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鼓,作為傳統(tǒng)的曲藝形式,在我國20多個省份均有分布,相關的研究也較為豐富,相較而言,山東地區(qū)的漁鼓音樂專題卻鮮有涉及。《山東漁鼓音樂研究》是一部深入探討山東地區(qū)漁鼓音樂的專著。作者賈力娜在山東進行了多次實地考察,采訪了眾多漁鼓傳承人,搜集了豐富的漁鼓曲目資料,該書基于翔實的一手資料,運用音樂分析法、比較法等研究方法,系統(tǒng)地梳理了山東地區(qū)漁鼓音樂的歷史脈絡,深人剖析了其音樂特征與風格及其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底蘊。該著作不僅深入挖掘了漁鼓道情的歷史資料,還包含了對山東漁鼓曲目的系統(tǒng)整理與分析。通過對曲目進行音樂學分析以及文化層面的闡釋,作者全面展示了山東漁鼓音樂的全貌和特征。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對該書進行評析。
一、全書架構設計精巧
從研究結構來看,該著作由前言和四個章節(jié)組成,作者在前言中回顧了她的研究緣起。她與漁鼓的初次相遇為2008年,2014年博士畢業(yè)后,她返回故鄉(xiāng),利用空閑時間搜集了天量相關資料。第一章以史學的視角為起點,全面概述了山東漁鼓的發(fā)展歷程,深人追了其起源,并對演變過程進行了詳盡的闡述。繼而,本章將山東漁鼓音樂的分布劃分為六個區(qū)域,并對每個區(qū)域的特色進行了深人細致的分析。最后,探討了山東漁鼓產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深厚的人文底蘊以及其變遷路徑。
在深入探究山東漁鼓的歷史全貌之后,第二章中,作者基于大量調研的豐富一手資料,詳細介紹了山東漁鼓的傳承譜系,并對其生存現(xiàn)狀進行了深入分析。作者收集了現(xiàn)存的漁鼓曲目,并進行了詳盡的歸納、整理和分析。從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曲目的概覽,再到曲目篇幅的種類、題材的分類、體裁的分類以及唱詞的特點,都進行了細致的描述。通過閱讀這一章節(jié),讀者對山東漁鼓音樂的細節(jié)特征將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在本章節(jié),作者將宏觀與微觀的視角相結合,歷史敘述與邏輯分析相統(tǒng)一,調研資料與文獻資料的雙重論證得到了充分展現(xiàn)。[1
在第三章中,作者探討了山東漁鼓的音樂結構,重點剖析了唱腔和伴奏的典型特征。作者通過具體分析《韓湘子討封》《潘必正與陳妙?!贰峨p拜年》等經典曲目的實例,她將山東漁鼓的音樂特征歸納為:在唱腔方面,山東漁鼓具有四句一拖腔的音樂結構,旋律特征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在伴奏音樂方面,簡板采用固定的節(jié)奏形式,而漁鼓的節(jié)奏則更為豐富多樣。
經過深入剖析山東漁鼓的音樂結構,作者在第四章對漁鼓音樂的風格進行了系統(tǒng)總結,并探討了其背后的文化意蘊。其中,作者側重比較了魯南和魯西南地區(qū)的漁鼓音樂,揭示了它們與山東道情戲的關聯(lián)與區(qū)別,以及與其他相關曲藝形式的相似之處和差異。最后,作者詳細論述了漁鼓與道教文化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從跨學科角度為學界提供了新的視野,全面地揭示了山東漁鼓包含的豐富內涵。
二、藝術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曲藝研究不僅涵蓋曲藝本身,還涉及民俗學等多個學科的交叉領域。因此,采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來彌合各學科間的隔閡,實現(xiàn)知識的“會、通”,對于推動實際研究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渡綎|漁鼓音樂研究》一書實現(xiàn)了曲藝音樂研究與其他學科領域的交叉研究,拓寬了傳統(tǒng)單一研究視角的限制,這種跨學科的研究方法不僅加深了學術探討的深度,而且為全面理解山東漁鼓音樂的內在本質提供了更全面的分析視角。在該書的第四章中,作者揭示了山東漁鼓與道教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她認為,山東漁鼓的興起與元代山東道教的繁榮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性,漁鼓曾作為道教傳播教義和思想的工具,其演唱內容中融人了大量與道教八仙相關的傳說故事,其唱腔結構、曲牌以及伴奏樂器的使用均受到了道教音樂的顯著影響。即便在近現(xiàn)代,山東漁鼓已趨向世俗化和民間化,但通過對其歷史發(fā)展脈絡、主題內容以及音樂形態(tài)的分析,依然可以觀察到道教文化遺留的痕跡3,書中提出并分析了兩個問題。
