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其中,“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過程,需要以學生真實的了解、透徹的洞察為基礎。在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桂花雨》的第2自然段中,作者采用欲揚先抑的表達方法,突出了桂花香味的迷人,確立了對桂花喜愛的情感基調(diào)。怎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欲揚先抑\"這一表達方法,并體會其表達效果呢?
一、設置問題,明確方向
教學板塊和流程的設計,需要教師有強烈的目標意識和方向定位,要根據(jù)最終的歸宿,逆向規(guī)劃,合理設計,以終為始直接對接學生的認知起點。所以,組織學生閱讀文本或者片段,并不純粹為了強化學生的理解,而是為內(nèi)化表達策略服務的。
如教學《桂花雨》第2自然段的目的是要讓學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欲揚先抑”。由這一落腳點逆向推導學生閱讀這一語段的邏輯就需要經(jīng)歷如下的思維歷程:理解“欲揚先抑” $$ 作者是怎么“揚\"的?又是如何“抑\"的? ? “揚”了什么?“抑”了什么 ? 自由閱讀,理解內(nèi)容。從意欲達成的根本,逐步追溯到原始的閱讀與理解,教師可以設置原始性學習任務:學生自由朗讀第2自然段,說一說作者主要寫了關于桂花和桂花樹的哪些內(nèi)容,作者究竟愛桂花的什么。這一學習要求,將初次閱讀的思維著力點設置在辨析文本信息內(nèi)容上,借助“愛桂花的什么\"滲透思維,辨析問題,讓學生在理解信息的基礎上,初步感知作者蘊藏其中的情感。
基于逆向設計理念來看,教師直面學生的學習任務,是從最終目標逆向推導而來,是后續(xù)引導學生逐步向著表達策略和效果層面推進的基礎。
二、聚焦詞句,再現(xiàn)畫面
“欲揚先抑”的表達手法,不僅在字面上傳遞了信息,更融人了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判斷,因此語句中的“揚\"和\"抑”,需要作者在語言表達上用心斟酌,自然也就承載著鮮明的教學價值。教師可以緊扣體現(xiàn)作者情感和價值的關鍵詞句,通過理解品味和想象再現(xiàn),讓文字符號以更加具象、鮮活的方式留在學生的意識中,幫助學生體悟“欲揚先抑\"的特點和表達效果。
如\"抑\"的部分,作者寫桂花樹“笨笨的”,教師可引導學生借助生活經(jīng)驗進行猜測:“怎樣的形態(tài),才會被作者認為是‘笨笨的'呢?”猜測本質(zhì)上是借助具象的畫面,對這一關鍵詞進行具體描繪。學生聯(lián)系下文中“不像梅樹那樣有姿態(tài)”,想象桂花樹粗壯厚實的狀態(tài),初步感受作者對桂花不以為然的態(tài)度。“滿樹的葉子”,貌似展現(xiàn)其蒼翠的色彩,但聯(lián)系前面的“只是\"以及作者流露在這些虛詞中的情感態(tài)度,可以想象“滿樹的葉子\"究竟是什么樣子的,順勢揣摩作者內(nèi)心對全是葉片這一畫面的失望。隨后,再結合下文中“仔細地在樹叢里尋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等相關語句,體會作者的失望,在品味語言、再現(xiàn)畫面的過程中,洞察作者的態(tài)度和判斷,完成對\"抑\"的體會。
而“揚\"的部分,雖然只有段末的一句,但作者的轉承卻非?!敖z滑”。教師應重點引導學生從“可是”一詞品味語氣表達的轉折,結合香氣“太迷人了”,體會作者因此“一俊\"而對其\"百丑\"的真誠情感。最后,教師相機組織學生通過變換語氣朗讀體會“揚\"時情感的轉化。
教學至此,教師并沒有揭示欲揚先抑\"的概念。然而,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的品味與想象,在還原桂花和桂花樹畫面的過程中,站在作者的視角,對語段產(chǎn)生了情感共鳴,經(jīng)歷了從毫不在意到“太迷人了”的情感波瀾,感知到\"抑”與“揚\"之間的態(tài)度落差,蓄積了感性體驗。
