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雛菊、蝴蝶環(huán)繞成圈的織金彩瓷碗,布滿纏枝紋的鵝黃色琺瑯盤,透如蕾絲的象牙扇,金紅兩色與靛藍青花交融的青花五彩盤……2025年4月19日,在寧波博物院內,一場花團錦簇、華美斑斕的展覽,“碰撞”了甬城的春日盛景。
“源同流異—清代外銷藝術品展”由寧波博物院和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聯(lián)合主辦。展覽聚焦18—19世紀清代海外貿易,展出瓷器、琺瑯器、銀器、牙雕、漆器、通草畫等文物172套共300余件。這些在中國生產的工藝品經由海上絲綢之路銷往以歐洲為主的各個國家,以精湛的傳統(tǒng)技藝與中西合璧的審美,引領當時的風尚,更在全球經濟發(fā)展、文化互通互鑒等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走進展覽,時光回溯300 年。1684 年,清朝開放海禁;1757 年,清政府改四口通商為一口通商,廣州成為此后80 余年間全國唯一的國際貿易口岸。廣州十三行這一商行組織代表政府、粵海關經營貿易,西方各國的貿易訂單紛至沓來,由中國瓷帶隊,諸色國貨遠銷歐洲。
瓷器,向來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隨著海上絲綢之路在唐代興起,歷經宋元逐步發(fā)展,到明清達到鼎盛。而清代的外銷瓷又有其獨特的發(fā)展邏輯。以清代專為外銷市場創(chuàng)新燒制的廣州織金彩瓷這一品種為例,精美奢華的風格、多樣的器型以及融會中西的技法表現,使其煥發(fā)出獨特的藝術韻味。在展覽中,可以看到器型傳統(tǒng),卻明顯使用西洋繪畫技巧與表現主義風格的清廣彩人物紋將軍罐,器型與裝飾趣味都充滿了洛可可風格的清廣彩人物山水圖燭臺,以及為大眾所熟知的“高奢定制”紋章瓷。
從紋章瓷的制作與銷售,我們可以一窺外銷產業(yè)鏈的運作方式。作為典型的來樣加工產品,紋章瓷訂單會首先交給景德鎮(zhèn)的工匠們。生產端產業(yè)化的運作與精細的流程分工,實現了“式樣奇妙,歲無定樣”,大量成品既保持了中國制瓷的高水準,又吸收了歐洲流行的裝飾風格。到18 世紀,紋章瓷深入歐洲及美國等地,引領了西方嶄新的生活方式,將東方之美融入西方藝術。
本次展覽的外銷瓷部分可謂華麗非凡,而另一種藝術品類別—銅胎畫琺瑯,更是絢爛奪目。畫琺瑯藝術通過中西貿易進入中國后,豐富了原有的琺瑯技法,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發(fā)展出不同的風格,并逐漸走向奢華繁縟。本展展出的26 件畫琺瑯器,多以花卉、人物為主要圖案,線條細密精致,用色豐富艷麗,因此也被當時的歐洲人稱為“華彩”。
同樣光彩奪目的還有各類銀器,造型各異的茶具、餐具,加上本展特別設計的宮廷風餐廳場景,可以一窺17—18世紀歐洲餐桌禮儀發(fā)展最為迅速的時代風貌,中國工藝品在其中扮演了兼具功能性與美學意味的重要角色。
外銷市場的繁榮,必然帶動文化的交流。歐洲對東方異國風情的憧憬,直觀反映在對中國商品的追捧上。被稱為“東方明信片”的通草畫,以輕巧、廉價的通草片作畫,內容多是中國特色的花草鳥獸、人物服飾、日常生活等,是當時流行的伴手禮。展覽中的牙雕和漆器則帶給時人鬼斧神工的藝術震撼。本展兩件一級品中的牙雕茜紅套球國際象棋,又稱“鬼工球”的象牙雕三馬柱花卉紋套球,以及黑漆嵌螺鈿仕女詩文插屏、黑漆描金庭院人物首飾盒等漆器都值得一觀。
“和羹之美,在于合異”,文化的碰撞交流不斷豐富著“中國制造”的含義。小小的外銷品,同樣參與著文化的更新與形塑。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能夠從每一件物品中看到文明交融后催生出的多元而迷人的藝術面貌。