敬的特殊情感。正是因為有了水的存在,那些詩歌才有了波光蕩漾的意境,才有了不懈追逐的執(zhí)著,才使得那些詩句至今讀來,還是那樣靈動而鮮活。
《詩經(jīng)》里的愛情故事大多發(fā)生在水畔,它們沾水而生,飽滿潤澤,質(zhì)樸淳真…山川河流是大自然給我們的饋贈,人類依水而居更是對大自然的一種依賴和信任。水濱河畔在成為人們安居樂業(yè)場所的同時,也成為了男孩女孩們相互歌詠、培養(yǎng)愛情的佳處。自古以來,水便象征愛情之天長地久,水之曲折,仿佛愛情的深沉廣遠;水之涵涌,似若愛情的起伏波瀾。
水能傳遞情意,但也會成為阻隔愛情的象征,比如《漢廣》“漢有游女,不可求思”,《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北宋詞人季之儀的《下算子》,更見新意:“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以江水寫雙方的空間阻隔,是對傳統(tǒng)的繼承;而以江水之悠悠不斷,喻相思之綿綿不絕,又是一種新的傳遞。
我們的祖先在選擇聚居地時,之所以要依水而生、觀其流泉,一是便于生活飲用,還能采集水中食物;二是方便灌溉農(nóng)田;三是可以享有舟楫交通的便利;最后,大概也有風景宜人、賞心悅目的原因吧
在音樂會上,我曾聽過古琴演奏的《兼葭》,樂聲悠揚處,如天女展袖飛舞,在白霧茫茫中旋轉(zhuǎn)身姿;婉轉(zhuǎn)處,如美人蹙眉低泣,在水一方肅然而立。在曼妙的音符中,我聽到了溪畔的流水聲,靜享詩意時光中浸著的馥郁芳香,那是一種精神奢華。
《詩經(jīng)》這兩千年前的有情文字,從歷史的長河中梟裊走來。遠古的和風輕輕拂過我們心頭,滌蕩著在浮世紅塵中漸漸變硬的心臟,讓我們體會俗世中不可多得的煙火柔情。這是它流傳的價值,也是我們念茲在茲、反復吟唱的意義所在。
水貫穿《詩經(jīng)》全書,水可能只是先民眼中單純的自然物質(zhì)而已,它可能就是一條普通的河或是一汪池水,流淌至今,那千年流水上盛開的浪花,古老而又新鮮,潺潺的水聲,亙古不絕,美得直抵人心!
(源自《遼寧青年》,內(nèi)容有刪節(jié))
責編:小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