三、質(zhì)疑拔節(jié),洞察用意
經(jīng)歷上述兩個板塊的學習,學生對“欲揚先抑\"的表達方法,經(jīng)歷了從“閱讀看見\"到“關注了解”的階段,想要完成更深層的認知,就需借助精準的問題,或者自主性質(zhì)疑,直抵表達的內(nèi)核。教師可整體呈現(xiàn)語段中從“抑\"到“揚\"的部分,讓學生再次進行梳理品味,并大膽質(zhì)疑,提出自己的困惑。
很多學生紛紛質(zhì)疑:作者“喜歡的是桂花”,主要是桂花的香氣“太迷人”,那為什么描寫香氣作者只用了一句話,而不喜歡的姿態(tài)、葉子和小花卻耗費了那么多的筆墨呢?學生經(jīng)歷了感性體驗后提出的理性問題就是思維由表及里的深入體現(xiàn)。
面對學生的質(zhì)疑,教師不必急于應答,而是應引導學生重新回歸感性。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朗讀,進一步放大“抑\"與“揚\"之間的落差,利用前后的沖突,幫助學生獲取理性辨析所無法體悟到的表達效果。比如在朗讀中,教師朗讀“抑\"的語句,故意用稍顯夸張的口吻將作者的漫不經(jīng)心之感放大,隨后學生接著讀后面描寫桂花香氣的語句。
這樣,通過師生合作,學生獲得了更為豐富的感性體驗。許多學生意識到,雖然描寫香氣的語言只有一句,但有了桂花姿態(tài)、葉片和小花的襯托,作者在如此失望的情況下,卻因為香氣而喜歡桂花,其香氣的迷人程度已無須多言。由此一來,作者“詳抑”而“略揚\"這一構思的真實用意就自然扎根于學生的意識中。
四、整體梳理,還原本真
學生在上述板塊逐層進階的學習和體悟中,形成了不同層級的認知成果,但對新事物、新知識的認知,不能停留在階段化、零散化的層面。最后一個層級的成果,并不完全等同于所有學習成果的累積,教師需要通過整體性梳理,將學生的思維重新置放在具體的語段情境中,回顧整個學習歷程,真實還原作者的寫作意圖。
如:“小時候,我無論對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賞。”——讀出不感興趣,不以為然的態(tài)度。“父親總是指指點點地告訴我,這是梅花,那是木蘭花”重點指導學生讀出毫無反應,甚至略顯厭煩之感?!暗页擞浶┟滞?,并不喜歡?!薄φ宫F(xiàn)作者對于花的冷淡與漠視?!拔蚁矚g的是桂花?!薄梢栽诶首x中故弄玄虛,形成“為什么如此”的懸念。“桂花樹的樣子笨笨的,不像梅樹那樣有姿態(tài)。不開花時,只見到滿樹的葉子;開花時,仔細地在樹叢里尋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凸顯\"抑”時的不以為然,甚至淡淡的失望。“可是桂花的香氣,太迷人了?!闭宫F(xiàn)轉折之后的真誠與篤定,與\"抑\"形成前后對比。
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將整個過程的成果融入到語言體系,借助朗讀的方式,讓學生成為作者內(nèi)心真實情感的代言人,將“欲揚先抑”的表達,完整、真實地展現(xiàn)出來。此時,教師再相機揭示“欲揚先抑\"的專有名稱,組織學生與語段構思稍加聯(lián)系,學生就能真正理解“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
語言文字運用的表達方法,源自于教材文本的范例。教師要依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結合具體的語境特點,激活學生的思維意識,指導學生把握其表達密碼和表達效果,為學生后續(xù)的遷移運用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東臺市實驗小學城東分校)
責任編輯 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