首先,關于道情的起源問題,作者通過深人研究相關文獻并結合實地考察,得出結論:“說唱道情的產生與道樂緊密相關。它起源于道教俗講藝術中的新經韻,是一種被民間化的道教布道歌曲。\"隨著說唱道情的發(fā)展,部分唱道情逐漸從道教領域流人世俗,被大眾所接納,從而誕生了許多深受大眾喜愛的漁鼓道情。
此外,關于漁鼓與道教之間的關聯(lián)問題,作者通過藝人訪談、傳承譜系的梳理以及對漁鼓曲目唱詞的深人剖析,揭示了二者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尤其在對《韓湘子度林英》這一唱段的細致解讀中,作者發(fā)現(xiàn)其不僅飽含著對道教的虔誠與敬畏,還巧妙融入了豐富的神話傳說以及生動的自然景觀描繪。此外,該唱段中反復出現(xiàn)的修道成仙主題思想,更是與道教教義一脈相承。
綜合前述分析可見,該專著中藝術學的理論與其他學科理論的交叉學科研究,為山東漁鼓音樂研究領域開拓了嶄新的視角。通過對漁鼓音樂中道教元素的深人解讀,作者揭示了其與藝術表現(xiàn)形式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不僅闡明了道情與道教之間的諸多聯(lián)系,而且闡釋了道教在曲藝表演藝術中的生動體現(xiàn)及其通過曲藝這一生動藝術形式廣泛傳播的途徑。此外,該研究亦展示了藝術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相互滲透與共存。該研究的成果不僅為藝術學理論和曲藝藝術實踐領域增添了豐富的內涵,也為后續(xù)研究者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
三、從音樂視角探究山東漁鼓之全貌
《山東漁鼓音樂研究》一書,從音樂學的視角出發(fā),深人闡釋了山東漁鼓音樂的獨特風格。4該研究通過全面且深入地分析,展示了山東漁鼓藝術的豐富內涵。
首先,為了深人探究山東漁鼓的音樂特點,賈力娜進行了多次采訪和大量音樂數據的收集,例如《開場書篇》《對字歌》《小八義》等經典曲目,通過對這些曲目的唱腔音樂和伴奏音樂,較為全面地揭示了漁鼓音樂的表現(xiàn)手法。通過制作《韓湘子討封》唱詞結構圖和句式統(tǒng)計表,直觀地展示了漁鼓唱詞語
言結構的規(guī)律和韻律特點。
接下來,賈力娜對《韓湘子討封》和《包公夸桑枝》等代表性曲自進行了深入分析。她統(tǒng)計了襯詞的使用頻率和種類,并以圖表形式呈現(xiàn),為進一步揭示漁鼓藝術的特色奠定了基礎。值得一提的是,她還對比了魯南郯城與魯西南寧陽方言的聲調,并繪制了《雙拜年》唱詞片段的聲調與旋律雙線圖。這種呈現(xiàn)方式不僅清晰地展示了唱詞聲調與旋律之間的聯(lián)系,還直觀地揭示了漁鼓音樂的旋律和節(jié)奏特征。
總體而言,《山東漁鼓音樂研究》中所包含的多個圖表,無疑成為該書的一大亮點。這些圖表不僅有效避免了冗長文字可能帶來的枯燥感,還通過直觀且生動的方式,幫助讀者更深入領略山東漁鼓藝術的全貌和獨特魅力。[5]
四、結語
山東漁鼓,作為深植于齊魯文化沃土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擁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豐富的藝術內涵。然而,在學術界,對于該藝術形式的音樂特征、風格及其文化內涵的探討仍然不足。賈力娜所著《山東漁鼓音樂研究》一書,對漁鼓道情,特別是山東漁鼓的研究領域進行了重要的補充與拓展。該著作以精心構筑的研究框架、跨學科的綜合研究方法以及獨特的音樂藝術視角,向我們展示了山東漁鼓音樂的全貌,使讀者仿佛置身于漁鼓藝術的獨特氛圍之中。此外,該書基于扎實的學術研究和豐富的實地考察,積累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不僅為我國民間藝術的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也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寶貴的理論資源和研究路徑,顯著促進了山東漁鼓音樂乃至中國民間音樂研究的深化與進步。
(作者單位:山東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雒社陽:《非遺背景下戲曲保護和研究的重要成果lt;山東地方戲曲小劇種研究gt;評介》,《山東社會科學》,2021年第5期。
[2]賈振鑫:《中國曲藝生態(tài)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年。
[3]賈力娜:《論山東漁鼓與道教文化的關系》,《齊魯藝苑》,2023年第6期。
[4]賈力娜、鄭超然:《山東漁鼓唱詞的藝術特征及其文化意蘊》,《文化遺產》,2024年第2期。
[5]賈力娜:《山東漁鼓音樂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